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生命為偉大的事業燃燒

緬懷奶奶金維映烈士

明鑒

2015年09月21日13: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2014年,是我奶奶金維映誕辰110周年。

金維映——中國共產黨江浙地區早期鹽民運動和婦女、工人運動的組織者。參加過二萬五千裡長征。犧牲於蘇聯衛國戰爭的德軍炮火之中。她離開我們整整73年了。

時光荏苒。在奶奶的故鄉岱山,人們為緬懷他們的優秀女兒金維映,弘揚她不屈不撓的精神,在岱山文化廣場,豎立起金維映的塑像。歷經十載,櫛風沐雨,融雪以春。在故鄉人的惦念中,奶奶挺立的塑像,已經和根植於故鄉的那片蒼翠茂密的常青樹融為一體。

回首蒼穹,往事如潮。

110年的歲月,在歷史長河中彈指一瞬。奶奶用無悔的追求、無私的奉獻,在人生短暫旅途上,譜寫出一個共產黨員、紅軍女戰士,一個中國平凡女性不平凡的歷史。奶奶原名金愛卿。在定海和上海做黨的地下工作時,化名金志成、金志正。1931年到中央蘇區工作后改名金維映。在她革命的一生中,鄉人及同志們親切地稱呼她“阿金”。

1904年8月16日,奶奶出生在浙江舟山群島第二大島嶼岱山的高亭鎮(現屬岱山縣)。她父親我的太外公金榮貴是城市貧民,母親我的太外婆虞阿英是家庭婦女。6歲時,因災荒嚴重,奶奶隨父親返回原籍鎮海尋謀生路。

鎮海與定海屬一地。因歷史建置更迭、縣境變遷,屬名變化甚頻。歷史上的定海包括現今的普陀、岱山以及嵊泗部分島嶼。歷年不斷的戰亂和廢縣遷徙,讓定海生靈涂炭,苦難深重。定海人民在被侵略和逆境中百折不回,抗倭、抗英、抗法、抗日,視死如歸。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斗志,鑄就了定海島光榮的歷史和定海人堅韌不屈的性格。

金維映回定海后(現在的定海區屬舟山市),和母親、叔嬸靠扎紙花、折錫箔等祭奠用品維生。為了上學她自己賣了家具,進入定海縣立第一女子小學讀書。這所小學的創辦人沈仁夫和他的妹妹、小學校長沈毅,是著名的愛國人士。“五四”運動及“五卅”慘案發生時,全校師生在他們的影響下率先聲援,游行演說,發動群眾拒買日貨,這成為影響奶奶人生的第一步。奶奶善良懂事,口齒伶俐,能歌善舞,甚受沈毅校長器重。小學畢業后,沈校長資助她進入寧波女子師范學校繼續讀書,畢業后回定海女小任教。

在舟山、定海學習和任教期間,金維映得到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定海女小和她父親金榮貴當職員的“公民招待所”,成為奶奶革命生涯的起點。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夫人,時任中共江浙區委領導的楊之華來到舟山定海,奶奶曾當面聆聽革命的道理。時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總工會秘書長的林育南,時任全國總工會常委兼海員工會總書記的林育英(張浩),時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長的李秋實,都曾到舟山定海療傷養病。金維映曾先后當面向他們請教,表達了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的願望。奶奶金維映在家鄉這塊熱土上,萌生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奮斗的理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10月,奶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擁有6名成員的中共定海獨立支部成立,她是黨支委成員。這是定海最早建立的中共黨組織。奶奶白天教書,晚上開展工作。她和同志們發動萬潤鍋廠的工人,聯合搬運工人和飲食、服務業工友組成工會和伙友聯合會,並在此基礎上組織成立了定海縣總工會,聯合起來向資本家進行斗爭。他們還深入漁民、鹽民最集中的岱山島,組織漁民鹽民開展反霸除惡運動。

岱山產鹽,當年皇室用鹽多產自岱山,一度成為貢鹽。一部岱山制鹽史,是岱山鹽民的血淚史。赤日把海水晒成濃鹵,鹽民架起爐灶再把濃鹵煮成白花花的鹽。烈日爆裂了鹽民的脊背,也讓許多終日受煮鹽灶火熏烤的鹽民雙目失明。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鹽民生活如苦役,夜如年,最堪憐。口中干澀當如鹽,淚滴咸,臉如腌!”官家和鹽霸壟斷鹽市,苛捐雜稅甚重,白花花的鹽變成白花花的銀元流進鹽霸的口袋,而鹽民生活無著,在苦難和飢餓中掙扎。北宋詞人柳永,曾為定海鹽民寫下“煮海歌”,被人稱之“洞悉民疾”。“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成雪”﹔“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

熟悉這裡山水鄉親的金維映,很快把平日備受煎熬的鹽民發動起來,圍攻鹽公署,火燒不平秤放局。惡霸鹽主,被手持梭鏢和大刀的鹽民,押上岱山高亭鎮大廟的審判台。金維映組織領導的鹽民暴動,揭開了大革命時期浙江鹽民反鹽霸運動的序幕。奶奶金維映被當地人譽為“定海女將”。

他們組織成立了鹽民自治組織“鹽民協會”,選舉苦大仇深的鹽民做會長。鹽民協會到定海,進行反鹽霸、斗土豪劣紳的斗爭活動就住在我太外公金榮貴工作的招待所。據當時寧波《時事公報》報道:“岱山鹽民協會是在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二日,位司基東岳宮成立。到會萬余人,會后鹽民在岱山各地罷市游行”。奶奶金維映在鹽民協會成立大會上發表演講,帶領萬余鹽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鹽民們喊聲震晴空,語壯驚波濤。寧波市總工會、市婦女協會以及各界群眾組織代表紛紛到會支持。岱山鹽民反霸斗爭,在浙江沿海一帶引起震動。這場空前的鹽民解放運動,讓祖祖輩輩低頭嘆海、抬頭恨天的窮苦鹽民,找到了翻身解放道路。

1927年,蔣介石反革命集團對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了蓄謀已久的大屠殺。這是一次震驚中外,改變中國面貌和未來的一次大叛賣。金維映為鹽民協會正式登記奔波於杭州、寧波,最后也沒逃過國民黨的魔爪,在寧波被捕。由於金維映沒有暴露身份,在家人和地下黨組織的營救下保釋出獄,隨即告別父母家人去尋找黨的組織。誰知,這竟是一次訣別,奶奶從此再沒能回過家,回過家鄉!“

“寧可錯殺三千,絕不放過一個”,上海籠罩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風之中,奶奶金維映在上海的每一天,都冒著被捕、被殺的危險。在命懸一線,刀光劍影中尋找黨的組織。歷經磨難,在上海那人頭攢動,鬼魅橫行中尋找共產黨人,其難、其險,惟生死不顧而為之。奶奶金維映終於和上海地下黨組織接上了關系,開始在上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就是在鬼城中生活,於魔窟裡行走。危在前,險在身,為此她隔絕了一切社會關系,隱離了親人和家鄉。

在上海,她利用小學教師身份作掩護,開展黨的秘密工作。為培養革命者,積蓄中國共產黨的后備力量,金維映與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潘梓年等同志一起,創辦了黨的華南大學。后經時任中共滬西區委書記的林育英報告江蘇省委和上海市委,奶奶被調到中共滬西區委擔任婦女工作部部長,負責組織上海絲織廠最為集中的滬西地區絲織女工運動的組織發動工作。

上海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城市。上海的絲織業是最早萌芽資本主義的行業。細細一絲,可系千金。1929年,上海絲廠就有105家,絲車2.5萬部。據統計:當時上海18萬多產業工人中,9萬多人是紡織絲織廠工人。上海的紡織絲織女工,在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主力軍的同時,也成為受資本家剝削壓迫最深重的階層,苦在身,痛在心,終日淚水肚裡流。把她們發動起來為自己的命運而奮斗,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金維映擔任了上海絲織業黨、團、工會聯合行動委員會書記。據時任上海總工會女工部長的徐大妹回憶:“1930年年初,黨在閘北開辦了一個平民夜校,來校讀書的多數是絲廠的女工。金維映在這個夜校通過講課,宣傳革命道理,啟發和幫助工友們提高階級覺悟。這所夜校實際上就是發動和組織女工進行革命的活動場所。我們在夜校裡吸收了不少絲廠女工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發動群眾就有了基礎。就在這基礎上,在江蘇省委的直接領導下,我們在1930年組織了絲廠大罷工。”

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中共浙江省委宣傳副部長的陳修良,當年也和金維映一起,參加了上海絲廠女工罷工運動。她多次撰寫回憶文章,回憶金維映當年在上海領導絲廠大罷工的經歷:“當時國民黨特務對共產黨活動監視得很嚴,黨派出的同志一到工廠,就要遭到敵人的瘋狂追捕。凡是不認識的生人,一進工廠就有被捕的危險。當時阿金雖然年齡不算大,但她領導罷工運動相當老練。她每天召集我們這幾個委員到機關集中開會,各人匯報自己到工人家裡活動、發展赤色工會的情況和發動工人怠工或罷工的方法,然后再由阿金布置各人到哪些工廠活動,同時提供一些新的線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迅速建立各個絲廠工會以便聯合行動。”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紡織、絲織業的工人運動,譜寫了中國工人運動歷史不可磨滅的一頁。金字的光輝寫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中,隻字片語都是工人的血淚史。風起雲涌的上海工人運動,為黨組織發動群眾同國民黨開展斗爭,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培養了革命力量。

在上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領導上海絲織業工人運動,讓奶奶金維映更加成熟。從此,她在革命生涯中,多次在黨內擔任發動群眾、武裝動員工作的重要領導職務。

在上海期間,金維映還在中共上海滬東區委、全國總工會從事婦女工作。后來,又擔任了中共江蘇省婦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從此,奶奶走上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四年的隱密戰線,黑雲白刃,妖魅狂張,街中巷裡,熱血燒燃的日子。四年的煉獄般的斗爭,鑄就了奶奶的一身浩然正氣。

1931年,中共特科負責人叛變,國民黨展開對中共核心領導人的追捕,中央在周恩來精心策劃、布局下,迅速轉移、撤退,重組中央,躲過了一劫難。

黨的大批骨干被迫撤離上海,轉移蘇區。1931年7月中旬,鄧小平、金維映等人一起,從上海乘船出發,經由廣東汕頭、潮州、大埔及福建的永定、上杭、長汀等地,抵達中央蘇區首府瑞金。這條路是鮮血鑄成的革命小道,連接著中央和蘇區。

奶奶金維映到達江西后,先在贛東特委幫助瑞金縣工作。當年10月,擔任中共江西省委婦女工作部部長。1932年2月,被派往於都,擔任縣委書記,是當時中央蘇區僅有的兩位女縣委書記之一。奶奶后來又擔任了勝利縣委書記。此時正值蔣介石組織五六十萬兵力,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槍炮隆隆,彈雨飛飛,難分昏和曉。在反“圍剿”斗爭最激烈的時刻,金維映領導縣委積極動員群眾參軍,保衛家園,籌集糧草,支戰擁軍,為粉碎敵人第四次“圍剿”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33年10月,在四次“圍剿”中央蘇區失利的情況下,蔣介石改變過去主要由國民黨地方軍參戰“圍剿”的戰略,調集國民黨中央軍精銳部隊,在帝國主義援助下,採取步步為營的“堡壘戰”對中央蘇區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圍剿”,企圖一舉摧毀中央蘇區根據地。

在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黨中央開始秘密准備戰略轉移。這一歷史背景,把金維映推上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舞台。1933年冬,金維映作為中央組織部組織科長,兼任中央蘇區(瑞金)擴紅突擊隊總隊長,擔負起突擊擴大紅軍、補充兵源、籌糧備草以備不測的艱難重任。

危難中挑起千斤重擔!奶奶金維映全身心投入事關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運動。她向廣大工農群眾宣傳擴大紅軍的目的,讓擴紅的口號融入千家萬戶。她奔波於鄉村,依靠各級黨組織及蘇維埃政府,把擴紅、征糧工作做得扎扎實實,受到廣大蘇區人民的擁護。金維映率領的瑞金擴紅突擊隊,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向部隊輸送了3200名新兵,比原計劃多送1000多名,成為整個蘇區完成擴紅任務最多的縣。糧食突擊征集,是備戰長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瑞金突擊隊征集糧食任務為7萬擔,金維映率領突擊隊員,不僅超額完成任務,而且在紅軍長征開始剩下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又征集到11200擔糧食。

瑞金突擊隊率先超額完成擴紅征糧任務,在整個中央蘇區引起極力反響。瑞金突擊隊的先進事跡,帶動了各地擴紅征糧工作的開展。金維映和她的突擊隊受到黨中央的通報表彰,時任中革軍委主席的朱德,高度稱贊瑞金突擊隊的擴紅工作,親自向她授予“三月計劃一月超過”的獎旗。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也為他們頒發了獎牌。中華蘇維埃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多次以整版的篇幅報道金維映為隊長的瑞金突擊隊的先進事跡和經驗。在報紙頭版,刊登對金維映的專訪。金維映在專訪中說:“目前戰爭形勢的緊張,絕不容許我們一分鐘的延遲。‘延遲就是罪惡’這句警語,應當尖銳地提在每個同志的面前。”當時的蘇區就是一方聖潔的熱土,旌旗滿山河。

金維映還勒緊自己的褲腰帶從每天有限的定量中節省2兩糧食,支援革命戰爭。1934年3月中旬,毛澤東、博古(我外公)、陳雲、李維漢(我的爺爺)、陸定一、金維映等中央機關的20余名干部一起簽名倡議,表達節糧的決心。他們還聯名寫信給《紅色中華》報,號召在各級機關中開展省糧食、減少定量的運動。

金維映出色地完成擴紅征糧任務,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紅軍女干部,積累了豐富的領導工作經驗。1934年6月8日,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簽發命令,任金維映為中革軍委總動員武裝部副部長,協助部長滕代遠負責整個蘇區擴紅動員工作。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委員會選舉中,金維映當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1934年10月,彪炳史冊的偉大的二萬五千裡長征開始了。

中央紅軍總部的長征隊伍,始於金維映擔任過縣委書記的於都縣的那條河上,河水雖瀟瀟,紅軍卻昂昂。奶奶參加了長征,是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30名女紅軍之一。30位女紅軍的故事,是長征這首響徹天際的交響曲中,最為回腸蕩氣,震撼人心的一章。

天上有國民黨的飛機嗡嗡呼嘯,狂轟濫炸,地上有幾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窮咬死纏。大雨、暴風、狂濤,雪山、草地⋯⋯大自然肆虐帶來的死亡威脅,吃草根、嚼皮帶、雨中蹣跚、雪裡摸爬,面對男人都難以承受的艱難,女紅軍更需以驚人的鋼鐵意志去戰勝。

長征途中,奶奶金維映撐著多病的身體,拖著一雙解放腳,擔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組織科長、總衛生部政治處組織科長兼總支書記等職務。地方工作部的主要任務是宣傳發動群眾,擴大紅軍,征集給養。紅軍長途行軍,連續作戰,損失很大。擴大紅軍籌集糧食任務,關乎紅軍長征的成敗。正是苟利國家,生死度外!

在少數民族地區擴紅籌糧,至難至艱。當時地方工作部的部長是羅邁(李維漢),政委是董必武,還有蔡暢、李堅真、劉英、王首道、金維映,領導層共有7人。他們看到當地的侗族百姓一貧如洗,十室九空,而國民黨政府的倉庫卻儲藏著堆積如山的谷物,馬上打開倉庫,把糧食分給百姓,並號召每個戰士送一樣東西給侗族同胞。金維映和女紅軍懷著深情把自己僅有的衣服、日用品送給當地百姓。那個隻能和家人分穿一條褲子的十五六歲的侗族女孩,接到女紅軍送給她的上衣、褲子,留下了萬分感激的眼淚。

金維映和戰友們把貧苦人組織起來打土豪、反惡霸、反軍閥,讓少數民族同胞懂得紅軍才是窮人自己的隊伍,隻有參加紅軍,才能翻身得解放,才能抗日救國,不做亡國奴。人民覺醒了,看到希望,積極參加紅軍。人心合處天亦到。他們在貴州遵義,8天時間,就動員了500多人參加了紅軍。貴州是彝族、苗族、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聚集區,既要做好工作,又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的利益,困難相當大。金維映積極和少數民族建立起關系,認識紅軍是自己的隊伍,和一個彝族部落首領插香喝血酒,拜把子成為兄妹。貴州赤水河邊的千年古鎮土城,今天還保留著當年“紅軍住處”的老房子。金維映和女紅軍住的那條街巷,被當地百姓稱作“女紅軍街”傳頌至今。當地人在那裡建立了“中國女紅軍紀念館”,以此紀念金維映和她的戰友在長征中的功績。

長征初始,為統一行動,中央將女紅軍集中,建立了婦女工作隊,由中央蘇區總工會女工部長、博古的夫人劉群先(我的外婆)任隊長,金維映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由於連日征戰傷病員增多,加之婦女工作隊單獨行動不安全及醫療力量分散,為了更順利地進行長征,在黎平,將婦女工作隊並入總衛生部。把因湘江戰役打亂戰斗序列而分散到各部隊的部分女紅軍、長征中的老同志集中起來,將原來的軍委第二縱隊司令部直屬干部連和婦女工作隊合並組建一支新隊伍——中央紅軍干部休養連。時任干部休養連連長的侯政,這樣回憶當年的情形:“我是在貴州黎川繼任連長,李堅真任指導員。阿金同志也在休養連工作組工作。我們與阿金同志一起,一路長征十個月,在毛兒蓋分開。阿金是個好同志,她的年齡比我大一些,思想沉著,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作風潑辣,工作很艱苦,和同志很團結,能體貼別人。”

干部休養連有老有小,有男有女,其中有24個女同志。徐特立、謝覺哉、董必武、林伯渠等革命老同志,少部分轉移的傷員,成仿吾、陸定一等文職領導,越南人洪水(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惟一的外籍將軍)都被編入這個連隊。在這個連隊中,很多人當時就是中央委員、中華蘇維埃政府部門的部長。董必武當年為這個連隊起了個名字叫“特殊連隊”。縱使窮山惡水,敵軍圍困千重,這支隊伍毅然昂首在萬裡長征途中。金維映在干部修養連既是領導,又是“工作隊員”。擔負著三項任務:宣傳黨的政策,擴大紅軍﹔社會調查,訪貧問苦﹔照顧和管理老弱病殘隊伍。張聞天同志的夫人劉英,在回憶與金維映一起度過的長征艱難歲月時說:“金維映是纏過腳又放開的,所以走起路來,腿腳不怎麼好使。但她工作很積極,踏實肯干。也比較有辦法,有經驗,有能力,總是搞得很好。”

長征結束后,金維映到達延安,繼續擔任中央組織部組織科長。這時奶奶精神雖堅強,但身體已垮下來,多病纏身,仍奮力撐持。后由中央決定到抗大邊學習,邊當教員。到黨校后也是邊學習並兼做教員。在陝北公學擔任生活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人事部長。

長征艱苦卓絕的跋涉,讓許多同志落下傷病。黨中央與共產國際協商,把急需療傷治病的同志,送往共產國際所在地莫斯科治病療傷,同時進行學習。去莫斯科治病、學習的干部,分批離開延安,經迪化(現烏魯木齊),再到蘇聯的阿拉木圖,乘火車抵莫斯科。金維映和蔡暢、方志純等人,是1938年5月間去的蘇聯。這期間我的外婆劉群先也到蘇聯治病學習,這是外婆第二次到蘇聯。他們除治病休養外,還在東方大學編成學習班,由蘇聯同志管理生活和講課,主要講哲學、政治經濟學。

長征中與金維映同在干部休養連的林伯渠的女兒林利,當年也與奶奶同在莫斯科學習。她在《往事瑣憶》的回憶錄中寫道:“金維映是和我們一同到莫斯科的。她在八部時是黨組織的總干事,相當於支部書記。她身體很不好,但學習很認真。有一次她對我說,她很想念留在延安的孩子⋯⋯過了一些時候,她竟終夜不眠,而且抱著與她同屋居住的蔡暢大哭,蔡暢不禁陪她落淚。金維映的病情一天天惡化嚴重,住進了醫院。1940年蔡暢媽媽要回國,叮囑我一定多去探視金維映。當時隻有我和孫維世住在莫斯科,我們兩人就定期去看她。(幾乎同時我的外婆劉群先也因病重住進了醫院—作者注)蘇德戰爭發生的初期,我和維世再去看她,醫院竟已撤走。”連天的炮火,奶奶和外婆英靈歸天,千秋隻留長歌在。奶奶您的音容永遠在我心中。

中共中央十分關心身處危難中的金維映和劉群先,多次致電共產國際詢其下落。蘇聯國家檔案館的檔案中,至今保存著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干部處的同志尋找金維映和劉群先的往來信件。但是,殘酷的戰爭沒有給這個尋找留下希望。奶奶金維映、外婆劉群先,她們和戰友一起走過了艱苦卓絕的萬裡長征,但戰爭卻沒能讓她們走得更遠。簫聲無須動地哀,隻要真情在。

新中國成立后,家人和故鄉人,也通過各種途徑尋找金維映的下落。由於金維映離開家鄉革命,加上地下工作的需要,隔絕和親人們的聯系長達幾十年,多次變更姓名,尋找異常艱難。奶奶金維映的弟弟金水定在解放后就多次打聽、寫信,尋找他的姐姐。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舟山的同志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介紹中央紅軍參加長征的女戰士中有位舟山籍人,叫金維映,即與北京聯系。自此,金維映這個沉浮於歷史與現實間的定海女將、紅軍女戰士,時隔五十多年終於被家鄉人尋找到了她革命的人生軌跡。這是家鄉人的牽挂,岱山人的情懷!奶奶金維映終於回家了!1994年11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金維映為革命烈士。

故鄉人為她未歸的女兒修復了故居。1995年3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金維映故居題名。2004年,在金維映烈士誕辰百年之際,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委托省委副書記喬傳秀與會作書面發言:“金維映烈士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浙江人民的好兒女。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給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金維映烈士的革命業績和崇高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

2001年6月,金維映故居被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岱山金維映故居,陳列著一個陳舊的木箱,這是金維映留下的唯一遺物。箱子雖空空,但裝滿了一個偉大母親對兒子的無盡之愛,祝福和期望。1936年9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保安縣(現志丹縣),金維映生下了紅軍長征后的第一個“紅軍娃”,我的爸爸李鐵映。由於工作的需要,他們不得不把李鐵映送給保安縣的一戶叫段世章的農民。母親送兒在襁褓中,可謂千傷萬痛步遲嗟,淚如傾盆珠如血,非共產黨人不能為之!送走兒子的義無反顧與當年離開岱山的義無反顧一樣,但這是更為切膚之痛的骨肉分離。從此母子未能見!心有夢,思常見,鏡無裝,人猶在。在離開中國赴蘇聯的時候,金維映在新疆寫信給爺爺李維漢,囑咐他一定要把孩子接回來,讓他去讀書。

奶奶渴求知識,追求真理,從小就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放開緊纏的雙足,邁著解放腳四處求學。不論在盤山,在上海、在中央蘇區、在延安、直至最后犧牲在異國他鄉,她始終沒有放棄的就是學習和探索。追求知識,讓她的生命充滿了智慧﹔追求真理,使她的人生充滿了光輝。她一生為了革命,革命就是她的人生。作為后來人,我們為她驕傲,為她歌唱!我們應該像奶奶這些老一輩革命家一樣,畢生執著地追求知識和真理。她們永遠是我們的楷模,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奶奶一生忠誠於黨、忠於人民,是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她時刻眷戀著故土,關懷著她的親人和孩子,是一個好女兒、好母親。她雖然沒給我們留下物質遺產,但奶奶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怎樣去做人,怎麼去為國。奶奶以自己的忠誠、智慧和果敢,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無私奉獻了年輕的生命。她和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用生命筑起的中華民族偉業的根基,將輝煌長存。先烈們永垂不朽,奶奶永遠在我們心中! 

文章來源:《中華魂》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