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戰中一支不能忽視的人道力量

——中國紅十字會戰時救護行動概述

池子華

2015年09月05日10:5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抗戰中一支不能忽視的人道力量

加入中國紅十字會的國際援華醫療隊成員

中國紅十字會參與漢口空襲救護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壯舉和驚天動地的偉業,也是中國紅十字運動史上的裡程碑。在這場攸關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中,中國紅十字會(包括總會及所屬地方分會)各級會員,義無反顧地投入抗戰的人道救援中。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這支人道力量和他們創造的救護歷史不能忽略。

紅十字運動起源於戰爭。國際紅十字的誕生來自於戰爭的強力推動,那場戰爭就是1859年發生在意大利的索爾弗利諾之戰。中國紅十字會的誕生,同樣得力於戰爭的強力推動,這場戰爭就是1904年發生在中國領土上的日俄戰爭。因此,戰爭救護成為紅十字會的天職。事實上,中國紅十字會自誕生以來,一直出生入死,在戰火紛飛的硝煙中救護傷兵難民,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北伐戰爭等的槍林彈雨中,都留下其閃光的足跡(池子華等:《紅十字:近代戰爭災難中的人道主義》,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抗戰救護,紅十字會更是責無旁貸。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中國紅十字會努力動員,全力以赴開展戰事救護。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向上海發起大規模的軍事進攻,“一·二八”事變爆發。蔡廷鍇所部十九路軍決死抵抗,誓與上海共存亡。從1月28日到3月2日,與敵激戰數十次,戰事慘烈。上海為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所在地。戰爭一打響,中國紅十字會迅速做出反應,組織救護隊,冒著槍林彈雨,救護傷兵難民。在長達3個多月的救護行動中,中國紅十字會共組織21支救護隊,設臨時傷兵醫院43所,難民收容所5處,共救護傷兵8600多人,收容難民53100多人(胡蘭生:《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歷史與工作概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503頁)。

淞滬戰場的硝煙尚未散盡,東北告急。1933年1月3日,被稱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被日軍攻陷,戰火在長城腳下蔓延。中國紅十字會聞訊后,除參與“上海各慈善團體賑濟東北難民聯合會”工作外,迅速組織起由50多人參加的“東北救護隊”,2月3日乘火車北上,並納入2月14日在北平成立的“中國紅十字會華北救護委員會”系統。長城抗戰中,華北救護委員會將救護隊分編成12組,分別派往康庄、喜峰口、通州等處救護傷員,同時在帥府園、馮庸大學設救護醫院。長城抗戰於5月結束。兩個多月中,中國紅十字會華北救護委員會所隸各救護隊救治傷兵7486人,“工作極佳”(同上)。

1936年11月,綏遠抗戰爆發。18日,中國紅十字會聯合上海市商會、上海市地方協會發起成立“綏遠剿匪慰勞救護委員會”,為綏遠抗戰提供后援支持。19日成立“中國紅十字會綏遠經濟委員會”,募集救護經費,並組織救護隊馳赴前線,開辦臨時醫院救治傷兵。到12月中旬,“前線一帶,已布遍紅十字會之旗幟。”(《紅會前方電告需要救護藥品》,《申報》1936年12月14日)同時,根據前線所需,中國紅十字會廣泛“征募救護材料”“急救藥囊”。當年12月25日、1937年1月20日、2月10日分三批將募集到的大宗藥品器械433件、急救包20余萬隻運往綏遠前線,為醫療救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鑒於綏遠戰區附近難民綦眾”,中國紅十字會“特先捐助拾萬元,設立難民收容所”(《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工作概況報告》,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檔號Q0—12—611),給予難民以人道關懷。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紅十字會調集救護力量,馳赴華北前線(《紅會救護隊今日出發》,《申報》1937年8月5日)。8月13日,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再次在上海展開激烈鏖戰。中國紅十字會組建救護隊10個,急救隊12個,臨時救護醫院24所和“特約醫院”16所,進行全面救護。“綜計自二十六年(1937年)八月十四日至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三十日完全結束止,由上海市各醫院收容兵民一萬九千五百三十九名,由傷兵分發站運送后方各地者計七千一百二十八名,由前線直接運送后方各地者一萬七千七百二十二名,合計先后救運受傷兵民凡四萬四千三百八十九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505頁)。10月12日,中國紅十字會會同旅滬各國名流組織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設南市難民區,在法國神父饒家駒的主持下,收容難民。至1940年6月,30萬中國難民受到保護與救助(彭望荃:《上海國際紅十字會報告》,上海市圖書館藏,舊檔信字第109號)。這一模式在南京、漢口等地得到“復制”。“南市難民區”案例與西班牙案例,共同催生《日內瓦第四公約》即《1949年8月12日關於戰時保護平民的日內瓦公約》的誕生。

同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后,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滅絕人性的血腥大屠殺。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會員和員工,奮不顧身地救護傷員,並設施粥站,向婦孺難民施粥,在陰森恐怖的險惡環境中,對戰爭受害者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救助。掩埋死難者尸體,以慰亡靈,義不容辭。據統計,從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底,半年中,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共掩埋尸體22371具(《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關於難民救濟工作概況》,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全宗號476,卷號3118)。

1938年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在漢口宣告成立。救護總隊部是中國紅十字會“專負軍事救護之機構”(胡蘭生:《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歷史與工作概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506頁),它的成立,翻開了抗戰救護新的一頁。救護總隊部從成立至抗戰勝利后於1946年5月撤銷,其間因戰事關系,先遷長沙,繼遷祁陽,最后遷至貴陽圖雲關。作為抗戰救護的中樞,救護總隊組織醫療、醫護、醫防、急救、X光等隊,遍設全國各戰區,全盛時有150支,醫護人員多達3420人,同時保有救護汽車200輛,衛生材料庫11個,“規模之盛達於極點”(同上,第520頁)。各大戰役,紅十字會幾乎無役不從。救護概況,從1938年1月至1945年9月,據統計,外科方面:手術119856人次,骨折復位35522人次,敷傷8784731人次﹔內科方面:住院人數2142997人,門診軍人2481685人,門診平民2002996人,預防接種4632446人﹔其他:X光照相5631人,X光透視52798人,滅虱人數792148人次,滅虱物數3881176件,檢驗226593人次,特別營養934833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戰時工作概要》,1946年內部印行,第5—6頁)可謂業績輝煌。

中國紅十字會以“博愛恤兵,救死扶傷”為宗旨,恪盡職守,他們中有不少人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紅會史料中,有這樣一份“追思錄”,登載“殉職員工”和“積勞病故”者名錄,其中因公殉職的紅會人員有47人,積勞病故者67人(同上第15頁)。這些為人道事業而獻出生命的勇士,僅僅是抗戰中無私奉獻的紅十字人中的一部分。

在全民族抗戰過程中,中國紅十字會以抗戰救護為中心,匯聚人道力量,以巨大的犧牲精神投身保家衛國戰爭的救援中,譜寫出一曲曲激昂樂章,彰顯出人道的光輝,也得到社會各界的盛贊,“其偉績宏效,歷八年抗日戰事而益顯。”(《紅十字會籌集基金,蔣主席題詞》,《申報》1947年7月18日)中國紅十字會的國際地位也因此得到顯著提高,1945年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蔣夢麟當選為國際紅十字會協會副主席,這是中國紅十字會領導第一次擔任這一職務,“深感本會在國際間之地位,業因抗戰艱苦光榮之貢獻,已具增高。”(《蔣會長報告》,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編:《復員期間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第一次常務理事會議事錄》,1946年內部印行,不著頁碼)總之,中國紅十字會在抗日戰爭中“以全力從事軍民之救護,血汗交織,艱苦卓絕,救治軍民達一千六百萬人,其貢獻於國家者殊大”(沈怡:《本會募集事業基金——人人有幫助紅十字的義務》,《紅十字月刊》總第20期,1947年8月,第1頁)。歷史不能忘卻這支人道力量。

(作者系蘇州大學教授、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