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史和日本侵華史是中日兩國共同經歷的一段歷史的兩個方面。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長達14年的對華侵略戰爭。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奮起抵抗,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掀起了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這段歷史,從加害者日本來說,是一段不光彩的侵略擴張史﹔而對於受害者來說,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反抗侵略,維護國家獨立的民族解放斗爭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最大的現實意義就是捍衛歷史正義,維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開創和平發展的未來。
所謂歷史正義,應該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的構成要件:一是經過歷史過程的檢驗。一個歷史事件隻有通過弄清其本來的是非曲直,並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沉澱和檢驗,才可以得出符合歷史實際的公正結論。歷史正義必須建立在歷史真相的基礎之上。二是必須符合人類的道德標准。一個歷史事件的評判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必須符合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標准。三是現有國際秩序的認定。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性質已經在《開羅宣言》《波斯坦公告》以及東京審判得到國際法意義上的權威判定,這些文件和判決必須遵守。
長期以來,日本右翼勢力一直在不斷歪曲歷史,否認侵略罪行。他們篡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散布歪曲歷史言論。尤其安倍上台以來,更是公然否認日本侵華戰爭的侵略性質。面對日本右翼勢力歪曲歷史否認侵略罪行的行徑,我們歷史工作者必須肩負起責任,用如山鐵証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捍衛歷史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准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証詞等各種人証、物証來說話”。這為我們開展日本侵華史和抗戰史研究指明了方向。
首先,我們要做好基本史實的考據和研究工作。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都是按照自己的戰略目標,精心策劃每次侵略活動。為了掩蓋侵略罪行,日本往往在策劃一起侵華事件時,事先做好了輿論方面的宣傳准備。一旦事件爆發,立即連篇累牘地發表海量似是而非的所謂內幕消息,混淆視聽。因此,我們必須用大量人証物証,厘清關鍵史實,尤其要揭露日本如何掩飾罪行,如何嫁禍於人的惡劣品行,來捍衛歷史真相,警示后人。
其次,我們要用如山鐵証來揭露日本的各種侵略罪行,把侵略者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們正在全面收集國內有關日本侵華罪行的檔案、照片、資料、實物等關鍵証據,還要從日本發掘其自身遺留的罪証。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后,日本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了一場銷毀檔案的國家行動。日本關東軍燒毀了幾乎全部檔案和秘密資料,日本的侵略罪証的絕大部分都被銷毀了。1953年11月11日,吉林省在進行建筑施工時,偶然發現了一批埋在關東憲兵隊司令部舊址的檔案。據后來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偽新京憲兵隊警戒系曹長弘田利光供述証實,這些正是當年關東憲兵隊來不及銷毀的檔案。吉林省公安廳接收並組織整理了這批檔案,1982年移交給吉林省檔案館保管、研究。這批檔案主要來源於關東憲兵隊檔案全宗,主要有報告、規定、信件、月報、要報、電話記錄、民情調查、動態觀察、調查表等文本記錄,還有一些圖片資料。這批檔案是日本在侵華過程中形成的,真實記錄了日本侵華的各種活動。多數檔案屬於第一手史料,相當一部分具有原始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經過比對、考証、研究,將這些檔案記載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聯系起來,就能夠形成日軍侵華罪行的証據鏈。
再次,我們要著手構建自己的日本侵華史和抗日戰爭史的話語體系。近年來西方學術理論和方法對我國的影響日益加強,一些西方話語體系的影響也隨處可見。尤其是在中日關系史、日本侵華史和抗日戰爭史研究中,由於大量引用了日本的研究成果或者日文資料,不知不覺中也把日本的一些名詞概念引入我國學術成果中來。應該注意的是,日本為了把自己的侵略擴張合理化,捏造了大量冠冕堂皇的詞匯。例如,日本為了永久侵佔中國東北,對中國東北地區實施了大規模的移民侵略政策。為了掩飾其侵略意圖和罪行,1939年2月9日,偽滿洲拓植委員會事務局長稻坦征夫正式行文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長官星野直樹,把日本移民改稱“開拓”。“開拓”一詞本身帶有褒義,有開拓荒地、經濟開發等涵義。日本法西斯主義把侵入中國東北的日本移民稱作“開拓團”,就是企圖把侵略行徑美化為開墾荒地,建設“大東亞王道樂土”的經濟開發行為。日本為了掩飾其虐待奴役戰俘的罪行,捏造了“特殊工人”“特種工人”等詞匯,在吉林省檔案館館藏日本關東軍憲兵隊檔案中,這些詞匯實際上是指華北日本軍移交給關東軍的俘虜、降兵,被關東軍強制用於中蘇邊境軍事工程及其附屬工程建設和日偽工礦企業生產。日本為了掩蓋七三一部隊進行化學戰和細菌戰的罪行,把向七三一部隊運送做人體試驗人員稱為“特別移送”“特移處理”,這些詞語同樣是為了掩蓋日本法西斯主義血淋淋的反人類罪行。強征“慰安婦”是日本法西斯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受害國人民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但是,日本為了掩飾非人道罪行,使用了“從軍慰安婦”的用語。日軍檔案以及文獻中涉及“慰安婦”的內容,大多以“採購”“招募”等詞語描述其強征行為,而且把“慰安婦”描述為“戰時妻子”“戀人”,把日軍在“慰安所”蹂躪婦女行為稱為“尋歡”“游玩”。在日本侵略者語境下,強制行為被“採購”“招募”等似是而非的詞語所掩蓋。我們在歷史研究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被日本殖民主義語境下冠冕堂皇的辭藻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對史實背景的分析,揭示謊言下的歷史真相。
最后,我們要從世界的角度來研究和認識日本侵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日本侵華和中國抗日,並不僅僅是中日雙邊的事情,而應該放到世界的大視野下來觀察。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本質上是日本對外擴張戰爭的開端﹔中國人民從“九一八”開始的十四年抗日戰爭,實質上是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主義斗爭重要組成部分。日本侵華只是日本所謂“大陸政策”的全球擴張戰略的一個環節,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就是阻止日本帝國主義實現其全球野心的關鍵環節,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王勝今 衣保中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日本侵華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