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在太行山革命根據地工作了整整10年,參與領導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各項事業,做出了驕人的成績。常言道:細微之處見精神。鑒於有關他在太行根據地的大戰略、大行動、大成就等方面,已經多有專門研究文章披露,因此本文主要選取他在此期間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小事小情和細節故事,充分展現他情系百姓疾苦、與根據地群眾魚水情深的感人一面和崇高風范。
“應該給群眾賠情道歉”
抗戰初期的一天,鄧小平要到延安開會,擔任他馬夫的王興芳為了做好行前准備工作,就去馬店給戰馬挂掌。
王興芳在山西省陽城縣的街道上信馬由缰地奔馳著。當馬跑過一處彎道時,昂然奮蹄,結果,冷不防“叭”的一聲,似乎有什麼東西被它給掀倒在地。由於時間緊迫,王興芳就沒多在意。
當王興芳給馬挂好掌回到鄧小平身邊時,隻見鄧小平鐵青著臉,惱怒地盯著他說:“王興芳,你干的好事,騎馬過街,馬兒撞壞了老百姓,知道嗎?”
“啊?”王興芳大吃一驚。
原來,剛才馬過彎道時,被撞倒的竟然是一位老大娘,滿街的老百姓對此議論紛紛。王興芳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了,可當進一步得知老大娘傷勢不重時,又鬆了口氣,心想:我也是為快點完成任務,不耽誤首長赴延安開會的時間啊,值得這麼大動肝火嗎?於是,王興芳嘟起嘴,既不回答,也不申辯。
鄧小平見他這種神態,轉換口氣說:“現在是團結抗戰的時候,人民一心向往的是共產黨,你是共產黨領導的一名八路軍戰士,這樣對待群眾,影響多不好。我們是人民的軍隊,要愛護人民啊。如果我們不愛護人民,人民就不會擁護我們,我們也就成為山間草寇,到了那一步,不要說打日本,恐怕自身都難保哇。這些嚴重后果,你想過嗎?”
鄧小平入情入理的一番話,觸動了王興芳:王興芳啊王興芳,你從小死了爹娘,是數不清的窮人把你拉扯大的﹔你在川陝蘇區打仗負傷,是群眾一口奶水一口雞湯將你救活的﹔長征路上你陷進了爛泥坑,好心的藏族老阿爸為救你獻出了生命!你全忘記了?想到這兒,王興芳流下了淚,請求說:“鄧政委,我錯了,處分我吧!”
“不,你應該到當地公安部門去由他們處理,還應該給群眾賠情道歉。我這兒有幾元錢,你也帶上,給老大娘做醫藥費。”這錢是鄧小平去延安的路費啊,全部拿給別人,那他如何趕路?王興芳說什麼也不願接錢,可是鄧小平一把將錢放進他的手裡,堅決地說:“快去給大娘治傷。”說完,就跨上戰馬走了。
不要與群眾隔絕
1937年11月,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同楊勇率領八路軍的一個補充團來到山西省襄垣縣,團部駐在縣城南關的樊家大院。聽說來了八路軍首長,不少群眾都很想進去看看。為了安全起見,團領導規定除樊家大院的人出入自由外,其他人不能隨便進出。
一天,南關一個名叫魏彥的小伙子興沖沖地跑來,要進樊家大院面見首長,被警衛員給攔住了。一個不讓進,一個非要進不可,兩人發生了口角。正在北屋辦公的鄧小平聽到吵嚷聲,來到了大門口。警衛員還未來得及開口說明情況,魏彥就已經搶先說道:“我有事要進去找部隊首長,這位小同志說啥也不讓進!”
鄧小平仔細打量了一下虎頭虎腦的魏彥,隨后對警衛員說:“讓他進來吧。”魏彥跟著鄧小平進了屋,說:“首長,我要當兵,請帶上我吧。”鄧小平微笑著問:“你說說為什麼要當兵?”魏彥滔滔不絕地說:“抗日救亡,匹夫有責。這不是你們講的嗎?我是個當長工的,地主老財的苦就夠受的啦,又來了日本鬼子,老百姓還怎麼活得下去呀?”鄧小平微微點點頭,繼續問:“當兵要打仗的,打仗就會有犧牲,你不怕麼?”魏彥毫不猶豫地果斷說:“怕什麼!大不了是個死,為了打日本鬼子,死也值得!不比天天給地主干活累死累活的,落個累死餓死強?再說,八路軍是窮人的隊伍,這個兵我當定了!”
鄧小平被魏彥的率真赤誠感動了,干脆地說:“好吧!我們收下你,回去准備一下。”
目送熱情洋溢的魏彥走遠后,鄧小平回過頭來,頗有感慨地對警衛員說:“提高警惕是對的,但不要草木皆兵。對於群眾隻要問明情況,就可以讓他們進來,如果我們與群眾隔絕了,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水之魚,無本之木。這個小伙子就用行動為我們做了抗日宣傳,對我們今后如何做好抗日宣傳工作提出了一個新課題。今天要是錯過了接觸他們的機會,不也是一個損失嗎?”警衛員戰士羞愧地點頭笑了。
視百姓比自己親人還親
襄垣縣城南關樊家大院,有家“外來戶”叫米通全,60 多歲的他因終年積勞成疾,加之又無錢醫治和缺乏營養,患了癱瘓症兩年多了,吃飯得人端著,走路靠人攙著。為不拖累家人,自己也少遭點罪,他多次試圖尋短見,都被人發現得救。為養家糊口,他的兒子米義精每天起早貪黑去上工,全靠兒媳婦侍奉老人。
當帶部隊駐扎在此的鄧小平聽說了米通全的遭遇后,便抽空來到米通全家,像老熟人一樣,盤腿坐在老漢的炕上,耐心開導和鼓勵老人要振作精神活下去。
鄧小平說:“眼下,日寇侵犯中國,災難更加深重,這就需要全國人民動員起來積極抗戰,趕走侵略者。我們共產黨八路軍就是幫助像您這樣的窮苦人都能過上好日子。老大爺,要頑強地活下去呀!”
第二天早晨,鄧小平讓警衛員給老人送去熱氣騰騰的蒸饃和菜。一連三天,都是這樣按時送來,老人實在有些過意不去,第三天終於拖住警衛員硬讓把飯菜端了回去。
這天晚上,鄧小來又來看望老人。米通全老漢埋怨說:“你們同志連俺的一口水都不喝,說是群眾紀律,可我怎麼能天天吃你們的飯呢?你們有你們的紀律,俺家也有自己的家規呀!”
鄧小平忙說:“大爺,您年老多病,這是特殊情況,可以例外嘛。再說,我們吃的穿的還不是人民群眾給的?這也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吧。如果您加強點營養,恢復了健康,說不定還能為抗戰出把力呢!”
老人聽了這話激動地說:“首長,你們想的,真比對你們自己家的親人還周到啊!”
鄧小平說:“大爺,您就是我們的親人。”
后來,鄧小平和楊勇又把部隊的醫生派去,給老漢進行診斷、打針、治療。不幾天,米通全的病情果真有了好轉,他再也不尋死了。
轉眼間,嚴冬降臨。為了感謝八路軍首長幫助治療父親的癱瘓病,米通全的兒子米義精花費了20多個夜晚,挑選最好的羊毛,紡成線,精心織成了3雙長筒襪子。
一天晚上,米義精來到北屋,要把這3雙毛襪子送給鄧小平等3位首長。可是,任他左說右說,他們就是不肯收下。米義精急得快要哭出來了:“首長,這是俺全家的一點心意,也是俺對抗戰的一點支持!”
鄧小平覺得再不收下實在說不過去了,就表示,襪子可以收下,但錢不能不出。米義精說:“首長呀,難道我是和你們做買賣嗎?有些人想買,我還不賣呢。要出錢,那就讓我把襪子帶回去。”真為難啊,3位首長交換了一下眼色,說:“那麼,我們就收下啦。”
幾天后,部隊就要轉移了。那天早上,鄧小平來到米通全老漢的屋子裡,把一個能充氣的橡皮枕頭和一個小鐵箱子放在炕頭上,親熱地拉著他的手說:“米大爺,我們就要走了,這兩樣東西,留給你家用吧。”
米通全父子倆說啥也不收。
鄧小平說:“軍民一家嘛,一家人就不能見外,行軍打仗需要毛襪子,我們收下啦。你身體不好,送你這樣的枕頭,睡覺舒服一些。小鐵箱,我們帶著用處不大,留給你們可以裝點東西,也應當收下。否則那襪子我們也不能白要。”
米義精笑道:“這不成了交換禮物了麼?”
鄧小平也風趣地說:“這叫互贈禮物,情深意長嘛。”
教育戰士時刻替群眾著想
1939年春,八路軍一二九師從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西河頭村向黎城縣轉移,由於不熟悉當地路線,便去請來老鄉當向導。
誰知,地方語言戰士們又聽不懂,於是,通訊班長郭繼聯就有點不耐煩地將說話聲音大了一些,卻嚇得老百姓不敢多吱聲了。
見狀, 鄧小平走過來批評郭繼聯說:“對群眾講話聲音大,態度不好,這怎麼行呢?當班長要注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跟老百姓談話態度要好一些,客氣一些嘛,咱們八路軍隻有依靠人民群眾才能打勝仗,你怎麼發脾氣呢!”
從那以后,郭繼聯養成了處理各種問題時總要想到人民群眾的良好習慣。
把師部種的三畝大白菜全部無償留給當地群眾
1940年6月,一二九師從遼縣(今左權縣)進駐涉縣常樂村,當時財政經濟及軍需民食都非常困難。為了減輕人民負擔,師首長決定讓部隊利用戰斗間隙開荒生產自給。師直屬隊首先行動,在劉伯承和鄧小平首長的帶領下,開始利用常樂的閑散地方修地種菜。鄧小平工作很忙,但他每天還是要擠出一些時間,同大家一起參加勞動。他們把一塊塊的石頭搬走,又從別處挑來一擔擔的活土,修成大小30多塊約三畝菜地。然后種上新引進的優種白菜,並適時進行間苗、澆水和鋤草。
11月,眼看大白菜就要收獲了,師部決定移駐涉縣赤岸村。那地裡待豐收的大白菜怎麼辦?有的人主張帶走。
而鄧小平卻果斷地決定,讓事務科長找到常樂村的村長劉偉江,把師部種的三畝大白菜,全部無償留給常樂村群眾。
當年冬天,常樂村群眾共收大白菜1萬余斤。他們吃著又鮮又嫩的大白菜,一個個高興地奔走相告:“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軍隊啊!”
“針線連著軍民情”
山西省武鄉縣洪水鎮的東部山區,有一個偏僻的小山庄叫劉家嘴,村裡有位婦女叫陳磨蘭。
一天,村口過來一隊八路軍,一個年輕的戰士跟著一位年紀較大的首長,向陳磨蘭站立的大樹下走來。他們對她說想借個針線用一下,補一補衣服。陳磨蘭一聽,二話沒說就把他們領回屋裡,十分麻利地一陣穿針引線,幫他倆把衣服縫補好了。他們臨走時又向她借了幾根針和一綹線,並且拿出3角錢給她。但陳磨蘭說什麼也不肯收。
那位年紀較大的首長和藹地說:“我們八路軍有一條紀律,叫做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陳磨蘭不服氣地說:“你也別忘了,八路軍和老百姓魚水不能分,也好比這針線一樣。”
他倆沒有說服了陳磨蘭,隻好拿著針線走了。
時間過了兩三個月,陳磨蘭早把這件事忘了個一干二淨。一天,村上一位小姑娘領著個八路軍小戰士,來到她家。
小戰士很有禮貌地問:“你就是陳磨蘭大嫂?”小戰士邊說邊從兜裡掏出一個小紙包:“這是鄧政委讓我交給你的。”
“鄧政委?”陳磨蘭感到莫名其妙。
“鄧政委說你給他補過衣服。”
“啊,他就是鄧小平政委!”
陳磨蘭激動地打開紙包,見裡面是一包針和一大綹線,紙上還寫著這樣幾個字:“針線連著軍民情。鄧小平。”
此事對陳磨蘭感觸很大,以后她逢人就講。於是,鄧小平借針線的故事,就這樣在那一帶的山庄流傳開了。
讓戰士隻撿干柴、不上樹撅樹枝
河北省涉縣赤岸村當年長有一棵老槐樹。當時僅12歲的村民張福善家離鄧小平政委住的院子不遠。一天,他去拾柴,劉師長和鄧政委走了過來,劉伯承幫他把長樹枝撅斷,放進筐裡,鄧小平幫他撿了一些干樹枝。
這時,一群戰士背著樹枝從山裡走了過來,鄧小平發現戰士們背的樹枝是濕的——有的戰士把樹上沒有死的樹杈也撅下來當烤火柴。鄧小平見狀當場批評了他們,讓他們以后隻能撿拾地下的干柴,不能上樹去撅樹枝。
第二天,張福善又看到幾個戰士在村頭的一棵老槐樹上撅樹枝,這棵樹很大,兩個人都抱不過來,但已經老死了。於是,鄧小平叫人花1000元“濟南票”把大槐樹買了下來。
如今,老槐樹遺址上連樹根的痕跡都沒有了,但劉鄧隊伍秋毫無犯的往事卻深深留在了鄉親們的心裡。
助民生產
1942年春,一二九師政治部根據鄧小平的指示擬定了一個助民春耕和部隊生產的規定。要求助民生產部隊:一是不吃群眾家的飯,不要報酬﹔二是不遺失或操作壞工具,損壞者賠償﹔三是爭做助鋤英雄﹔四是對群眾進行抗日自救宣傳。
規定下達后,僅1月20日這一天,鄧小平組織助民生產部隊就幫助赤岸、沿頭、會裡等村的群眾運糞376擔。此外,還幫助當地群眾修灘1000余畝,筑起一道用工1萬多個的護堤大壩。
7月初,天降喜雨,鄧小平又親自率領工作隊到索堡區幫助群眾搶種庄稼。在他的影響下,全師各部隊都投入了助民生產活動,工作隊每天自帶糧食和菜金,分散在農民家中吃飯。他們帶的糧食除了自己吃以外,還救濟了三位災民。群眾為此贊揚說:“八路軍就是好,咱吃啥他們吃啥,這樣的軍隊真是少見。”
鄧小平在赤岸村居住期間,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從不搞特殊。他經常與司令部、區黨委機關的干部同吃一鍋飯。每天吃的是紅高粱和黑豆加野菜樹葉合蒸的菜窩,又黑又硬,同志們都風趣地叫吃“磚頭”。有幾次,鄧小平身體患病,炊事員提出給他另做一碗面湯,可是,鄧小平都婉言謝絕了。他自覺堅持與群眾一道同甘共苦,始終保持了一個老八路的廉潔作風。
為村民開挖“救命渠”
赤岸村后的山上有一條漳南渠,老百姓稱它為“救命渠”。
1942年,涉縣又遭遇了惱人的大旱季節,群眾的庄稼因干旱缺水長得不成個樣子。鄧小平和劉伯承眼看著群眾愁眉苦臉、庄稼打蔫歉收的現況,兩人商量著決定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將旱地變成水澆田,盡快幫助當地老百姓解決一下用水問題。
1943年2月24日,引水上山澆地的工程開啟了。劉伯承、鄧小平和一二九師的戰士們齊上陣、出大力,汗水流在了一起。
不久后,日軍進行大“掃蕩”,迫使八路軍助民引水上山的這項工程暫停了下來﹔鄧小平和劉伯承率領八路軍粉碎日軍的“掃蕩”后,工程繼續進行,1944年,工程全部竣工。
鄧小平和劉伯承組織修建的這條長長的水渠寬2.33米、深1.66米,全長15公裡,赤岸、溫村、會裡等8個村一一受益,2000多戶的3500多畝旱地變為水澆田,每年增產糧食35萬多公斤。
鄉親們自編歌謠稱贊道:“水流南山頭,吃飯不發愁。沒有八路軍,這水怎能流?”
如今,漳南渠延長到近30公裡,受益村庄增加了近一倍。
“八路軍不能白吃老百姓的東西”
1943年,八路軍一二九師來到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時,正趕上部隊糧食緊缺,戰士們隻好餓著肚子打仗。
有一天,鄧小平路過一位老鄉家,正好那位老鄉家正在吃面,老鄉看見門口的鄧小平,熱情地拉他進屋一起吃面。
盛情難卻,鄧小平隻好在老鄉家吃了一碗糊糊面。
鄧小平臨走時,交給了老鄉一張糧票,作為這頓飯的飯錢。
老鄉不肯收,鄧小平就告訴他:“八路軍不能白吃老百姓的東西,否則和日本鬼子有什麼區別?”
聽了此話,老鄉隻好收下了這張糧票,但卻一直當作寶貝收藏著,就連全家吃不上飯、餓肚子的時候,也沒舍得花掉這張珍貴的糧票。
“太行老區的人民
養育了我們全家”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日子裡,“為大家舍小家”是每一個干部戰士都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即使是八路軍高級干部的鄧小平也不能例外,在鄧小平的五個子女中,有三個出生在太行,並且全部在老鄉家中寄養過。
1941年,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刻,鄧小平的長女鄧林在涉縣赤岸村降生了。可他根本顧不上看一眼襁褓中哇哇大哭的女兒,就披著滿身的硝煙投入了緊張的戰斗中。之后,剛當上媽媽的卓琳也因隨軍作戰,隻好忍痛割愛,將鄧林托付給黎城的一戶老鄉撫養。
1944年,鄧小平的長子出生在八路軍總部的駐地麻田村,臨時取個乳名“胖胖”后,便送到麻田村清漳河對岸的一個農民家中哺育。
1945年,胖胖被接到了赤岸村一二九師司令部。一天,劉鄧兩家人在院子裡閑聊,卓琳對鄧小平說:“咱們的孩子都快兩歲了,總叫胖胖可不行,該取個名了。”鄧小平想了想說:“我們也給孩子取名叫太行吧,鄧太行。”劉伯承在一旁不由笑了起來,鄧小平想想也覺得名字起得不妥,因為劉伯承的兒子已經叫劉太行,不能都叫太行吧,於是對劉伯承說:“師長,你的兒子佔了我們的名字,你得給咱胖胖起個名字。”劉伯承說:“這是政委的事,與師長沒有關系。”
鄧小平說:“誰都知道劉鄧不分家嘛,你就給起一個吧。”
劉伯承聽鄧小平這樣說,就把胖胖叫到身邊,略加思索后,在小石桌上用毛筆寫下“朴實方正”四個大字,說:“這孩子長得朴實方正,就叫‘朴方’怎麼樣?”大家齊聲說好。解放后,鄧朴方每次回到五加坡,都要深情地向人們講述這個感人的故事。
鄧小平的二女兒鄧楠就生在赤岸村。那是1945年上黨戰役后的一天,適值戰爭又非常緊張,不便帶上嬰兒轉戰於炮火紛飛的戰場上,鄧小平再次忍痛割愛決定送老鄉代養。警衛員擔心地問:“這行嗎?”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人民就是我們的父母啊!”隨即鄧楠被送到義張庄一個名叫李興枝婦女的家中撫養,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才把鄧楠和李興枝一起接到北京。
5年多的共同生活,使劉伯承、鄧小平與涉縣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對涉縣的山山水水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劉伯承曾說過:“四川開縣是我的故鄉,河北涉縣是我的第二故鄉。涉縣人民養育了一二九師,也養育了我。”鄧小平也常對自己的孩子們說:“太行老區的人民養育了我們全家。”
1996年8月9日,涉縣發生百年不遇的水災,鄧小平對此十分關心,發動全家為涉縣捐款。
如今,在赤岸村村北的將軍嶺(原名廟坡山)高高地聳立著一座鄧小平的全身漢白玉雕像。鄧小平站在他曾經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站在他深深眷戀的太行山上,永遠地在凝視和關注著與他魚水情深的太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