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北京萬壽路家中的紅色皮沙發裡,原北海艦隊司令馬辛春中將身著整潔的白色襯衫、黑色的西褲和皮鞋。在他90歲的臉上,還看得出年輕時的俊雅氣質。若不是他抬起雙臂,露出明顯短一截的左臂,幾乎讓人忘記了他所經歷的烽火歲月。
馬辛春說:“我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此言不虛,1925年出生在河北巨鹿縣后田寨村的馬辛春,13歲便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成為一名光榮的八路軍戰士。因為年紀小,馬辛春被分到宣傳隊。“那時我年紀小,參軍后很想家。我就對股長說,我得回趟家拿衣服。股長說:‘都穿軍裝了,你拿什麼衣服,過兩個禮拜就不想家了。’我的小心思一下就被股長看穿了。”回憶起少年當兵的情景,馬辛春自己忍不住發笑。
之后的經歷,讓小小年紀的馬辛春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在一次參加冀南區黨委第二地委黨員骨干培訓班學習過程中,馬辛春認識了培訓隊隊長謝寶才。謝寶才是紅軍連長,被派過去做培訓隊隊長。“謝隊長那時年輕,長得一表人才,口才極好,又對我們這些學員非常關懷,我和他關系非常好。”培訓結束時,馬辛春問謝寶才:“我們還能再見面嗎?”謝寶才說:“總有機會再見面的。”兩年之后,馬辛春果然又見到了謝寶才,可是謝寶才的整條左臂都不在了。馬辛春說:“當時見面倉促,我甚至沒來得及問他這條胳膊是哪次戰斗中沒的,只是那條空蕩蕩的衣服袖讓我至今印象深刻,這就是戰爭。”
在8年的抗戰生涯中,馬辛春自己也經歷了5次生死考驗。1941年,馬辛春在冀南軍區當參謀,和4位戰友一起留在地方斗爭。“我們駐扎的村叫劉庄,那天村民突然來報信,說日軍掃蕩來了,正在向村庄包圍,我趕緊向村東一片叫沙崗子的樹林裡隱蔽,卻剛好遇到了日軍,兩股日軍相距不足兩百米,我從中間走出,他們莫名其妙地沒朝我開槍。”到中午,馬辛春又回到村子裡,老鄉說:“敵人還沒走,你怎麼回來了?”讓我們趕緊藏進他們挖好的坑道裡。“我們下了坑道,老鄉就趕緊把入口的蓋子蓋緊,又拿土石掩蓋得嚴嚴實實。那時剛開始挖坑道還沒經驗,沒挖通風口,我們4個人和2個韓國俘虜下了坑道,差點沒憋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幾個人終於把蓋子挑開,萬幸的是沒有敵人在附近,馬辛春一行人安然逃脫。類似的經歷還有好幾次,回憶起來,馬辛春自己也感慨:“那樣的生死關頭,竟然都過來了,多虧了百姓的掩護。”
之后,馬辛春參加的戰斗越來越多,解放戰爭中,馬辛春參加皖東戰役,帶領突擊營全殲敵人,這是出大別山打的第一次殲滅戰,戰斗打得很漂亮,馬辛春卻雙臂受傷,慶幸的是衛生隊剛繳獲了一批藥,馬辛春的雙臂得以保存,但也因接骨中的失誤導致左臂短了一截。
經歷戰爭歲月,馬辛春九死一生,也在戰火中鍛煉成長,他以后全身心致力於我國海軍發展,1986年擔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北海艦隊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1989年,他率“鄭和”艦首次訪問美國夏威夷,實現當時海軍史上的一次壯舉。
如今的馬辛春,自稱“90后”,喜歡讀書、看報、釣魚、打麻將,還愛好跳舞和書法。雖已獲得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和獨立功勛榮耀章,他仍然對此次獲得抗日戰爭紀念章感到興奮:“我們的國家,沒有忘記抗日戰爭的歷史,沒有忘記那些為國家流血犧牲的人,他們是我們國家民族的魂。”(記者 尚文超)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