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戰時期中國的“書劫”

2015年11月03日16: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37年12月,日軍進佔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隨后據有附近江浙地區,並對這些地區進行了有組織的洗劫,中國的珍貴文獻也在洗劫范圍之中。日本方面把他們的劫奪行為稱為“接收”,但對中國而言,就是“書劫”。

日本“接收”的中國文獻數量浩大。日本雜志詳細刊登了“接收”南京典籍的情況:保管於珠江路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所的國學圖書館,其中善本,早為中國方面搬走,現所接收者,共為15萬余冊。中央圖書館籌備處的藏書,也已經搬出。外交部圖書館,多外交、國際關系書籍,共3萬余冊,其他2萬余冊。國民政府文官處圖書館,方志叢書等共有7萬余冊。內政部圖書館,大部分為風俗物產報告,聞大部分已散失。中央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已不復存在,大概已經轉移。南京的市立圖書館,已於夫子廟同毀於火。京中接收的圖書,共60余萬冊,不及事變前之半也。

為了接收南京重要圖書,日軍上海派遣軍特務部從東北大連圖書館、上海東亞同文書院等處調集了日本專業人員330人、士兵367人、中國搬運苦力830人,對南京的中國文獻進行“整理”。據參與“整理”的日本專業人士青木實在回憶,接收的圖書有70余萬冊。

日本雜志也記載了江浙地區中國典籍的損失情形:上海,“接收”市立圖書館及暨南大學、南洋中學、大夏大學。杭州,“接收”浙江省立圖書館之書,另外,蘇州、鎮江、昆山、嘉定、常熟、太倉等地的圖書亦被洗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雜志的記載,顯示的都是日方對江浙地區公立藏書機構的劫奪,而沒有涉及一家私立或個人藏書機構。但其實,日方不僅劫奪中國私立或私人藏書機構的典籍,甚至造成了死亡悲劇。

粵港地區。廣州收藏最豐富的圖書館為中山大學、市立、仲元、廣雅4所圖書館。截至1939年6月,中大總館方面,圖書損失約17萬冊。市立圖書館所藏達40萬冊,全部毀於劫難。仲元圖書館藏書,因事先外運,損失有限。廣雅圖書館藏書也於1939年被全部運走。

香港淪陷后,日軍亦向各方搜集圖書,將其集中到香港圖書館,近10萬冊。

北平地區。北平圖書館、北平師范大學等均有損失,其中以清華大學損失最為嚴重。此外,天津、長沙等地圖書也都面臨劫難。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截至1938年12月底,中國圖書全部損失當在1000萬冊以上。特別令人痛惜的,私家藏書也幾乎盡數毀失,如吳興嘉業堂劉氏,常熟鐵琴銅劍樓瞿氏等。天津木犀軒李氏,藏本之精善,為全國之冠,且有為公家圖書館所不及者,盡數為敵寇強掠而去。教育部的結論是:“故敵寇之目的實在整個消滅我國之文化機關,使之無書籍可讀,無材料可資研究。”

(摘自《文摘周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