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戰老兵后代:感懷親恩 家風永存

2015年09月06日19:06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抗戰老兵后代:感懷親恩 家風永存

抗戰紀念日閱兵典禮上,當抗戰老兵方隊作為首個地面方隊駛過天安門,當鏡頭聚焦於那些依然堅毅的軍禮和婆娑的淚眼,所有人的心都被深深震撼。而在那一刻,碰觸歷史的瞬間,抗戰老兵的后人們,比其他人更多了一份深沉的傷痛、思念和驕傲。祖輩、父輩們在民族危亡之際的身體力行,愛國、勇敢、感恩、擔當的家風家訓,早已融入了幾代人的血液,深植心底,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光彩。

“戴上父親的手表來觀禮”

觀禮台上,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蔡葵不時低頭看著手腕上一塊有些老舊的手表。他的父親蔡明德是抗戰老兵,1971年因病過世。

“這塊表是父親在戰斗中繳獲的戰利品,上了弦還能走。感受著秒針的跳動,就好像是老人在跟我們溝通,這也算是一種情感表達吧。”蔡葵深情地說,“我多麼希望他能知道,今天我們都已經過上了好日子,他們當初的代價沒有白費。”

蔡葵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父親就已過世,但從母親和哥哥的講述中,他知道,父親是四川儀隴人,從小就是孤兒,十幾歲時就成為“紅小鬼”,之后帶著他弟弟加入了紅軍,曾走過三次草地。“父親說他是拽著馬尾巴走完長征的,非常艱苦。”

解放后,蔡明德在北京一家金屬結構廠工作,投身經濟建設。讓蔡葵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父親知道他的司機有7個子女,生活困難,就每個月給司機十幾塊錢。

“他身上有很多傷,但從來不談這些傷。他說很多人做出的犧牲比他大,所以他的奉獻都是理所應當,能活著就要知足。”蔡葵回憶,“他對我們的教育就是愛國、感恩和講原則。”

“英雄離我很近”

“優客工場”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毛大慶,曾在1984年和2009年參加過兩次天安門廣場舉行國慶周年慶典。前一次,他是鮮花方陣中的一名初三學生﹔后一次,他作為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受邀觀禮。

“這次是我第三次參加天安門的盛大儀式,但意義格外不同。今天我是代表家裡好幾代人來觀看閱兵,祖父祖母早已去世,無緣目睹今天抗戰紀念盛況。這次閱兵讓我對家族的革命歷史深切緬懷。”他說。

毛大慶說,他家裡有一群“老革命”。爺爺杜孟模是中共早期的地下黨之一,曾兩任北大地下黨支部書記,不僅自己投身抗戰,還動員了十幾個兄弟姐妹走上革命道路﹔奶奶曾和劉和珍等一起參加學生運動,后開展地下黨工作﹔岳父岳母也都當過八路軍,曾在晉西北浴血奮戰。

受報國家風熏陶,毛大慶的父母親后來也都成為新中國優秀的國防科技工作者,為“兩彈一星”的研發和航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我從小就是聽著抗戰故事長大的。在我腦海中,他們就是英雄,英雄就在我身邊。”令毛大慶高興的是,如今,14歲的女兒也很崇拜長輩,喜歡聽當年的抗戰故事,長輩們英雄主義的情懷,正深深地感染著她。

“家族的家風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概括起來就是‘英雄主義’和‘使命感’。這讓我覺得,我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需要為國家繁榮而努力,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他說,“我也希望這樣優良的家風也能傳給我女兒。”

閱兵場上永遠的遺憾

當抗戰老兵方陣出現時,26歲的北京女孩李旻真仿佛看到了姥爺的影子。

“我當時真的很激動,特別、特別、特別希望姥爺能來現場親眼看看。”李旻真一連用了三個“特別”來形容她的心情,“心裡就隻有這一個念頭,要是姥爺在就好了……”

她說,姥爺馮文凱生於1925年,16歲參軍,作為八路軍被編入晉察冀軍區,受戰火侵襲,“他身上受傷比較多,有一發子彈一直留在體內,取不出來。”

8月18日,這位89歲的抗戰老兵不幸因突發心梗過世。而去世前一個月,他剛剛接到來北京觀禮的邀請,沒想到突發的病情竟成為他和家人永遠的遺憾。

“記得小時候我們圍著他問抗戰的事,他話不多,總是特別自豪地笑,說他很幸運,能活著回來,有很多戰友倒下,連個墓碑都沒有……”李旻真說。

在她的印象中,姥爺身體一直很好,一貫的軍人作風,每天都下樓鍛煉走路。“收到請柬后他很激動,還特意到醫院檢查身體,沒想到后來突發心梗住院,幾天后就走了,本來他非常希望來現場觀看閱兵。”

“我今天替他來現場觀看閱兵,感慨之余更多的是遺憾。看的時候總是想到姥爺,想到他們老一輩人的光榮與夢想。”李旻真說,“作為晚輩,要把他們的精神延續傳承下去,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赤膽忠心永遠值得我們敬重。”(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魏夢佳、王曉潔、岳瑞芳、郭宇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