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軍港旅大回歸記

早耕

2015年09月21日13: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旅順口是舉世聞名的終年不凍的天然良港,也是重要的軍港和海軍基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京津的“海上門戶”,英國人稱其為“遠東的直布羅陀”,近代以來一直是外國侵略者爭奪的重要目標。

旅順港由清政府於1880年建造,費時10年,耗資430多萬兩白銀。1895年甲午海戰中國失敗,遼東半島被日本強行割讓,但在俄、法、德三國干涉下,日本被迫以3000萬兩白銀讓中國贖回。沙皇俄國乘人之危,借口保護中國,派出海軍,於1897年12月強佔旅順、大連,並於次年3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旅大租地條約》。從此,沙俄取得了租借旅順、大連25年的特權,旅順口被劃為俄國軍港,大連灣內有一港也劃為俄國軍港,其余作為通商口岸。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后,日本繼承了沙俄的特權,並於1915年在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中要求將旅順、大連的租期延長到9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雅爾塔討論戰后世界的安排時,背著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簽訂包含有犧牲中國利益內容的《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協定的主要內容是:在歐洲戰爭結束后兩三個月內蘇聯對日作戰,其條件包括維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口為海軍基地、中蘇共同經營中長鐵路、蘇聯將和國民黨政府簽訂友好同盟條約等。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8月9日,150萬蘇聯紅軍從東、西、北三個方向進入中國東北,在東北抗日聯軍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配合下,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殲滅了數十萬日本關東軍。8月22日,蘇軍兵不血刃,空降佔領旅大地區,受到萬人空巷的熱烈歡迎。這對在日軍鐵蹄下,被奴役壓榨40年的旅大人民來說,這一天標志著蘇軍將他們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也標志著旅大這塊被日本宰割的中國領土重新回到了中國懷抱。從1945年8月22日起,旅大地區的防務在蘇軍的管轄之下長達10年之久。

1945年8月14日,中國國民黨政府和蘇聯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中蘇關於旅順口之協定》,規定中蘇共同使用旅順海軍基地30年(在當時,實際上是蘇聯單獨使用)。

根據蘇聯同中國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有關規定,蘇軍進駐旅大並對旅大實行軍管。從蘇軍軍管時期的政治形勢來看,敵、我、友三者的陣線是分明的: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紅軍,是我們的同志、戰友和支持者,我們所要集中力量共同對外的,是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抵制和防止他們妄圖接管旅大的陰謀活動。在這個根本前提下,我黨要在這個特殊地區站穩腳跟,有效地開展工作,必須同蘇軍協同一致,政府工作必須尊重服從軍管當局的對外政策。再說,蘇聯革命成功比我們早,斗爭經驗和管理城市經驗比我們豐富。在大連這種特殊環境中,管理具有現代水平的城市,對於我黨干部來說是個新課題。隻有虛心地向蘇聯同志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較好地完成黨賦予我們的各項任務。

首任中共大連市委書記韓光於1945年10月初,奉中共中央東北局之命,為八路軍過海北上有關事宜來大連與蘇軍駐軍當局辦交涉。交涉一談便妥,蘇軍當局代表主動要求我方盡快派人來大連建立黨委,抓政權。中共中央東北局正是根據這個情況,當即任命韓光為中共大連市委書記(后改稱為中共旅大地委)並陸續調來大批干部,在當地吸收訓練了一批革命積極分子,很快便建立起黨、政、軍(以公安警察部隊面貌出現)、群等組織。從那時起,旅大地區就成為蘇軍控制的、我黨領導的一個解放區了。

當時,中共旅大市委反復考慮,在蘇聯還承認同中國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生效的情況下,鑒於哈爾濱、長春、沈陽曾被國民黨政府從蘇軍手中接管的經驗,為了防備萬一國民黨政府接管大連市行政政權時,我們仍然有效地堅持陣地進行斗爭,中共組織還是暫時不公開為宜。

經請示中共中央東北局同意並得到蘇方贊同,我們黨的干部都分別以地方政府、公安機關、群眾團體、工商企業的工作人員身份為掩護開展各項工作。但他們的活動方式也不同於黨在白區城市的地下秘密活動,而實際上是處於執政地位的半公開狀態,旅大人民心裡當然也都明白,是中國共產黨在這裡領導各項工作,對我黨干部擁護歡迎,形同魚水。到1948年年底,東北全境解放后,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旅大黨組織便於1949年4月1日公開與群眾見面了。

從客觀意義上講,蘇軍進駐旅大,對東北解放戰爭乃至中國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對於我黨控制東北,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更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集團對旅大這個戰略要地垂涎三尺,但限於同蘇聯既有的約定而不能插足。國民黨政府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后,便反復不休地同蘇聯交涉要經大連運兵東北,均遭蘇方堅決拒絕。而我黨領導的八路軍從山東海運東北的部隊有時海上遇風暫時泊大連過境時,蘇方都開放綠燈。

1946年至1948年,大連市處於美蔣海陸兩方面的軍事封鎖之中,糧食、燃料、工業原料等物資來源被切斷,城市居民處於半失業半挨餓的狀態,要靠吃野菜才能充飢。蘇軍大力支持中共大連市委戰勝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他們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通過海路,經過朝鮮港口,用軍艦向大連提供糧食、植物油、罐頭、蔬菜,還派士兵武裝押送食鹽去外地換取糧食等。運抵大連的糧食在蘇軍民政部的協助下,由大連市政府以固定的價格分售給市民。其間,大連市政府派人從北滿採購了7萬噸糧食、2萬噸煤,但難以解決運輸問題,蘇軍設法予以解決。蘇軍還把繳獲日本的輪船交給大連市政府,從事旅順到煙台之間海上運輸。

蘇軍駐軍對恢復、發展大連市生產,安定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了許多幫助,毫無疑義,蘇軍進駐大連是給大連老百姓帶來了最大的利益。

當然,也不應諱言,在蘇軍進駐旅大初期(約有半年時間內),曾發生過少數官兵酗酒鬧事甚至調戲、奸淫中國婦女,搶劫居民財物等敗壞軍紀現象。這些行為曾大大損害了蘇軍的形象,引起當地群眾不滿與氣憤,給反蘇反共分子以口實,他們乘機造謠生事,挑撥離間,一時弄得人心惶惶。

我黨各級領導對此非常重視,多次中肯地向蘇聯駐軍當局提意見,他們也確實認真對待,嚴整軍紀,直至對違紀官兵就地正法。他們痛心地對中國同志說,這種違紀現象之所以出現,來源於人類戰爭的巨大破壞性。蘇聯戰勝德國法西斯犧牲了兩千多萬人(當時蘇聯人口不足兩億),常常不得不把監獄裡的囚犯、戰場上的俘虜就地補充部隊的減員。取消了政治委員制,政治工作削弱了。德國投降后,部隊來不及整訓,便直接從歐洲開進中國東北對日作戰,士兵在長年殘酷戰爭中形成的狂暴心理等等。這對於蘇聯紅軍來說,畢竟是戰后混亂中短時間內非本質的表現。蘇軍領導人堅決整頓軍紀的言行是顯而易見的。從1946年下半年蘇軍從國內調來另外部隊換防后,其軍紀有了明顯好轉。蘇軍駐軍還注意不斷改進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做“助民為樂”的各種好事,越往后越友好,出現過許多動人的故事。

由於旅大地區處在蘇軍控制、我黨領導之下,這就在東北戰場上造成了一種有利於我而不利敵的形勢:

一方面,遼東半島南端被蘇軍封死了,美蔣無論從海上陸上,對旅大都不敢越雷池半步。日本投降后,他們既不能由此運兵,搶佔東北﹔遼沈決戰失敗時,也不能由此退兵潰逃。1946年冬,國民黨軍隊進犯到瓦房店、普蘭店一帶,因石河以南駐有蘇軍,就再也不敢貿然侵犯。國民黨軍曾幾次向石沙驛以北普蘭店的解放軍進攻,有時向解放軍炮擊,蘇軍應解放軍要求,以猛烈炮火予以還擊,國民黨軍隊的炮彈有時打到離蘇軍崗哨500米處時,蘇軍便提出嚴重抗議,因此國民黨軍指揮官對蘇軍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蘇軍對此也置之不理。

另一方面,我黨我軍卻得以充分利用旅大近代化工業基礎和交通運輸的便利條件,建立一塊穩定的后方軍工基地,向東北、華東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軍火,這是無可置疑的重大歷史事實。

1946年下半年起,由中共中央東北局和中央華東局協同策劃,利用大連為蘇軍佔領的和平環境和工業基礎,大力發展軍工生產,支援人民解放戰爭。中共旅大地委將組織軍工生產當著頭等大事來抓,1947年7月,成立以民用企業名義的“建新公司”,其實是東北最大的軍工企業。

建新公司幾乎擁有了當時大連幾個主要的大型重工業工廠,如大連化學廠、大連機械廠、大連鋼鐵廠等,這些工廠原在蘇軍軍管之下,經中共旅大地委書記韓光出面與蘇聯駐軍當局交涉,便順利地接收過來。建新公司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電力、煤炭及廢鋼鐵也得到蘇方的支援。建新公司向華東人民解放軍提供了大量的炮彈以及其他軍用物資的支援。從1948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鋼質炮彈,由海上運輸,源源不絕地供應華東前線。據不完全統計,在淮海戰役期間,大連兵工廠輸送到淮海前線並投入使用的炮彈50萬發,引信80萬枚,彈體中碳鋼3000噸,無煙火藥450噸,迫擊炮1430門,在蘇軍支持下的大連軍工企業,為奪取淮海戰役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1949年1月30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受斯大林派遣到西柏坡,與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中共領導人會談,交換中蘇兩黨對中國革命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看法。其中雙方在2月4日、5日的會談中,涉及到了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條約。

米高揚說:“蘇聯認為蘇中關於旅順口的協定是不平等的,當時簽訂這個協定是為了阻止國民黨同日本和美國勾結反對蘇聯,也是為了中國的解放運動。事實証明,這個條款給解放戰爭帶來了一定的好處。但是,現在,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掌權,中國國內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蘇聯政府已經決定,隻要同日本罷戰言和,就取消這個不平等的協定,並從旅順港撤出蘇聯軍隊。如果中共認為立即撤軍是適宜的,那麼,蘇聯現在就可以這麼做。”

同年2月5日,斯大林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重申:“中國共產黨人在掌權后,形勢已根本改變,蘇聯政府已經通過了取消這個不平等條約的決議,准備一旦同日本簽訂和約,蘇聯就從旅順撤軍,自然美國也將從日本撤軍。當然,中國共產黨認為蘇聯軍隊以立即撤出旅順為好,蘇聯願意使中國共產黨如願以償。”然而,中共當時掌管的東北解放區根本沒有海軍,自然無法接受斯大林的好意。

當時,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表示,恐怕不能馬上從遼東撤出蘇軍和撤銷蘇聯海軍旅順基地。毛澤東認為,撤軍問題應該等到中國粉碎了反動勢力,把人民動員起來,沒收外國資本,並在蘇聯的幫助下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時再來考慮。一句話,等我們強大起來時,你們再離開中國,到時候我們要簽訂類似《蘇波條約》那樣的互助條約。毛澤東還說,蘇聯駐軍旅大是為了保衛它,防范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等到中國強盛了,有能力自己抵御日本侵略了,那時蘇聯就不需要這塊基地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第一次訪蘇,主要目的是同斯大林就中蘇兩國間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交換看法,重點是處理1945年中國國民黨政府同蘇聯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毛澤東在出訪前就反復告訴蘇聯人,希望簽訂一個新的《中蘇同盟條約》來代替1945年蘇聯與中國國民黨政府間訂立的條約,可蘇方一直沒有回復。毛澤東到莫斯科后,在與斯大林進行第一次會談時,就提出了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問題。但斯大林最初反對“改變原有中蘇條約的合法性”,明確表示了蘇聯不准備簽訂一個新條約的立場,至於蘇聯租用旅順口30年“在形式上不能改變”,但可以發表一個聲明表示蘇聯同意從那裡撤軍。在涉及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重大問題上,毛澤東堅持不讓步。雙方相持近半個月后,在毛澤東的強硬態度面前,斯大林不得不改變了態度,同意簽訂新條約和其他新的協定。

1950年1月22日,在中蘇兩國政府領導人討論到中長鐵路和旅順口問題時,斯大林說:“中蘇條約應是一個新的條約,對雅爾塔協定問題可以不管它。旅順口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個是限期歸還,在對日和約締結后撤兵﹔一個是現在撤兵,但過去的條約形式暫不變更”。毛澤東同意前一個辦法。

毛澤東考慮,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海軍尚在組建中,蘇軍在旅順港再留駐一個時期比較有利,但又必須規定一個廢除協定和蘇聯撤軍的時限,否則即使現在就撤軍,它隨時可以再進駐。因此,毛澤東才贊成斯大林提出的第一個方案。

中蘇所簽訂的新約原稱為《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后來根據周恩來的建議,改為《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周恩來強調:“友好同盟”的具體內容自然就包括互助合作在內了,而后者也應該是條約的具體內容。毛澤東對周恩來提議加上的“互助”二字十分滿意,他認為這兩個字“加得很合適”。

在雙方具體會談中,根據中方要求,蘇軍撤出旅大的過渡時間規定為三年,即不遲於1952年年末蘇聯軍隊從旅順撤出,並被寫入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第三、第四、第五條中。后來由於朝鮮戰爭爆發,美日勾結對遠東地區安全造成的威脅日益嚴重,中蘇兩國政府於1952年八九月間協商,同意延長中蘇兩國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的期限。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魯曉夫登上了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的寶座。為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他很需要得到中國共產黨的支持。於是他不但積極推動向中國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的援助,還提出歸還旅順口的問題。

1954年2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和中央軍委副主席劉伯承來到旅順口軍港,以慰問駐守在這裡的蘇軍為名,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戰略視察。朱德走訪和慰問了蘇聯駐旅順口海軍廣大指戰員,在蘇軍駐軍最高將領什維佐夫上將陪同下,視察了黃金山、白玉山、電岩炮台、老虎威等重要戰略要地。朱老總洞察世界風雲,運籌帷幄,他從旅順口軍港回到北京后,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研究,提出蘇軍駐守的旅順口軍港及旅大防務應立即全部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

很快到了1954年9月。這年9月,赫魯曉夫率蘇聯政府代表團到中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周年慶典,並進行國事訪問。9月25日,即蘇聯政府代表團出發的前兩天,蘇共中央主席團工作人員還在進行有關協定最終方案和其他有關文件的修改和整理。盡管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羅夫等一些人對歸還旅順基地持反對意見,但赫魯曉夫仍力主歸還。他表示,沒有包括歸還旅順基地這些實際內容,蘇聯派如此高級的代表團去北京參加慶典、同毛澤東會談,將變得毫無意義。在赫魯曉夫的帶動下,蘇共中央主席團其他成員也發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見。最后,伏羅希洛夫才勉強在文件上簽了字。

10月12日,中蘇雙方在北京發表了《關於中蘇舉行會談的公報》和《關於旅順口海軍根據地問題的聯合公報》。《聯合公報》指出:“蘇聯軍隊的撤退和旅順口海軍根據地的設備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於一九五五年五月三十一日前完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中國希望蘇軍撤出時,不僅將基地的設備留下,而且把炮兵武器也留下。赫魯曉夫表示,所有的設備都可以無償留給中方,蘇方也同意把重武器留下,但要付錢。

1955年1月,駐旅大蘇軍向中國政府發出通知,“本年3月初開始向中國軍隊移交,預定5月底移交完畢”。1955年1月9日,從朝鮮勝利班師回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奉中央軍委命令,開始接管蘇軍在旅大地區的防務。

為便於旅大地區防務的交接,2月5日,中央軍委正式決定成立接收旅大防衛區委員會並公布委員會負責人名單: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司令員蕭勁光任主任委員,副總參謀長兼東北軍區代司令員鄧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副司令員曾紹山、中共大連市委書記郭述申任副主任委員,邱創成、向仲華、周希漢等14人為委員。2月11日,成立旅大防衛區接收委員會海軍分會,負責接收蘇聯海軍武器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炮兵、裝甲兵、工兵等軍兵種也相應成立了接收分會。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沈陽軍區部隊於1955年2月21日開始接收駐旅順、大連地區蘇聯軍隊的武器裝備器材和防御設施。2—5月,中央軍委又陸續調空軍、海軍和公安部隊進駐旅順口,並組建了海軍旅順口基地。

為順利交接,蘇軍曾多次舉辦報告會,蘇軍官兵親自幫助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熟悉各種設備的操作方法。在接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級機關和部隊認真嚴肅地執行中央軍委關於接好、學好、團結好的要求,較順利地完成了接收武器裝備、技術器材和設備的工作。5月初,設備接收完畢。5月16日匯總簽字全部完成。

蘇聯除決定將旅順基地所有武器裝備都賣給中國外,還決定將在安東(今丹東)的部分空軍和防空裝備也賣給中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選擇地有償接收的主要武器裝備有:各種飛機406架、各種艦船58艘、火炮1305門、坦克自行火炮357輛、汽車1684輛、雷達35部,另有各種炮彈、炸彈一批。無償接收的主要設備包括營房150余萬平方米(不包括地方代為接收的商業企業)、機場9個、修理廠修理所116個、倉庫59座、醫院9所。加上從安東等地的接收數,中國共接收了蘇軍1個潛艇基地、5個殲擊機師、1個轟炸機師、2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師、3個地面炮兵師、3個高射炮兵師等部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

從1955年4月6日零時起,旅大地區一切防務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負責。4月15日,遼東半島防務正式交接簽字,至5月27日,蘇聯駐旅順口地區陸、海、空三軍及指揮機構約12萬人全部撤離。從此,旅大地區結束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由外國人統治和管轄的歷史。旅大從此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此前的5月8日上午,旅大市各界群眾11萬多人,齊聚斯大林廣場,隆重舉行歡送蘇軍回國大會。中共旅大市委書記郭述申、市長宋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旅順口地區部隊代表向蘇軍贈送兩面錦旗。蘇軍指揮部代表回贈旅大市各界人民一面錦旗,並向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旅順口地區部隊贈送一座精致的大炮模型。

旅大人民銘記在心裡的永遠是蘇軍解放旅大的歷史功績和十年相處親如兄弟的友好情誼。如今仍巍然矗立在大連市人民廣場上的蘇軍烈士紀念塔,繼續受到一代代大連人的愛護與崇敬,便是一個明証。

文章來源:《中華魂》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