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中戰地服務隊部分隊員合影。
1937年淞滬會戰中,曾有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戰地服務隊服務前線,並從奉賢走向全國。
當時的奉賢南橋,是浦東防區的最前線——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司令部駐地,該軍戰地服務隊是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中的第一個政工隊,對內負責軍隊政治工作,對外則動員民眾抗日。
在奉賢一個多月中,他們深入連隊、社團、集鎮、鄉村,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教育和組織發動工作,動員廣大軍民共同為保衛上海而戰,留下珍貴足跡。
脫掉長衫 同赴戰地
戰地服務隊的成立離不開郭沫若。它的成立,一方面緣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的提議,一方面契合中共推動設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淞滬抗戰打響后不久的8月24日,由郭沫若領導的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在上海創辦了《救亡日報》,同日,他應張發奎邀請,偕夏衍、田漢等文化界名流到奉賢南橋訪問軍隊、慰問戰士。結束慰問后,郭沫若就慰問行程寫就《到浦東去來》,登在《救亡日報》。郭沫若是張發奎在北伐戰爭時就熟識的老朋友。北伐時,張發奎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郭曾一度出任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交談之余,張發奎深感國民黨軍隊派系林立,指揮作戰十分困難,追憶起北伐時軍隊配備政工隊伍創建成“鐵軍”的戰績,請求擔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會長的郭沫若,為他物色一批文化工作者到他部隊裡去做政治鼓動工作。
對此,郭沫若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意見,同上海的中共組織負責人商議后,動員了一批著名的進步文化界人士和愛國青年,於9月25日在上海集中,成立了戰地服務隊,在嘉興短暫訓練后,10月初來到奉賢。
戰地服務隊隊長由大革命時期協助董必武在湖北工作的中共老黨員、少將軍銜的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負責人錢亦石教授擔任,成員有34人。隊員多是知名的學者、文學家、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其中有中共黨員10人,根據周恩來指示,建立戰地服務隊特別支部,其后不斷發展,黨員達22人。他們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和救亡宣傳發動工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編纂的《特支十年》披露,時年剛滿16周歲的楊應彬是特支最小成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廣東省委常委、秘書長,政協副主席等職。他於上月13日辭世,享年94歲。
《戰地服務隊歌》在奉賢唱響,這首由錢亦石作詞、孫慎譜曲的隊歌,是隊員的共同誓言和行動准則:脫掉長衫/同赴戰地/一面喊起民眾/一面教育自己/我們願在槍林彈雨中/把身體煉成鐵/把意志煉成鋼/把大家煉成分不開的集體/以熱誠勵士氣/以鮮血染征衣/努力,努力!/動員全國同胞/爭取抗戰到底!
麥教官深夜獨角戲
日軍濫炸大場、火燒閘北全力進攻上海時,為誓師保衛浦東,由戰地服務隊籌備、第八集團軍與浦東民眾在南橋舉行了連續3天的“浦東軍民抗敵聯歡大會”。
10月28日下午,2000多軍民擠滿了遍布標語的會場,此時,郭沫若和夏衍、田漢、陽翰笙等代表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趕來參加,並與張發奎相繼發表演說,激起了會場陣陣熱烈掌聲。據曹祖、蔣文獅回憶,那天郭沫若身穿淡咖啡西裝,還應邀參加了南橋青年座談會,勉勵青年們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在這國難深重的時刻,我們必須樹立必勝的信心,堅持不懈地努力做好各自的工作,為抗戰多出一點力。”演講完畢,青年們起立鼓掌,遞上本子請簽名留念,郭沫若當即揮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下午,“浦東軍民聯歡大會”盛況空前,“雖然不遠處大炮在隆隆轟鳴,屋頂上敵機在低空盤旋怪叫,但群眾沒有一個走動的”。
《麥新傳》記載,為迎接上海各界救亡協會來奉賢的慰問,石凌鶴突擊創作了話劇《保衛浦東》,並自己動手刻鋼板油印,正在特務營教唱新歌的麥新被石凌鶴叫去委以重任:“這個戲裡角色比較多,有一個老農民的角色找不到合適演員,但很重要,且要會講浦東話才行,我就想到你。”
從來沒演過戲的麥新便臨危受命,特務營教歌他還必須教,因此晚上熄燈后自己尋亮背台詞、練動作。演出前一晚上,想到平生第一次登台,他便通宵練習。“為了不影響其他同志睡眠,一個人跑到室外打谷場上,趁著月光邊背台詞邊比劃著動作。”他的“異動”引起巡邏士兵的警惕,將他包圍起來舉槍對准后才發現是“麥教官”,次日“麥教官深夜演獨角戲”的消息在軍中傳開。
《保衛浦東》首先上演,麥新扮演的遭日寇飛機轟炸家破人亡的老農民,憤怒控訴日寇罪行,受到士兵們的熱烈歡迎,雷鳴掌聲中“誓死保衛浦東!”“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呼喊聲此起彼伏。田漢在當年11月所寫的《抗戰與戲劇》一文中說:“可知救亡演劇對於鼓動士兵民眾,提高抗敵情緒,具有何等偉大的力量。最近,我們曾參加浦東方面第×集團軍戰時服務隊發起的××縣軍民聯歡大會,那次救亡演出使士兵和民眾在激昂熱烈的抗敵情緒中完成了打成一片。”
10月29日晚上,戰地服務隊演出結束后,隊員們獲悉大場失守后,謝晉元團長率領八百壯士掩護大隊撤退、誓死堅守四行倉庫的壯舉后,激憤中忘掉了連日過度疲勞,決定編演一個話劇,頌揚八百壯士死守四行的事跡,石凌鶴連夜編寫劇本。他一面構思,一面直接把劇本刻寫在蠟紙上,隨即油印出來,組織角色讀劇本、對台詞,制作道具布景,第二天清晨投入排練,當天午后,話劇《火海中的孤軍》就在大會演出,晚上應軍民要求又加演一場。
雖然大家對台詞還不很熟練,但由於八百壯士事跡感人,演員激情投入,效果十分動人。由隊員柳倩作詞、孫慎作曲為這個短劇譜寫了一首歌,孫慎在劇中飾演一名青年戰士,以他高亢激越的男高音,悲壯地唱著:“彌天的大火在延燒,炮在吼敵機在天空繞,我們掩護大隊撤走,八百人願戰死在今朝!”觀眾熱血沸騰。劇情高潮處,全場軍民雷鳴般地高喊:“保衛閘北!”“保衛我們的浦東!”“中華民族萬歲!”
50多年后的1991年,離休后寓居上海的石凌鶴,當時已86歲高齡,他追憶往事,題詞《奉賢抗日》一首。其中兩句是:“奉賢前線宣傳戰,熱血雄心振國魂。”
窗外也站著聽講的人
多份史料記載,隊員們睡的是地鋪,過著和士兵一樣的生活。他們穿著戎裝、打上裹腿,每天早上6時起床出操練唱,然后分頭下基層開展工作,常常忙到深夜才休息,短促的時間內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推動建立抗日救亡團體。曹祖 回憶,他參加的“前鋒歌詠隊”受到戰地服務隊隊員、《大刀進行曲》作者麥新等人的指導,還建立了“救亡劇團”,麥新等帶領青年們深入生活,排演了短劇和大量抗日歌曲,到奉賢各處宣傳。婦女協會為軍隊勸募棉背心,短時間超額完成。兒童救國團的孩子們積極參加各項抗日救亡活動,齊賢小學一名學生在募捐支援前線中,捐出一個價值十多元的銀手鐲和其他銀飾品,還有幾位小朋友自願捐出自己所有的十幾元錢積蓄。
其次是做好部隊官兵政治工作。戰地服務隊把開展歌詠活動作為激發群眾愛國熱情、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號角。隊裡有孫慎、麥新、吉聯抗三位音樂家,他們不但教會每個隊員唱救亡歌曲,還到前方部隊和后方的學校、機關、團體、農村去教歌,教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抗戰到底》等一批抗戰歌曲。隊員們自己還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抗日救亡歌曲,如《游擊隊歌》、《救亡進行曲》、《秋收歌》等。
再有是發動各方力量服務抗日。服務隊宣傳科長石凌鶴,早前曾在上海和夏衍、田漢等一起從事進步戲劇活動,是一位能編劇、能導演的戲劇家。在奉賢,他創作和排演了《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保衛浦東》等戲劇,這些以抗日救國為中心內容的劇目,向軍民演出后,收到很好的宣傳教育效果。如在公演《鐵蹄下的上海》時,由於扮演日寇的彭朗演得逼真,激起群眾的憤慨,台下一片喊打聲,一個軍官拔出手槍就要打死那個“日寇”,幸好旁邊的戰地服務隊員及時發現制止才未出事。服務隊在當地《奉賢民眾》報上,開辟了“戰地服務”副刊,有文字有漫畫,很受群眾歡迎。服務隊還在當地救亡團體和黨政部門舉辦的戰時工作訓練班上講課,主講了“加強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抗戰與持久戰”、“日本侵略中國史”、“防空防毒與救護常識”、“防諜常識”等專題,並且把這些講稿印成小冊子,印發到基層,向群眾宣講。
在奉賢益村壩、種福庵和齊賢鎮的農民講習班裡,“常常是男女老少擠滿一屋子,窗外也站著聽講的人”。
他們的足跡史冊永存
2006年,中國共產黨建黨85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公布的中華百名英烈“永遠的豐碑”中,錢亦石赫然在列,被奉為“紅色教授”。對其在戰地服務隊的事跡作了如下概述:“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后,根據周恩來的指示,錢亦石擔任第八集團軍服務隊少將隊長,率領30多位作家、藝術家奔赴抗日第一線,動員滬杭線地區人民,實行軍民聯合抗戰。因忘我工作,積勞成疾,於1938年1月29日在上海不幸病逝,享年49歲。”
隊員蕭崑刊發於1990年3月16日《聯合時報》的《在戰地服務隊裡》介紹,錢亦石雖然年近半百,但每天清晨和隊員一起出操、打靶、下鄉,經常入槍林冒彈雨,輾轉戰地,有時忙了一天還顧不得吃頓飽飯,午夜以后還伏案工作,原來豐滿的臉龐逐漸消瘦憔悴。當時駐地瘧疾流行,虛弱的身體無法抵擋得住嚴重流行病感染,他也染上了瘧疾,發病時粒米不進,不發病時仍堅持工作,直到病勢加重,轉為傷寒,才入醫院治療。司令部批准他到上海就醫,但他因國難當頭,不肯離開前線,仍堅持留在南橋。在南橋淪陷前一小時,錢亦石由組織秘密送往上海仁濟醫院治療,但終因積勞太深,加之上海淪陷后,治療條件差,不幸於1938年1月29日在滬病逝。當時的《東南日報》、《新華日報》發表了訃聞和追悼專號。
1938年2月27日,武漢各界在漢口商會大禮堂隆重舉行追悼錢亦石大會。會場陳列了他的44種著作,遺容兩邊的挽聯為:“戰死非病死,英魂化國魂。”毛澤東等中共領導送的挽幛上書“哲人其萎”深切懷念﹔張發奎、董必武、沈均儒、郭沫若、鄒韜奮、陶行知、王造時等各界人士參加了追悼會。董必武還在《新華日報》上發表《我所認識的錢亦石同志》哀悼。戰地服務隊在金華召開了追悼錢亦石大會。郭沫若在《亦石真正死了嗎?》 一文中對錢亦石的抗日救亡業績作了高度評價:“亦石領導的政工隊,是抗戰發生以來的第一隊,也是政治部復活的第一聲”、“亦石也就成為為抗戰而犧牲的文化人中之第一人。”
1937年11月5日,日軍在金山衛登陸,迅速佔領柘林一帶,嚴重威脅浦東防衛。戰地服務隊奉命星夜后撤,在悲憤交集的心情中告別奉賢,撤至鬆江,再到浙江,其后又轉戰湖廣雲貴等地,直至抗戰勝利。
他們的足跡,史冊永存。(記者 李茂君 通訊員 王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