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為什麼說抗日戰爭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2015年09月14日14:39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為什麼說抗日戰爭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編者按

在我國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在我省全力推進“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如何及時把握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有效推進中心工作?在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多元多樣,如何正確認識紛繁復雜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本報理論評論部與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今起特辟《粵論粵明》專欄,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及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解疑釋惑,期望通過理性思辨,達到明辨是非、統一思想的目的。專欄擬每月圍繞一個議題,從多個角度深入剖析、闡發,分別撰文,每周刊發一篇。敬請垂注。

粵論粵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解放戰爭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的輝煌篇章,是中華民族以獨立自主姿態融入世界現代文明的新起點。中華民族復興有兩大歷史主題: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這兩大主題本質上都是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現代文明中的邊緣、依附地位和落后、受辱局面。由於中國抗日戰爭應對的不僅是國內民族危機,還是人類文明危機,因而抗日戰爭的勝利在雙重意義上改變了中華民族與世界現代文明的關系。一方面,抗日戰爭的勝利使西方列強侵略、掠奪中國的進程至此逆轉,中華民族受辱、“挨打”的歷史由此改變。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而且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另一方面,與近代以來其他歷次反侵略戰爭不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還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國際意義,中華民族由此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打擊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大部分,支援了盟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戰斗,防止了蘇聯兩面受敵的困境,捍衛了人類的和平事業。1945年通過的《聯合國憲章》確認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形成的大國地位,民族復興獲得了全新的國際空間。

抗日戰爭的勝利實現了對一個羸弱民族的全新再造,中華民族由此真正成為團結自信的民族共同體。近代中國之所以屢屢挨打,在於西方國家轉變成了現代民族國家,而中華民族還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對此,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梁啟超在1902年指出:“世界所以進步,皆由民族主義所磅礡沖擊而成,今天要抵擋列強的民族帝國主義,就要合吾民族全體之能力,行我民族主義之策”。抗日戰爭就是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極大地激發了全體國人的民族意識。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裡長”,這歌聲已表明在民族精神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僅增添了理性的內涵,升華為拯救與發展祖國的訴求﹔而且還加以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在民族自信上,抗日戰爭的勝利驅散了民族自卑的陰霾,增添了中國人民勇於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豪邁氣概。

抗日戰爭是對民族復興領導力量的一次選擇,鍛造了一個獲得中國各族人民擁護、能夠擔負民族重任的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都在民族復興的舞台上接受歷史的檢驗,唯有中國共產黨以其先進性品格,真正承擔起了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經過抗日戰爭的磨煉,走向了成熟壯大。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推動全國各黨派團體、各民族地區、各方面力量空前地團結起來,實行廣泛發動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獲得了崇高的威望,延安也因此成為中國人民向往的革命“聖地”。同時,抗戰過程中,在思想上,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在領導核心上,黨的七大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隊伍力量上,黨員素質明顯提高,共產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8萬余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1億﹔在戰略素養上,中國共產黨准確把握形勢、制定戰略戰術、動員各方力量、協調各種關系的能力有了全面提升。因而,抗日戰爭的磨礪使中國共產黨鍛煉成長為政治上成熟、思想上統一、組織上團結,作風上端正的全國性大黨,成為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是對民族復興之路的一次探尋,初步孕育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道路。在理論上,毛澤東同志撰寫的一大批理論著作特別是《新民主主義論》,深刻論述了革命的性質、任務、對象、動力和前途諸問題,對中國應該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和社會作了科學回答,為抗戰勝利后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實踐上,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設探索,如在邊區參議會和政府人員構成上實行“三三制”,在黨政機關實行“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減租減息等。因而,抗戰勝利后中國人民果斷地拋棄了國民黨的腐敗統治與部分民族資產階級分子幻想的“中間道路”,選擇了擁護中國共產黨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進而踏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張磊 作者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學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