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並舉行了閱兵儀式,這是歷次抗戰勝利紀念規格最高、影響最大的一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解放戰爭時期,哈爾濱、沈陽等地曾選擇日本宣布投降日舉行抗戰勝利紀念活動。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其中,將8月15日確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51年7月9日,東北局宣傳部提議以“九三”為戰勝日本紀念日,得到中央批准。同年8月29日,中央發出關於紀念“九三”勝利日的通知,要求各省會以上城市舉行代表性紀念會,會上應有各黨派和群眾代表作簡短演說,並在各工廠學校舉行小規模的講演會、座談會。1955年8月3日,中央發出通知,規定逢“九三”紀念,“各地不必舉行紀念集會,而由報紙發表一些紀念文章”,簡化了紀念形式。同年9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偉大的十年》,回顧了抗日戰爭勝利后十年中國發生的變化,彰顯了中國對於世界和平事業的貢獻。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紀念時,紀念形式有所調整。1965年9月3日,首都各界萬余人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集會,慶祝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出席,大會由彭真主持,羅瑞卿發表講話。“文化大革命”時期,“九三”紀念受到沖擊,但並沒有完全停止。1970年9月3日,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25周年,《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聯合發表社論《打倒復活的日本軍國主義》﹔1975年9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三十周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更為重視抗戰勝利紀念,先后舉行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50、60周年紀念大會。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提升了紀念規格。圍繞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中央及全國各地舉行了系列紀念活動,形成了濃厚的紀念氛圍。綜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抗戰勝利紀念,其保存歷史記憶、表達政治主張、塑造國家形象、協調國際關系、維護世界和平的功能得到了充分體現。
保存歷史記憶。日本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創傷,留下了痛苦的記憶﹔抗日戰爭勝利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轉折,開啟了民族復興的征程。抗戰勝利紀念通過特定的方式,可將人們帶入歷史的時空,回到歷史的場景,去感受歷史、觸摸歷史,因而成為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途徑。抗日戰爭性質關系戰爭整體評價,是保存歷史記憶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將抗日戰爭定性為“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這一戰爭性質的科學定位,有利於分清歷史是非,還原歷史真相。回溯抗日戰爭的歷史事實,是保存歷史記憶的基礎。歷次抗戰勝利紀念通過呈現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災難和損失,追憶14年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特別是8年全民族抗戰的艱苦歲月,彰顯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並從民族復興的高度揭示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歷史是教科書、營養劑,抗戰勝利紀念的主旨在於總結歷史經驗,以啟迪現實、開創未來。歷史經驗是歷史記憶的核心內容,保存歷史記憶關鍵是總結和借鑒歷史經驗。歷次抗戰勝利紀念從中國共產黨的作用、民族覺醒與民族團結、國際援助和支持等不同維度,對抗戰勝利的歷史經驗進行了總結和升華。
塑造國家形象。國家形象由多方面的要素構成,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抗戰勝利紀念從歷史與現實兩個方面,夯實了國家形象建構的基礎。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是理性國家對待歷史應持的基本態度。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向30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幫助和支持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頒發了紀念章﹔閱兵儀式上,由300余名抗戰老兵、英烈子女、抗戰支前模范組成的兩個乘車方隊,行進在受閱方隊最前面。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沒有忘記英雄,沒有忘記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流血犧牲的抗日英雄、抗日英烈、國際友人。抗戰勝利紀念表達了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這是建構國家形象的重要基石。彰顯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既是保存歷史記憶的需要,也有利於建構中國的大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東方主戰場”的歷史評價,為塑造國家形象、提升國家地位提供了歷史支撐。抗戰勝利紀念展示了國家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與民族凝聚力,喚起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強化了國家意識與國家認同。從民眾對於抗戰勝利紀念的關注、參與抗戰勝利紀念的熱情、觀看閱兵儀式后的自豪與自信不難看出,抗戰勝利紀念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儲備了精神力量。
表達政治主張。一個國家和政黨表達政治主張有多種載體和平台,紀念活動是其中之一。借助抗戰勝利紀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表達了弘揚抗戰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望和決心。20世紀30年代,中國之所以遭遇日本入侵,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力衰微。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表明,隻有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才能免遭其他國家的侵略。因此,表達對於民族復興的期盼,動員民眾投身現代化建設,成為抗戰勝利紀念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抗戰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贏得抗戰勝利的精神支柱,也是抗日戰爭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最重要的是傳承抗戰精神,並結合時代要求拓展抗戰精神的內涵。在69周年紀念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對抗戰精神的內涵進行了詮釋,並且強調:“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如此,既表達了弘揚抗戰精神的要求,也彰顯了弘揚抗戰精神的意義。
協調國家關系。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支持,這是促成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對此,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借助抗戰勝利紀念表達了謝意。1953年9月2日,毛澤東、周恩來致電蘇聯馬林科夫、莫洛托夫時說:“中國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長期艱苦戰爭中以及在最后擊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斗中,自始至終獲得了蘇聯人民的支持和援助。特別是在一九四五年,因為蘇聯武裝部隊的參戰,和中國人民一起,擊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改革開放后的抗戰勝利紀念,同樣不忘鳴謝蘇聯及其他國家對於中國抗戰的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各國人民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的貢獻!”這種不忘歷史、牢記友誼的態度,對於國際關系協調無疑具有積極意義。這次抗戰勝利紀念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共鳴,俄羅斯總統普京、韓國總統朴槿惠、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外國政要、國際組織的負責人參加紀念大會並出席閱兵儀式,17個國家派出方陣或代表參加閱兵,還有部分國家派出軍隊觀摩團來華參加閱兵觀禮。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勝利紀念的參與和支持,增進了中國與友好國家的往來,成為協調國際關系的重要途徑。
維護世界和平。經歷戰爭苦難的人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並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為維護世界和平所作出的承諾和努力,進一步表明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和勇氣,有利於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憂慮和誤解。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是威脅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出於維護世界和平的考慮,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借助抗戰勝利紀念,表達了對於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基本態度。1955年抗戰勝利十周年紀念時,《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申明:“反對戰爭,保衛和平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兩國人民決不允許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決不允許戰爭的慘劇重演。”然而,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強烈態度,未能抑制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勢頭,在日本國內,企圖復活軍國主義的行為從來沒有停止過。1970年9月3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聯合發表社論強調:在美國的扶植下,“日本軍國主義已經復活,重新成為危險的侵略勢力和戰爭勢力”,並列舉了具體事實,要求亞洲各國人民密切關注這一“無可爭辯的現實問題”。改革開放后的抗戰勝利紀念,從協調中日關系的高度,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發出了警告。彭真在4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申明:“日本有少數人還在進行妄圖復活軍國主義的活動,這是違背中日兩國人民意願的,是不利於中日友好和世界和平的。”這就借助抗戰勝利紀念表明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反對侵略與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立場,表達了對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陳金龍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