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紅軍長征過姚安散記

劉榮先(雲南)

2015年10月26日16: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紅軍行軍時間、路線與活動地區

1936年4月16日凌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六軍團所部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師大約萬余人,在政委王震、軍團長蕭克的帶領下,由雲南省牟定縣的中屯進入姚安縣境內的前場鎮,一路急行軍,經王朝、鹽井、新街,並在新街稍事休息后,向姚安縣城進發。

紅軍到姚安前夕,國民黨反動派在姚安成立了防共委員會,到處造謠惑眾,制造反革命輿論,國民黨楚雄團防督練分處處長兼江防司令李旒萱(姚安小邑人)帶兵一個營,由大姚移住姚安,在姚安縣城筑碉堡,練民團,在原姚安東南西北四處城門堆積沙袋,封閉城門,由軍隊和民團登城守衛,巡更查哨,並派出人員,四處偵察紅軍動向,揚言“要與姚安城共存亡”,反革命氣焰十分囂張。可是,當4月15日國民黨區長盧國忠送來“紅軍進牟定,牟定官紳撤入化佛,離城四十裡”,“紅軍先頭部隊到天台寺”的消息時,他們便慌若喪家之犬,縣長馬廷章和國民黨江防司令李旒萱,連夜派人撤除城門的沙袋,大開城門,帶領大小嘍啰以及城內富豪地霸,向官屯、馬游、左門一帶山區倉皇逃去。

4月16日上午12時左右,紅軍未發一槍就進了姚安縣城。據老人講,最先進城的是幾個黑大個子,頭戴草帽,身穿便衣,沖進東城門,站在城門口高喊:“老鄉們,不要慌,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不擾民,不拉夫,不派款,請大家不要怕,照常生活!”說完就向國民黨縣政府沖去,接著大隊紅軍就陸續進城。紅軍進入姚安縣城后,姚安人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用當時最庄嚴、最隆重的歡迎儀式——擺設香案,敲鑼打鼓,鳴放爆竹歡迎紅軍。當晚,紅軍在縣城內外以及附近的包糧屯、侯家山、徐官壩、汪家橋、岩家橋、曾家橋、上下新屯、陳家花園、陳家橋上西路、中西路、下西路等村庄宿營。

紅軍到達姚安的第二天(即4月17日),派出小分隊到蜻蛉的朱家村、商家村、梓桐寺、孫家壩、沈姓村,仁和的大石丫口、迤外大屯,蛉豐的新閘口、慶豐、東豐,大龍口的郭家凹、海子心、孫家灣、陶官屯、馬家庄、秦家、王家、歐家,徐官壩的金家屯,啟明的昝家屯,馬草地的三江口以及所住宿地共60多個村庄進行宣傳,擴軍、打擊土豪等活動。

4月18日下午4點左右,南面的滇軍追兵先頭部隊到達白石地一帶鳴槍。紅軍聞訊后,留下少數后衛阻擊部隊在蜻蛉中西大路一帶埋伏,紅軍十七師調往西山布防。4月19日,經新庄向大姚七街、石羊進發。

當敵人追兵到達蜻蛉徐家稻場時,隱蔽在中西大路口(原老供銷社門外)牆角后的紅軍阻擊隊開槍射擊,一槍命中跑在前面的一個騎馬的敵上尉連長,使其當場斃命。余下的敵人頓時慌作一團,停止前進,全部被阻在徐家稻場上。在西山布防的紅軍十七師見敵人不敢前進,即徐徐撤走。在大部紅軍撤離姚安后大約半小時,敵人才鳴著槍,心驚膽戰地進入姚安縣城。

紅軍在姚安的活動

紅軍長征過姚安,共歷時4天3夜,在姚安期間,紅軍開監放囚,宣傳革命道理,發動群眾打土豪,分財產,分鹽巴,為民除害,鎮壓反動勢力,使姚安人民第一次看到了希望,享受到歡樂、幸福與溫暖。姚安人民把紅軍的恩情銘記在心,永不忘記。

姚安當時有監獄4處,共有200多名犯人被關押。他們有的是因為欠租欠債而被關押,有的是因受不了地主豪紳的欺壓鋌而走險被捕獲,還有的是因反對封建禮教而遭監禁。這些人一個個被折磨得骨瘦如柴,面黃肌瘦,在死亡線上掙扎。

1936年4月16日,紅軍來到姚安,獄警早已逃之夭夭。紅軍先頭部隊進城后,就直扑衙內,抓到了兩個來不及逃走的獄警,取出監獄鑰匙,打開監門,大聲對牢獄內的犯人說:“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來解救你們的,出來吧,你們現在自由了!”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囚徒們震驚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還會有今天,個個悲喜交集,蜂擁而出。重獲自由的囚徒們伸出顫抖的雙手緊緊地拉著紅軍,飽含淚水的眼睛,凝視著紅軍帽上的紅五角星,激動得顫抖著嘴唇說不出話來。紅軍戰士把他們帶出監門,找來大錘、鉗子,砸去囚徒們腳手上的鐐銬,把他們帶到西街冉家店子裡,燒好水,找來剃頭的刀剪,給他們洗臉剃頭。還抱來大捆剛從地主家沒收來的衣服鞋襪,由他們自己挑選穿戴,一會兒又端來熱氣騰騰的飯菜,讓他們飽餐。飯后搬來行李,叫他們安安穩穩地休息。晚上又給每人發了3塊鎳幣做零花錢。這一切對囚徒來說是何等的不可思議啊!晚上,紅軍干部來給他們講話,告訴他們紅軍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工農子弟兵,是為勞動人民打天下的軍隊……紅軍北上抗日的主張和鏟除貪官污吏,打土豪劣紳的道理。最后告訴他們:“好好休息一夜,明天願意參加紅軍的留下,不能參軍的可以自由回家。”

這一夜,剛剛獲得自由的囚徒們的心情,猶如一鍋滾翻的熱粥,激動翻騰。

第二天,當紅軍集合他們征求去留意見的時候,幾乎人人都舉起了青筋暴露的手臂,要求參加紅軍,決心用才砸去枷鎖的雙手去摧毀舊世界。在這種情況下,紅軍隻好一個個地挑選,動員、說服那些年老、體弱、生病、年幼、家庭負擔重的人回家,留下了大約100多人,分別分配到各個連隊當戰士。

在姚安期間,紅軍用張貼布告、書寫標語、散發傳單、開群眾大會、個別談心、演出文藝節目等方式,在駐地和駐地附近的數十個村庄以及行軍路過的地點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工作,向姚安勞動人民宣傳了我黨北上抗日的主張和打倒土豪劣紳、消滅剝削制度、建立人民政權的革命思想,揭露了國民黨蔣介石政權賣國求榮、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罪行,戳穿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窮凶極惡、外強中干的虛弱本質,宣傳了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氣概、愛祖國愛人民的崇高品質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使姚安人民受到了一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啟蒙教育。

紅軍到姚安的第二天時逢趕集日,紅軍打開了被官僚地主把持的官辦鹽局,將倉庫內所存食鹽全部搬出,城鄉居民任意拿取。當時食鹽業被官僚地主所把持,鹽價昂貴。很多農民特別是山區農民跋山涉水往返七八十裡山路,挑一擔柴到城裡出賣,所得的錢還不夠買一斤鹽。紅軍開鹽局、分鹽巴這一行動,確實大快人心!廣大城鄉居民喜氣洋洋地交談著對紅軍無限感激的言語,帶著鹽巴回家。

紅軍到姚安前一段時間曾派出偵察人員,化裝成江湖醫生、游方僧道、小販、乞丐到姚安進行調查活動,大體上掌握了姚安縣城及附近村庄的官僚、地主土豪劣紳的有關情況。紅軍到姚安后就派出小分隊在駐地及附近村庄,發動群眾打土豪,分財物。如紅軍小分隊到仁和大屯村,首先召開群眾大會,宣傳發動群眾,然后由關之潤、謝玉清、楊澤等農民帶頭,帶領數十名仁和大屯村的群眾,擁向當時任縣政府秘書的惡霸地主關希慶家,沒收其全部財產糧食,分配給大屯、大小石丫口的貧苦農民。又如紅軍查知黃家屯惡霸地主、曾當過縣長的黃秀章家的財物藏在方家屯的三教庵內的天花板上,當即派出小分隊到蜻蛉、方家屯、蘇家灣一帶,發動群眾,帶領群眾到三教庵內搜出其全部所藏財物,分給上、中、下、西大路,方家屯、蘇家灣等村的群眾。紅軍在姚安期間曾經先后沒收過丁奉樓、陳馨、黃秀章、關希慶、徐仰文、由二等42家地主、惡霸、官僚、土豪、小財主、富農的財物、糧食,一部分充當軍用,大部分分給群眾。

紅軍在姚安打土豪的活動,使廣大人民群眾揚眉吐氣,在政治上、經濟上沉重地打擊了姚安反動勢力的囂張氣焰。

紅軍到姚安時,一些罪大惡極的官僚、地主、惡霸、豪紳漏網逃脫了,但仍有一些平時橫行鄉裡、魚肉百姓的巡官、警察、鄉長楊如風、陳坤和、張希照等人想渾水摸魚發橫財,被紅軍捕獲,分別處決於北門橋、北門外、小邑村口。當時姚安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紅軍在姚安期間的軍民關系

姚安自古是交通要道,歷代兵來匪往,百姓吃夠了苦頭。紅軍長征過姚安,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秋毫無犯,處處尊重人民,愛護人民,為人民謀利益,給姚安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姚安人民懂得了紅軍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工農子弟兵,是革命的隊伍。紅軍在姚安短短的日子裡,涌現了無數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魚水情的動人故事。

1936年4月16日早,紅軍由牟定天台急行軍40多裡山路來到前場關上村,貧農老大娘六麻大嬸見紅軍一大清早走了那麼遠的路,一定餓壞了,於是拿出家裡僅有的一點大米,熬了一鍋稀飯,端到村口,招呼路過的紅軍吃。戰士們看到六麻大嬸衣不遮體,面黃肌瘦,是個貧苦農民,於是給她送去了衣服、盆子等日常用品。

紅軍在光祿住宿那晚,由於受國民黨反動宣傳的影響,鄉民們不明真相,許多人都跑光了。鄉民彭宗達家當時開著館子,炸了些酥肉放著。那晚紅軍住在他家。紅軍走后,他才敢回來。見地掃得干干淨淨,缸裡水桶裡都裝滿了清水。家裡的東西除了酥肉少了一點之外,連柴也沒少一根。到樓上一看,隻見樓板上簸箕下蓋有一堆東西。拿開簸箕一看,下面放著兩筐白米,米上有一張字條。彭宗達不識字,忙拿到街上請人看。上面寫著:“老板,很對不起吃了你家的一點酥肉,看了你家的東西,看到你家沒有大米就留下這些大米作為肉錢,請你收下。紅軍某連戰士。”后來國民黨的追兵到時,不僅吃了他家全部可以吃的東西,還打爛了壇壇罐罐,把他家弄得亂七八糟的,全不像個樣子。強烈的對比使彭宗達更加認清了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本質,從而日益傾向革命。

紅軍住在縣城時,住在北街大隊韓成貞家的紅軍戰士請她做襪子。韓成貞見紅軍戰士腳上開了很多血口子,心疼得不得了,於是,她丟開一切家務,沒日沒夜地為紅軍戰士趕做襪子。而紅軍戰士就幫她帶孩子、挑水、掃地、煮飯。他們做完了家務就圍在韓成貞身邊,看她做針線,和她拉家常,親密得就像兄弟姐妹似的。紅軍走時,她幫紅軍找向導,依依不舍地送紅軍戰士上路。

紅軍所到之處,無不公平買賣,寸草不取﹔幫助群眾挑水掃地﹔煮熟了飯,先招待房主吃,然后自己才吃。借了東西按時還,損壞了的加倍賠償。住南街的紅軍衛生隊,幫人治病不收藥費。鄉親們幫紅軍帶路,運送物資,打草鞋,洗衣服,做鞋襪,縫衣服等,紅軍都付報酬。每當紅軍路過的村庄,群眾都燒好開水,一碗碗地送到紅軍手裡……即使到了今天,無論你走到紅軍路過的64個村庄的任何一村,隻要一提起紅軍長征的事,群眾都可以向你講上好幾個當時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故事。

紅軍走后,反動派的鎮壓與姚安人民的抗爭

紅軍離開姚安后,國民黨雲南省政府派高蔭懷以專員的身份,帶領軍隊到姚安以“宣慰”為名,實行“清鄉”。不僅在紅軍到過的地方清鄉,紅軍沒到過的地方也清。整個姚安壩子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被他們清遍了,各地地主則借清鄉為名,任意敲詐勒索,在清鄉中橫沖直撞,翻箱倒櫃,見物就拿,實行公開的搶劫。被清過鄉的地方十室九空。包糧屯村所屬的村庄前后被清過5次,比土匪搶劫還徹底。仁和大屯的關希慶當時任縣政府秘書。紅軍抄過他的家,仁和一帶的群眾分過他家的財產。在清鄉中,他對仁和地區的群眾進行瘋狂的報復,凡是他到過的村庄都吊打、勒索過群眾,還抓走不少人送到縣監獄關押。

國民黨反動派還對姚安人民進行血腥的鎮壓,在各地進行大搜捕,把不少人送進了監獄,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仁和的關之潤、解之清(又名小太醫),棟川的王凱臣,長壽下新屯的何南等4位和紅軍交往較深的農民。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斗爭”,面對反動派的血腥鎮壓和地主階級的瘋狂報復,姚安人民與之進行了巧妙的斗爭。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仁和地區的群眾潛入關希慶家,把洋油(煤油)倒在他家的柴堆下,點著了火,出來時,用一把大鎖鎖上了大門。頓時,烈焰騰空,火光沖天,不多時房屋化為灰燼。要不是關家人撬開大門逃命的話,也都會葬身火海。此外,群眾還用很多巧妙的辦法對付敵人。如將分得的鹽巴化在水缸裡,將分得的東西埋在灶火灰裡,藏在夾底櫃裡,塞在牆裡等,使敵人無法找到。

姚安的百姓還編了一首民謠,到處傳播。民謠說:“少縫衣裳多做鞋,七八月間紅軍又復回來。”他們還不時放出風聲,嚇唬反動派,說什麼時候紅軍又來過了呀,什麼地方又出現了紅軍呀……嚇得反動派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終日,緊閉城門,半年不敢開城門。

紅軍過姚安時,住在光祿朝陽村李如月家的是一位紅軍營長。這位營長和李如月談心直至深夜。對李如月說:“老人家,過三五年我們就回來了。”李如月便時刻計算著這個時間,等待著這個期限,眼巴巴盼望著這一天來臨。盼啊盼,從隆冬盼到仲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眼巴巴地盼過了多少日月,心切切地熬過了多少冬夏,終於在1949年,盼來了祖國的解放,盼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也盼來了紅軍的后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懷著這種心情的鄉親,在姚安又何止李如月一個!他的想法正代表了姚安人民的心聲。

紅軍在姚安4天3夜的活動,使姚安人民看到了未來、幸福與光明,姚安人民永遠懷念著紅軍。

來源:《黨史縱覽》第八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