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能參善謀的百歲開國將軍張震

馮曉蔚

2015年09月15日14: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1914年10月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一生中兩授軍銜,1955年授中將銜,1988年授上將銜。歷任紅軍營長、團參謀長,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師參謀長,華中野戰軍第九縱司令員兼政委,第一兵團和第三野戰軍參謀長,解放后,任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軍事科學院院長、解放軍總參謀部參謀長,國防大學政委,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戰爭年代曾6次負傷,新四軍時期在彭雪楓的領導下戰斗和生活,從統戰戰場到抗日戰場,張震都做出了重要貢獻,被部隊指戰員譽為“能參善謀”的好領導。今年10月是張震將軍誕辰100周年,謹以此文向廣大讀者敘述這位還健在的百歲開國將軍的戎馬生涯。

黃克誠親點張震任作戰參謀

1930年5月,張震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在第二縱隊直轄的特務大隊當宣傳員,經過攻打平江、大冶、岳州等戰斗的考驗,1930年8月,張震參加了第二次攻打長沙的戰斗。

在這次戰斗中,他所在的攻城部隊考慮到敵軍陣地地雷密布,電網林立,有人想到借用戰國時“火牛破陣”的辦法攻擊敵陣。張震奉命把尖刀磨鋒利綁在牛角上,又找來舊棉花澆上煤油,捆到牛尾巴上。夜晚,攻陣開始了,張震和戰友們舉起火把,將牛尾巴上澆了煤油的棉花點燃,逼著火牛前去蹚地雷,沖鐵絲網。然而,火牛未入敵陣,即遭到敵人機槍的瘋狂掃射,沖在前面的牛,中彈倒下或負傷狂奔,有的連鐵絲網的邊也沒碰上,就紛紛后竄,反而亂了自己的陣腳。后來張震經過分析,深有感觸地說:戰國時期是冷兵器,現代是熱兵器,時代及條件都變化了,簡單仿效怎麼能成?“火牛破陣”未能成功,張震和戰友們沒有氣餒,繼續包圍敵人,堅守陣地。同敵軍對峙10多天后,9月12日,紅軍撤圍長沙。10月,張震隨部參加了江西臨江鎮戰斗。他三進三出臨江鎮,在戰斗中奮勇爭先,休整時嚴守紀律,在火線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4年7月,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張震任紅十團三營代理營長,防守蠟燭形陣地。敵我相距隻有四五百米遠,八連陣地與敵軍隻隔一道小山溝。張震派出聯絡員深入敵陣開展統戰工作,在“窮苦人不打窮苦人”的口號下,雙方商定互不射擊,當敵督戰隊藍衣社上來后,對方就朝天放槍,不僅如此,雙方還在山溝裡開過一次不帶槍的“聯歡會”。

有一天,對方陣地的白軍喊道:“紅軍弟兄們,你們辛苦了,我們來接防啰!”同時還聽到對方修路的聲響。張震分析這是一種暗示,他一面命令部隊進入陣地,一邊報告團部請求支援。團部立即調來兩挺機關槍。果然,第二天拂曉,敵軍兩三個團向我十二團五連防守的陣地發起進攻。紅五連打得很英勇,大部壯烈犧牲。隨后,敵又向蠟燭形陣地瘋狂攻擊,先是派飛機狂轟濫炸,后用大口徑重型山炮直接摧毀我方工事。營指揮所被打塌了,電話線也斷了。張震爬出交通壕一看,隻見敵軍密密麻麻像潮水般涌向三營八連前沿陣地。張震指揮該連奮勇還擊,打退了敵軍一次又一次的沖鋒。然而,敵軍炮火越來越猛,以兩個團的兵力蜂擁而上。張震決定調七連實施反沖擊,八連指導員奮勇地從工事裡沖出來,與七連密切配合,終於把爬上我軍陣地的敵人消滅了。

激戰至下午,三營彈藥耗盡。就在張震把全營剩下的人都集中起來,准備同敵人作最后的搏斗時,三營接到撤出戰斗的命令,張震率部轉移到驛前地區。這時,敵集中兵力向驛前猛扑。張震奉命帶一個連去支援友軍,途中與一股化裝成紅軍的敵人遭遇。戰斗中,張震右臂中彈負傷,加上又發瘧疾,團部將張震送往后方醫院治療。

一天,師政委黃克誠到醫院看望傷員。見到張震說:你就是張震嗎,你在前線打仗不但勇敢,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小伙子了不起呀。便點名要張震跟他回前方,任十團作戰參謀。

在長征中度過人生中最艱苦的青年時光

1934年10月17日,紅軍從於都河畔出發,離開了戰斗多年的革命根據地,踏上了漫漫長征之路。在湘江戰役中,11月25日,第三軍團第四師奉命向敵湘江防線界首段前進,搶佔這一要點,第十團是前衛團,張震任營長的第三營是前衛營。27日,第三營到達湘江岸邊。次日渡江進至界首,驅逐了反動民團,並掩護工兵於當日架設了浮橋。團長沈述清渡江后,命令張震將部隊部署在光華鋪一帶,向興安方向警戒,從南面堅決阻住敵人,保証后續部隊安全渡江。

光華鋪地勢比較開闊,一面臨江,在桂(林)全(州)公路旁,距界首隻有幾裡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中央機關、軍委縱隊和兄弟部隊都要從界首渡江,所以,第三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扼守光華鋪陣地,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張震將第七連部署在公路東側的一座小山上;第九連配置在公路西側的小樹林中,各配了兩挺機槍,以封鎖公路及其兩側;第八連為預備隊,准備隨時增援。營部在大路旁的一座破廟內。

30日凌晨,國民黨桂系第七、第十五軍各一部又向我光華鋪陣地發起猛烈攻擊。能否堅守住光華鋪,關系著黨中央、中革軍委和后續部隊能否順利地渡過湘江。在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部隊自30日凌晨到12月l日,第十團不惜一切代價,在光華鋪與敵展開殊死搏斗。團長沈述清英勇戰死在湘江畔,上級決定由師參謀長杜中美代理第十團團長。他趕到指揮所不久,也在下午的一次陣前反沖擊中飲彈犧牲。團政委楊勇聞訊馬上接替指揮。幾度危急之時,楊勇帶領全團堅決實施反擊,守住了陣地。張震所在的三營也打得非常艱苦,全營指戰員前仆后繼,視死如歸,因傷亡過大,一度被轉為團的第二梯隊,稍事休整后又投入戰斗。

湘江一戰,第十團共傷亡400多人,接近全團人數的一半,兩任團長犧牲在這裡。整個湘江戰役,中央紅軍苦戰五晝夜,終於突破了敵軍的第四道封鎖線。隨后,張震隨部隊轉戰雲貴川,爬雪山、過草地,走完了二萬五千裡長征路。張震在紅軍中度過了他人生中最艱苦而又最難忘的大部分青年時光。

在竇樓村戰斗中給日軍以極大殺傷

全面抗戰開始后,1938年9月,根據毛澤東主席電令和周恩來、葉劍英指示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溝組建了370多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30日在竹溝出發挺進豫東。10月11日在西華縣杜崗與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先遣大隊勝利會師,整編為新四軍游擊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張震任參謀長。部隊26日行至淮陽城東北20公裡處竇樓村附近宿營,准備次日上午出發,繼續向鹿邑方向挺近。27日清晨,剛剛吃過早飯,正准備集合出發,忽然聽到哨兵的警戒槍聲。張震趕忙登高一望,隻見公路上塵土飛揚,日軍有騎兵、有汽車,還有一些偽軍正向竇樓扑來。支隊東進抗日的第一仗就在這裡打響了。

在這之前,日偽軍經常出來搶掠奸淫,從未遇到抵抗,而今天,被我軍阻擊在此,搞得暈頭轉向,紛紛下馬下車就地臥倒對我軍射擊,雙方形成對峙。當時游擊支隊不少新戰士殺敵報國的士氣雖高但畢竟是第一次參加戰斗,心情有些緊張,在敵人還沒有靠近時,就急於開槍,土槍的槍栓又拉不動,個別戰士驚慌地叫了起來。張震趕忙命令部隊就地臥倒,不要喊叫,敵人不到跟前不要開槍。他看到有個新戰士在慌亂中連機槍也不會打了,便接過戰士手中的輕機槍向敵人掃射起來。張震打完第一盤子彈沒有轉移陣地,正准備打第二盤子彈時,發覺右腿突然一麻木,一股熱血冒了出來。他知道是負傷了,沒有作聲仍然繼續射擊,繼續指揮戰斗。

這時彭雪楓命令第三大隊從東南向西北敵后攻擊,包圍敵人。日軍正面攻擊受挫,側后又受夾擊,就拖著尸體載著傷兵,倉皇逃竄了。這次戰斗歷時兩個小時,斃傷日軍10余人。打掃戰場時,從敵人遺棄的軍帽和指揮刀看,才知道擊斃了日軍一名少尉,名字叫林津。

竇樓村戰斗雖然規模不大,但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打響了新四軍游擊支隊的名號。此后,在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游擊支隊發展壯大為新四軍第四師,張震也擔任了四師參謀長,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解放戰爭中發揮能參善謀的能力

1946年夏,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

為迎擊敵人的全面進攻,在中央軍委、毛澤東的統一部署下,時任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的張震率部與山東野戰軍主力會合,在陳毅司令員統一指揮下,從淮北到蘇北,先后發起了朝陽集、泗縣、兩淮、宿北等主要戰役。

7月26日夜,張震率部向漁溝集方向前進。他進一步探明了敵情,發現敵九十二旅以一個營駐守漁溝集,另有部分兵力守漁溝東北高地。如何打?張震考慮,這是我軍在淮北地區的首戰,應慎重穩妥。他沒有急於以主力直取漁溝集,以部分兵力鉗制周圍高地之敵,而是先控制漁溝東北諸高地,掃除其屏障,再殲滅漁溝集之敵。27日拂曉,戰斗打響。我軍很快奪佔了這幾個高地。張震揮師一面截擊逃敵,一面攻殲敵5000余名,其中張震部殲敵1000余人,繳獲火箭炮2門,迫擊炮4門,美式重機槍6挺、輕機槍22挺,有力地配合了二縱隊主力全殲敵九十二旅的作戰。

戰后,敵七軍從南面乘機侵佔泗縣、五河,向我步步逼近。陳毅和宋時輪決定以一部分兵力監視北面之敵,集中主力先殲南面深入泗縣之敵。我參戰部隊為二、九縱和七、八師。張震率九縱在開進途中,大雨傾盆,水深齊腰,平地一片汪洋,行軍受阻,4小時才走3.5公裡。張震經過反復考慮,向宋時輪參謀長提出:此仗暫不打。他認為在連降大雨之時,敵人以逸待勞,我軍則在泥濘裡奔波,要攻堅,形勢甚為不利。但宋時輪決心很堅定,說如果拖下去的話,北面敵人又上來了,仗就更不好打。張震便又直接向陳毅司令員發電,建議暫不攻擊泗縣。但未見回復。泗縣攻城戰斗於8月7日下午打響。因連日下雨,護城河暴漲,四周積水特深,原來准備的攻城器材失效。戰士們泅水強渡,遭敵火力封鎖,傷亡嚴重。最終被迫撤出了戰斗。

8月下旬,國民黨軍以淮安、淮陰為目標繼續向華中解放區發動所謂“第二期攻勢”,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參戰。“兩淮”之戰,是我軍保衛華中解放區首府的艱苦一戰。張震所部九縱首先迎敵,同敵整編第七十四師等部,連續鏖戰8個晝夜。縱隊副司令員杜新民負傷,全體指戰員前仆后繼,但未能守住兩淮,整個蘇皖戰局陷入被動,張震的心情十分沉重。

9月23日,張震參加了華中軍區召開的團以上干部會議。陳毅、粟裕、譚震林、鄧子恢先后講話,總結兩淮失守的經驗教訓,部署今后任務。根據戰局的發展,中央軍委決定:集中兩個野戰軍在淮海區行動,打開戰局,並將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兩指揮部合一,暫稱華東野戰軍指揮部,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

為了改變蘇北、魯南戰局,我軍決心集中24個團的兵力,發起宿北戰役。這是山東與華中野戰軍合編后的第一個大仗。戰斗於1946年12月13日開始。張震指揮七十五團於來龍庵地區英勇阻擊了敵整編第十一師一一八旅的輪番進攻,予敵以重大殺傷。在攻擊敵軍固守的戰斗中,張震覺察到應特別注意破壞敵人的防御設施,並加強攻堅的火力准備,尤其是在兩支部隊共同作戰時,要注意搞好協同,相互配合,才能保証突擊一舉成功。他又一次向野司提出建議,請求做好准備后再發起攻擊。根據野司命令,經過充分的火力准備,各團的英勇拼搏,終於突破了敵人的防御,全殲守敵。

在宿北大戰中,共殲敵2.1萬人。敵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師長饒少偉被俘。七十五團團長余倚義、政委李毅將繳獲的戴之奇的左輪手槍送給了縱隊司令員張震,作為人和圩血戰之紀念。張震將這件歷史文物珍藏了33年。

1947年七八月間,根據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毛澤東決定由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6個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主力組成華東野戰軍西兵團,首先在魯西南掩護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然后挺進豫皖邊區,支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時,張震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西兵團參謀長。作為這支大軍的參謀長,張震“凡事參謀,每出妙計”,很好地幫助陳毅等完成了中央軍委、毛澤東交給的援助劉鄧大軍的戰略任務。

大膽探索 處理棘手問題不手軟

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選舉產生了中央新的領導機構,張震當選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同日下午,鄧小平同新當選的黨中央領導同志在人民大會堂與出席中共十四大的全體代表見面並合影留念。見面時,鄧小平特意走到張震跟前,握著張震的手,親切地問了他的近況,反復交代要協助軍委主席江澤民,用3年左右的時間,把我軍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好,保証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忠於黨的路線的同志手中。

11月9日,在軍隊的一次會議上,江澤民明確指出:“現在國際形勢發展很快,要密切注視把握形勢的發展變化,正確決定我們的軍事戰略方針。”張震聽后深入地思考著這方面的問題。

工作從哪裡入手呢?張震和軍委其他同志商量,並報請江澤民同意,於12月上旬開了一次軍事戰略問題座談會。有關部門提交了研究報告,進行了認真討論。一致認為,研究確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很有必要,對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會議分析了世界戰略形勢和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研究了制定軍事戰略方針的基本依據和基本內容,並就此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

張震在座談會結束時,即席發言。他肯定了這次會議的成果,著重回顧了新中國建立以來軍事戰略方針幾次調整的情況,提出了研究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應當把握的原則,並突出強調,研究戰略問題首先要認清國際形勢。在分析新的國際形勢之后,指出:世界並不太平,局部戰爭在世界上接連不斷,對此要予以應有的、足夠的重視。強調“要立足於能夠打贏一場高新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因為“未來戰爭要麼不爆發,爆發了就是高新技術的戰爭”,“高科技一定融合在戰爭之中,不是能打不能打的問題,一旦發生戰爭,不能打也要打,客觀上要求我們這樣干”。他的這些論述,后來寫入了《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總領條“軍事科學”中。

在這次會議上,張震還強調“軍事戰略方針必須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相協調,要從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全局來考慮”。“我們軍隊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軍事戰略應確保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張震的講話整理出來之后,他呈送江澤民審閱。江澤民仔細看了,認為“講得很好”。

1994年9月20日上午,北京建國門立交橋。一名現役軍人手執自動步槍,瘋狂地向過往行人掃射。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首都從未發生過的案件!案發原因不明。張震聞訊后,感到十分震驚,立即乘車趕赴出事現場,然后,下部隊調查情況,很快就弄清了真相。原來,凶犯是駐京郊某部的一名連長。此人追名逐利,個人主義思想惡性膨脹。對下隨意訓斥,甚至打人﹔對上則阿諛奉迎,為了升官,曾向團部領導送過禮。導致這一惡性案件的直接原因是,他在安排戰士探家時處事不公,與一名戰士發生矛盾,動手打了那名戰士,又公然召開連隊軍人大會,討論並表決開除這名戰士的黨籍。問題暴露后,這名連長感到提升之路已斷,遂生報復之心,鋌而走險。

張震還進一步了解到,對這樣一個連長,有的領導曾經認為他敢於管理,把他所在的連隊評為隊列管理模范連。事發前不久,還在那個連隊開過現場會,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張震認為,這個事件的發生,反映出該部隊在黨的建設、干部任用、思想教育、訓練管理、基層建設等方面,均存在嚴重問題。同時,也暴露出在工作指導思想、領導方法、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問題。張震鄭重地說:“發生這個案件絕非偶然,是長期積累的多方面矛盾的綜合性暴露。”

這起惡性事件,也驚動了時任軍委主席江澤民。當張震和江澤民談及此事時,表示深深感到內疚、自責。他說發生這樣嚴重的問題,作為軍委領導成員之一,他的工作沒有做好。這個事件給他敲響了警鐘。軍委對此作了認真分析研究,採取了一系列改進工作的措施,並對有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

在此后的工作中,張震針對部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把它擺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著重抓好愛國奉獻教育、革命人生觀教育、尊干愛兵教育和艱苦奮斗教育,並進一步把黨和紅軍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永葆人民軍隊本色。

1996年7月20日,新疆軍區發生了一起14人淹亡的重大事故。張震在京聽到的匯報是:事發原因是突遇山洪,難以避免。張震聽后總感到不大對勁。這些人到出事地點干什麼去了,都沒有講。正好,張震在9月初要去新疆駐軍調查研究。行前,他先派總政有關部門的人員去了解情況。到烏魯木齊后,他專門聽取總政調查組的匯報,參加軍區黨委常委會議,一起分析發生這起事故的原因。

經過實地調查,真相大白。原來,在自治區和全疆部隊緊張地進行抗洪時,上級一個工作組到新疆檢查工作。為歡迎這個工作組,新疆軍區機關某些人便安排一次野餐活動,提前一天派人開著汽車,帶著帳篷和食品去設營。為了玩得好,選擇在河邊的平坦草地上。結果,第二天清晨,工作組還沒到,洪水卻突然襲來,把打前站的人員連同裝備、物資一起沖走,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事發后,有關責任人又統一口徑,隱瞞事實真相,欺騙上級。

張震對此非常惱火。他說:這起事故,完全是由於違反軍委廉政建設規定而引發的。在新疆軍區黨委會上,張震作出了嚴肅批評,責成軍區領導認真總結教訓,讓他們捫心自問:如果淹死的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又該怎麼辦?他忍無可忍,氣憤地說:“事發當天,在被沖走人員生死不明的情況下,個別同志居然還有心思舉辦舞會,還有沒有一點同志感情!”為嚴肅黨紀、軍紀,軍委對有關責任人給予了必要的紀律處分。對這件事的嚴肅處理,不但對新疆軍區機關、部隊震動很大,而且對總部機關、高級干部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國家集中財力發展經濟,軍隊經費減少,不足部分需自籌解決。於是在軍隊內部,以營利掙錢、彌補經費不足為目的的經營性生產逐步發展起來。據統計,到1993年上半年,全軍生產經營實體已達上萬個,從業人員80余萬人。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敏銳地看到,這雖然為部隊解決了一些困難,但也引發了不少矛盾。他在國防大學任校長兼政委期間,有一次,留學生系買賣羊絨,虧損幾十萬元,引發班子內部矛盾。為幫助他們查明情況,處理善后,張震花費了不少精力和時間。還有一次,因經營糾紛,地方人員狀告國防大學,張震作為法人代表,就成了“被告”。所有這些都使張震深刻認識到:生產經營,軍隊不能搞。

在1991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張震就曾提出:“要充分認識搞生產經營對軍隊的危害。”1992年1月,張震給一位軍委領導寫信,分析了軍隊搞生產經營的弊端,再次建議:“軍隊應該‘吃皇糧,開正門’。不然,認真查一下,不知多少人要犯錯誤!”

1992年年底,軍委常務會議明確了軍隊生產經營不宜再擴大。1993年8月20日,江澤民親自主持軍委常務會議。這次會議決定,軍以下作戰部隊一律不得從事經營性生產。

1993年10月30日,《中央軍委關於整頓改革軍隊生產經營的決定》正式下發。該文件要求,對生產經營實行集中統一管理,軍以下作戰部隊不再從事經營性生產,現有企業由各軍區、軍兵種集中歸口,統一管理。生產經營單列體系,部隊建設和生產經營按照各自軌道,分別運行。

黨的十五大后,1998年3月,軍委決定,非作戰部隊也不搞經營性生產。7月,黨中央又明確作出軍隊、武警部隊不得搞生產經營的決定。

在處理這幾次重大棘手問題的過程中,張震都做出了客觀公正的判斷,對問題的解決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表現出一名久經考驗的革命家的卓越才干,值得后輩借鑒和學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