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美援朝前線運輸部部長王廣文的一生 

李春光

2015年09月21日14:5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鋼鐵運輸線,敵機炸不斷。

不分白天和黑夜,運輸到前線。

運來槍彈打敵人,送來水果香又甜。

大家團結一條心,要把美國鬼子消滅完!消滅完!⋯⋯

這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最愛唱的歌曲之一。這“鋼鐵運輸線”的總指揮,就是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后勤部運輸部部長的王廣文。

一、在自家小院成立抗日游擊隊

王廣文1915年生於河南睢縣長崗鄉后楊樓村的一戶普通人家,上過高小、師范,師從父親練過武,1936年擔任長崗鄉聯保主任,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被推選為長崗黨支部代理書記。

同年5月底,日寇侵佔了睢縣縣城。已轉移到鄉下的中共睢縣黨委研究認為:王廣文雖然入黨不久,但立場堅定,靠得住﹔他在其家鄉一帶威信高,又是聯保主任,有一定實力﹔加上他慷慨、仗義、善於結交,很會凝聚各方力量。若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說不定能拉起一支抗日隊伍。屆時,與杞縣中心縣委領導的武裝相互依托,便可有效地開展豫東抗日游擊戰爭。為此,縣委書記張輯五決定找他面談一次。不料,尚未動身,王廣文竟風塵仆仆地找到了他。

王廣文開門見山,向張輯五匯報道:“遵照縣委指示,我已召集了七八個人,收藏了七支步槍和一支手槍。估計過不了三天,還會有些人和槍匯集到我這兒!”

“中啊!”張輯五拍著他的肩,表揚他:“干得好!干得好啊!”

“我這次來找您,是想建議您到我們后楊樓去,給我們那些同志和准備加入我們隊伍的青年講講話,鼓鼓勁。”

“可以!”張輯五馬上應允。

“最好,是您帶著這裡現有的人和槍都到我那裡,和那裡的人合在一起,成立抗日游擊隊。”

“噢—— ”張輯五欣喜地問:“你怎麼會有這想法?”

“我認為,各方面比較,后楊樓比其他任何村的有利條件都更多些。”

“具體說說。”張輯五拉著王廣文一起坐在長凳上。

“首先,那裡離縣城較遠,又位於睢、杞、太三縣交界處,是個‘三不管’的地方,容易站住腳。”王廣文同答。

張輯五點點頭,又問:“還有呢?”

“村裡的人比較心齊、抱團,都希望抗日,又和鄰村的關系也挺好,不容易發生意外。”

“人多了,有地方住麼?”

“一部分人可以住我家,其他人可以住在鄰居家,也可以住在村西破廟裡。”王廣文稍停了片刻,又補充道:“前楊樓、李庄都和后楊樓村連村,那裡也可以住一些。”

“好!”張輯五當即採納了他的建議,決定把縣委機關和現有十來人的武裝遷到后楊樓。

接著,張輯五讓王廣文立刻回去准備拉隊伍,他本人隨后就到。

王廣文回去的第二天,就召開了保長會議。經過一番聲情並茂又深入細致地做工作,一下子召集了七八十人,有不少還是連人帶槍一起來參加的。

6月2日,張輯五化裝成農民,帶著十兒位同志一起到了后楊樓。6月3日,縣委其他成員也腳跟腳地到了那裡。一時間,后楊樓成了全縣抗日的中心。

張輯五等人按照豫東特委的指示精神,經研究,當即在王廣文家的小院裡籌建了睢縣第一支抗日游擊隊,並決定由王廣文任隊長,自任指導員。隨后,他們根據各自的特長,任命了分隊隊長、班長、副班長和輕機槍手等等,在后楊樓打麥場上正式宣告了睢縣抗日游擊隊的誕生!

二、彭雪楓教他練兵

1938年6月,睢縣抗日游擊隊與杞縣抗日游擊隊合編為睢杞大隊,王廣文任二中隊中隊長。7月初,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成立,王廣文任二大隊四中隊中隊長。10月11日,三支隊與彭雪楓部隊在杜崗會師,合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王廣文任支隊獨立營二營六連連長。

一天,王廣文正在操場上教大家練隊列,忽然支隊司令員彭雪楓來到了他們連。王廣文喊了個“立正”口令,轉過身,向他敬了個禮。

彭雪楓還禮后,向王廣文和戰士們輕輕擺了擺手,示意大家接著練。而他則站在一旁,既不說話,也不走動。

在彭司令面前,王廣文更加嚴肅認真,對部下的要求堪稱一絲不苟。但他要求的只是隊列動作形式上的整齊劃一,而沒注重動作的准確、扎實。

彭雪楓一眼就看出了訓練中的毛病。他緩步走向隊列,親自糾正了個別戰士不對的姿勢,並對王廣文說:“教練員不要光喊口令,還要隨時糾正戰士做錯了的動作。隊列訓練,應首先要求每個戰士把動作做准確,然后再要求整齊劃一。訓練不要光圖形式,要講究實效。”

后來,王廣文曾就此事專門寫道:那時候,“我的一點兒軍事知識,還是參加革命前在一個訓練班裡學來的,形式主義的味道很濃。經彭師長那麼一指點,我立即明白了自己的缺點及其根源,在以后的整訓中就經常注意克服這個毛病。”

也正是牢記了“彭師長那麼一指點”,王廣文在練兵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多次受到營、團首長的表揚。

在1939年6至9月,支隊進行大整訓。王廣文按照彭雪楓教給他的練兵方法,以及彭雪楓寫的《游擊戰的幾個基本作戰原則》,結合自己以往的經驗教訓,從實戰出發,帶領全連苦練硬功夫。隊列、隊形、軍事常識自不必說,打靶、投彈、登高、跳遠,乃至土工作業、跨越障礙物等等,戰士們都生龍活虎,個個出類拔萃。不久,全團進行大比武,他的連隊一舉奪得了全團整訓總優勝。到八九月間,支隊又組織各團優勝者在新興集進行大比武,他的連隊又超越群雄,被總部評為模范連。在發獎大會上,彭雪楓親自把獎旗授給他,還緊緊握住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發揚傳統,保持光榮!”

三、在留守淪陷區的艱險歲月裡

1940年6月,中共豫皖蘇區黨委和六支隊決定建立睢杞太獨立團。不久,王廣文被任命為獨立團一營營長。年底,種種跡象表明國民黨即將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被稱為水東的睢杞太根據地有可能受到日偽軍和國民黨的聯合進攻。為保存實力,團長擬將獨立團撤離水東,到永城與六支隊改編的新四軍四師會合。上級採納了他的建議。

部隊行至太康邊境時,王廣文越想越感到他們一走,敵人又會扑過來反攻倒算,父老鄉親將受到日偽變本加厲的折磨﹔再就是根據地要是一丟,想再奪回來就更難了!所以,他決定留下來堅持戰斗。上級批准了他的建議,讓他和一位營教導員帶著一個連和兩個排留在水東打游擊。

果然,主力部隊東撤后,局勢驟然變化:慣匪、兵痞、流氓等又集結起來,獨霸一方,禍國殃民﹔國民黨地方團隊潰兵、軍官、土豪劣紳公開投敵,當了漢奸﹔西逃的國民黨反動軍隊、黨棍要員乘機返鄉,公開喊出“曲線救國”的投降口號。日、偽、頑、匪四位一體,到處搶糧派款,抓丁拉夫,敲詐勒索,燒殺奸淫,把水東糟蹋得慘不忍睹!王廣文面對此情,氣憤填膺,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太大,也隻能讓隊伍白天隱蔽,夜間作戰,穿插於敵偽頑之間,相機為百姓報仇雪恨。

在此期間,王廣文憑其大智大勇,智取草寺廟、火燒望京樓、巧妙安置傷病員或家屬的事,都被后來傳為佳話。例如,他當時已有一子一女,妻子為防備日、偽、漢奸追殺,整天提心吊膽地東躲西藏。有一次,他需要帶著隊伍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幾天,一時無法安排妻小,就在一天晚上帶著他們到了一個大財主家。敲開門,那財主一看是他,立馬驚得目瞪口呆。剛想把門關上,王廣文卻一腿跨進了門檻,故意地露了露別在腰上的兩支盒子槍,慢條斯裡地問他:“你不認識我麼?”

“認識、認識!”那財主一時不知怎麼才好。

“認識,為啥還關門?難道不歡迎?”

“歡迎、歡迎!”

“這就對了!”王廣文笑了笑,說:“我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這次來,是想借您一塊寶地用用。”說到這裡,他指了指妻子和兩個孩子:“我有事要出去幾天,怕老婆孩子不安全,想請您關照一下!”

那財主又一次傻了眼,心想:如果答應他,萬一走漏風聲怎麼辦?如果不答應,他那雙槍⋯⋯

“不用擔心,”王廣文猜出他在想什麼,說:“隻要你和你的家人不說,沒人知道﹔即便鬼子漢奸大搜查,就憑您的名氣和影響,量他們也搜不到這裡來﹔即便來搜,我也相信您有法對付!”話音剛落,就把妻兒交給了他。

“我還挺忙,”王廣文一邊說,一邊拍拍槍:“不打擾了。您可要費心喲。要是他們有啥閃失,您和您一家老少的性命,恐怕⋯⋯”

話沒說完,王廣文冷笑兩聲,走了。

還真管用!那個一向稱霸鄉裡的大財主,竟一反往常,乖乖地接受了王廣文布置給他的“特殊任務”,而且完成得很好:王家母子三人不僅毛發未損,他們還在那兒吃了幾天許久沒吃上的好飯⋯⋯

四、打通華東華北和陝北要道的聯絡員

水東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要地,是連接華東、華北和陝北的交通要道。后來,時任華中局書記的劉少奇途經冀魯豫邊區返回延安時,也曾指示道:“水東地區是八路軍和新四軍聯絡的樞紐,是以后反攻的戰略要地,應加強對這個地區的領導。”

當然,敵人也看到了水東的重要性。所以,在1941年3月水東地委重建獨立團時,此地已被日偽團團圍困,致使孤懸敵后的獨立團與上級失掉了聯系。

為求得上級指示,水東地委在派組織部長張劍石去淮北尋找新四軍四師的同時,也派副團長王廣文去曹縣求見冀魯豫軍區魯西軍分區。

王廣文帶著一位助手越過隴海鐵路,到了冀魯豫軍區魯西軍分區所在地曹縣,見到了分區司令員兼政委趙基梅。他介紹了水東的形勢和他的來意后,趙基梅當即表示:在人員和物資上,雖然我們也緊缺,但仍會抽出一些支援你們﹔冀魯豫邊區抗大分校,也可以幫水東訓練干部﹔為便於雙方聯系,可以建立地下交通﹔你們可以根據情況向北發展,到杞縣以北和隴海路南側活動,以避免敵偽頑的夾擊。

“那我們的歸屬問題呢?能歸八路軍領導嗎?”王廣文問。

“這可是個大問題,”趙基梅說:“我做不了主。那得請示上級,甚至得中央批淮!因為這涉及新四軍、八路軍兩支部隊啊!不過,我可以把你們的意見盡快向上反映。”

王廣文返回不久,水東地委和獨立團遵照上級指示成立了軍政委員會,調整了戰法,並開始向北發展。

不過,到年底時新四軍四師繼續東移,獨立團徹底失去了同他們的聯系。軍政委員會又派王廣文再次北上,向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匯報工作,並希望接受他們的領導。

這時,王廣文正帶領二營在杞北活動。杞北離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濮(縣)范(縣)冠(城)交界的紅廟遠達600裡,途中要穿過隴海線,破敵封鎖網。所以,王廣文這次北上,是奉命帶著二營的指戰員一同出發的。

一到紅廟,王廣文很快受到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政委蘇振華的親切接見。楊、蘇二首長遂就如何堅持水東斗爭,從政治上、軍事上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那次北上,對水東地區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先是實際上改變了水東的歸屬,由冀魯豫代管﹔繼而由冀魯豫軍區向水東選派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干部,增強了水東獨立團的戰斗力﹔隨后,中央軍委作出批復:“地區屬華中,但因距離較遠,可歸冀魯豫軍區領導”,中央也批准水東地委於1942年12月正式劃歸冀魯豫區委領導。從此,水東的形勢開始好轉。尤其是1944年楊得志派余克勤、袁振率南下大隊到達水東后,不但很快打跑了鬼子,趕走了蔣匪,還在那裡開拓出一片鶯歌燕舞的新天地,保証了華東、華北與陝北的交通順暢!

五、進軍校學習和轉戰大西南

1947年年底,在中原地區國民軍雖然繼續佔有較大的優勢,但己處於防御地位。時任豫皖蘇軍區一分區副司令員的王廣文,奉命去華北的晉冀魯豫中央分局黨校學習。

但是,王廣文來到黨校所在的河北平山縣時,黨校尚未開學,組織上安排他進了設在新城的軍大,分在營團級干部組成的“上干隊”,並擔任學員隊隊長。1948年年底畢業時,軍大又成立了以師、軍級干部組成的“高干隊”。校方鑒於他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又選送他到“高干隊”繼續學習。

1950年1月,王廣文以優異的成績在軍大畢業,面臨著重新分配工作。

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不少人產生了“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認為大功告成,可以歇一歇,甚至享受享受了。因此,軍大畢業生在分配工作時,有的想進大城市或離大城市近一些,有的想到自然條件比較好的地方,也有的想到家鄉一帶。而王廣文和他們不一樣:主動申請去大西南!

“廣文同志,你怎麼會有這想法?”軍大首長問他。

“我原是豫皖蘇的干部,豫皖蘇的部隊改編成十八軍去了大西南。我的許多老戰友都在那一帶,我想和他們在一起。”王廣文坦誠地說。

“還有別的原因嗎?”首長又問。

“我是軍人,職責就是打仗,在這裡學的也是怎麼打勝仗。現在,大西南不同內地,清匪的任務還很重,有仗可打!”王廣文補充道。

“那兒可相當艱苦喲!”對方笑了笑說。

“再苦,還能苦過我們水東的困難時期?!”王廣文不假思索地回答。

對方笑著點點頭:“我們會考慮你的意見的。”

隨后,有關方面研究后,不但將王廣文分到西南軍區,還表揚了他那“主動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可貴精神。

王廣文到西南軍區報到后,被任命為六十二軍一八五師副師長兼雅安軍分區副司令員,主要任務是清匪反霸,再就是發展民兵和開展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生產運動。

六、在抗美援朝戰碭上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帝國主義不顧中國政府的嚴正警告,竟越過三八線,飛機飛過鴨綠江,進逼中國邊境。在此情況下,黨中央及時發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於10月25日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打擊侵略者。

時任西南軍區后勤部運輸部第一副部長的王廣文,剛剛改任油料部部長才一個月,就接到命令,讓他到朝鮮參戰,並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后勤部運輸部部長。

朝鮮山嶺起伏,谷深路狹,當時又值冰天雪地,別說行車,就是隻身走路也困難。王廣文為了全面掌握運輸方面的情況,從而更好地改進工作,除了坐著運輸車親臨前線,還多次召開司機坐談會,征求他們的意見。

“上前線全是彎彎曲曲的山路,太難走,若遇上敵機轟炸,又沒地方躲藏,我們也挺揪心的!”有人說。

“我們的汽車缺乏保養,壞得快,新車跑不到l萬公裡就要報廢,不但可惜,也影響運輸效率!”又有人說。

“不少司機也缺乏山地行車經驗,遇到特殊情況,不能及時有效地應對。”還有人說⋯⋯

王廣文根據大家的意見,結合自己的實地考察,迅速採取了四項措施:

一是自己動手,開辟了 3條通住前線的公路,設置路標,並在兩側建筑隱車洞,如遇敵機轟炸,車輛可以馬上駛入洞中。還在沿路山頭設置高射炮,迫使敵機不敢低飛,保証了運輸隊晝夜行駛,安然無恙。

二是制定了車輛的保養、維修和運輸指標等一系列規定,提離了運輸效率,延長了汽車的壽命,由原來的行駛1萬公裡增加到8萬公裡。

三是加強對運輸人員的思想教育和技術訓練,如山地開車的要領、如何躲避敵人的照明彈、怎樣隱蔽車輛等。

四是在運輸部開展“利廢修舊”活動,建立了兩個修配廠和三所保存汽車零件的倉庫,組織人員收集戰場上的汽車殘骸(有自己的,也有敵人的),拆卸其零件,有的用於汽車修配,有的運回祖國。

有一次,王廣文不顧一天繁忙的疲勞,又在漆黑的夜裡坐車往前線運送槍械彈藥。行至中途,敵機又突然投下照明彈,光芒四射,使地面上如同白晝。他臨危不懼,令前半部的車滅燈行駛百米,隱蔽到山洞裡﹔后半部的車,立即開進隱蔽洞。敵機投下了數十枚炸彈,都落在前后車輛的空間,車輛無一損失!

在王廣文領導的運輸部統一安排下,前方部隊打到哪裡,車輛就開到哪裡,物資就運到哪裡。在上甘嶺戰役期間,王廣文還親率車隊參戰,三天三夜沒合眼,保証了物資和彈藥的供應。為此,有人編了本文開頭引用的那首歌,被戰士們廣為傳唱⋯⋯

王廣文1956年1月從朝鮮回國。先是到解放軍后勤學院高干隊學習了半年政治和文化,接著又學了一年從師到兵團的后勤技術,1957年8月被任命為大同汽車拖拉機管理學校(隸屬總后建制,代號為“后字251部隊”)校長。1961年5月,組織上曾調他任總后勤部駐青藏辦事處(正軍級單位)主任,但赴藏之前需要先體檢,而在體檢時卻發現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和糖尿病。為此,他不得不住院治療了一段,隨后又返回大同汽校擔任校長兼黨委書記。從那之后,他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1966年2月經批准離職休養2年。沒想到不久發生了“文大革命”,他一直沒能復職。后來,他在鄭州安了家,還當選河南省政協委員並連任3屆,於1989年4月逝世。 

來源:《中華魂》6月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