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抗日戰爭中的閩西兒女

蘇俊才

2015年09月07日09:5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激起中國人民的奮勇抵抗。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閩西人民通過多種形式,積極投身於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一、閩西兒女馳騁在抗日戰場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閩西兒女分別開赴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直接對日作戰,他們團結御侮,拚死殺敵,眾多將士戰死沙場,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八路軍中的閩西子弟奮戰在長城內外。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后的數千名閩西籍紅軍將士大部分被編入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改為第十八集團軍)一一五師、一二O師、一二九師所部,並開赴長城內外的敵后戰場作戰。

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組織了平型關戰斗。一一五師是閩西子弟最集中的一個師。獨立團團長楊成武、騎兵營營長劉雲彪及營長楊尚儒、營教導員劉振球、團組織干事吳岱、作戰參謀黃煒華、連長陳忠梅、指導員蘭庭輝、涂則生,師部機要科長劉彬、連指導員范陽春、師直屬隊政治處政訓員邱子明和師軍醫處處長葉青山、師衛生供給處主任邱國光等閩西子弟分別率部投入戰斗,組織戰地救護工作。平型關之戰斃敵1000多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抗日軍隊的士氣,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戰后,楊成武率獨立團、劉雲彪率騎兵營留守五台山,參與創建了華北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39年冬,日軍調集了2萬兵力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冬季大“掃蕩”。11月,楊成武、羅元發等率領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主力,在雁宿崖全殲日軍一個大隊600余人,后又參加黃土嶺戰斗。在黃土嶺戰斗中,日軍900多人被殲滅,號稱“名將之花”、“山地戰專家”的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被擊斃。日本《朝日新聞》驚呼:“自從皇軍成立以來,中將級將官的犧牲,是沒有這樣例子的。”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和全國各地友軍、抗戰團體、各界人士,紛紛發電函祝賀黃土嶺戰斗的重大勝利。中國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也發電報表示嘉評。

經受戰火的洗禮,八路軍中的閩西籍將士迅速成長。其中,楊成武先后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中軍區司令員,率領部隊參加了抗擊日軍“五路合擊”和百團大戰。羅元發先后任八路軍獨立第一師一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雁北支隊政治委員兼中共雁北地委書記,率部轉戰察南、保北、平西、雁北廣大地區。張南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團政治處副主任、團政委、先遣支隊政委、獨立支隊政委,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八路軍野戰總部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及開辟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斗爭。羅舜初擔任了魯中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后改任軍區政委兼中共魯中區委書記),率領魯中軍民粉碎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掃蕩”,在山東戰場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鞏固和發展了魯中抗日根據地。陳仁麒先后任陝甘寧邊區保安部隊政治部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三旅政治部主任,為加強部隊的政治建設做出了顯著成績。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的劉亞樓,三大隊大隊長、六分校校長的劉忠,總校政治部組織部長、六分校政委的袁子欽等,克服了種種困難,培養了一大批的抗日骨干。此外,在醫療戰線,活躍著傅連暲和葉青山、江一真、涂通今、闕森華、林茂、林金亮等一批管理和技術人才,他們為抗日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財經戰線,先后擔任陝甘寧邊區政府財政廳長、邊區銀行行長、中央財政經濟部副部長的曹菊如,為發展抗戰時期邊區的財政金融事業,為保障前線抗日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對日作戰中,閩西子弟也作出了重大犧牲。其中,山東敵后抗日民主政權主要創建人之一的陳明,曾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宣傳部長、運南支隊政委、中共山東分局黨校校長、山東戰時工作進行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是在1941年11月的一次反日軍“掃蕩”突圍戰斗中英勇殉難的。擔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營營長、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團長的劉雲彪,參加了平型關戰斗、百團大戰等,因積勞成疾,於1942年4月12日在河北新望縣病逝,年僅28歲。同年6月,為紀念戰功卓著的劉雲彪,晉察冀邊區政府做出決定,將新望縣更名為雲彪縣。此外,在對日作戰中犧牲的還有八路軍蘇魯豫軍區第六軍分區第十一團政治委員劉仁貴,是1943年7月在山東豐縣的一次對日激戰中壯烈犧牲的。

新四軍中的閩西子弟奮戰在大江南北。1938年1月,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部的命令,閩西、閩粵邊、閩贛邊的紅軍游擊隊共2000余人,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由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羅忠毅任參謀長,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三、第四兩個團。2月27日,新四軍第二支隊、各界代表和當地群眾6000余人,在龍岩白土鎮紅場舉行北上抗日誓師大會。3月1日,新四軍第二支隊全體將士高唱著“我們捍衛祖國,我們齊奔沙場,踏上抗日征途,千年夙願,如今得償……”的抗日戰歌,在群眾的夾道歡送下,在鞭炮聲、鑼鼓聲中,浩浩蕩蕩從龍岩出發,踏上了抗日征途。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第二支隊於4月到達皖南歙縣岩寺集中。不久,留守在閩西的第二支隊四團六連的130多人也奉命北上到達皖南章家渡報到,被編入軍部警衛營。

以閩西子弟為主的新四軍第二支隊經過短暫的整訓之后,奉命挺進蘇皖邊敵后,並與兄弟部隊一起在茅山地區開辟並鞏固壯大了蘇南抗日根據地。他們在戰斗中,表現出無比的英勇頑強,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據統計,僅1938年7月到1939年12月底的一年多的時間裡,二支隊(除四團一營外)就進行大小戰斗119次,斃傷敵偽3942名,其中日軍1739名﹔俘虜敵人453名,其中日籍官兵15名﹔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彈藥及其他軍用物資。這些勝利為以后堅持和發展江南敵后抗戰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新四軍二支隊中的閩西子弟,經過多年抗

戰烽火的錘煉,政治和軍事戰術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領導骨干。到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重組新四軍軍部時,除由鄂豫挺進縱隊改編的第五師外,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6個師,都有閩西子弟擔任師、旅、團各級領導干部。其中師級以上干部有鄧子恢、張鼎丞、陳丕顯等3人。擔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第四師政委的鄧子恢,參與領導了新四軍的組建、整編、展開和擴大工作,參與津浦路東、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鞏固發展﹔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第七師師長的張鼎丞,率部挺進蘇南敵后,參與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擔任新四軍蘇中軍區政委的陳丕顯,一直堅持在蘇中領導抗日軍民同日寇、汪偽軍進行了殊死的搏斗,為創建、鞏固和發展蘇中抗日根據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此外,擔任旅級以上干部的有新四軍第七師政治部代主任王集成,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參謀長張元壽,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參謀長黃煒華、政治部主任郭成柱,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政委廖海濤、參謀長王勝等6人。擔任團級干部的有梁國斌、邱相田、張雲龍、闕中一、俞炳輝、張日清、廖成美、王直、熊兆仁、彭勝標、張元培、邱子明、王香雄等30余人。

在頻繁的戰斗中,閩西子弟兵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其中有不少是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如新四軍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羅化成,是在抗日前線江蘇溧陽指揮作戰中,由於下大雪受凍致病,加上心臟病復發而光榮殉職的。陳毅贊揚他是一個“最實際的救國的革命人才”,“是最經得起事變考驗的人才”,“是值得全國人民效法的人物”。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的廖海濤,於1940年3月指揮有名的赤山之戰,使南京城裡的日寇和漢奸頭目大為震驚。隨后,廖海濤又率領二支隊在一次反“掃蕩”中巧妙地打擊敵人,並使日軍和“首都警備部隊”偽軍發生火並。這次戰斗后,受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首長陳毅、粟裕的通電嘉獎。1941年11月,廖海濤任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政委兼蘇南抗日根據地軍政委員會主任,在江蘇溧陽塘馬戰斗中,為了保衛蘇南抗日根據地,粉碎敵人的“掃蕩”,和旅長羅忠毅一起親自率領部隊,英勇抗擊數倍於己的敵人,血戰一晝夜,掩護黨政軍機關勝利轉移,而他卻和旅長羅忠毅等270多名指戰員(其中不少是閩西子弟)犧牲在戰場上。第二支隊三團副團長邱金聲,是在皖南抗日前線積勞成疾,病逝於安徽太平縣新四軍軍部醫院的,時年27歲。周恩來稱贊他是“不畏強寇勇往直前的青年政工人員的模范”。在新四軍對日作戰中,英勇犧牲的閩西籍團級烈士還有新四軍第一師三旅七團團長黃才勝、第六師十六旅供給部副部長涂鳳初、第十六旅第二十一團政治處主任江如枝、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政治部保衛科科長邱子華等人。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有新四軍司令部軍法處科長雷耿、新四軍第二縱隊政治部青年科長林高峰、新四軍第三縱隊老五團政委林開鳳等團級干部和數百名閩西子弟兵。上述英勇犧牲的閩西子弟兵成為血洒疆場的民族英雄。

戰斗在抗日正面戰場的閩西子弟,在抗戰時期,作為國統區的閩西有不少熱血青年自願從軍抗日救亡,也有許多通過正常的征兵加入抗日隊伍。他們分別被編入國民革命軍各戰斗系列,在抗日的正面戰場和作為中國遠征軍赴雲南及緬甸等地作戰。

參加抗日的閩西籍國民革命軍將領,有長汀籍的羅列,他在抗戰時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少將參謀長、第三十四集團軍參謀長、第四十八師師長,第一軍中將軍長,曾率部參加武漢會戰和豫中會戰。武平籍的練惕生,抗戰初期任國民革命軍三八六旅旅長,率部駐守廈門,整軍備戰。1939年,任第六十二軍第一五七師師長,率部參加了兩次粵北戰役,尤其是從化牛背脊之戰,切斷日軍后方聯絡線,殲敵1900多人。他為此榮獲“海陸空軍甲種獎章”和“干城勛章”。兩次粵北大戰后,他因戰功提升為第六十二軍中將副軍長,其后,曾率部馳援長沙、衡陽,轉戰湘桂,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

在抗日的正面戰場作戰中,有不少閩西籍的將士陣亡。其中,武平籍的藍挺,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四十九師參謀處主任兼第四團團長,1940年6月8日,在湖北南漳抗戰中陣亡,后被追認少將。此外,抗戰中陣亡的還有上杭籍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師三十一旅六十三團少校營長薛先維。永定籍的國民革命軍空軍五大隊第二十四隊少尉駕駛員張若翼,1938年1月4日,駕機在漢口與日機空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1歲。張若翼殉國后,被追授中尉。安徽桐城名儒葉玉麟為他作了《空軍少尉張君殉難碑記》。故鄉永定人民在縣城南門壩為他舉行了追悼大會。

二、閩西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熱潮

在前方,閩西子弟不畏強敵,浴血奮戰。在后方的閩西廣大人民群眾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引領下,積極支援抗戰,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同樣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組織抗日救亡團體,創辦抗日救亡報刊,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全面抗戰爆發后,閩西各縣都成立了由各界知名人士組成的抗敵后援會。此外,閩西各地紛紛組織了抗敵服務團、婦女救國會、宣傳隊、劇社等救亡團體,並開展了大量的抗日后援工作。如在龍岩,有中共龍岩縣委組織發動的由中小學師生、歸僑、商家、店員、開明士紳組成的東肖抗敵服務團。在永定,組織了岐嶺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和下金永埔明光劇團等。在上杭,成立了警鐘劇團、大忠劇社等。在漳平,組建了漳平戰地婦女宣傳隊、漳平暑假學生抗日救國宣傳委員會等。在長汀,廈門大學遷入后,在廈大戰時服務團的帶動下,省立長汀中學戰時服務團、縣抗敵劇團、廈大劇團、汀中劇團、省立福州工業職業學校長汀分校戰時后方服務團等抗日救亡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連城,自1938年11月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等機關團體相繼遷入以后,在省抗敵后援會的帶動下,連城組織了縣抗敵劇團、明恥中學教戰劇團、省立連城師范學校抗敵劇團、教育部劇教隊等。閩西各地的抗敵劇團和各類宣傳隊、服務團,拿起文藝武器,走上街頭、深入農村,通過舉辦宣傳專欄、講演會、報告會和採用教唱救亡歌曲、演話劇、搞漫畫展覽等形式,宣傳抗戰道理,激發民眾的抗戰情緒,動員群眾為抗戰出錢出力。明恥中學教戰劇團除演出節目外,還組織了一支晨呼隊,每到東方破曉之時,就有幾十個人在大街小巷高唱《晨呼歌》,為抗日救亡奔走呼號。

抗戰全面爆發后,閩西各地為了宣傳民眾,擴大抗日宣傳,出版了《前驅》、《團結》、《統一》、《大成日報》、《閩西日報》、《汀江日報》、《唯力》、《呼聲》、《火線》、《漳平簡報》等30多種救亡報刊,成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輿論工具和號角。

多種形式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大大地激發了閩西各行各業和各界人士的愛國熱忱,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從而採取各種方式踴躍支援前線抗日。

群眾性的募捐、義賣、慰勞等救亡活動蓬勃開展。閩西各界群眾除了積極擔負救國公債、國防公債和國難防務捐外,還不斷地舉行自動的慷慨捐輸,積極獻金,募寒衣、布草鞋、軍毯及各種慰勞品等,送給前線將士和當地駐軍,出現了許多動人的事例。如龍岩婦女會組織婦女前往縣城陸軍醫院慰勞廈門抗戰中受傷的戰士,並幫助他們洗衣,使受傷官兵得到很大的鼓舞。在九一八紀念日,龍岩東肖20余保的群眾,募捐慰勞品100多擔,慰勞新兵補充第四團。上杭廬豐地區一次就送給國民黨駐龍岩新編廿師近800雙布草鞋和數百件棉背心﹔豐稔地區在短時間內也募捐了800多件棉

背心,七八百雙布草鞋,送到龍岩新四軍二支隊后方留守處,再轉寄給前線將士。新四軍二支隊留守處警衛部隊四團六連奉調皖南時,閩西群眾更是踴躍捐獻錢物,光是鞋子就送了兩卡車。在獻金方面,1939年4月底,中共龍岩縣委發動群眾開展一元還債運動,在汽車工會的積極推動下,獻金9000余元,創造了福建獻金的空前紀錄。在連城城關地區,募捐活動僅1940年就進行了7次﹔連城姑田鎮,一年也舉行了4次獻金運動,鎮農會還發動群眾踴躍獻金購買“農民號”飛機。為了解決傷兵的醫療經費,在連城還組織了傷兵之友社,開展了“願為傷兵友”的活動。在永定發動的“為抗戰捐獻一個銅板”運動,從金豐地區開始迅速成為全縣性的群眾運動。在義賣方面,1939年龍岩的義賣場上,中共龍岩汽車工人特支書記吳永樂用大洋100元購買了一張《閩西日報》,推動了義賣的熱潮。

動員青年參軍參戰,發動群眾增加戰時生產。在抗日救亡的宣傳鼓動下,閩西各地興起了踴躍投軍的熱潮。如在龍岩紅坊區,一次報名參軍就有50多人。東肖區也發動了數十名青年參軍﹔連城姑田一個月就有20多人參軍。在抗戰之初,當地中共組織還幫助過國民黨地方政府爭取了岩平寧五部分的土匪下山收編,經過整訓后開赴前線。在發動群眾發展生產、支援抗日方面,龍岩、永定等地不斷開展了熱烈的生產運動。如龍岩在內戰時期因移民而荒廢掉的田地大部分已恢復耕種,而且部分地方還開墾荒地種上雜糧,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永定在1939年春耕時,僅湖雷、豐稔兩區,就開墾荒地850多擔。據統計,在龍岩東肖、馬坑,永定各地收到3000余擔墾地面積的糧食,充實了抗戰物資。總之,在全民抗戰精神的鼓舞下,閩西群眾生產熱情空前高漲,為支援抗戰作出重大貢獻。

開展“工合”運動,積極支持抗日戰爭。為了在中國廣大城鄉建立一條抗戰時期的經濟陣線,支援抗日,在著名國際友人路易·艾黎的倡導和支持下,中國工業合作社協會(簡稱“工合”)東南區“工合”長汀事務所於1939年5月4日在長汀城成立,由路易·艾黎親自擔任主任,事務所組織指導“工合社”的工作,后又進入連城開展工作。“工合”長汀事務所成立后,大抓戰時工業、手工業生產。到1942年,長汀城鄉共計有“工合社”50個,社員600多人,認購股金2.3萬余元,年產值達100萬元。“工合社”為供應戰時軍需民用而忘我生產。當時長汀生產的斗笠和油紙,與瑞金“工合社”的麻鞋、寶雞“工合社”的軍毯一同成為前方抗日戰士的“三件寶”。在連城的事務所,發起了紙業協會,新建了13家紙業社,生產抗日前線急需的仿道林紙和粉連紙,為支援抗戰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三、抗日戰爭中的閩西華僑

閩西是著名的僑鄉,到抗日戰爭前夕,人數已增至約5萬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帶。全面抗戰爆發后,身處海外的閩西華僑,以空前的愛國熱情,在輿論、人力、財力和物力上都給祖國的抗戰以大力支援,同祖國人民團結一致,譜寫了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同仇敵愾的光輝篇章。

運用一切宣傳工具開展抗日宣傳,激發廣大僑胞的抗日救國熱情。閩西華僑在東南亞各國的華僑社會中具有較大的影響。抗戰爆發后,閩西的不少僑領利用他們在華僑特別是閩西華僑中的威望和影響力,大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號召僑胞捐資獻物,支援祖國的抗日大業。如愛國僑領胡文虎在抗日戰爭時期創辦了19家報紙,大造抗日救國的輿論。他曾說:“良以國家興亡,人各有責,際此全面抗戰之時,正吾人報國之日。”並多次表示“愛國是華僑天職”。他創辦的《星州日報》等星系八大報,盛譽中南,被譽為特別響亮的抗日宣傳號角。與此同時,曾道修創辦的《新聞報》、《南洋生活周報》,陳蘭生主編的《仰光日報》,盧心遠主編的《南洋商報》以及黃薇主編的《華僑民報》等都在祖國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海外宣傳作用。閩西華僑還組織抗戰宣傳隊,利用壁報、白話文告和漫畫等多種文藝形式,宣傳抗日救國。他們由城市轉到偏僻的山區進行巡回演講,動員廣大僑胞投入抗日洪流。龍岩華僑組織的岩青口琴隊、岩聲中樂隊、岩光劇團在抗日宣傳中頗具鼓動力和感染力。

利用各種形式開展捐款獻物,以實際行動支援祖國抗戰。閩西華僑在祖國危難的關頭,無論是富商巨賈還是升斗小民都傾力捐獻。“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為支援祖國抗戰和賑災救難慷慨解囊。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新加坡華僑以“籌賑”名義捐款支援國內斗爭,他首捐2.5萬元。1932年1月28日淞滬抗戰,他先后匯捐數萬元和大量藥品支援十九路軍。蔡廷鍇將軍特為胡文虎題詞:“此次本軍在滬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難同仇,令人振奮。”后來他又為創建殘廢軍人療養院及陣亡將士遺孤教養院捐資200萬元,為賑濟災區捐資40萬元,認購“抗日救國公債”260萬元,還贈送了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材。在整個抗日戰爭中,胡文虎捐贈的藥品和財物為華僑之最。此外,還有馬來西亞華僑曾昭周兄弟帶頭捐獻巨款,國民黨福建省政府曾授給刻有“千金報國”的金匾。在馬來亞怡保的永定華僑戴漢杰,為了支持祖國抗戰,將賣兒子所得300銀元全部捐出。國民政府特頒給戴漢杰一枚勛章,表彰其賣子救國的義舉。海外閩西華僑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為支援祖國抗戰而慷慨捐輸的事例不勝枚舉。

回國奔赴抗戰前線或參加僑居國的抗日斗爭。抗戰期間,大批閩西華僑青年,為民族解放,毅然放棄自己的學業,辭去自己的工作,告別親愛的妻子兒女,離開溫暖舒適的家庭,萬裡跋涉,克服重重困難,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回到祖國,奔赴戰火紛飛的國內戰場,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菲律賓的胡健生等一批華僑青年,激於救國義憤,毅然組織了回國隨軍服務團,參加新四軍笫二支隊北上抗日。華僑青年黃復康,1938年回到龍岩家鄉后,參加了湖邦區的抗敵后援支會工作。胡守愚、黃薇等參加范長江等組織的戰地記者訪問團,為海外僑胞如實報道祖國抗戰見聞。華僑青年曾昭生、曾巨浪、曾艾荻、曾瑞練和星系報培養的大批抗日志士則回國奔赴抗日前線。還有不少旅居東南亞的閩西華僑青年毅然參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直接為祖國抗戰服務,他們中的不少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緬甸歸僑青年陳康容,1938年春回國后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被捕后,堅貞不屈,就義時年僅25歲。此外,閩西華僑還在僑居地與當地人民一道英勇地抗擊日本侵略者。龍岩籍華僑張旭高、鄭惠英夫婦在菲律賓積極參與抗日宣傳鼓動工作,后遭日本憲兵殺害。永定華僑胡知芳、胡躍才、胡玷欽、胡蕩芳、胡啟堤等人參加了新加坡星華抗日義勇軍,胡知芳后來還擔任這支義勇軍少校副司令。他們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打了不少勝仗,成為星洲人民抗日斗爭的榜樣。在沙巴地區,活躍著一支以華僑為主體的抗日游擊隊,長期堅持斗爭。在1944年10月的一場戰斗中,游擊隊副司令陳金興以及楊金興、廖玉清、吳本金、郭德寶、林亮海、黃柏興、章紹輝、魏柏發、魏木海、林必然、林天芳、林柏興等12名龍岩旅居馬來亞吡婆羅州地區的華僑隊員壯烈犧牲。

總之,在抗日戰爭中,無論是前線還是后方,無論是閩西當地還是身處海外,閩西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鐵骨錚錚、血戰到底,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閩西兒女在抗戰中的偉大壯舉,光照人間,彪炳史冊。

(本文作者系中共龍岩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福建黨史月刊》2015年第8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