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1939年,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在王家峪駐地舊居前。
②八路軍野戰衛生部衛生學校教室舊址(武鄉縣土河村真如寺南殿)。
歷史回放
八路軍總部在山西
1937年9月中旬,朱德總司令率八路軍總部機關及129師,繼115師、120師之后,由陝西省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前線。總部領導人由侯馬乘火車,經太原於9月23日抵達五台縣南茹村,在此指揮3個師取得首戰平型關、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等戰斗的勝利。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八路軍總部由晉北南下,到達洪洞。1938年2月起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八路軍總部轉戰太行山區,先后駐扎沁縣、屯留、潞城、武鄉、遼縣(后易名左權)等地。在此期間,指揮八路軍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反“掃蕩”“蠶食”,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的頻繁進攻,帶領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八年抗戰,艱苦卓絕,朱德、彭德懷率領八路軍總部,在山西尤其是太行山區,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指揮華北軍民浴血奮戰,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塵封往事
“小難民”變身小八路
1942年冬的一天,在八路軍總部駐地麻田鎮附近的軍寨村,總部警衛連的幾個戰士抓到了一個14歲的男孩,以“嫌疑分子”押回連部。彭副總司令聞訊,匆匆趕到警衛連。可是,眼前的這個少年衣不蔽體、鞋不裹腳、瘦骨嶙峋,彭德懷便對在場的警衛連干部戰士說,看樣子他不可能是壞人,要解除對他的懷疑。
彭總親切地問那小孩:“小鬼,你是哪裡人,叫什麼名字,為什麼跑到這裡來?”那小孩低著頭一聲不吭,眼淚卻簌簌往下掉。“別害怕,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咱們窮人的子弟兵,有話就說吧,我們為你做主。”聽到有人為他做主,小孩才道出了自己的遭遇。原來,小孩名叫賈世宏,家住縣城,為擺脫日軍蹂躪,奶奶和大爺領著他,牽著兩頭毛驢,冒著生命危險,沖出敵人封鎖線,欲奔麻田。孰料,中途被漢奸搶走了一頭毛驢。身體本來極度虛弱的奶奶和大爺,經此一難,飢寒交迫,不幸死於途中。次日,另一頭毛驢也凍死了。他決心到麻田參加八路軍,為奶奶、大爺報仇,遂獨身一人沿路乞討,不想被警衛連戰士以“嫌疑分子”押到總部。
聽了賈世宏的訴說,彭總不禁義憤填膺。他說,我們一定要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為中國人民報仇!彭總當即命一戰士將自己的一身軍裝拿來給賈世宏穿上,並拍著賈世宏的肩頭說:“小難民,從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小八路了。”從那以后,賈世宏就參加了革命工作,成為一名小戰士。
紅色記憶
“遠望春光鎮日陰,太行高聳氣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淚,壯志堅持北伐心。百戰新師驚賊膽,三年苦斗獻吾身。從來燕趙多豪杰,驅逐倭兒共一樽。”1939年春,抗戰進入第3個年頭,驅逐日寇,奪取抗戰勝利,收復祖國大好河山,身為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滿懷雄心壯志和必勝信念。
其時,朱總司令正率八路軍總部駐扎在位於潞城縣西部邊緣的一個秀麗山村——北村。1938年10月25日,八路軍總部挺進太行山后,第一次在此長期駐扎,時間長達256天。“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八路軍。”20世紀80年代,北村人民自動籌集資金近5萬元,修復了八路軍總部舊址,辦起了八路軍總部北村紀念館。
7月16日上午,從潞城市出發,記者驅車來到紅色北村。村中心的位置建有朱德廣場,一尊朱德總司令策馬揚鞭佇立太行的巨大雕塑屹立在廣場中央。北村人民對曾經戰斗生活在此的一代偉人的敬仰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原是一位開明紳士家的四合院,建筑古朴典雅。當年,朱德、彭德懷、左權曾在這裡工作生活,留下光輝足跡。東房外牆上一道斑駁的裂紋便是佐証,它與左權當年在屋下留念照片上的裂紋完全吻合。1939年4月,也就是在這裡,經朱總司令撮合,34歲的左權副參謀長與劉志蘭結為伉儷,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裡,匆忙步入了婚姻殿堂。
“八路軍總部駐北村的那個時期,正是日軍瘋狂‘掃蕩’,頑偽軍實行經濟封鎖,敵后軍民極端困難的時期。”八路軍總部北村紀念館館長郭建堂滿懷深情地向記者介紹:“為減輕人民負擔,解決敵后軍民的經濟困難,1939年春,八路軍總部各機關和北村人民一起開展生產自救。”朱彭總副司令號召廣大軍民一致努力,發揚艱苦奮斗傳統,拿起鋤頭開荒種地。他們身體力行,帶領總部機關人員,到北村南山坡開荒種地。
位於武鄉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一張張歷史照片、一件件抗戰實物,都彰顯著八路軍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一張八路軍發展壯大的統計圖顯示,八路軍由1937年抗戰初期的8萬人,發展到了1945年的102萬人。“八路軍的發展壯大,與山西青年一批又一批的參軍熱潮密不可分。八年抗戰,山西各地參加八路軍的熱血青年達60余萬之眾。”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研究部主任郝雪廷表示:“然而,在彈糧缺乏、軍費甚少的戰爭年代,八路軍的生存壯大,更離不開根據地軍民團結一致,生產自救,開展大生產運動,它為抗戰取得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位於武鄉縣城東45公裡的磚壁村,處於崇山峻嶺之中,三面臨崖,一面靠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1939年7月15日至1942年6月17日,八路軍總部曾多次進駐這裡,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1939年10月11日,總部移駐王家峪,一所普通的農家院落一時成為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心臟。
7月14日午時,一場暴雨傾瀉山間。待雨漸歇,在武鄉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原館長王照騫的帶領下,記者先后走進八路軍總部磚壁、王家峪舊址。磚壁舊址院內,彭副總司令當年栽植的“將軍榆”,如今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王家峪舊址內,解說員向參觀者們深情訴說著朱總司令與“紅星楊”的傳奇故事。
朱總司令經常鼓勵群眾說,隻要軍民團結,堅持持久抗戰,堅持統一戰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人民。1940年春,旱情嚴重,朱彭總副司令便組織總部機關和警衛連戰士幫助群眾擔水點種。“拿起槍是子弟兵,放下槍是老百姓。”為打破日偽頑的經濟封鎖,解決根據地的各種困難,朱總司令和總部其他首長帶領總部機關和129師部隊,在作戰之余開荒種地,生產自救。
巍巍武軍山,清清漳河水。“百團大戰”后的1941年,八路軍總部轉移至遼縣(今左權縣)武軍寺、麻田一帶。因敵人實施“三光政策”,加上災荒、瘟疫蔓延,根據地軍民處境更加艱難。對此,八路軍廣泛動員,在敵后根據地迅速開展起了一個個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高粱舉起紅纓槍,豆角把子彈推上膛,玉米稈掄起手榴彈,山藥蛋撒下地雷網,鬼子膽敢來侵犯,叫他乖乖見閻王……”一首在太行山上廣為傳唱的歌謠,是當時廣大軍民喜獲豐收的真實寫照。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八年抗戰,八路軍非但沒有被困死、餓死在太行山上,反而依靠根據地群眾不斷發展壯大,一次次與敵展開頑強戰斗,最終驅逐日寇,迎來了民族的自由與解放。(記者劉瑞強 范非)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