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甘肅少數民族對抗日戰爭的重大貢獻

2015年09月14日16:10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甘肅少數民族對抗日戰爭的重大貢獻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937年中國人民全民族抗戰爆發,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甘肅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樣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國民政府的號召,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或參加八路軍投身敵后戰場,或投身國民革命軍奔赴抗戰前線,或參加青年遠征軍,或緊密配合全國各條戰線的抗日斗爭,為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臨夏回族兒女血洒疆場,共赴國難

在8年抗戰中,甘肅共征兵41.16萬人,其中僅臨夏、和政、寧定(今廣河縣)、永靖等縣出征的將士達35317人。他們中既有親率將士抗擊日寇的將領魯瑞林、侯世奎、黃德魁、唐萬成、馬鴻賓、馬彪、馬祿,也有用機槍擊落日軍飛機、受到嘉獎,由連長提拔為中校團長的康樂縣十三裡鋪回族人馬象乾,更有為國捐軀的騎一師二旅旅長馬秉忠。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其中甘肅省授少將軍銜的共有7位,而臨夏籍就有3位,分別為魯瑞林、侯世奎、黃德魁。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二軍軍長馬步芳組建了一個由回、撒拉、保安、東鄉、漢等民族組成的、尤以回族為主的約8000人的騎兵師——暫編騎兵第一師。在師長馬彪的率領下,奔赴抗日前線。1939年春,馬彪部奉命防御淮陽日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騎一師以傷亡2000多人的代價,消滅日軍1000多人,俘虜20多人。戰斗結束后,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派慰問團,為在此役中營以上軍官頒發了“民族至上”獎章。最為悲壯的是,在河南,為掩護主力撤退,騎一師百余名戰士背水一戰,直至彈盡糧絕,不願被俘受辱,跳入河中,壯烈犧牲。

經過多次戰役,騎一師損失較大。1940年7月,騎一師整編為中央陸軍騎兵第八師,馬彪任師長,調駐安徽渦陽、蒙城、懷遠等地牽制日軍。1940年9月,騎八師在皖北渦河北岸的龍崗鎮打死日軍300多人。從此,被日軍稱為“馬胡子軍”,聲威傳遍敵佔區。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這支由西北回族及各民族組成的抗日武裝力量,遠離家鄉,轉戰陝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輾轉行程萬裡,為抗戰勝利立下了卓越功勛。

“七七”事變后,日寇調集重兵進攻華北。1938年5月,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臨夏人馬鴻賓為綏西防守司令,將馬鴻賓三十五師擴編為八十一軍,馬鴻賓任軍長,以積石山人馬騰蛟為師長,奉命開往綏遠省西部前線抗擊日軍。在綏西戰役中,八十一軍與傅作義部密切合作,收復了大片國土,包頭以西、黃河以南地區的日偽勢力悉數被肅清。

甘南藏族僧俗同仇敵愾,共御外辱

1940年,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樣活佛洛桑嘉木樣·益西丹貝堅贊(即呼圖克圖)投身轟轟烈烈的抗日運動中。他借助自己活佛身份,游說甘、青、川、藏四省邊區,每到一地都向邊區各族人民廣泛宣傳抗日救國的綱領,揭露日寇的暴行,號召四省邊區藏族同胞團結起來,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侵略。

而早在1937年冬季,五世嘉木樣活佛就從西藏發電報給其兄黃正清和其弟黃正基,讓他們組建慰問團。拉卜楞寺所屬寺院及地區成立了一支由20人組成的慰勞抗日前方將士代表團,由黃正基任團長,制作了8面錦旗,攜帶大批慰問品,奔赴北方各個戰區慰問抗日將士。1942年,五世嘉木樣活佛又委派其長兄黃正清率所屬寺廟藏族僧民致敬團50人抵渝,至各戰區看望慰勞前線將士,並向重慶國民政府捐獻抗日飛機30架,計國幣600余萬元,創邊民向國家獻禮最高紀錄。國民政府為表彰拉卜楞藏區廣大僧俗群眾的抗日愛國行為,特賜“疏財衛國”匾額一塊,至今保存在拉卜楞寺內。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授予黃正清少將軍銜,對他為抗日戰爭及甘南和平解放所做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

抗戰期間,臨潭縣共捐資大洋3萬元,捐獻戰馬300匹。有570名青壯年應征報名,奔赴抗日前線。有的為國捐軀,有的成為英勇殺敵的抗日英雄。

蘭州回民宣傳抗日,有聲有色

全面抗戰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甘肅工委和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的直接或者間接領導下,蘭州的抗日救亡團體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展開了蓬蓬勃勃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成立中共蘭州回民特支。早在“七七”事變之前,在蘭州上中學的楊靜仁、鮮維峻、馬明德、安文蔚等回族青年,就受到先進思想影響和熏陶,愛國熱情很高。“九·一八”事變后,他們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走出校門上街游行、演講,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八路軍駐蘭辦事處和中共甘肅工委成立后,他們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閱讀馬列主義讀物和進步書刊,政治覺悟有了顯著提高。1937年10月由吳鴻賓介紹,甘肅工委吸收楊靜仁、鮮維峻、馬明德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立了“中共蘭州回民特別支部”。

改造蘭州“伊斯蘭學會”、甘肅“回教教育促進會”,使其成為蘭州回族青年抗日救亡的進步組織。抗戰時期,甘肅的國民黨頑固勢力蠻橫無理地規定“回教人不應單獨成立抗戰團體”。針對這個反動政策,在回族黨員吳鴻賓建議下,蘭州回民特支決定利用1935年成立的蘭州“伊斯蘭學會”社團名稱,廣泛聯系在蘭回族同胞,開展救亡活動。而1913年成立的“甘肅回教教育促進會”,對開展回民抗日救亡活動極力阻撓。為此,蘭州回民特支擬定了改選“回教教育促進會”的計劃,並在蘭州十四坊回族群眾的支持下,順利完成了改選工作。改組后將“甘肅省回教教育促進會”改名為“甘肅省回民教育促進會”,為宣傳黨的抗日政策和主張,動員和組織全省回族群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甘肅各地少數民族支持抗戰,功不可沒

除臨夏、蘭州回族和甘南藏族外,天祝藏族、肅北蒙古族、肅南裕固族和隴南回族等,都以各種方式支持抗戰,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還有一大批甘肅籍少數民族同胞直接投身到抗日戰爭的最前線,為抗戰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1936年8月,紅軍突破臘子口,勝利到達宕昌哈達鋪后,大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張。在紅軍的影響下,包括回族在內的當地各族群眾紛紛組建如抗日反蔣委員會、抗日游擊隊等各類抗日組織,通過給紅軍補充給養,為紅軍提供住所療傷,替紅軍放哨巡邏等多種方式幫助紅軍,因而哈達鋪被楊成武將軍稱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

1937年,為確保蘇聯援助的大批軍用物資順利送達抗日前線,中國政府決定修建橫穿天祝南北的甘(肅)新(疆)公路。在天祝境內的72公裡路段中,有春夏難行的沼澤地,有石門河等多條河流,更有海拔3000多米的烏鞘嶺。但是天祝各族群眾的抗日熱情高漲,他們把搶修道路作為抗日救亡的主戰場,整個工程期間有數百人自帶口糧、不計工分,無償投身到這段國際援華大通道的修建工作中。當時,民工中流傳著“不要工錢,不討飯錢,隻為抗日作貢獻”的順口溜。為了搭建石門河橋,村民無償砍下木材,直徑1米左右的木料更是靠民工們肩扛背馱運下山來。經過沿線各族群眾夜以繼日的奮戰,這項從蘭州起經烏鞘嶺到星星峽全長1350余公裡、路面寬9米的宏大工程,不到一年的時間全線竣工,有力保障了大量戰備物資運往抗戰一線。僅1937年秋至1938年夏,就有裝備20個陸軍師的武器,經過甘新公路運往各個抗日戰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個舉世矚目、舉國紀念的時刻,我們為勝利自豪,也永遠緬懷為奪取這場偉大勝利作出犧牲的各族兒女,更要牢記歷史,繼承和發揚甘肅各族人民在抗戰期間表現出的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全省各族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偉大實踐,為實現中國夢再鑄輝煌!(甘民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