七一社區        注冊

流浪的大學,不滅的火種——抗戰中高校紛紛內遷延續中華文脈

2015年09月02日15:10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流浪的大學,不滅的火種——抗戰中高校紛紛內遷延續中華文脈

“萬裡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西南聯大的校歌裡的這句,概括了1937年那一段曲折的大學內遷經歷,而這只是當年眾多高校的一個縮影。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延續和保存教育文化命脈,很多高校採取了戰時教育措施,將一批大學遷到內地,實現了將中國教育事業薪火相傳。

“‘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為了摧毀中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學校,曾派飛機狂轟濫炸,並肆意屠殺高校師生。因為摧毀了高校,就等於將國家的后續人才力量給切斷了。”湖南師范大學校友總會秘書長孔春輝說。

據統計,抗日戰爭爆發后,除零星分布在西南、西北的10余所高校幸免於難之外,我國90%以上高等學校均不同程度受到侵略者的蹂躪。為了保存教育國脈,高等院校紛紛內遷西南大后方。

圖書館是各大專院校辦學的主要設施之一,戰爭的浩劫加上顛沛流離之后,戰區各高校圖書設施損失慘重。如東北大學遷校四川三台后,1939年才建成可容納300余人的圖書館閱覽室,而收藏的中外文圖書僅2萬余冊。至於校舍建筑就更差了,遷至樂山的武漢大學,住的是“殘破的廟宇”,學生分散在七個地方學習和生活。

校舍簡陋、設備不足、生活艱難、空襲干擾,是抗戰時期大學的普遍遭遇,而要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堅持辦學更是苦難重重。“高校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堅持辦學,不僅沒有中斷教學,而且為共同促進高校教育事業做出了可貴貢獻。”孔春輝說。

薪水低、不能按時發放、工資打折……遷址高校幾乎都面臨著“難以為繼”的困局。然而,為了振興國家和民族,遷校的各院校師長懷抱強烈的愛國心,以培育英才為己任,竭智盡力,從沒放棄過教學。遷校樂山的武漢大學,因學校無力安排住房,全由教師們向當地百姓租借。教師有的變賣衣物,有的到中小學兼課,或當家庭教師,來維持生計。

“一邊繼續教學,一邊積極抗戰。哪怕條件再艱苦,內遷高校的廣大師生在堅持學習之余,仍然積極參加抗日斗爭,以各種形式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孔春輝說。

1943年12月,在四川省三台縣的東北大學發起了志願從軍運動,引發了當地學生的從軍熱。不少高校師生參加了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如中山大學許多師生參加了東江抗日游擊縱隊,浙江大學許多學生參加了中共領導的浙閩贛抗日武裝斗爭。

內遷學校還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以各種形式為抗戰服務。各醫學院或大學的醫學院系為救護傷病員、培訓戰爭急需的醫藥和護理人員做了大量工作。河南大學抗戰后奉命承辦重傷醫院。台兒庄戰役時,醫學院組織救護隊為傷員送水、換藥,搶救傷員1.8萬余次﹔后隨軍入湖南,收容傷員500余人。

孔春輝感慨地說:“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高校大內遷,不僅保存了我國科技文化精華、高等教育的國脈,同時他們還將先進的思想、技術、文化帶給了相對落后的地區,堪稱民族危亡關頭我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思想在極宏闊的時間、空間上的成功大轉移和大傳承,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新華網長沙9月2日電 記者謝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