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勤廉忠貞為國酬——呂惠生

俞華泰

2015年09月14日10: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呂惠生(1903-1945) 又名惟偊,安徽無為人。1922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1926年畢業后回故鄉從事教育工作。同年,加入國民黨,曾任國民黨無為縣黨部秘書、縣臨時行政委員會委員等職。1939年參加革命,曾擔任《無為日報》社社長兼主編。皖南事變后加入蘇北游擊縱隊。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抗日根據地儀征縣縣長、無為縣縣長及皖中行署主任、皖中人民抗日自衛軍司令員等職。1943年,擔任皖中水利委員會主任時,帶領軍民建設水利工程———黃絲灘江堤。1945年9月隨新四軍第七師北撤時在蕪湖被捕,解來南京,11月犧牲。

位於安徽無為長江北岸的黃絲灘江堤被譽為“無為大堤一枝花”,是抗日戰爭時期皖中抗日根據地著名的水利工程。大堤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后仍然堅如磐石,成為當地沿江人民防洪的堅固壁壘。堤外江水滾滾,堤內百姓無憂。與這道江堤同樣巍然屹立的是一個叫作“呂惠生”的名字。這位安息在雨花台的革命先烈於1943年帶領當地人民櫛風沐雨,在抗日烽火中修建了這座生命屏障。因此,黃絲灘江堤在當地被人們稱作“惠生堤”。

呂惠生,1903年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一個秀才之家,為家中幼子,從小深得父母寵愛,在父親的指導下熟讀四書五經。1915年考入安慶第一農業學校,1922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攻讀農業生物學。畢業后,呂惠生前往農林部求職,希望以科學改善中國農業,以所學為國盡力,然而多次均遭拒絕。屢屢受挫的呂惠生離開北京,回到故鄉無為。

呂惠生“於憂患中,始漸知社會之黑暗”,回到故鄉無為中學教書。他開始接觸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希望找到一條改造社會、救國救民的道路。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軍一路凱歌,各地革命運動高漲,呂惠生結識了黃瑞生、盧光樓等人,並由他們介紹加入了國民黨,從事迎接北伐軍的各項工作。

1926年,在呂惠生的發起下,秘密成立了國民黨無為縣黨部,並任縣黨部秘書。1927年,北伐軍第七軍三師到達無為城,國民黨無為縣黨部開始公開活動。呂惠生擔任縣臨時行政委員會委員。

呂惠生也因其教學上的突出表現升任無為中學校長,后又任教於鳳陽女中、貴池鄉村師范和宿州鄉村師范,聲望日高,越來越受到當地人民的尊敬。正如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那時,我委實有些發恨,我以純潔的心地,勇猛的精力———表現出來的是‘不要錢、出氣力’,對付了我的職務。在舊的污濁的社會裡,拿這樣的法寶去和別人斗爭,自然是一往無前,勝券在握的。於是我自己造成了社會信仰的威望。時間和事務,長久地鍛煉著我,社會科學與自己的觀賞悟覺喚醒著我,使我更成為剛正不屈,富於正義感與反抗性的人。”

“不要錢、出氣力”這六個字是呂惠生為人行事的兩大准則:一為廉,二為勤,清清白白為人,兢兢業業做事,貫穿了他的一生。

1935年,呂惠生被推薦擔任無為縣政府建設科長。一次,有個豪紳為了霸佔一塊公田修建私人宅第,拿出200銀元企圖賄賂買通呂惠生。呂惠生怒斥對方:“行賄受賄,這本是寡廉鮮恥之輩所為。我雖為一介寒士,也絕不會受此黑禮!”他將賄款公之於眾,並用這筆錢在當時名流咸集的雙溪茶社對面建成涼亭,並親筆書寫“洗心亭”三個大字懸於其上,以表明心志。

七七事變后,呂惠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底,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從皖南軍部到江北組建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專門前來拜訪呂惠生,與之共商抗日大計。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初創時期,武器和給養十分困難,呂惠生利用自己的社會聲望四處奔走募捐,不遺余力地籌集糧餉和彈藥。1939年,呂惠生任《無為日報》社長及主編,大力宣傳新四軍抗日救國的主張,遭到反動當局的嫉恨,將他列入黑名單。1941年皖南事變后,呂惠生處境更加險惡,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他攜家帶口,化裝逃出無為城,參加了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

呂惠生雖以一介書生之身投奔新四軍,但他不遺余力,身體力行,和同志們一起身穿粗布衣,腳穿自制草鞋,“我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受了社會高深教養的知識分子。當國家民族空前困難,且是國家民族空前轉變的時候,將要揚棄一切壞的東西,變成一個嶄新的萬世幸福光明的局面的時候,在這時候,我能不盡心竭力地擔負起我人民一分子的歷史使命嗎,我是一定要擔負起來的。”

憑著高度自覺的愛國意識,呂惠生將長女呂曉晴和長子呂其明送入新四軍的抗敵劇團,不久又將次子呂道立送入新四軍。“我之全家已委托全部生命於革命,革命進則我全家存,革命敗則我全家亡,此已為明顯不易之鐵的事實,我何他慮?!”呂惠生將自己、家庭的命運和新四軍、中國革命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1942年,呂惠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調任皖中行署主任。1943年10月,皖中人民抗日自衛軍成立,呂惠生兼任司令員。皖中人民抗日自衛軍在呂惠生領導下,配合新四軍主力部隊對來犯的日軍給予堅決有力的抗擊。

在戰斗的間隙,呂惠生帶領部隊幫助當地人民發展農業生產,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辦好事。他曾和部隊官兵一起幫助當地農民搶收10萬畝水稻,在皖中抗日根據地傳為佳話。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過程中,他特別強調部隊嚴守紀律,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在一次干部訓練班講話中,呂惠生就如何做好財糧工作,專門對干部提出“廉”的要求:剔除中飽,涓滴歸公,一文錢都要用在有利革命上。

在呂惠生的領導下,皖中抗日根據地不斷鞏固,並且具備了一定的財力、物力。1943年7月,皖中行署成立皖中水利委員會,負責統籌根據地的水利建設。呂惠生兼任水利委員會主任。他一上任,就將黃絲灘堤防修固工作提上了日程。

黃絲灘江堤位於長江北岸,素有“一線單堤、七邑生命”之稱,直接關系著沿江無為、巢縣、和縣、含山等7縣200多萬人民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的安全。據歷史記載,自明末以來江堤決口數十次,每次都造成災區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雖經多次修建,水患一直未能根除。此時的黃絲灘,江壩外灘崩岸嚴重,干堤岌岌危殆。

1943年10月,皖中行署在無為召開皖中各縣水利代表大會,決定成立黃絲灘江堤退建工程委員會,下設工程局作為施工管理機構,並提出了“少壓農田,拉直堤線,退建新堤”的施工方案。呂惠生親自主持該委員會及工程局的日常工作。懷著對工作和百姓的高度責任感,呂惠生親臨現場勘查指揮。從12月正式動工開始,他就和幾十萬民工同生活、共戰斗,吃住在現場。他甄選最佳施工方案,精心制定規劃,認真組織施工,嘔心瀝血,風餐露宿。江堤修建期間,日偽軍不斷進行騷擾,新四軍第七師提出了“武裝保衛修堤”的口號,不僅派出大批部隊官兵參加修堤,而且屢次打退了敵偽的武裝襲擊,保証了修堤工程的勝利完成。

1944年5月6日,皖中行署隆重舉行黃絲灘新堤落成典禮,新江堤長7.25公裡,底寬約12丈,頂寬2丈4尺,高2丈,規模宏大。為了表彰呂惠生為興建大堤所作的杰出貢獻,這條大堤被皖中行署命名為“惠生堤”。

呂惠生在根據地的財政經濟、文教衛生等各項事務中,都做了大量工作,政績斐然,但他一貫保持謙虛謹慎,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深深知道,我是很不夠格來擔任這樣一個名義和職務,黨和首長們對於我總算是特殊又特殊,我若不加緊報以工作,我也是沒有心肝……因此,三更燈火五更雞,累斷命根也不遲疑了。生命在此:干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1945年抗戰勝利后,新四軍第七師、皖江行署執行黨中央指令北撤。黨組織考慮到呂惠生體弱,讓他喬裝成糧商,乘船從長江水路撤退。9月,呂惠生在乘船途經蕪湖江面時被國民黨特務逮捕。敵人得知呂惠生的真實身份后,很快將他從蕪湖押送至南京。中共地下黨和北撤中的新四軍第七師得悉呂惠生被捕后,竭力設法營救,但均未成功。

在獄中,敵人將呂惠生關押在“優待室”中,同鄉特務對其進行軟化、勸降,都被他怒斥得狼狽而回。敵人的威逼拷打,也未能讓呂惠生屈服。他曾對人說過:“人當爭取最后人格。洪承疇降清只是一念之差,我若陷於不幸,決不做洪承疇。”面對提早而至的死亡,他將所思所想,凝練成一首獄中詩作:

忍看山河碎,願將赤血流。

煙塵開敵后,擾攘展民猷。

八載堅心志,忠貞為國酬。

且喜天破曉,竟死我何求。

兩個月后,呂惠生在南京江寧遭秘密殺害。

來源:《世紀風採》2015年第九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