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聯調查團在上海
提示
“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前夕,來自日本學界和政客否認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的言論仍不時出現。 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在日本戰敗日前夕發表的談話中仍然回避“侵略”一詞,甚至宣稱“日本今后無需繼續道歉”。這不禁令人想起84年前“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的表演。
今天,我們來全面回顧1932年國際聯盟調查團對“九一八”事變及日本制造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真相的調查,既是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更是為了警示今天——在國家危難之際,自救永遠是第一位的,一個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隻能靠我們自己來捍衛。
今天,我們對“聯合國”這個名詞耳熟能詳,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這個組織在維護世界和平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當年的聯合國,或者說作為聯合國前身的國際聯盟(簡稱國聯),卻遠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南京國民政府對日執行不抵抗政策,而將收復東北的希望寄於國際調停。於是,有了中日兩國在國聯大會上的唇槍舌劍,有了國際輿論的紛紛譴責,也有了這段國聯調查團為期4個月的調查。但是,國聯能夠救東北、能夠救中國嗎?
國際輿論如何看待“九一八”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立即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媒體紛紛予以譴責。
9月25日的《真理報》社論指出:“日本帝國主義決定以槍炮利刃施之於並非其屬地的滿洲,並儼然以主人自居……此種行為原不合法,更非為自衛而出兵。 ”
9月26日的《紐約晚報》認為:“日本突然以武力進攻沈陽,此種狡詐、不顧國際信義的行為,猶如日本古代的酋長。 ”
10月9日的 《曼徹斯特導報》揭露:“日軍部的侵略滿洲乃是一種經過了細心計劃的行動。日代表謂‘地方事件’,真是荒謬之談。現在沈陽的商業已經停頓,日軍仍盤踞在滿洲各重要地帶。 ”
10月15日世界新聞社評述:“眼下東三省所遭受的事變,其意為日本已經決定陰謀吞並東三省,日本的帝國主義計劃,處心積慮,由來已久。 ”
對比媒體的譴責,當時的各個大國卻只是籠統地表示了 “遺憾”或 “憂慮”。事變之初,美國既不贊成日本出兵中國東北,也不公開譴責日本。英國一直視日本為東亞具有領導地位的強國,對日本表現出了更多的諒解和寬容,甚至在事變之初認為事態“處於善惡各半的狀態”。而蘇聯首先考慮的是避免與日本的直接沖突,防止日本把戰火燒向自己。
直到日本侵略東北的腳步越來越快,各個大國意識到了自己的在華利益有可能受到損害,才開始採取了較為強硬的立場。
中日兩國在國聯的較量
國聯是“一戰”后成立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維護和平和國際合作,遏止世界大戰的爆發,總部設在日內瓦,會員國最多時有63個,中國和日本都是會員國。國聯成立后,實際上處於英、法兩國的操縱之下。美國雖然沒有加入國聯,但對國聯存在著重要影響。因為在上世紀20年代妥善處理了數起國家和地區間的沖突,“九一八”事變發生之際,正是國聯威望最高、權力最大的時期。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國聯正在日內瓦召開例會。1931年9月19日上午,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電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請求國聯主持公道。當天下午,國聯聽取了施肇基和日本代表芳澤謙吉的首次報告,中日問題由此成為國聯這一時期的中心議題,也可以說這是國聯成立以來遇到的最嚴重、最棘手的國際爭端。
施肇基急切地呼吁,“中國正遭遇空前的困難,世界各國亦同受挑戰”,為澄清事實真相,最公平的辦法就是國聯速派員就地調查。日本代表則一口咬定“九一八”事變並非發生戰爭,而是一次“地方事件”,是出於保護日本自身利益的需要,並且強硬地反對國聯及其他第三方出面干涉。
幾經爭議后,1931年9月25日,日本代表向國聯保証在一星期內“撤回滿鐵附屬地”。同年9月30日,國聯理事會通過關於日本撤兵的第一次決議案,但是該決議既沒有譴責日本的侵略,也沒有規定日本撤軍日期,並沒有約束力。這種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一視同仁”的態度,表面看是力避雙方沖突擴大,實則是偏袒、姑息、縱容日本的侵略行為。這一決議令施肇基憤慨不已,發出了悲情的呼聲:“我的國家則如輪船,藉此而下碇,深信憑國聯條件可以從暴風雨中駛出。國聯的條約是和平的大廈,如果折斷,這個大廈就會崩潰。 ”
果然,幾天后,日本自食撤兵諾言,派出飛機轟炸錦州。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各個大國態度終於有所轉變,再加上施肇基心急如焚的呼吁,國聯於1931年10月23日再次召開會議。並先后三次做出決議加以譴責,但都流於空泛。
1931年11月21日,日本代表正式提議由國聯派調查團到中國調查。一反常態的行為之下,是想借調查團之名延誤撤兵問題,緩和國際輿論壓力,以爭取時間迅速推進“滿蒙經略”的實施。
就這樣,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通過了派遣調查團的決議。
調查團的中國行
1932年1月,由英國人李頓任團長的國聯調查團正式組成。但延宕至3月14日,才終於抵華。這個被中國政府和民眾寄予了巨大希望的“和平使者”,在中國先后到訪上海、南京、武漢、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並最終到達東北。整個調查過程持續近4個月。
調查團受到南京國民政府的高規格接待,遍歷各地名勝,應各類團體之招待300余起,再加上國聯各委員之房費、旅費、隨員薪金、給養以及活動、宣傳、交際等費用,還有調查團所經之處的裝修裝飾費用、各地為調查團成員准備的豐厚禮品,花費巨大。
然而,南京國民政府在對待國聯調查團時似乎有些舍本逐末,基本不提明確的要求,不顯示中國對日抵制的決心和努力,這讓調查團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印象並不甚佳。在李頓眼中,中國官方常常貌似誠懇卻閃爍其詞的態度,與日本的堅定甚至蠻橫截然不同。他在寫給妻子的信中說:“中國人不切實際,迄今為止他們沒為我們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建議。他們非常可憐,像孩子一樣,總是故作姿態,憎恨強權和控制,但是離開它又不能做任何事。 ”不過,中國廣大民眾對日本侵略者的態度卻給調查團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在上海、南京、武漢、平津等地接觸到的各類民眾團體一致聲討侵略者的態度外,東北民眾更以各種方式竭盡全力向調查團說明日軍在東北的種種罪行。
調查團進入東北后,受到日方的嚴格控制和嚴密監視,但東北各界愛國人士克服困難,通過種種途徑向調查團寄送了書信文件1550余件。這些信件是東北各階層人民發出的正義呼聲,包括工人、教員、學生、商人、銀行家、醫師、警察、商販等,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克服種種困難,用盡所能想出的一切辦法,如把書信卷在浴巾裡,寫在菜單上,藏在蛋糕內,遞到調查團手中,控訴日本侵略罪行。對此,調查團也不得不承認:“在1550余件文件中,除2件外,均對‘滿洲國’政府及日本人深表仇恨。 ”
東北的抗日義勇軍也在調查團在沈陽期間發動了數次攻打沈陽的戰爭,既是為了打擊日軍,也是為了向調查團表明,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決心,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謊言。這些努力對調查團了解事實真相和撰寫報告書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最終形成的 《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基本認定了日本發動 “九一八”事變的事實,並認定“滿洲國”是日本一手操縱和控制的政權。然而,這一結果卻並不能阻止日本侵略中國的腳步,1933年,日本退出國聯,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爆發。(記者/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