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懷念我的父親——抗戰詩人田間

田春生

2015年09月15日10:5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懷念我的父親——抗戰詩人田間

  田間1938年在西北戰地服務團

  編者按: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的眾多詩人、作家,先后投入到這場偉大的反侵略戰爭之中。被聞一多先生稱為“擂鼓詩人”的田間(1916—1985),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田間創作的抗戰詩歌如同“一聲聲的鼓點,不隻鼓的聲律,還有鼓的情緒”,成為抗戰文學的經典。在本版9月1日推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出版物《抗戰詩篇》(郁蔥編,花山文藝出版社)一書中,即收錄了田間的《怒吼吧,中國!》《棕紅色的土地》《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等9篇作品。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偉大時刻,為了讓讀者深入了解田間,編輯部特約請他的女兒撰寫了這篇文章,以表達我們對這位抗戰詩人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深深地懷念被人們稱為“八路軍詩人”、抗戰詩人的父親田間。

  父親田間原名童天鑒,安徽無為縣人。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聯”,抗戰爆發后積極投身抗日斗爭。1938年,他隨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赴延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年底,父親從延安來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他摯愛的晉察冀生活戰斗了十個春秋,直至全國解放。抗日戰爭期間,父親曾任戰地記者、邊區參議員、根據地邊區文學藝術者協會副主任。解放后,父親先后任全國文聯研究室主任、中央文學研究所秘書長和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主任、《詩刊》編委和河北省文聯主席等職位。

  作為戰地記者,隻要哪裡有敵情和戰斗,他就親自去前線報道。由此父親與聶榮臻、賀龍、楊成武、蕭克等結下了心同志和的友誼。1939年父親作為戰區記者,參加賀龍指揮的晉察冀著名的陳庄戰斗。戰后,賀龍見父親衣服單薄,即從戰利品中拿了一件隻有一隻袖子的軍大衣送給父親。賀龍還曾於父親從延安過黃河時,在晉西北一二○師師部相見,並送給父親一隻從敵人那裡繳獲的小手槍。楊成武為紀念父親,於1987年5月用毛筆手書:“田間同志長期在敵后抗戰根據地與人民生活戰斗在一起創作了大量革命的優秀詩篇他不愧是時代的鼓手”。

  父親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出版了幾十部詩集。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反映人民在日寇鐵蹄下苦難生活的詩集《未名集》,1936年出版反映東北義勇軍抗日斗爭的《中國牧歌》,和以紅軍長征為背景、謳歌農民反抗斗爭的《中國農村的故事》,1938年創作反映抗戰的《呈在大風砂裡奔走的崗位們》。父親一氣呵成的長詩《給戰斗者》,1937年在胡風主編的《七月》雜志上發表,即刻震撼當時整個抗戰文壇。聞一多先生閱后稱父親為“時代的鼓手”,稱頌父親的詩“不隻鼓的聲律,還有鼓的情緒……爆炸著生命的熱與力”。此外父親還著有敘事長詩《親愛的土地》《名將錄》《她也要殺人》《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趕車傳》等。

  父親最具時代性的作品是他的抗戰詩篇,膾炙人口的街頭詩歌如《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義勇軍》《堅壁》等。1938年,父親在延安與柯仲平等發起“街頭詩”運動。在《給戰斗者》(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的末頁中,父親這樣回憶延安的“街頭詩”運動:“1938年8月7日,延安城內,大街小巷,街頭和城牆上,張貼起一首一首的街頭詩。大街的中心,懸挂著九幅紅布,紅布上面,也是寫著‘街頭詩’。當時延安的詩人們,就以這一天叫作‘街頭詩運動日’。”

  “街頭詩”這種表現形式是中國抗戰的時代產物,以其簡短有力、朗朗上口而得到流傳,激發了延安和根據地群眾的抗戰激情,鼓舞了人們的抗戰斗志。1956年7月1日,父親應邀參加在中南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35周年大會,毛澤東主席與父親親切交談。在談到抗戰時期延安的“街頭詩運動”時,毛主席說,“你們搞的‘街頭詩’運動影響很大,各解放區都寫‘街頭詩’,對革命起了很大作用,文藝配合革命是我們的光榮傳統……”

  今天,回憶父親走過的路,不僅僅是因為我心底的摯愛和無盡的懷念﹔更因為,我們珍愛和平就要銘記歷史,緬懷深思前輩走過的路,讓中國人的抗戰精神代代傳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