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物長廊
16枚抗戰勝利紀念章背后的故事
【字號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
蔣印生:13歲赴國難的南僑機工
本報記者 楊鈮紫 實習生 郝宇荷
作為目前全球健在的12位南洋華僑機工之一,88歲的蔣印生今天將在北京觀禮“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同時他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的獲得者。臨行前他告訴記者:“我已經准備好了,代表南僑機工接受國家的檢閱。”
1939年,新開辟的滇緬公路成為大后方唯一的國際通道,但非常缺駕駛人員。當時隻有13歲的他辭別父母,離開了出生地印度加爾各答,和3000多位南洋華僑青年共赴國難。
蔣印生至今仍記得滇緬公路山高谷深、地勢險惡,道路崎嶇、險象環生。13歲的他坐在貨車駕駛位上,頭隻比方向盤高一點。為了駕駛好貨車,他在座位上墊了兩個高枕頭。
抗戰勝利后,幸存的2000余名南洋華僑機工千人返回南洋、千余人留居國內,蔣印生則選擇定居重慶。
王一:日本人的刺刀離他隻有幾厘米
本報記者 周鬆 實習生 肖卓奇
9月2日上午,92歲的抗戰老兵王一從副市長何挺手中接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1938年,年僅15歲的王一加入山西省青年抗日決死隊。“當時我很小,戰友們都很照顧我,但是我的戰友大部分都犧牲了,我能活下來實屬幸運”,王一告訴記者,他有一次和戰友們突然遭遇日本人的掃蕩,來不及撤退,隻能匆匆躲進了附近村裡的草垛。日本兵挨家挨戶搜查,經過每個草垛都用刺刀刺上幾下,王一躲藏的草垛也不例外,“當時日本人的刺刀離我胸口隻有幾厘米,我能清楚看見刀尖。”王一說,那是他離死神最近的一次。
“這枚紀念章是用戰友的鮮血換來的,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然忘不了犧牲的戰友。”王一動情地說。
萬眾一:秘密電台的報務員
本報記者 夏婧
“發電報時刻都要保持警惕,絕對不能發錯!”9月2日,楊家坪某小區,85歲的萬眾一手捧剛剛得到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向記者講述起從軍抗日的往事。
萬眾一是湖北人。1940年,萬眾一成為了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勤務兵(即后來的新四軍第五師)。17歲時,萬眾一擔任新四軍第五師電台台長。他回憶,當時,電台裡的每個報務員都把電台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每隔兩小時輪一次班,唯恐一個電報沒有及時收到或發出。每個人的手上都被磨出了繭子。”在隨后的抗戰中,新四軍第五師在武漢郊縣開辟了多個抗日游擊根據地,萬眾一均參與其中。
衛懷廷:用一把空槍活捉兩個鬼子
本報記者 匡麗娜 實習生 周珈儀 蔡檸壕
9月2日下午,江北區五裡店一居民小區內,86歲的衛懷廷接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時熱淚盈眶。他說,打鬼子是他一輩子最驕傲的事。
衛懷廷出生在山西沁縣一個小村庄,1944年11月,15歲的衛懷廷參加八路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日寇14旅團長原泉福不願回國,率領10縱隊6600名日軍盤踞在山西晉中繼續殘害中國人民。為了消滅這股日寇,八路軍在徐向前的指揮下,向日寇發起總攻。當時,衛懷廷帶領7個戰士追擊一小隊日軍。兩個日本鬼子見他手握步槍,僵持了近一分鐘,才慢慢解開腰間皮帶,丟下武器。“其實我當時用的是空槍,裡面根本沒有子彈。”衛懷廷說,那次追擊行動,我們一共俘虜了40個日軍。
趙志民:13歲主動請纓送雞毛信
本報記者 匡麗娜 實習生 周珈儀
“我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88歲的趙志民接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時激動萬分。
趙志民是河北省元氏縣人,1940年,13歲的趙志民加入抗日少年先鋒隊。當年夏秋之際,日本侵略者在元氏縣修建了一條100多公裡的封鎖溝牆,蓋了8座炮樓,妄圖隔斷抗日軍民的聯系。有一天,鬼子又打算對村庄發動掃蕩,必須立刻把消息告訴當地游擊隊!“我去!”13歲的趙志民主動請纓。他提上一個破籃子,裡面裝上爛菜葉,把插有兩支雞毛的信放在最下面,化妝成叫花子,躲過了日偽軍的搜查,平安地把信送到了村裡。后來,趙志民加入了抗日農救會,和大家一起打鬼子。
馬俊杰:講土話騙過日本兵
見習記者 周尤
昨天,88歲的馬俊杰在接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后,他一邊凝視著紀念章,努力看清上面刻的每一個字,一邊吩咐老伴給自己整理好衣領,把紀念章挂在脖子上。
1945年1月,18歲的馬俊杰參了軍,成為八路軍冀中軍區司令部偵察連的一名偵察兵。一次,他偽裝成百姓到河北省的楊柳青鎮去收集情報,日本兵問他是干什麼的,馬俊杰用當地土話回答“講禮的”。在楊柳青鎮“講禮”就是探親送禮的意思,那日本兵一聽,沒有任何懷疑就放他們入了城。
楊光熹:要為實現中國夢繼續奮斗
本報記者 左黎韻
9月2日,91歲抗戰老兵楊光熹接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后,有些激動。
楊光熹出生於重慶羅漢寺附近,17歲加入中國遠征軍,參加過緬甸臘戌戰役,滇西大反攻的龍陵、騰沖等戰役。1942年,遠征軍入緬征戰失利,他所在的66軍從滇緬公路撤退回國。
回國后,楊光熹被分配至11集團軍。楊光熹印象深刻的一戰是與戰友們跨過惠通橋與日軍正面交鋒。“為了不讓日軍奪得惠通橋,在激烈的阻擊戰后,我軍決定炸掉惠通橋。”楊光熹回憶道,隨著“轟”一聲巨響,惠通橋被徹底炸毀,一些未及時撤退的戰友被永遠留在了對岸。
楊光熹說:“今后,我還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奮斗。”
楊亞華:穿越“魔鬼之地”的遠征軍汽車兵
本報記者 黃光紅
9月2日上午,家住謝家灣的89歲老人楊亞華戴上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他激動地回憶起了70年前那段難忘的歲月。
1945年初,年僅18歲的楊亞華剛從黃埔軍校畢業,成為了遠征軍汽車兵14團一名少尉排長。當時,他雖然沒有直接上前線殺敵,卻擔負著與戰友一同為前線將士運送被服、糧食和藥品等物資的重任。在長達近1年的時間裡,他每個月4次穿越1100多公裡的滇緬公路。
有一次,楊亞華途經野人山,不小心被蚊子叮咬了一口,很快就出現了瘧疾的症狀,好在發現得早,及時吃藥才逃過一劫。
宮佔毛:老戰士繼續發揮余熱
本報首席記者 張珺 通訊員 楊芳馨
9月2日上午10點15分,南川區東城街道,92歲的八路軍老戰士宮佔毛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小心翼翼地挂在脖子上,然后,鄭重地行了一個軍禮。
宮佔毛是山西省昔陽縣人,小時候經歷了日軍進村掃蕩。他17歲時參加當地民兵武裝,后來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如今年過九旬,他依然精神矍鑠,每天六七點鐘起床,上午打門球,下午在家看報、寫日記,生活非常有規律。
作為一名老黨員,宮佔毛還發揮著余熱。去年小區樓梯的護欄生鏽,他自掏腰包請來工人全部更換。
左文學:打鬼子不是故事是經歷
本報記者 韋巧雲
“三角信,插上雞毛。這不是故事,是抗戰經歷,我們當時就是這樣傳遞情報的。”9月2日,在89歲抗戰老戰士左文學家中,老人告訴記者,抗戰時期他加入民兵連,專門負責收集日軍情報。
1943年,17歲的左文學毅然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共青團前身),為共產黨收集日軍情報。隨后,他又參加民兵連,配合魯中軍區十一團、渤海軍區老四團解放臨沂城,后在蒙家村一帶打擊日偽軍。
“國家過去被侵略,現在強大受人尊重,我非常自豪。”昨日,拿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左老感慨地說。
冉瑞中:割日本兵耳朵報戰功
本報記者 向婧
9月2日上午,在雲陽縣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集中發放儀式上,抗戰老兵冉瑞中慢慢舉起右手,敬了一個庄嚴的軍禮。
冉瑞中1918年5月出生於雲陽縣,16歲時被編入國民革命軍,在湖北石牌、廣水等地與日軍作戰。
“我當過通訊員,做過運輸兵,干過爆破兵。”雖然已是97歲高齡,但冉瑞中身體硬朗,耳聰目明,思維清晰,當年抗戰情景記憶猶新。
“我們每擊斃一個日軍,就割下對方兩隻耳朵交上去報功。”冉瑞中自豪地說,“我割了不少呢!”
潘椿:教書的同時宣傳抗日
本報記者 楊駿 實習生 唐小艷
9月2日,拿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的潘椿一臉滿足。今年86歲的他,抗日期間曾在自己的家鄉——山東省招遠縣阜山區擔任農村小學教員,當年印象最深的,便是教書的同時,宣傳抗日。
潘椿說,當時他除了擔任小學教員,還同時擔任女子識字班和男子夜校的老師,這兩個群體也是他宣傳的“重點對象”。“印象最深的便是教學生們唱愛國歌曲。當時學會的第一首歌,就是《義勇軍進行曲》,之后陸續學並教他們唱會了《大刀進行曲》、《團結就是力量》、《跟著共產黨走》等歌曲。”
陳國楨:“我願意繼續上陣殺敵!”
本報記者 李珩 實習生 李雅真
“國家和人民沒忘記歷史,也沒忘記我們,讓我很感動。如果真有一天,國家還需要我獻力,隻要我身體條件允許,我願意繼續上陣殺敵,保家衛國!”8月28日,當84歲的陳國楨接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時,熱淚盈眶。
1931年出生的陳國楨是山東樂嶺人,13歲便加入八路軍。1944年冬天的一個夜晚,陳國楨正在熟睡,突然被守夜的哨兵喊醒,原來日軍已經悄悄將村庄團團圍住。
“我當時年紀小,根本突圍不出去,幸好村裡的一位老媽媽救了我一命。”他說,老媽媽在他臉上涂上了厚厚的膏藥,裝成生病的孩子,才讓他在日軍的搜查中蒙混過關。
錢廣則:18歲瞞著母親參加游擊隊
本報記者 左黎韻
9月2日,101歲抗戰老兵錢廣則在家中接過機電集團黨委送來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后,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錢廣則生於江蘇泰興縣,18歲時,他瞞著母親,加入當地游擊隊,抗擊日本侵略軍。1940年,錢廣則加入新四軍,此后,他跟隨部隊駐扎在江蘇泰興縣以東的黃橋地區,參加對日作戰。
一次,錢廣則所在的部隊被日軍包圍,身為班長的他帶領戰友與敵人浴血奮戰,多處負傷,最終殲滅日軍,沖出重圍。
1942年,錢廣則加入共產黨,后跟隨劉鄧大軍進入四川。退伍后,被分配至重慶機電廠工作。錢廣則說:“走過抗日戰爭的崢嶸歲月,我一生都難忘黨的恩情。”
劉崇遠:在南京受降式外圍做警衛
本報記者 龍丹梅
9月2日,收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的抗戰老兵劉崇遠,向我們講述了他執行南京受降式外圍警戒任務的故事。
今年92歲的劉崇遠是成都人,現居江津區德感街道。他1938年考入黃埔軍校16期,並投入抗戰。此后7年裡,他先后轉戰陝西、雲南等地,曾親歷過黃河對峙、緬北反攻、芷江洽降。
1945年9月9日,日本在位於南京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禮堂向中國正式投降,時任新6軍軍部特務營上尉連長的劉崇遠被緊急調往南京,執行投降儀式的外圍警衛任務。
劉宗寬:為“西安事變”成功打下基礎
本報記者 楊藝
9月2日,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發到劉宗寬兒子手上時,這位“將門虎子”格外感慨。他告訴記者,父親劉宗寬曾是國民黨部隊的高級將領,擔任過高級參謀等要職,后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他父親就跟隨楊虎城一起抵御外敵,並為“西安事變”立下了功勞。
1924年,劉宗寬投奔到楊虎城的麾下。“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劉宗寬曾被調到陝西漢中維持軍隊的穩定。當時,楊虎城給劉宗寬布置了三個特殊任務:一是緩和與蔣介石的矛盾﹔二是與多方聯系,招攬人才﹔三是特別注意國民黨對日動向,及時報告。最終,劉宗寬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任務,也為后來“西安事變”的成功,打下了基礎。劉宗寬后來還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劉伯承曾贊揚他為“解放西南第一功臣”。
- 來源:重慶日報
- (責編:朱書緣、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