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帶著父母照片去閱兵——專訪黃驊烈士之女黃魯濱

2015年10月20日09: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37年,從延安出發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26歲的黃金山改名黃驊。“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這個由兒童團長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年輕革命者,立志要在民族救亡圖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駿馬”。從晉南大地到渤海之濱,黃驊一路輾轉抗敵,直至1943年6月30日被叛徒殺害,血洒冀魯邊區。1945年,黃驊犧牲地大趙村所在的新海縣被命名為黃驊縣(1989年撤縣建市),以示紀念。作為河北唯一現存的以抗日英烈名字命名的縣市, 英雄黃驊和渤海之濱的這座小城已融為一體。一聽到“黃驊”,黃魯濱總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這既是她親生父親的名字,也是如今她朝夕生活的地方。

相約的採訪一再推遲,72歲的黃魯濱從閱兵觀禮回來就一直身體不適,直到秋分時節,才收到她答應採訪的電話。金色的苞谷晒滿了農家院落,從滄州火車站驅車到黃驊的路上,隨處可見農民收獲的喜悅。當你駐足與這裡的人們攀談,他們會告訴你:黃魯濱是這裡的“大名人”,她是黃驊的女兒,也是黃驊市的女兒。

閱兵中認了一個“親哥哥”

在黃驊市博愛醫院,記者見到了這位英雄的女兒,敲開病房門,裡面有說有笑,熱鬧快樂:是一群護士正圍坐在她身邊,聽她講閱兵的故事。“黃奶奶的閱兵模式還沒切換過去,激動著呢,血壓都升到了160!”由於血壓血糖嚴重超標,黃魯濱不得不住進醫院。“這是一次舉世無雙的大閱兵,能參加閱兵觀禮是我這輩子最自豪的事”,打著吊針的黃魯濱難掩興奮,聲音洪亮。

黃魯濱作為英烈子女代表,受邀參加了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的閱兵儀式。閱兵的場面深烙在黃魯濱的記憶裡,66位英烈子女代表與抗戰老兵、抗戰支前模范組成了2個乘車方隊,行進在受閱方隊最前面,成為閱兵式上的一大亮點。70響禮炮鳴響,上萬人高唱國歌,海陸空三軍儀仗隊接受檢閱,場面蔚為壯觀。“當閱兵車載著我們行駛, 40多輛國賓摩托車開到兩邊護衛我們進入天安門廣場時,我流淚了。這是對像我父親一樣獻出寶貴生命的千萬抗戰烈士最崇高的致敬!”

在閱兵當天,黃魯濱特意將父親黃驊、母親顧蘭青的照片帶在身上,經過天安門廣場時,她心裡默念,“爸爸媽媽,你們看,國家和人民沒有忘記你們!你們看,現在的祖國多麼繁榮昌盛,現在的國防多麼先進強大!你們流血追求的事業,向往的好日子,現在都已成為了現實!”這也許是英烈子女們的共同心聲,在閱兵車上,黃魯濱還近距離地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她熱情地向總書記揮手致意,這個畫面被定格在相機的鏡頭裡,成為永恆的記憶。黃魯濱一直沉浸這段榮耀的時光裡,仿佛自己還在閱兵的駐地,和父親的老戰友們一起回憶往昔崢嶸歲月。在閱兵駐地,她抽空就去看望父親的老戰友,這些年近百歲的老人們拉著她的手,訴說和黃驊一起抗戰的場面,“當年基層部隊指戰員都願意跟著我父親打仗,他到哪裡,哪裡就是勝利,所向無敵!”

在閱兵觀禮中,黃魯濱還認了一位“親哥哥”。閱兵時,抗戰英烈的子女代表編排在6輛車中,每輛車有10余人,與黃魯濱同乘一輛閱兵車的,還有馬本齋的兒子馬國超。抗戰期間,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武裝在冀中地區抗日,得到時任冀魯邊區副司令員黃驊的支援,在一次戰斗中,黃驊還救過馬本齋。當馬國超第一次見到黃魯濱時,因父輩的救命之恩,兩個本不相識的人緊緊抱在一起,結下濃濃親情,革命情誼就這樣脈脈相傳。

“相聚是團火,化作滿天星”,在黃魯濱訴說著閱兵的榮耀和激動時,也流露出了一絲傷感,“我們聚在一起參加祖國的閱兵禮,這是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因為我們年歲已高。”分別時,駐地裡處處是相擁而泣、揮手道別的場面。

跳起廣場舞 傳遞革命信仰

生命可以畫上休止符,但精神的樂章卻能代代傳唱。

回歸到平常的生活,黃魯濱像過往那般,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父輩革命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上。其實,真正讓黃魯濱住進醫院,不光是情緒波動,還有勞累。黃魯濱有個響當當的“名頭”——“夕陽紅花社廣場舞”領隊兼教練,這支平均年齡在64歲的廣場舞團隊在黃驊很有名氣,在黃驊市每年組織的廣場舞比賽中,她們常名列前茅。9月29日,黃驊市文體局將舉辦“河北省廣場舞選拔賽”,這讓黃魯濱很興奮,更大的舞台意味著更多的人氣,這支以“唱紅歌、跳紅舞”為特色的廣場舞團可以走出黃驊推廣宣傳“紅色廣場舞”, “作為英烈后代,我跳的舞,不僅要充滿正能量,還要傳遞革命信仰”。“大海航行靠舵手”“游擊隊歌”“保衛黃河”等充滿革命激情的歌曲,再伴以廣場舞隊員們鏗鏘有力的動作,經常會引來行人駐足觀看,舞蹈結束,她們還要喊起響亮的口號:“萬眾一心、緬懷先烈,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即將來臨的比賽也讓好強的黃魯濱很著急,今年她們的廣場舞新編排了幾首有關紅軍的歌曲,舞蹈動作大家還不熟練。閱兵一回來,她就召集大家訓練,從晚上7點開始一直練到夜裡11點,高強度的運動還是讓她累倒了。黃魯濱不僅長相酷似父親,骨子裡也有父親那樣一定要打勝仗的決心。“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我們跳的是紅舞,要跳出精氣神,跳不好,別人就會說,你看黃驊的女兒是這樣一個精神面貌。”

小小廣場舞,跳出大舞台。廣場舞把上百位小區裡的退休老人聚在一起,黃魯濱發動大家,老有所用,做了很多事情。她們晚上跳舞白天忙公益、忙宣傳。黃魯濱在小區裡成立了一個“花社”,組織老人在一起做手工品,並定時進行義賣,所得收入支援貧困戶。

黃魯濱的家離父親黃驊的陵園很近,這也是當年黃魯濱安家的重要考量——能常去看看父親。現在,作為河北省重要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天都有很多游客來黃驊烈士陵園參觀學習,黃魯濱一有時間就趕過來為大家做義務講解,人們聽說她是烈士的女兒,就多一份興趣和親切。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黃魯濱發動舞蹈團裡的伙伴一起加入宣講中,“我們要讓英雄的精神也在這裡扎下根。”

黃魯濱沒擔任過任何職務,沒有退休金,作為烈士子女,黃驊市政府每年給她些生活補貼,但她把這些錢又都“還給”了黃驊的鄉親們,誰家有困難,隻要她知道,就會把錢送過去。她組織大家跳舞,購置音響、服裝的費用,都是她自掏腰包。“這裡的水是咸的,土是鹼的,但心是甜的。我深愛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民。作為黃驊的女兒,我做不了大事,就做點小事。這也算我對得起父親,對得起黃驊的人民。”城市以英雄為驕傲,英雄以人民為擔當。她身邊總是聚攏著人群,不僅有她年齡相仿的姐妹們,還有好多年輕人。黃驊這座以英雄名字的城市,人們向往英雄,崇敬英雄,愛戴英雄,或許這就是英雄城市的本色吧。

從大城市搬到小縣城

熱心、豪爽,是人們對黃魯濱的評價。但在採訪中,細細地追問,就會發現這顆熾熱的心被坎坷的人生經歷包裹著。黃魯濱15歲因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青海農村插隊,8年后留到西寧,在青海化肥廠當一名工人,結婚生子,此后在青海生活了近40年,把青春投入到建設大西北的熱潮中。后來,化肥廠倒閉,迫於生活壓力,加上為照顧生病的母親,她們全家搬到母親生活的城市——杭州,已快到退休年齡的她,重新就業,干過洗車工、護工、飯店的洗碗工,干得都是最苦的活,有時,一天要同時打幾份工,經常是凌晨2點一直干到夜裡11點,直至兒女都成家立業,她才歇下忙碌的腳步。生活的艱辛沒有讓她遺落對英雄父親的想念。她一直想去父親犧牲的這個北方小城去看看,但路途太遠、路費太貴,讓她總是猶豫不決。直到2007年,黃魯濱這個心願才達成。黃驊市政府邀請她參加大趙村慘案遺址開館儀式,才得以到父親的墓碑前祭奠日夜思念的父親。1943年6月,黃驊烈士犧牲時,黃魯濱還是襁褓中的嬰兒,但在母親的講述中,黃魯濱知道父親對女兒的疼愛,每次打完仗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抱抱她。黃魯濱的名字也是父親取的,為了紀念她的出生地,這座冀魯交界的濱海之城。

自打到了父親的犧牲紀念館,細讀了父親的革命事跡,撫摸了父親留下的遺物,黃魯濱對父親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她便再也無法割舍對父親的思念。每年的清明節和父親犧牲紀念日,黃魯濱都會領著家人到大趙村慘案犧牲紀念館,祭奠在這裡犧牲的父親。紀念館前的小廣場上,矗立著黃驊烈士紀念館碑,碑身上鐫刻著聶榮臻題寫的“黃驊烈士永垂不朽”幾個金色大字。每次來,她都要細撫碑身,寄上哀思。

2012年,黃驊市政府動員黃魯濱在這裡定居。能夠日夜陪伴父親,是黃魯濱一直的心願,她毫不猶豫地舉家遷到這裡。當人們問她從杭州這樣的大城市搬到一個小縣城會不會不習慣時,黃魯濱總會笑答,“這裡才是我的家,我想了她幾十年才回來。”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