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潛彤
這是一個怎樣的日子!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最血腥的戰火從這一天起被日本法西斯點燃。
這是一個怎樣的日子!國難當頭,險將中華民族一步步推向亡國滅種的深淵,卻在最危亡的時刻激起全民族的覺醒奮起、團結御辱直至徹底勝利。
1931年9月18日,仿如一道獰厲的傷疤,永久地刻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石雕台歷上,也深深地刻在中華兒女的心裡。它是恥辱柱,它是警示碑,它是東方睡獅覺醒的起點。
國危甚矣,若將安適?84年前的今天,20萬裝備精良的東北軍背負“不戰而退”的良知拷問。彼時,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不僅人數十倍於日本關東軍,還擁有中國當時各種軍事力量中唯一的空軍和艦炮齊全的海軍。僅沈陽兵工廠一處,即存有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重炮、山炮等250門,迫擊炮600門,各種子彈300余萬發,炮彈10萬發,以上軍械足夠配備15個師,卻被日軍一日盡掠。近300架飛機無一起飛,反而成為日軍此后轟炸屠殺中國軍民的利器。這些沉重的數字啊,卻在這一日徒增恥辱的分量。
20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就在“九一八”事變之前,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給張學良發來急電:“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舋,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顯然對日本的挑舋已有預判,但沒有預料到日本的野心那麼大,更荒謬地認為不抵抗政策可換來國際同情及國際聯盟對日本侵略的強力干預。綏靖政策沒有看到的是日本蓄謀已久的籌劃,日本“滿鐵”幾千名所謂調查員早已把東北、華北的山山水水,將中國的資源、政治、經濟、文化情況摸得清清楚楚。日益膨脹的工業及軍事實力使日本磨刀霍霍,早有覬覦中國吞並東北的打算。戰爭如箭在弦。東北軍的土崩瓦解,哪裡是一時猝不及防。在“九一八”事變前一個月,日本關東軍即舉行了30多次軍事演習,非但沒有引起東北軍警覺,反而在事變當日還不能確定日本關東軍是演習還是“動真格的”。惡鄰側臥,豈能酣睡!
歷史,就在張學良“沒想到”的慨嘆中翻開了苦難的一頁。短短4個多月,128萬平方公裡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同胞墜入暗夜。當關東軍事后提出歸還張學良個人用品時,張學良悲憤地說:“我要東北!”
歷史,又在張學良“挺身兵諫”中迎來了一個大轉彎,國共摒棄前嫌結成抗日統一戰線,東北軍響應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四萬萬同胞一起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家雪奇恥,周恩來因此稱張學良為“民族英雄”。血的教訓終將銘記,戰爭從來就不是由人們的主觀願望決定的,和平從來就不是由乞求或一味妥協換得的。面對法西斯侵略,不抵抗,就會被逼入死角乃至亡國滅種,捍衛和平抗暴御辱,從來最先靠自己。
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最早發出了抗戰的吶喊。“九一八”事變當夜,聞訊的中共滿洲省委宣傳部部長趙毅敏第一時間寫下《滿洲宣言》,戳穿日本關東軍四處張貼的布告謊言。次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九一九”宣言,以政黨的名義向世界發出抗日宣言書,提出“中國隻有拿起武器奮起反抗,隻有英勇的斗爭才能完成。”自“九一八”始,白山黑水間,共產黨組織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沒有任何接濟的惡劣條件下進行最漫長最艱苦的斗爭,以最富犧牲精神的愛國情懷和最頑強徹底的拼搏毅力,凝聚萬千中華兒女,成為堅持抗戰的民族先鋒。“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等抗日英雄展現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他們用鮮血寫下中國抗戰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
當我們為英雄一掬熱淚的時候,亦不敢忘歷史的“痛點”:這些英雄的死大多源於漢奸的出賣。由此不妨晾晒史冊上虫蠹發霉的一面:中國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偽軍數量超過侵略軍數量的國家,投敵變節助紂為虐的偽軍在300萬以上,比侵華日軍總數還多。漢奸行走以及為漢奸張目,何時何代都不乏后繼者,確實是一再重演、極其可悲的歷史現象。記下楊靖宇對漢奸的斷喝吧,那是永不過時的歷史拷問——“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當軟骨頭的漢奸投降主義四處流布之時,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卻沒有一個投降的高級將領,找不到哪怕一個連隊建制以上的投敵變節行為。一股英雄氣“沛乎塞蒼冥”,讓世界看到共產黨人所代表的中國骨氣和民族元氣,以及堅不可摧的浩然正氣、無畏勇氣。正是秉持民族大義旗幟鮮明地首發抗日,毫不動搖地堅持抗日,中國共產黨才愈加贏得人民的擁戴,黨的隊伍從抗戰初期的3萬多人發展到抗戰勝利時的132萬多人,就是例証。從此中國向死而生,不再一盤散沙,不再任人欺凌。
今天,我們應該紀念什麼?思考什麼?警醒什麼?歷史的洪鐘大呂扣向現實的回響,是如此迫切又如此真切。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了22次大型會戰、1117次中型戰役,中國為勝利付出3500萬軍民傷亡的巨大代價。如今,“天空已沒有翅膀的痕跡”,隻有歷史知道他們真真切切地“飛過”。沒有他們,沒有勝利,也便沒有今天和平的一切。毛澤東說,中國的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中國在東方主戰場的頑強抗戰,推遲了太平洋戰爭爆發,減輕了蘇聯衛國戰爭后顧之憂,為維護人類和平與正義,最終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再看看我們的敵人吧,當日本法西斯軍隊動輒揮刀向平民百姓實施“三光”的時候,當他們發動細菌戰、毒氣戰,肆意屠殺戰俘罔顧國際公約的時候,已經赤裸裸地宣告了他們是世界上最邪惡、最凶殘、最反動的勢力。戰爭期間,日本戰俘病死率僅有4%,而中國及同盟國戰俘虐死率卻達80%。戰爭結束,大批的日僑遣返得到了中國幫助,大量的日本遺孤被東北百姓收養。戰爭期間,中國財產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戰爭勝利,中國所求不過是廢止強加在我們頭上的不平等條約,主動放棄了日本方面以為躲不過去的戰爭賠款。而近代以來,日本哪一次挑起戰端(包括日俄戰爭)不向中國強取豪奪、鯨吞自肥?善良與暴戾,寬容與貪婪,正邪境界分野實有天淵之別。人與人相交,悲莫悲兮負恩﹔國與國相處,過莫過兮背信。歷史,是這樣容易忘卻並可以胡亂篡改的麼?唯有良知不可泯,80歲的日本老人丸山嚴奔行千裡來東北尋找收養自己的中國恩人,連稱“中國人真是太善良”。日本戰犯藤原助男來到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虔誠懺悔,成為參加“勿忘九一八”撞鐘儀式的第一個日本人。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銘記歷史,非是固化仇恨。觀史以知是非,明史以辨善惡,鑒史以策未來。歷史的車輪必將碾過任何失憶的背叛,不懼一切對公理正義螳臂擋車式的挑戰。
正義必勝,其底色卻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正義抗擊邪惡,面對的是失去人性的鬼魅,憑借的是簡陋的裝備。可是,正義擁有最飽滿的熱血,最廣泛的支持,最理性的光輝。正義之所以必勝,因為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選擇,反映了人類良知的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