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裡斯本丸"的最后故事——中國漁民二戰中冒死營救英戰俘

2015年09月02日15:11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裡斯本丸"的最后故事--中國漁民二戰中冒死營救英戰俘

86歲的舟山漁民梁奕卷一生中有三件事最為自豪:到老教出了5個打鐵的徒弟﹔年輕時被政府評為“紅老大(優秀漁船長)”﹔小時候出了個點子,在日本人的眼皮下救了三個英國人。

搭救三個英國人的事發生於中國抗日戰爭正處於戰略相持階段的1942年。雖然已經過去73年,但深深烙在梁奕卷記憶中。

沉沒射殺

“那天是農歷八月廿三(1942年10月2日),天剛蒙蒙亮,我們青浜島上的老百姓聽到東邊一聲巨響。”比梁奕卷大5歲的林阿根也記得那一天的場面。當時他在山上干活,聽到巨響抬頭瞭望,隻見東邊海面上,一艘大輪船的船頭翹起,尾部逐漸下沉。

位於中國東海的青浜島,是中國最大群島舟山群島的一座小島,向東十多海裡,是運輸繁忙的公海航線。

聽到巨響的中國漁民們發現,那艘沉船並非商船,而是一艘日本人運送英國戰俘的戰俘船。

這艘載重7152噸的“裡斯本丸”戰俘船,在1942年9月27日上午從香港深水埗碼頭出發,搭載了1816名英軍戰俘和僑民、778名日本士兵和乘客,還有1676噸貨物。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1.5萬名英軍投降。而這艘船上裝載的戰俘,相當於駐港英軍的十分之一。

1942年10月1日7時許,“裡斯本丸”被負責破壞日軍海上交通的美軍潛艇“鱸魚”號發射的魚雷擊中。現有史料証明,“裡斯本丸”並沒有按照國際公約的要求,安裝紅十字標志。

“裡斯本丸”中彈后失去動力,在海上漂流。日本軍艦趕來了,接走了大部分日本人,隻留少量衛兵在甲板上監視戰俘。

當時英國戰俘被關在三個悶熱、骯臟和昏暗的底艙裡,日本人撤退前用木板釘死艙門,再蓋上防水布,用繩索緊緊捆住。“裡斯本丸”中雷處位於尾部,尾部第三艙的英國戰俘要輪流拼命手搖水泵,泵出海水,而其他底艙裡已經有俘虜發病身亡。

10月2日的那聲巨響宣告了“裡斯本丸”命運的終結,第二艙的英國戰俘開始拼死一搏,他們撞破艙門,沖上甲板,然后去援救第一艙和第三艙的戰友。第三艙裡的英國戰俘太過虛弱,行動遲緩,加之通往艙門的木梯斷裂。600多人隻有200多人爬上甲板,400多人最先遇難。

但是逃出生天的英國戰俘並沒有想到,后面還有更為可怖的一幕:日本兵開槍了!

率先沖上甲板的帶隊軍官非死即傷,跳海逃生的英國戰俘也遭到射擊,有的戰俘想攀上日軍的救援船隻,又被無情地踢回水裡。

冒死營救

就在英國戰俘拼死掙扎的時候,衣著破舊、膚色黝黑、身材瘦弱的中國漁民,駕著簡陋的木制漁船伸出了援助之手。

林阿根回憶說:“那天正好是刮東北風,正好是漲潮的時候,我們就看到許多黃頭發、紅頭發的外國人從沉船那邊漂過來,趕緊劃船去救。”

除了青浜島外,東極鎮政府所在的廟子湖島也是全體出動,兩個小島上的198名漁民先后出動小漁船46艘65次,搭救了384名英國人。

“那時老百姓窮,都是小木船、劃不快,一個上午隻能來回救兩次,有些英國人還來不及救,就被退潮卷走了。”林阿根遺憾地說。

林阿根回憶,情況后來發生了逆轉。看到中國漁民出手搭救,或許是怕自己射殺俘虜的舉動敗露,日軍改變了主意,也開始打撈俘虜。

英國戰俘韓美洵(戰后曾任港英政府副輔政司)在戰后的回憶錄中憤怒地指責說,日本人原本是想讓英國人都淹死在海裡,這樣就可以把責任推到美國人身上,直到中國漁民趕來救援,才改變了主意。

事實上,在整個二戰期間,日軍虐待戰俘的罪行極其惡劣。修建“泰緬死亡鐵路”的盟軍戰俘有25%被虐死,在著名的“巴丹死亡行軍”中有近20%的戰俘被虐死。而“裡斯本丸”上至少有840人溺死,佔總數的近50%,這同樣是一次“海上死亡行軍”。

原中國二戰史研究會秘書長彭訓厚說:“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諸多史實証明,日本軍國主義對戰俘比德國納粹還要惡劣殘酷。‘裡斯本丸’中,日軍本有24小時時間轉移俘虜,但是卻見死不救,這是他們虐待戰俘的又一樁惡行。”

收留掩護

后來,384名獲救的英國戰俘登上小島后,有的人拿出了寫有“香港英國人”的中文標志,漁民們才知道原來是落難的英國人,取來干衣服給他們換上,又拿出各家的米飯、魚干和番薯給他們充飢。

當時,大米對於處於兵荒馬亂的中國漁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食物。林阿根說,他們平時都以番薯為主食,許多人老了都得了嚴重的胃病。

“我當時是個小孩子,跑到別人家裡看熱鬧,英國人不會用筷子,隻會用調羹,有個英國人還留著胡須,我膽子大跑上去捋了一把。他也不生氣,笑嘻嘻地拍著我的腦袋。”梁奕卷說。

他回憶到,當時在青浜島上,一部分英國人住在漁民家裡,另外一部分則集中住在天后宮。天后信仰在中國漁民中非常廣泛,是他們心目中的海上保護神。

搭救和收留英國戰俘的第二天,幾架日本飛機就飛到沉船海域域投彈轟炸,4日清晨,5艘軍艦從舟山本島駛來,迅速包圍了青浜島和廟子湖島。200多名日軍登島搜查英國戰俘,毆打中國漁民,勒令他們不得隱藏英國人。

梁奕卷忘不了那一幕:1942年10月4日下午2時,381名英國官兵被日軍押上日艦,他們臨走時含淚向中國漁民揮手告別。

而即使是在日軍的嚴密監視下,仍有3名英國人被神奇地隱藏下來。他們是海軍中尉法倫斯、商人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頓。梁奕卷回憶,他們是被漁民們隱藏在海邊的山洞裡。

后來,3名英國人又被漁民冒險劃船送回大陸,一直到達中國戰時首都重慶。這些“幸存”的英國戰俘得以通過電台廣播向世界揭露日軍的罪行。

梁奕卷說,這處山洞是他和兩個小伙伴玩耍時發現的,那裡三面臨海,四周都是巨石峭壁,實際上是風化崩裂的巨石互相堆積倚靠留下的空隙。

“當時大人在商量怎麼把英國人藏起來,我膽子大就插了句嘴,告訴他們那個小灣洞可以。”得到了這個線索,村民唐如良和翁阿川帶著3名英國人到小灣洞裡躲藏,每天,唐家和翁家的妻女給他們送飯。

3名英國人從隱蔽到轉移,沒有一個中國人跑去告密。

“舟山的漁民一直以來就有這樣的信念:即使你和我之間有三代人的冤仇,你掉到海裡我也要救你。”梁奕卷的女兒梁銀娣說,“這是漁民朴素的道德准則,不但要救活人,而且要撈遺體。”

永遠銘記

2009年7月23日,東極歷史文化博物館開館,展廳面積450平方米,分為“裡斯本丸”沉船事件紀念館、民俗民風館和漁民畫館三個系列展館。

其中位於二樓的裡斯本丸沉船事件展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以“裡斯本丸”事件為主題的展館,英國人臨走時留下的瓷磚、英國人扶著漂流的木梯、船上的啤酒桶、中國漁民給英國人送飯的竹籃……都是這段歷史的實物見証。

梁銀娣告訴記者,目前這個展館已經得到政府撥款,開始整修。

“那塊瓷磚是英國戰俘被日軍押走前留給漁民嚴全民家的。”梁銀娣說,當時英國人給好些人家留下了物証,一位英國人臨走時,摘下了手中的戒指交給漁民劉榮國的妻子楊嬌娣。

這枚刻有“J·N·W”和“9·375”字樣的戒指至今保存在劉家。

“奶奶生前說過,看英國人打手勢的意思,應該是讓她留個証物。她1996年去世前,囑咐我們一定要物歸原主。”楊嬌娣的孫子劉竹定說。

“長胡子的英國人臨走時先打手勢比比我的個子,再比比他的個子,朝我招招手,可能意思是等我長大了再見面。”這是梁奕卷記憶中最后的英國人印象。

但是從那時起,獲救的英國官兵就再也沒有和中國漁民們見面,直至2005年,才有一位英國老兵查爾斯·佐敦回到東極鎮,悼念戰友。

當時,英軍密德薩斯團第一營在香港防守,有150多名士兵在“裡斯本丸”事件中遇難。

2013年,密德薩斯團老兵協會寄給舟山“綠眉毛”航海隊隊長胡牧一個花環,當年胡牧在舟山發起了民間悼念活動,如今已組織過三次民間祭奠儀式。

當時的報刊記載,1949年2月18日,港英當局曾在香港舉行感謝儀式,港督葛量洪出席。在感謝儀式上,葛量洪發放了獎金和作為獎品的一艘漁船,但是錢物並未交到東極漁民手中。

如今,在浙江省檔案館的特藏室內,仍保存著一組形成於67年前、編號為L030-236的歷史檔案,這是英國駐華大使館於1948年與中國外交部的往返信函。

信函中,英國政府對東極漁民表達感謝,並要贈款贈物。而當時管轄東極鄉的定海縣政府在回文中說,東極漁民“僉以過去義務,為吾人應有天職,罔求邀功”。

“現在‘裡斯本丸’還有不少未解之謎需要我們探索,但是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絕大部分英國軍人和中國漁民已經不在人世,我們需要記著這段歷史。”胡牧說。(新華網杭州9月2日電 記者 馮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