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超
趙毓政,字樞衡,1906年10月生,安徽省碭山縣察院街人。她早年喪母,與妹毓傅、弟毓民均由祖母撫育成人。1923年考入江蘇徐州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在校期間,她學業超群,尤擅講演,富有組織才干,深受師生之器重欣賞。1926年畢業后,她被母校聘留附小任教。時值北伐前夕,她毅然辭職回碭,宣傳革命,發動群眾,以迎接北伐。
1927年春,北伐軍佔領徐海地區后,國民黨安徽省黨部組建國民黨碭山縣特別委員會,趙毓政任該會秘書。不久,直魯軍擾碭,委員會撤離碭山,趙毓政避難於南京。不久,她被任命為江蘇省婦女會常委,旋被選為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候補執行委員。
1928年夏末,趙毓政辭職返回故裡,任碭山縣黨務指導委員會組織部長。不久,又辭職去縣文廟小學任校長。
1929年,趙毓政任國民黨碭山縣執監委員會執行委員、組織部部長。此后,由於親近共產黨而受到懷疑,她辭去組織部長職務,仍負責碭山縣婦女會工作。這年秋天,又任碭山縣西門實驗小學校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趙毓政積極組織師生宣傳抗日,查禁日貨。在文廟小學設“愛國儲蓄箱”,組織師生用捐儲的錢買了布匹、棉絮,為東北義勇軍縫制棉衣、棉帽、手套等衣物,並附詩一首:“縫衣縫衣復縫衣,我為戰士做棉衣。千針萬線密密縫,戰士身暖好殺敵。縫衣縫衣復縫衣,我為戰士做棉衣。前線后方齊努力,收復失地會有期”。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華北淪陷,上海、南京相繼失守,趙毓政決意棄筆從戎殺敵報國。同年冬,她動員同鄉愛國青年竇雪岩(瑞生)、竇桂芝(竇瑩)、范××(竇雪岩之妻)、王欽、王劍、王小魯、王錦、高蕊蓮、趙毓民等人,離開家鄉奔向革命聖地延安。一行人行至陝西三原縣后,因故改赴河南潢川參加了國民黨五戰區長官李宗仁創辦的“抗敵青年軍訓團”,趙毓政擔任女生中隊長。1938年5月訓練結業,恰逢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派王公玙前來接洽組建“抗敵青年軍江蘇工作大隊”,趙毓政所率諸人均編入其中,她任女生中隊指導員。是年6月大隊開赴宿遷、沭陽等地宣傳抗戰工作,8月集中待命,9月奉命解散,趙毓政領著弟妹暫住淮陰。
1938年5月25日碭城淪陷,縣長貢沛誠隨國民黨軍西撤,縣政府大部官員退避后方太和、界首等地。此后,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委任竇雪岩為碭山縣長,領導抗戰工作。趙毓政聞訊,熱血沸騰,毅然於中秋月夜離開淮陰,奔赴碭山投身於抗日游擊活動。臨行前,她題詩一首與王公玙作別。詩雲:“唯憑皓月存肝膽,敢謂他人不我知,今日天涯離別意,幻成千首無言詩。”
10月,碭山縣縣政府在城北劉王樓重組,趙毓政任縣政府秘書。1939年冬,縣政府為增強抗戰力量,在城北段庄創辦了第一期“抗建訓練班”, 趙毓政任政治教官。結業后,全班人馬被組建為“碭山縣抗日政工大隊”, 趙毓政任副大隊長,主持日常工作。她統領著這支近百人的非武裝隊伍,積極推動抗戰工作:啟發青壯年參加抗日部隊,收編“呼隆隊”,收繳民間槍支,演愛國抗日劇目,辦“民間周報”,聽取民眾意見,宣傳政府法令。當時生活異常艱苦,且日軍時常出來“掃蕩”,處境非常險惡。但趙毓政從不畏縮。
1941年2月27日,政工大隊部進駐北荒庄,突遭數路日軍的包圍。一時間,槍聲大作,炮聲隆隆,硝煙彌漫,而大隊部卻沒有一件武器,趙毓政沉著冷靜地指揮隊員向高寨方向轉移。但由於日軍幾路合圍,隊員終被沖散。次日晨,趙毓政和大隊會計蔡靜二人在豐碭交界處被日軍俘獲,押送豐縣。在獄中,趙毓政進行絕食斗爭,向偽政府人員宣傳抗日道理。受審時,她大義凜然,慨然應付,以小學教員身份供之。敵人因其氣度非凡,意欲勸降,對趙毓政實施懷柔政策,在生活上給予優厚待遇。而趙毓政絲毫不為所動。漢奸每欲與她對話,趙毓政總是痛罵民族敗類,罵得勸降的漢奸啞口無言。
經豐縣名流潘蘭生老先生極力營救,趙毓政終免於死,被押往碭山,軟禁於偽縣政府裡。該處是淪陷前的文廟小學,她撫今追昔,睹物生情,曾作悲憤之詩數首。其一雲:
舊地重來兩樣天,
手植花木向誰艷?
弦歌盈耳今何在?
孤憤滿懷熱淚泫!
其二雲:
氣欲成虹志如山,
國仇未報誓不甘,
手殺敵寇千千萬,
醒來仍是在鐵欄!
其三雲:
幼年讀書慕文山,
不滅胡虜心不甘,
殺我芒碭山下去,
青磷夜夜照中原!
……
身陷囹圃,心力交瘁,趙毓政患上了惡疾。這年夏末,她向日偽當局提出到唐寨姑母家休養,獲准后離開碭城,然后繞路到沛縣請求徐州專員馮子固分配工作。馮子固權衡再三,仍命其回碭擔任原職。趙毓政絲毫不考慮個人安危,以抗戰大業為重,毅然受命返回碭山,並較前更加努力工作,此舉受到家鄉抗日軍民的廣泛贊許。
1942年3月12日,趙毓政慰問抗戰陣亡將士家屬,夜宿雜戶地村。漢奸唐朝贊偵悉了她的住處,帶領黃口車站據點日軍50余名,將其住宅包圍。唐朝贊詐稱“碭山縣政府人來與趙大隊長送公文”,騙房東開門,然后直闖入趙毓政的住室。趙毓政大罵漢奸,並取磚石擊之。日軍遂將她俘解黃口,旋被押解碭城。臨行前,趙毓政口佔一詩,與房東周先生訣別:
有命無所由,
此身任去留。
英雄輕一死,
豪氣重千秋。
趙毓政再度被捕后,碭山日軍憲兵隊長山崎以高官厚祿誘她投降,遭到趙毓政嚴詞拒絕。碰壁后,敵人凶相畢露,對她殘酷吊打,十指穿釘,狼犬撕咬,嚴刑用盡。然而趙毓政卻堅貞不屈,對山崎極口痛罵,還尋機給了山崎一記重重的耳光。山崎技窮,隻得請示司令部長官川崎。川崎指示:“無法爭取,立即處決。”1942年3月26日午后,趙毓政被押赴黃口車站刑場。她昂首闊步,視死如歸。行刑隊事先已挖好一坑,准備將她活埋,並強行集中很多百姓圍觀。山崎指著坑,對趙毓政說:“趙先生,我以憲兵隊長的身份,再給你5分鐘的考慮時間。現在和我們合作尚不晚!降則生,不降立死!”
趙毓政大義凜然地說:“氣節事大,生死事小。爾等惡魔,豬狗不若,尚喋喋也!”言畢,她縱身跳入坑中,然后返身用手理了理被風吹亂的頭發,對山崎說:“這坑太淺,給我再挖深些!”利用敵人挖坑的短暫時間,趙毓政雙膝俯拜於地,向父母親人、向家鄉邦國作最后訣別。拜畢,她從容登上坑旁的土堆,向眾人說:“我今日之死,不是為個人。親愛的同胞們,我死后,要為我多扎紙槍紙馬,我將化為厲鬼,橫馬持槍,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去。仇未報,死不瞑目。”其情緒激昂,言詞動人,圍觀者十之八九不忍相視,泣不成聲!隨后,趙毓政用盡全身力氣揮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萬歲!……”日軍驚慌起來,向她背后開了槍,趙毓政扑倒在坑裡……
1942年,國民黨《婦女共鳴雜志》第十一卷第七、八期發表了署名王若蘭的題為《趙毓政女士事略》的文章,原徐州第三女師校長錢用和為該文寫了序。成都、重慶兩地為烈士召開了追悼會,對趙毓政作了高度的評價和沉痛的悼念。國內多家報刊均刊發了趙毓政殉難的報道。江蘇省秘書長王公玙作《聞毓政歸葬遙寄》:
白雲飛揚大風起,
一生丹心照青史。
英雄何必屬男兒,
芒碭篤生奇女子。
英奇氣殆鐘芒碭,
義烈情堪泣鬼神。
碧血丹心應不朽,
女貞花發萬年春。
徐州專員董鐸作挽詩《趙毓政女俠墓》:
大風龍虎氣,
女俠發光芒。
勁節堅金石,
情操歷雪霜﹔
三年碧血化,
萬古丹心長。
衰草連白雲,
孤墳向夕陽。
碭山《抗建月刊》為趙毓政烈士出了一期紀念專輯,介紹了她的生平,高度評價了她以身殉國的壯舉,還刊發了大量悼念性的詩詞挽聯。名儒王化蘭(王香谷)的挽詩為:
丹心碧血土生香,
巾幗能增芒碭光。
常山罵賊英風在,
柴市成仁正氣揚。
兩次被俘甘一死,
同胞抗敵誓偕行。
寄語閨中諸姊妹,
簪花詠絮豈雲長!
碭山縣政府將烈士的故裡察院街更名為“毓政街”,以示永恆的紀念。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