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戰爭·生命·和平——學者帶你梳理新中國抗戰電影三大主題

2015年11月03日16:16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戰爭·生命·和平——學者帶你梳理新中國抗戰電影三大主題

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抗戰題材電影再次引發關注。中國電影資料館日前在京舉行的主題研討會上,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陳犀禾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拍攝的抗戰題材電影可分為三種敘事模式和主題:戰爭、生命、和平。

“戰爭”主題:歌頌戰爭英雄和勝利

陳犀禾說,“戰爭”主題是抗戰電影的經典模式,重點在於歌頌英雄和勝利,採取的是民族戰爭觀。“文革”前的抗戰片多表現以農民英雄為主的游擊隊抗戰,如《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中華兒女》《狼牙山五壯士》《雞毛信》《小兵張嘎》《永不消逝的電波》《野火春風斗古城》《呂梁英雄》等。

“英雄人物英姿颯爽,一襲土布衣褲掩飾不了他們高昂的戰斗激情和隨時隨地噴涌而出的智慧。他們對黨對國家極度忠誠,對人民群眾無比熱愛。”陳犀禾說,“日本鬼子”則通常是一身黃軍裝、滿口“八嘎呀路”,要麼是陰險狠毒、無惡不作的殺人狂魔,要麼是空有一腔壞水、智商卻跟不上的小丑角色。

“唯有將日本侵略者塑造成人格、智商上遠低於我方抗戰英模的人物形象,才能反襯出我方英雄的高大偉岸,達成令觀眾認同我方、唾棄敵人、增強民族自豪感的目的,是一種從勝利者角度出發的話語方式。”陳犀禾說。

這類敘事在改革開放以后,又相繼發展出表現《太行山上》《夜襲》《百團大戰》等八路軍部隊作戰的影片,和《血戰台兒庄》《吉鴻昌》《西安事變》《喋血黑谷》《喋血孤城》《遍地狼煙》表現國民黨軍隊抗日的影片。

“生命”主題:揭露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陳犀禾介紹,抗戰片的“生命”主題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后,其總主題是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美好﹔這些影片裡,敘事重點是戰爭背景中人的故事和命運,按照主人公的身份可分成“抗日戰士的戰地青春”“普通平民的慘淡歲月”“日本士兵的靈魂煎熬”三個子類型。

“頌揚生命可貴,青春、愛情的美好是《黃河絕戀》《歸心似箭》等影片的主題所在,”陳犀禾說,“濃郁的人情、勃發的生命和美好的青春一起,賦予了此類電影人道主義、浪漫主義色彩。”

另一些影片以普通人為主角,揭露戰爭的反人類性質,揭露法西斯對個體生命的摧殘。如《紅櫻桃》關注戰爭中個人身體和靈魂創傷,《避難》《金陵十三釵》則均以江南名妓在國仇家難下的轉變作線索,展現了煙花女子的高貴靈魂。

陳犀禾說,還有一些影片通過描寫日本士兵靈魂煎熬,揭露戰爭對人性和靈魂的摧殘。如《晚鐘》展現殺人惡魔在得知日本已戰敗時的內心掙扎,《南京!南京!》試圖通過日本軍人角川的自殺擔起戰爭責任、完成自身救贖,《鬼子來了》批判了戰爭中中國人暴露的國民性弱點,《色戒》探討了戰爭狀態中人性的多面性。

“這種敘事主要描寫法西斯與生命價值間的沖突,表達編導對戰爭背景下個人命運的思考,彰顯的是個人的戰爭觀:戰爭毀滅了個人幸福甚至生命,但是個人又必須為保衛國家而戰,其間流露出的價值觀是很糾結的。”他說。

“和平”主題:用理解淡化戰爭仇恨

陳犀禾介紹,抗戰題材電影中,還有一些提倡用和平價值超越國族爭端,關注中日民間交往和事件,戰爭同樣不作直接表現,隻成為故事展開的一個因素。

中日合拍的《一盤沒有下完的棋》講述了中國圍棋手況易山一家和日本圍棋手鬆波麟一家在戰前、戰時和戰后的曲折命運,用兩個家庭的分離聚合象征兩國關系的起落沉浮,控訴了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諸多不幸。

謝晉導演的《清涼寺的鐘聲》以明鏡法師訪日為故事線索,引出法師的身世之謎和被中國家庭收養的溫暖回憶,試圖通過宗教大愛化解世間愛恨情仇,使“和平”成為一種彌足珍貴的價值。此外,《玉色蝴蝶》《將軍與孤女》也展現了中日民間的友好交往,用超越國界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彌合了戰爭的創痛。

“這種敘事則以和平的名義反對法西斯,試圖用超越國界的情感化解戰爭的傷痛,反對法西斯戰爭,追求和平,傳遞出編導希望用理解淡化仇恨的創作意圖,傳達的是跨越國界的人道主義價值觀。”陳犀禾說。

他指出,抗戰題材電影中“戰爭”“生命”“和平”三個主題都有合理性,各有側重。“在今天‘和平發展’作為國際潮流和基本國策的背景下,三種主題應該建立一個新的平衡,為人類反思戰爭、汲取歷史教訓、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作出貢獻。”(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白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