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2月初,在晉察冀邊區軍民反“掃蕩”的英勇抗擊下,盤踞阜平縣平陽鎮32天的日寇荒井部隊被迫撤退。抗日軍民從一口水井裡撈出了慘遭日軍殺害的平陽鎮羅峪村婦救會主任、年僅22歲的劉耀梅的遺體。
她雙目微閉,頭和脖子隻連著一層皮﹔腹腔被剖,胸前兩個大血坑露著肋骨﹔胳膊、大腿都被割得露出了骨頭……人們含淚把她側翻過來,由八路軍晉察冀畫報攝影記者葉曼之拍攝了后來廣為人知的照片《劉耀梅之死》。
走過昨日戰爭的硝煙,如今的阜平縣羅峪村安靜而祥和。這個小山村,就是劉耀梅的出生地。她生於1921年10月18日,16歲就參加抗日活動,18歲入黨,任羅峪村婦救會主任。為發展全村婦女參加抗日工作,她編寫了通俗易懂的《婦女解放歌》。
隨著羅峪村95歲老人鄭朋旗的回憶,劉耀梅的形象漸漸豐盈起來:“鳳竹子(劉耀梅小名)細高挑兒,模樣俊,脾氣好。她常帶著姑娘媳婦們在村裡扭秧歌。”在鄭朋旗的記憶裡,鳳竹子唱歌很好聽,常把從區裡學來的歌教給姐妹們。
在阜平縣科技局工作的劉光龍是劉耀梅的親侄子,雖然從來沒有見過這個英雄姑姑,但他對姑姑一點也不陌生,從小就聽奶奶、爸爸講她的好多事。
“當年村裡開大會,號召婦女剪辮子、放腳,姑姑是帶著剪子去的,在大會上第一個剪了辮子、放了腳。1941年八路軍擴軍,姑姑曾和村裡的十幾個姑娘、小伙兒一起去平陽區報名參軍。”劉光龍記得,奶奶在世時隻跟他講過一次姑姑犧牲時的事,“當時奶奶拉著我的手,渾身都在哆嗦。”
1943年秋,窮途末路的日本侵略者糾集4萬敵偽軍,對晉察冀邊區北岳區進行殘酷的“大掃蕩”。9月初,以荒井為首的日偽軍在阜平縣上平陽村安據點,設“紅部”殺人場。
距離上平陽村很近的羅峪村形勢非常緊張,劉耀梅帶領群眾英勇反“掃蕩”。兩個月后,日寇對羅峪村一帶的“清剿”越來越頻繁,幾乎天天都要搜山,羅峪村群眾大都轉移到平陽河上游。
當年11月18日夜,荒井帶領日偽軍分數路奔襲合擊連家溝一帶。天亮時日寇包圍了連家溝,劉耀梅不幸被日寇抓住,押到“紅部”,由荒井親自訊問,並施以酷刑。她要麼一言不發,要麼大罵鬼子,決不說出八路軍藏武器和糧食的地點。被捕后的第三天上午,鬼子把她押到上平陽臨時刑場,綁在一棵樹上。殘暴的鬼子割掉了她的雙乳,扯掉她的頭發,直至砍斷了她的頭顱……犧牲時,她年僅22歲。
劉耀梅被殺害后,劉耀梅的父親劉榮榜、弟弟劉耀新、丈夫齊尚書、公爹齊老末也先后遭殺害。
劉耀梅犧牲后,平陽區委號召全區軍民學習她堅貞的民族氣節,在日寇屠刀下不動搖,不變節,不出賣民族利益,做個真正的中國人。
2008年,由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出品,阜平縣委、縣政府和河北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了《荊子花盛開的地方》。影片再現了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劉耀梅烈士英雄事跡,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晉察冀邊區軍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