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

張守四 王黎鋒

2015年09月07日10: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

  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努力建立和擴大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証,成為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

  一、高舉民族解放旗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曲折中發展建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很快霸佔中國東北,進而不斷向華北滲透,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面對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越來越高,抗日救國成為中國人民的第一要務。以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為目標,擔負反帝反封建歷史重任的中國共產黨及時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即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堅決主張抗戰。1933年1月又發表了《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願在三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宣言》,表示願意在“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保証民眾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三項條件之下,與全國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協定,共同抗日。

  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內容,呼吁“無論各黨各派間在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上或利益上的差異,無論各軍隊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敵對行動,大家都應當有‘兄弟阋於牆,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首先大家都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斗”,向全國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12月,中央紅軍經過兩萬五千裡長征到達陝北后,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指出:黨的戰略方針應是堅決的民族革命戰爭。會議通過了張聞天起草的《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決議指出:目前“黨的策略路線,是在發動、團聚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並且指出“關門主義是黨內的主要危險”。

  瓦窯堡會議后,毛澤東又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提出:黨的基本的策略任務,“就是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根據這樣一條政治路線,中國共產黨把國民黨中頑固的反共派和具有抗日傾向的張學良、楊虎城等人區別開來,以抗日為共同目標,在東北軍和西北軍中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從而在丟掉中央蘇區、喪失革命根據地之后,重新在陝北站穩了腳跟。在此后將近兩年曲折、復雜、尖銳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依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蔣”改變為“逼蔣抗日”以至“擁蔣抗日”。

  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抓住這一契機,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國民黨轉變的關鍵”。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起來。

  二、凝聚強大民族力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戰,最大限度地反對日本侵略者和漢奸賣國賊,孤立頑固勢力的反共投降活動的有力武器。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國人民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現了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聯合,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礎

  抗日戰爭開始時,國民黨掌握著全國政權,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不爭取國民黨抗日,就不能實現全國范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就不可能迅速形成團結一致的抗日力量。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國民黨對日寇由不抵抗轉變為抵抗,對共產黨由剿滅轉變為聯合,共產黨取得了合法地位,擺脫了被“清剿”的困境,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和愛國抗日武裝力量英勇抗日,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不斷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國民黨正面戰場和共產黨敵后戰場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中國軍隊在人民公敵面前,互相忘記了舊怨,而變為互相援助的親密戰友,這是中國決不會亡的基礎”。兩大政治力量的聯合極大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戰熱情,堅定了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信心。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展壯大了民主黨派,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積極力量

  中國共產黨在其主張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中,明確地把民主黨派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視他們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積極力量。

  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提出了正確的統一戰線的策略和政策,強調各階級的利益必須服從抗日的利益。“七七”事變后,各民主黨派紛紛發表宣言,呼吁全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全國各民族、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廣大愛國人士、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都積極加入到抗戰隊伍中來,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人力、物力和精神力量的支持。民主黨派還發揮自己的優勢,圍繞抗日救國做了許多宣傳工作,創辦了一批有影響的抗日刊物,組織了各種形式的群眾救亡團體和宣傳隊。民族工商業資本家表現了很高的愛國主義熱情,他們踴躍認購救國公債,為前方將士捐贈物資。海外華僑也匯入了抗日戰爭的洪流,到1940年年底,國外華僑建立的各種抗日救國團體達2794個。

  為進一步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還在根據地建設中實行了“三三制”政權建設和減租減息政策。通過實行“三三制”,中國共產黨加強了和黨外人士的合作,擴大了影響力。同時,邊區參議會和邊區政府由民主選舉產生,軍政民代表大會代表了邊區內共產黨、國民黨、其他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各民眾團體代表了漢、蒙古、滿、藏、回各民族和宗教界人士等各方面力量,調動了民主人士和各界的積極性,團結了解放區各階層人民特別是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孤立了頑固派,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積極性,使抗日戰爭真正成為人民戰爭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激發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建立起抗敵御侮的鋼鐵長城,無數群眾投身抗戰,支持抗戰,由涓涓細流匯聚成勢不可當的救國洪流。

  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作為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都為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日作了宣傳動員工作。“七七”事變后,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提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中國共產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的戰術戰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解放區軍民以昂揚的革命斗志,投身於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中,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實現了軍力民力的完美結合,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通過實行減租減息、精兵簡政等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夯實了戰勝敵人的強大基礎,鑄就了人民戰爭的銅牆鐵壁。

  三、在繼承中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把統一戰線和統戰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營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歷史實踐証明,統一戰線是我們黨一用就靈的重要法寶,是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有力武器。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深刻啟示我們:必須重視發揮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

  新民主主義革命要勝利,沒有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在抗日戰爭的整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傾注了全部心血和力量,積極而堅定地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動了全國人民的空前大團結,促成了全國軍民的全面抗戰,發展了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為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創造了決定性的條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結果,使全國各階級、階層、黨派、集團、各族人民包括廣大華僑都團結起來,廣泛團結了中間階級、階層、民主黨派、各界人士,使他們了解共產黨、靠攏共產黨,為他們日后堅持接受和擁護中共領導,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打下基礎。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深刻啟示我們:必須加強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統一戰線鞏固發展的根本保証。無論條件多麼艱苦、形勢多麼險惡、戰爭多麼殘酷,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同各愛國黨派團體和廣大人民一起,共同維護團結抗戰大局。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特別是在多種矛盾交織並存的復雜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始終抓住中日矛盾這個當時中國最主要的矛盾,牢牢掌握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有理、有利、有節地打敗了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高潮,維護了統一戰線的團結。隻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統一戰線才是堅強有力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統一戰線,放棄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便會導致統一戰線破裂。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深刻啟示我們: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愛國主義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靈魂,它動員和喚起了億萬民眾,發展壯大了社會進步力量,沉重打擊了反動的腐朽勢力,推進了全民族的團結。面對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機,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匯聚起氣勢磅礡的力量。中國人民抱定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決心,抱定了血戰到底、抗戰到底的信念,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必須凝心聚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發揚抗戰中形成的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鑄牢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外華人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精神紐帶,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