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星 司英玉
張震將軍,湖南平江人,紅軍時期,當過團參謀長﹔抗日戰場,曾任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解放戰爭,曾任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東軍區參謀長、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南京軍事學院院長、總后勤部部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大學校長,更曾出任過中央軍委副主席。1955年9月,人民解放軍第一次評授軍銜,張震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9月,第二次評授軍銜,張震被授予上將軍銜。在他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領導籌建人民解放軍最高學府國防大學,是他對軍隊建設做出的巨大貢獻。
“這個問題在會上議過多次,我也表過態,為什麼還要單獨問我呢?”
1985年3月9日,中央軍委調整總參謀部的領導班子,免去了張震的副總參謀長職務。對於組織上的這一安排,他感到很高興,並在日記中寫道:“光陰似箭催人老,現已鬢發如霜也”﹔“這次調整有利於今后工作開展,年輕人精力充沛,記憶力強,接受新事物快”。夫人馬齡鬆更是高興,說:“過去你忙,今后我們可有時間聊天了。”
3月18日,總參謀部召開各部局領導同志會議,宣布命令。在講話中,張震表示完全擁護軍委的決定,熱誠歡迎新調來的同志,衷心感謝5年來楊得志總參謀長與各位同志對他工作的支持。私下閑聊時,他曾與一些同志說:“我的軍事生涯到此結束了。”按照楊得志總長的意見,張震先進行為期3個月的交接,就可以安心休息了。當時,張震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讀書計劃:“過去買了那麼多書,包括二十四史,就是准備退休以后讀的。”
此時,軍委正在緊張地擬制減少軍隊員額100萬的方案。因為張震之前參與了這項工作,有些會議還通知他參加。一次會議后,楊尚昆副主席將他留下,問:對合並解放軍軍事、政治、后勤三大學院,組建一所國防大學,有什麼意見。
過去,由於工作關系,張震有時也列席軍委常務會議,聽到一些對三大學院的反映。在他印象中,軍委對三大學院的工作還是很滿意的,但也議論到一些問題:主要是按照規定的學員定額,招收不滿,於是就向下延伸,“搶”了一些高級步兵學校的“飯碗”﹔再就是由於訓練任務分工不明確,大家都用三大學院的教材,或者是用自編教材,在內容上交叉重復較多。於是,有的學員就反映,在高級步兵學校學習,感到內容很新鮮,到了三大學院以后,還學這些,就覺得有些陳舊。
在總參工作時,對於上述反映,張震曾派軍訓部的同志做過調查,他也親自到軍事學院開過座談會。座談會所了解的情況,和在軍委常務會議上聽到的議論差不多。
對這些問題,張震認真地想過。早在1982年的軍隊體制改革中,軍委就醞釀過三大學院合並的問題,但不知什麼原因,沒有付諸實施。現在,我軍決定減少員額100萬,再不下這個決心,矛盾會更加突出。所以,當楊尚昆征求對三大學院合並問題的意見時,他明確地表示:贊成。這次談話以后,他多少有點納悶:“這個問題在會上議過多次,我也表過態,為什麼還要單獨問我呢?他沒有講,我也不便問。”
3月間,軍委常務會議數次開會,研究軍隊體制改革和精簡整編問題,並就幾個主要問題作出決定,其中包括將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后勤學院合並,成立國防大學,這是我軍高級干部培訓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
4月3日下午,楊尚昆約張震談話,明確地說:籌建國防大學這件事,由你負責,怎麼樣?張震一聽,感到有些突然,根本沒有想到軍委會把這一任務交給自己。因為三大學院的主要領導同志都有著豐富的辦學經驗,特別是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蕭克和政治學院院長兼政委劉志堅,資歷更老一些,威望也更高一些。於是,他向楊尚昆建議:最好由蕭克或劉志堅來負責籌建國防大學,他們一定會比我搞得好。他還沒有說完,楊尚昆接過話說:他們兩位的能力是很強,但目前都在學院任職。讓他們負責籌建,恐怕工作中會有一些不便,而且年齡也稍大一些。我看,還是你比較合適。這件事,軍委還要再正式議一下。話說到這個份上,張震隻好個人服從組織:“聽他的口氣,似乎沒有多少商量的余地。”
張震在南京軍事學院工作了12年,“文革”中受了不少苦。因此,他百感交集:“說真的,對院校工作,我既有很深的感情,也留下了不小的‘傷痕’,不願再到學校工作。但轉念一想,尚昆同志只是說要我負責籌建,又沒有說還要我到學校去任職,覺得也不便推辭。”於是,他表示說:就算是發揮“余熱”吧。后來,他與楊得志聊起此事,楊笑稱:你這是“下馬”不“解甲”啊。
“成立國防大學,同任何一項改革一樣,總會有些不同的意見和看法”
這次談話之后,張震受軍委的委托,分別征求了三大學院主要領導同志對成立國防大學的看法。老同志就是老同志,關鍵時刻高風亮節!蕭克、劉志堅和后勤學院徐芳春院長、曹思明政委以及三大學院的其他領導同志,都對成立國防大學表示贊成:教學力量可以集中使用,教員可以實行梯次配備,有的在第一線教學,有的搞科研,有的到部隊和社會搞調查,有利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部隊訓練和院校教育相結合,特別是招生的問題容易解決,不會再去爭學員了。
三大學院即將合並的消息傳出后,贊同的人很多,意見相左的人也不少。還有人直接給軍委寫信,明確表示不同意將三大學院合並。
面對這些反映,張震不為所動:“合並三大學院,成立國防大學,同任何一項改革一樣,總會有些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需要做大量艱苦的思想和組織工作,對於籌建中的困難和矛盾,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我這個人,多年就是這樣,一項工作不做則已,做上了就竭盡全力,努力把它做好。”工作之余,他常想:現在軍隊高等指揮院校的矛盾究竟在什麼地方?應該辦一所什麼樣的國防大學?如果軍委最后將學校建設的任務交給了我,工作應該怎麼開展?有時,他也抽空找一些在三大學院工作的干部聊一聊,以開闊自己的思路。
通過暇思和與同志們聊天,張震心中有數了:“我覺得國防大學應該學得高一些,不能和中級院校重復。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把軍隊指揮院校的訓練體制理順。”本來,根據葉劍英元帥的一貫指示,第十二次全軍院校會議早就提出,軍隊指揮院校搞三級訓練體制:初級指揮院校重點是培養排長,訓練內容以分隊戰術為主,可以上挂到連、營﹔中級指揮院校以培養團級干部為主,訓練內容可以下挂到營、上挂到師﹔而高級指揮院校培養的是軍一級的指揮員,應該上挂到方面軍、下挂到師。但是,過去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得不夠好,相互交叉仍然過多。所以,張震想在向軍委正式建議之前,應先向楊尚昆副主席個別匯報一次。1985年10月,楊尚昆去河南夏邑縣參加彭雪楓將軍紀念館揭幕儀式,要張震同行。隨后,楊副主席到河南的駐軍、院校視察。利用這個機會,張震要總參軍訓部負責人員帶著錄相帶,在鄭州向楊尚昆作了匯報。楊尚昆明確表示,同意這一設想。
針對三大學院學員反映教學內容比較陳舊的問題,張震心中有譜:即將成立的國防大學,教學內容應該新一點。教材不能一用就是10年,要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及時加以修訂。就是哲學課,盡管其基本原理是不變的,但也要緊密聯系實際,對現實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
在鄭州,楊尚昆與張震談話時,曾講到高級干部的知識面不能太窄,因為他們的崗位要經常互換,軍政后不能分家,尤其不能分得太細。交談中,楊還講到好多干部的例子:比如羅榮桓元帥,長期做政治工作,但抗戰時有相當一段時間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做的是軍事工作。工作崗位互換,經受全面鍛煉,是干部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對於楊尚昆的觀點,張震英雄所見略同:“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我多次出國訪問,也感到,與外軍相比,我軍在這方面有差距。作為一名高級干部,不能局限於某一個專業,要一專多能,軍、政、后都行,海、陸、空、二炮的知識兼備。而且,不僅要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也都要懂一些。一句話,就是知識面要寬一點。”
關於國防大學的教學,張震認為一定要深一些:“有些課程,比如毛澤東軍事思想,學員在初級、中級院校都學過一些,到了國防大學還要學,但要求不同了。在國防大學,重點是學習如何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回答和解決軍隊在‘三化’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可能遇到的新問題。這是一個很高的標准。”
以上種種所思所想,后來納入國防大學教學指導思想,這就是“高、新、寬、深”4字要求的最初設想。誠如張震所言:“它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根據現實存在問題,特別是著眼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適時提出來的。當然,究竟怎麼樣,我也沒有太大的把握,但有信心去接受實踐的檢驗。”
“委托張震同志牽頭,吸收三總部有關同志參加,負責籌建國防大學”
1985年4月30日,軍委常務會議作出正式決定:“委托張震同志牽頭,吸收三總部有關同志參加,負責籌建國防大學。”
接受這一任務之后,張震非常清醒:籌建工作隻有自己和三總部的同志還不夠,還應該請三大學院的有關領導同志參加,共同組成國防大學籌建領導小組。很快,軍委同意了這一建議。鑒於當時的情況,三大學院的哪些同志參加這一工作,張震也不便提名。於是,他就請三大學院黨委自定,每院派兩三位同志參加籌建領導小組的工作。
5月4日,經過幾天的協商,國防大學籌建領導小組正式組成,張震擔任組長,副總參謀長韓懷智、總政治部副主任朱雲謙、總后勤部副部長劉明璞擔任副組長,成員有軍委體制改革咨詢小組組長陶漢章以及軍事、政治、后勤三大學院的副院長等同志。這幾位同志,有的對部隊情況比較熟,有的辦院校是內行。籌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三總部有關部門的同志組成,由總參軍訓部副部長楊振亞負責。許多具體工作,都是他們做的。
籌建領導小組的成立,預示著國防大學的籌建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5月7日,國防大學籌建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張震在會上講了話,充分肯定了三大學院的成績,同時也指出:根據軍委的意圖,組建國防大學,主要是考慮到軍隊精簡員額100萬之后,高級干部的編制減少,訓練任務也相應減少,因此要進行調整。合並以后,學校如何才能辦好?這時,張震第一次將“高、新、寬、深”4個字的設想提出來,與到會的同志商量。其含義,簡單地說,就是國防大學所學的知識、所設的課程,要高一些、新一些、寬一些、深一些。此外,他還出了一些題目。比如,國防大學的辦校方針、原則、任務應當如何提?訓練體制應當如何改?學制究竟搞多長?學校體制如何設定?搞幾個部、系、教研室?要不要搞國防研究系?能不能成為軍委、總部的咨詢機關?如何學習三大學院的辦學經驗?如何借鑒外軍高級指揮院校的做法?希望大家深入研究。最后,他明確了籌建領導小組的任務,就是按照軍委的指示,做好組建國防大學的調查、研究、論証工作,負責任地向軍委寫一個意見書。一句話,就是為軍委確定籌建國防大學當好參謀。
會上,籌建領導小組的同志們積極性都很高,表示要按照軍委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籌建國防大學的任務。
五六月間,為了把國防大學籌建好,籌建領導小組成員集中多次,學習毛澤東主席關於辦好軍隊院校的論述,包括他在各個歷史時期給軍隊院校的題詞、批示、訓詞,還學習了鄧小平關於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指示和院校要發揮集體干部作用的重要講話。
在學習中,大家找來了劉伯承元帥創辦南京軍事學院、羅榮桓元帥創辦政治學院、劉伯承和葉劍英兩位元帥攜手創辦高等軍事學院,以及李聚奎上將創辦后勤學院的有關文件、資料,一份份地認真研讀,學習他們的辦學經驗。此外,張震還請三大學院現任的有關領導同志介紹1978年恢復、重建以來的經驗。通過學習,大家感到,這對於確立國防大學的建校方針,有著重要的啟示。回憶往事,張震由衷地說:“三大學院豐富的辦學經驗,為國防大學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借鑒外軍的經驗,張震還通過駐外武官,了解外國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軍隊高等軍事學府的做法。不少武官報回了材料,經籌建領導小組辦公室分類整理后,籌建領導小組逐一進行了研究。此外,還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研究所的學者,介紹了美軍軍官的培訓體制。后來,在國防大學設置國防研究系,招收少量地方高級干部入學,並用一定時間到國外參觀學習,就是吸收了一些發達國家軍隊辦院校的經驗。
這次學習,重視歷史經驗,但不因循守舊,而是著眼於發展和創新﹔借鑒外軍做法,但不照套照搬,而是根據我軍情況,擇其所長,為我所用。通過學習,籌建領導小組形成了共識,確定籌建國防大學的指導思想是:“著眼改革,理順關系。”
這時,還有不少同志強調專業訓練的重要性,張震合理吸收他們的意見:“我想,這也有一定的道理,與培養‘通才’並不矛盾。為了照顧到這一特點,可以設立進修系,各期內容可以有所不相同,分別輪訓軍事、政治、后勤干部,以加強干部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軍委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張震主持起草的《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意見》
為了把籌建工作搞得更扎實、更細致,籌建領導小組還組成幾個調研組,帶著大家的初步設想,到機關、部隊和院校,進行調查研究。
1985年5月底,調研組分頭到軍事、政治、后勤學院,聽取三大學院領導的意見,同機關干部、教員、學員代表進行了座談。三大學院的同志建議,國防大學不僅要培養軍隊高級干部,還要從國防建設的角度培養國家有關部門的領導干部﹔不僅要研究軍事戰略問題,還要研究與國防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等問題。
1985年6月上、中旬,調研組又分赴沈陽、北京、濟南軍區,到了海軍、空軍和二炮等單位,分別聽取軍區和軍兵種領導機關的意見,並同部隊的同志進行了座談。座談會開得十分熱烈,部隊的同志提出,國防大學應成為培養國防現代化建設高級人才的中心、國家安全戰略問題的研究中心和軍委、總部有關軍隊建設重大問題的咨詢中心。為此,學校應體現“綜合”、“合成”、“戰略”這3個特點,即軍事、政治、后勤俱全,諸軍兵種合成,從事戰略問題的研究。
總之,大家共同的願望是:堅持我軍優良傳統,把國防大學辦成符合我國國情、具有我軍特色、部隊歡迎、干部向往、學員自豪、地方贊賞、國際知名的合同指揮大學。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軍委的指示精神,籌建領導小組起草了《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意見》。上報軍委前,張震提請三總部辦公會議進行審議。爾后,又分別征求了蕭克、劉志堅、徐芳春、曹思明等同志的意見,他們均表示贊同。
為了把文件修改好,張震還將此件送給李志民、李聚奎等同志征求意見。他們兩位分別擔任過高等軍事學院政委和后勤學院院長,辦學經驗很豐富。后來,他們寫信給張震,認為設想基本可行,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
1985年7月20日,籌建領導小組辦公室開會,總結前一段的工作,張震對《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意見》給予了肯定,認為這個文件比較成熟,再做進一步修改、斟酌,即可報軍委審定。
1985年9月10日,軍委召開常務會議,研究國防大學籌建工作的進展情況,逐條討論了《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意見》。會上,對以下兩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個是國防研究系要不要招收地方領導干部?張震在會上建議:國防不只是軍隊的事,還包含與軍事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方面。招收一部分地方領導干部入國防研究系學習,有利於共同研究國防建設的重大問題,也有利於密切軍政關系。軍委採納了這一建議,同意國防研究系可招收一定數量的省級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的司、局級以上干部,研究國防建設的有關問題。后來的實踐証明,這個班次很受高級干部的歡迎。
另一個問題是要不要組織學員出國考察?張震向軍委建議:每年組織一部分學員出國考察,學習外軍先進的東西,有利於擴大高級干部的視野,對我軍建設會很有益處。這個路子應該逐步走開。當然,具體組織時,一定要控制人數和批次,精打細算,力求節約。軍委最后同意了這一意見,表示在國家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送一些教研人員出國進修﹔外軍領導人、學者、專家來我國訪問時,也可請他們到校講學,還可派少量學員出國考察。
這次會議,還重點討論了國防大學的系、院設置問題。本來,軍委在決定成立國防大學時,已經明確其下設軍事、政治、后勤3個系,並且寫進了軍委常務會議紀要。籌建中,張震反復考慮,從發展的觀點看,高級指揮員應該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工作崗位能夠互換,否則就不能組織指揮現代戰爭。所以,他主張打破傳統的設系方法,改為按訓練目標設系,實行陸海空、軍政后混合編班,統一施訓。為此,早在6月15日召開的籌建領導小組會議上,他就講了這一想法,並提出可否寫兩個方案,供軍委定奪。籌建領導小組的其他同志都贊同這一意見,支持他向軍委提出建議。9月10日,在列席軍委常務會議時,張震再次提出了這一想法。最后,軍委採納了這一意見,同意按訓練目標設置系、院。軍委常務會議經過充分討論,原則通過了《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意見》,同時還對學員、教員問題作了重要指示。要求選拔優秀的、有培養前途的干部到國防大學學習,並注意要吸收40至50歲之間有真才實學的軍、師級編外干部入學,以保存干部骨干﹔要千方百計保留三大學院的教學骨干,防止人才流失﹔對於保留下來的教員,要有計劃地組織輪訓,充實和更新他們的知識。
“139號文件”精神,“是努力辦好國防大學的重要保証”
隨后,根據軍委常務會議的精神,張震主持的籌建領導小組對《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意見》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充實,更名為《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9月25日再次呈報中央軍委審批。
軍委對這個《方案》很重視。10月9日,楊尚昆副主席親筆給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教委主任李鵬寫信,建議國家教委對《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方案》進行審議。根據李鵬的指示,國家教委同總參軍訓部和國防大學籌建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了協商,於11月19日提出正式論証意見:贊同軍事、政治、后勤學院合並,成立國防大學,贊同《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方案》。在此期間,楊尚昆副主席還請胡喬木對《方案》作了文字上的修訂。
12月1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了《批轉國防大學籌建領導小組〈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方案〉的通知》,文件編號為國發〔1985〕139號。后來,大家習慣地簡稱之為“139號文件”。
“139號文件”明確指出:“國防大學的成立,是我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干部培訓體制、內容和方法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加速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國防建設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根據“139號文件”,校名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是我國最高軍事學府”,直屬中央軍委領導。國防大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陸、海、空軍軍以上軍事、政治、后勤指揮干部,大軍區以上機關高級參謀人員,軍隊高級理論研究人員和省以上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干部,並從事有關戰略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問題的研究,為軍委、總部決策起咨詢作用。”這裡,明確了國防大學一是要出人才,二是要出科研成果。作為我國最高軍事學府的國防大學,高層次人才密集,在國家軍事戰略等重大問題上,理應成為中央軍委和總部的咨詢機構。
根據“139號文件”,國防大學的建校方針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為依據,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辦成符合我國國情、具有我軍特色的合同指揮大學,培養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和現代戰爭要求的高級干部和理論研究人才。”
“139號文件”對國防大學系的設置、招生對象和教學內容,也作了明確規定:
國防研究系,招收軍隊和地方省、軍級以上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司、局級以上干部。主要研究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戰略與外交政策,國防體制和戰爭動員,國防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關系,國防現代化的基本方針、原則和發展等。根據軍委、總部的指示,每期重點研究一兩個課題。
基本系,招收師(旅)職干部和師(旅)后勤部長,培養軍職領導干部和軍后勤部長以及大軍區以上機關高級參謀人員。當時,為貫徹落實全軍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還暫設過一個基本二系,招收整編中待安排的年齡較輕、有培養前途的軍師職干部。
進修系,招收正師職以上軍事、政治、后勤指揮干部和省軍區、院校領導干部,進修提高,更新知識。主要進行軍事、政治、后勤、預備役工作和院校領導工作等項專題研究。每期重點研究某一方面的課題。按照我軍1998年以來實行的新的領導體制,還應增加裝備方面的課題,但當時裝備工作是由總參、總后兩個部門分管的,研究課題包含在軍事和后勤工作中。
研究生院,招收大學本科畢業以上並經軍隊中、高級指揮院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在軍隊任職一年以上的干部,培養具有碩士、博士水平的指揮人員、理論研究人員和教員。根據每期所設學科專業,具體確定教學內容。
另外,設外訓系(后改稱留學生系),培訓外軍留學人員。
對於國防大學的課程設置,“139號文件”也作了明確規定,要求一定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新的歷史時期,貫徹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豐富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要發揚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加強黨的建設,加強軍隊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研究等。同時,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十分豐富,是一座寶庫,如孫子兵法等,也要很好地挖掘和繼承。
按照“139號文件”的規定,國防大學校部設在北京西郊紅山口原軍事學院院址,系、院及所屬單位分別設在原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院址。
對於“139號文件”,張震認為,“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些內容需要做些調整和完善,但它的基本精神仍然是適用的。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139號文件”精神,不斷地用它來統一全校人員的思想,指導學校的全面建設與改革,是努力辦好國防大學的重要保証。”
“國防大學應當培養出能夠駕馭現代戰爭、克敵制勝的將帥。”
軍委在研究國防大學籌建方案的同時,也在考慮國防大學領導班子的配備問題。就在接手籌建工作不久,總政余秋裡主任告訴張震:軍委考慮由你出任國防大學校長,原昆明軍區司令員張铚秀為政治委員。后來,軍委又逐步明確,內定沈陽軍區原司令員李德生任政治委員。
1985年9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勝利召開,張震出席了這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50多名年齡較大的中央委員退出了中央委員會,進入中央顧問委員會。用當時的話來講,叫做退居二線。張震也想:等完成了國防大學籌建任務以后,就退下來休息﹔第一線的工作,應該由年輕一些的同志去干。於是,他向軍委領導同志反映過自己的想法,但軍委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1985年11月30日,經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頒布了國防大學領導班子配備的命令:張震擔任校長,李德生擔任政治委員。同日,總政治部發出了關於國防大學黨委常委組成的通知,李德生任書記,張震為副書記。
1985年12月24日,是人民軍隊軍事教育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中央軍委鄧小平主席頒布了成立國防大學的命令。這不僅標示著國防大學的成立,也標示著我軍的院校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於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此,12月24日就成為國防大學成立紀念日。
對於國防大學的成立,鄧小平十分關心。他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后來又為研究生院題寫了院名。談起鄧小平對國防大學的厚愛,張震深受感動:“據我所知,小平同志為一所大學的校、院兩級題寫名稱,這是從未有過的,充分表明了他對培養軍隊‘三化’建設高級人才的厚望。”
為了激勵全校同志把國防大學建設好,學校黨委還請黨和國家的領導同志題詞。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題詞是:“造就國防現代化的新型人才。”國家主席李先念的題詞是:“培養更多更好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高級人才。”中央軍委的領導同志也都為學校題了詞,徐向前副主席的題詞是:“研究現代戰爭規律,提高軍事謀略水平。”楊尚昆副主席的題詞是:“努力辦好國防大學。”
回憶往事,張震激動不已:“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題詞,對於國防大學的建設,既是熱情的勉勵,又是很高的要求,成為我們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當時,我很想請葉帥為學校寫幾句話,終因其年邁病重,未能如願。”
1986年1月15日,國防大學召開了成立大會。楊尚昆副主席代表中央軍委講話,他充分肯定了三大學院為我軍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說明軍委決定合並三大學院、成立國防大學的原委,勉勵國防大學的教職員工,要樹立辦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軍事學府的雄心。“他特別強調,國防大學應當培養出能夠駕馭現代戰爭、克敵制勝的將帥。”
楊尚昆講話后,代表中央軍委向國防大學授軍旗。這時,張震正步向前,行軍禮后,雙手接過軍旗,高高舉起,向全校教職員工展示。當時,他這個年逾古稀的老兵,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今天,軍委把軍旗授予了國防大學,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中央軍委對國防大學的信任和厚望。”
國防大學的成立,受到了新聞界的廣泛重視。《人民日報》、新華通訊社、《解放軍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都突出報道了國防大學成立的消息,在國內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一些外國的通訊社和報刊,也給予特別關注。有的作了報道,有的發表了評論。法新社曾引用西方軍事專家的話,說“中國新成立的國防大學是要培養能進行現代戰爭的高級軍官,以便更好地對付外來威脅”,對於軍隊的全面改革,將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這都不無道理,表明西方國家對我國防大學的看重。但也有的報道,說張震20世紀30年代曾在蘇聯學習過。以后,境外出版的若干書籍以訛傳訛,大都這樣講。談到這件軼事,張震樂不可支:“這個說法不知從何而來?可惜的是,我這一生與‘留洋’無緣。”
國防大學的成立,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關愛。一時間,來信雪片般地從四面八方飛來。有的予以深情的鼓勵,有的提出中肯的建議。張震要學校有關部門認真予以整理,歸納為98條意見,然后逐條研究落實的辦法,決心以辦好國防大學的實際行動,報答全國人民的厚愛。
在張震領導下,國防大學闊步前進,中國軍事教育的新篇章開啟了!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