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首被珍藏了38年的葉劍英詩作

李禎蓀  袁小倫

2015年11月03日16: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一代儒帥葉劍英,馬背吟詠,劍余為詩,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他不刻意保存,更談不上整理,導致其詩作散失不少。好在后來又陸陸續續被發現了一些。近期,筆者從葉劍英晚年的機要秘書張燕那裡,看到了一幅被珍藏了38年的葉帥墨跡。墨跡抬頭寫著“張燕珍藏”,接著是一首五絕詩文:“雁有凌霄志,風雷不失群。遙遙飛萬裡,陣影入彤雲”。最后注明題詩時間為1977年5月22日。

張燕是葉劍英晚年的機要秘書,從1973至1986年在葉劍英身邊工作。

葉劍英的秘書張廷棟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1977年5月中旬,葉劍英因開會去玉泉山九號樓,臨時住幾天。到后的第二天中午,他特別想看剛讀過不久的《南社第八集》中的李煮夢的詩。可是,到收藏櫃裡去拿,不知為什麼又不見了。這天中午葉劍英沒有讀上,深感遺憾。到6月12日,葉劍英又去玉泉山開會,這天吃過午飯后,在九號樓外走廊散步時,迎面走過來一位女服務員,她雙手捧著一本書要送給葉劍英。葉帥急忙接過一看,正是他要找的那部書,頓時高興起來。於是,他就在外走廊坐下來,翻開書看了又看,然后在書的第二頁空白處揮筆寫下了‘廊間正是無寥賴,燕子銜泥慰故人。1977年6月12日重得此書留念,於玉泉山九號樓外走廊。’可見,葉劍英是多麼渴望重獲這部書。”

這裡表述不甚准確的“女服務員”就是葉劍英的機要秘書張燕。葉劍英有時親切地稱呼她“燕子”或“燕子同志”。1978年11月19日,中央工作會議期間,葉劍英十分仔細地把朱熹的《勸學文》“書贈燕子同志”。1979年8月30日,葉劍英在山東煙台又書贈自己的《蝶戀花·煙台行》給“燕子留念”。

張燕也曾深情地回憶在葉劍英身邊工作時,葉帥督促她學習的往事,她說:“葉帥酷愛古典詩詞,……到了80多歲高齡的時候,他對一些名篇佳句,仍能整篇整段地背誦下來,而且非常流暢,記憶力之好,使我們都感到驚奇。他自己寫了不少詩詞,大約有好幾百首,有些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我們在他身邊工作,耳濡目染,對古典詩詞也有了愛好。葉帥很有興趣地教我們學習古詩詞,給我們講一些詩詞格律常識,有時還讓我們學著填詞寫詩。為了鼓勵我學詩詞,葉帥專門送給我《唐詩三百首》和《宋詞別裁集》。他說,學古詩詞,就是要多記多背,不是有兩句話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嘛!有一次,葉帥問我:‘辛棄疾的《南鄉子》,會背嗎?’‘不會。’我說。‘給你一個小時,讀熟了背給我聽。’我一連讀了10多遍,會背了,立刻去背給首長聽。背完后,他說了3個字:‘還不錯。’這是70代中期的事。”

葉劍英對身邊工作人員的學習工作生活都非常關心,經常以各種方式給予關心和鼓勵。80高齡的葉劍英一絲不苟地把自己的那首詩作寫給“張燕珍藏”,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對青年人寄予的熱切期望。燕子“燕”和鴻雁“雁”同音。葉劍英希望張燕樹立高遠的志向,與戰友們團結一致,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去實現人生的美好理想。

葉劍英贈給張燕的這首詩,以簡潔的五絕、精到的描寫謳歌了大雁凌空展翅、直沖雲霄的英姿和雁群團結向上、戰勝險境的精神。

首句“雁有凌霄志”,描述了鴻雁壯志沖天的特質,給人以明快開朗壯闊的情懷。

“雁”,在中國詩文中是一極具張力的意象,以其豐富、深邃、獨特的個性,牽動著文人墨客的情思。雁的意象之盛,表意之豐,非其他物類所能及,或渲染氣氛,表現環境悲淒﹔或狀寫景物,表現高遠寥廓﹔或代指書信,表現殷切期盼﹔或比擬自身,表現孤傲落寞﹔或觸動游子思歸,寄予濃濃鄉愁親情。其中,在以“雁”為意象,狀寫景物高遠寥廓這一層面,主要體現詩人遙望鴻雁之布陣南征,心胸開闊,精神振奮。例如李白的“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賀的“洞庭明月一千裡,涼風雁啼天在水”﹔白居易的“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等等。葉劍英這首詩的“雁”意象,與此有同一美學特征。“凌霄”:迫近雲霄。“凌霄志”,即凌霄之志,形容遠大的志向。

第二句“風雷不失群”,刻畫了鴻雁的群體性特質,展現了雁陣精誠團結,義無反顧去戰勝險惡環境的風採。“風雷”,有多重含義:一是指風和雷兩種自然現象﹔二是形容響聲巨大﹔三是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劇變化的形勢。“失群”,指人或動物離群,失去群體。在雁陣中,大雁飛行的速度比單飛高出百分之七十一。處於“V”字型尖端的大雁任務最為艱巨,需要承受最大的空氣阻力,因此領頭的大雁每隔幾分鐘就要輪換,這樣雁群就可以長距離的飛行而無需休息﹔雁陣尾部的兩個位置最為輕鬆,強壯的大雁就讓年幼、病弱以及衰老的大雁佔據這些省力的位置。群雁不停地叫鳴,這是強壯的大雁在鼓勵落后的同伴。

第三句“遙遙飛萬裡”,敘述了雁群雄偉壯觀的遠距離大遷徙。雁群在每次長途跋涉中,都會遭遇到眾多的艱難險阻,然而,它們對目標的堅定不移,一旦展翅高飛,就義無反顧,不離航向,而且永遠成群成列。

第四句“陣影入彤雲”,贊美了雁群展翅遠航、高飛雲天的壯麗境界。“陣影”,這裡指高空中的若隱若現的雁陣。“彤雲”,一指紅雲,彩雲﹔二指下雪前密布的濃雲。詩人以凝練的句子,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壯麗美景:在風雷過后的秋日晴空萬裡,千朵彤雲爛如朝霞,隱隱約約的美妙雁陣穿行於雲霞之間。

古人寫雁情緒最為高漲的要算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然而,即便像李白這樣見鴻雁而生豪情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落腳點依然是個人主義的,依然擺脫不了個人的小天地,因而其煩憂也必然是無法根本解脫的。而葉劍英作為一代偉人,在詩作裡則展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宏大胸懷,為解放天下勞苦大眾的革命情懷和崇高理想,毫不計較個人的名利得失。這也是葉劍英這首詩的意境超越古人的根本原因!

這首詩作可謂是葉劍英暮年心曲之一,是葉劍英晚年的自況和自勵,體現了他樂觀、從容和自信的人生態度。

筆者閱讀晚年毛澤東和葉劍英相關史料,對比毛、葉生命的最后10年的心態和詩思,在感嘆著毛澤東“時來天地同協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的強烈的超越沖動與現實的困頓無奈的英雄末路的同時,思索葉劍英之所以有“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宏觀代謝依新陳,接力年華一代興”的從容樂觀豪邁。如果說,毛澤東晚年詩思像庾信《枯樹賦》說的是“生意盡矣”,那麼,葉劍英晚年的詩作卻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呈現的是滿目青山、霞光萬道的境界。與毛澤東相比,葉劍英晚年的詩歌活動不僅原創多,而且境界也迥然有異。毛澤東晚年沉浸於對古代詩詞的體味之中表現出來的痛苦、孤獨和無奈,而葉劍英則是以“勝似閑庭信步”式的樂觀自得、游刃有余的心境高唱暮年歡歌。

要理解這首描寫鴻雁的詩作,必須與他的同一時期的詩作如《八十書懷》《鬆園》《絕句》聯系起來。《八十書懷》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深邃而遼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意境﹔《鬆園》體現了一種甘願退位讓賢而又奮斗不息的風范﹔《絕句》表述自己暮年仍然渴望為黨為人民奔波效勞的壯心和積極樂觀的心緒。

1976年9月毛澤東與世長辭。10月,葉劍英與華國鋒、汪東興等一舉粉碎“四人幫”,終結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翻開了歷史的新一頁。此時,葉劍英的政治威望空前高漲。還在江青集團剛剛被粉碎的時候,毛澤東生前指定的接班人華國鋒就曾提議葉劍英主持中央工作,黨內也普遍有這種願望。從1977年5月14日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粟裕、王震、楊成武等眾多開國元勛前去為葉劍英祝壽不難體會到他受到熱烈擁戴的政治氛圍。然而,葉劍英十分清醒和謙遜,樂觀長江后浪推前浪,喜聞“雛鳳清於老鳳聲”。他反復強調黨內民主,反對突出個人,尊重客觀世界新陳代謝的規律,在他暮年的多首詩作中,體現了詩人思想境界的一次輝煌的飛躍。

“風雷不失群”,是那首詩作的關鍵一句,也可以說是詩眼。其中蘊含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漫長革命道路的感悟。筆者認為其含義有二:

一是要跟隨領頭雁。中國革命的領頭雁是毛澤東。直到晚年,葉劍英在談到毛澤東“文化大革命”中的錯誤時,仍然念念不忘他的功德。20世紀70年代末,社會上曾刮起一股“非毛化”的風浪,有人甚至提議將毛澤東的畫像從天安門城樓上撤下來,但葉劍英心靜如水,心堅似鐵,不為這股風浪和潮流左右,與時俱進而不媚時,對毛澤東的感情和信仰依然如故,始終不渝。二是時刻也不能脫離雁群成為孤雁,這可以引申為要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古語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他正是把“人民”這兩字時刻放在心中,思民眾之所思,急民眾之所急。他說:“我們的態度是:‘民之所好者,好之,人民之所惡者,惡之。’人民叫我們辦什麼,我們就辦什麼。”“我們參加了革命隊伍,就是以身許給了人民。自己是自己的,同時又不是自己的,乃是屬於人民的。”正因為他總是把“人民要求”作為自己行動的方向,所以能在扑朔迷離、變幻莫測的政治斗爭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經受住了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成就其一生偉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葉劍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