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細飛
80年前,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一件注定要影響中國歷史進程,影響中華民族子孫后代,注定要讓世界永遠矚目的重大事件,那就是中國工農紅軍氣壯山河的二萬五千裡長征。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曠古未有的革命遠征,不僅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而且是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解放事業中一個偉大的轉折。在這一偉大事件的過程中,扎西會議(在雲南省威信縣境內召開的一系列會議,由於縣城駐扎西鎮,史稱扎西會議)作為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對於中國共產黨完成第一次歷史性的轉變,從幼年走向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人們對這次重要會議的認識和了解尚有欠缺,就連最具權威性的《中國共產黨歷史》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中也隻字未提扎西會議,隻把扎西會議所作的若干項重大決策中的兩項帶了一下。因此,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扎西會議,還扎西會議的本來面目,有利於人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紅軍一渡赤水向扎西集結
1934年10月,由於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利,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被迫率中央紅軍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舉世聞名的長征。按照原定計劃,中央紅軍准備轉移到湖南西部同紅二、六軍團會合,國民黨當局察覺后,在贛南、湘粵邊、湘東南、湘桂邊構筑4道封鎖線,安排重兵進行堵截和尾追。紅軍為通過這4道封鎖線付出了慘重代價,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
面對國民黨的重兵“圍剿”,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李德仍然堅持按照原定計劃前進。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根據敵我雙方的軍事態勢,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北上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立即轉向西,到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去開辟新的根據地。毛澤東的建議得到了大多數中央負責人的支持。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湖南通道舉行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等多數人贊成和支持毛澤東提出的上述轉向的方針,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會后,博古、李德仍堅持要到湘西去。后經毛澤東反復做工作,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舉行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毛澤東的這一建議得到與會多數同志的贊同,並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
會后,紅軍經貴州腹地向黔北挺進,到達烏江南岸的猴場,中共中央在猴場再次召開政治局會議,作出《關於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首先在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后向川南創建川黔邊根據地的戰略任務。會后,紅軍渡過烏江,把國民黨的“追剿軍”甩在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於1935年1月7日佔領黔北重鎮遵義城。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了擴大會議。會議的主旨是糾正“左”的軍事路線錯誤。會上,博古作了關於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總結的主報告,他在報告中強調客觀的困難,把不能粉碎第五次“圍剿”的原因,歸之於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力量的強大,白區革命運動和蘇區周圍的游擊戰爭配合薄弱,卻沒有對軍事指揮上所犯的嚴重錯誤的反省。周恩來作副報告,他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軍事領導的戰略戰術的錯誤,並主動承擔責任,作了自我批評,同時,批評了博古、李德的錯誤。張聞天按照會前與毛澤東、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見,作了反對“左”傾軍事錯誤的報告,比較系統地批評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接著,毛澤東作了重要發言,他分析和批評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初期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以及博古在報告中為其錯誤所作的辯護,具體闡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和今后在軍事上應採取的正確方針。王稼祥在發言中也批評博古、李德的錯誤,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多數與會同志亦相繼發言,不同意博古的總結報告,同意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提出的提綱和意見,會議最后指定張聞天起草決議,委托常委審查,然后發到支部討論。這次會議制定了紅軍的戰略方針,決定改變黎平會議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的決定,北渡長江,到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據地。
由於軍情緊急,遵義會議隻召開了3天,紅軍就不得不啟程。當中央紅軍離開遵義向赤水地區開進時,敵人也很快調整了部署,蔣介石調集了7個縱隊150多個團40余萬兵力,妄圖把紅軍聚殲在長江以南、烏江以北的狹長地帶。敵第二路軍前敵總指揮薛岳指揮所部由貴陽附近分4路向赤水、習水、懷仁、敘永、古藺追來,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南古藺、敘永以西一帶地區。黔軍王家烈部在紅軍離開遵義的當晚即進佔遵義。川敵劉湘派兵在敘南地區和橫江、屏山各地扼守,並欲派軍進入雲南越境追擊,將紅軍盡量往南壓迫。劉湘還同時下令由宜賓至屏山、雷波,沿金沙江岸趕筑碉堡,搶挖戰壕數百裡,以防紅軍由此渡過金沙江。而龍雲指揮滇軍則想方設法把紅軍朝北擠。由於川軍沿金沙江重兵布防,嚴密封鎖了道路和渡口,並集中數個旅從高縣、長寧、興文、左宋、敘永壓來。當紅軍行軍到土城時,遇到了敵軍強大的阻擊而失利,紅軍渡江已不可能。為此,毛澤東提議召集中央政治局主要領導人開會,決定立即撤出戰斗,作戰部隊和軍委縱隊迅速輕裝渡赤水河西進,由四川南部的敘永、古藺地區折向雲南東北部的扎西集中,待機破敵。
扎西會議的召開
遵義會議雖然解決了紅軍的戰略戰術問題,並且選舉毛澤東為常委,但朱德和周恩來仍為軍事指揮者,周恩來是黨內委托的對於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人。遵義會議雖然取消了“三人團”,但博古在軍內仍是軍委委員,由於常委沒有進行分工,他仍然是中央的總負責人,根據一貫的黨管軍隊原則,隻要博古繼續擔任中央總負責人,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指揮就不可能有保証,也談不上軍事指揮者的確立。因此,變換中共中央領導權的問題成為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在集結扎西的途中,張聞天提出了變換中共中央領導權的問題。
2月5日,黨中央進入雲南威集縣的水田寨,在花房子召開了會議。會議實際上分別由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擴大會議組成。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討論並決定了中央常委的分工,推舉張聞天代替博古在黨內負總責,毛澤東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博古任總政治部代理主任。參加會議的常委有博古、周恩來、毛澤東、洛甫(張聞天)、陳雲。會上,博古將裝有中央重要文件、記錄、印章的挑子交給了張聞天。隨后,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討論了主力紅軍撤離后中央蘇區的戰略方針和組織問題。張聞天主持了會議,研究了中央蘇區請示的緊迫問題,回復了項英2月4日和5日給中央和軍委致電要求對中央蘇區行動方針進行指示的要求。2月5日,中央及軍委給項英和中央分局發出了“萬萬火急”的指示電,對中央蘇區的戰略戰術的基本方針及組織領導問題作出決定並給予答復。認為“分局應在中央蘇區及其鄰近蘇區堅持游擊戰爭……對這一基本原則不許有任何動搖”,要求中央蘇區立即改變“組織方式與斗爭方式,使與游擊戰爭的環境相適合”。決定成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蘇區分會,以項英、陳毅、賀昌及其他2人組成,項英任主席,一切重要的軍事問題可經過軍委討論,分局則討論戰略戰術的基本方針。
2月6日,中央縱隊進駐石坎子、大河灘,總部駐今石坎庄子上,在這裡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到會的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有: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陳雲、博古、劉少奇、鄧發、凱豐和秘書長鄧小平。會議總結了土城戰斗的經驗教訓,討論了今后新的行動方針。決定改變原定渡江計劃,部隊迅速脫離四川追敵,向滇境鎮雄(后改為扎西)集中,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並爭取由黔西向東的有利發展。2月8日在庄子上繼續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了張聞天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即《遵義會議決議》)。《遵義會議決議》是張聞天根據遵義會議精神,以自己的“反報告”(即遵義會議上反對博古“左”傾路線錯誤的報告)為基礎,依據毛澤東、王稼祥的發言提綱,再加上大河灘政治局會議討論關於戰略方向的改變和提出的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起草的。《遵義會議決議》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並肯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的軍事路線和戰略戰術原則,批判了“左”傾領導人在軍事問題上的一系列錯誤主張。決議通過后,為了便於傳達實施,張聞天又根據決議精神,簡要地縮寫了題為《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總結粉碎五次“圍剿”戰爭中經驗教訓決議大綱》,於2月8日以中央書記處的名義發布並電告中央蘇區,二、六軍團及四方面軍等。會議決定,決議發出后“常委各同志毛張陳……均到各軍團干部會中傳達決議”,並規定了傳達范圍及注意事項。
2月9日,中央縱隊進駐威信縣城扎西,總部駐江西會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江西會館戲樓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與會人員除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外,亦擴大到軍委和軍團負責人,一軍團政委聶榮臻,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總參謀長劉伯承,秘書長鄧小平等均參加了會議。會議討論作出了紅一方面軍回師東進、再渡赤水,循原路反攻遵義,出敵不意打回馬槍的戰略決策和精簡縮編,擴大紅軍以及開創雲貴川新蘇區根據地的決定。
扎西會議后,10日上午,軍委縱隊在扎西召開營、科以上干部會議,由張聞天傳達政治局擴大會議的精神。隨后,毛澤東到就近的三軍團連以上干部會議上作遵義會議精神的傳達報告,陳雲向中央縱隊及干部團傳達遵義會議詳細內容,張聞天、周恩來也到紅軍部隊傳達了會議內容,並將“決議大綱”電告中央蘇區和紅二、六軍團及紅四方面軍,令其認真傳達貫徹。
同日,中革軍委於扎西發出了《軍委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指出:“為適應目前戰斗的需要,並充實各連隊的戰斗力,以便有力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便於連續作戰,軍委特決定實行縮編各軍團的戰斗單位。”縮編的具體辦法是:“一、三軍團均取消現成師部的組織,各以新頒布團的編制表編足4個團”,“五軍團將現有的3個團依新頒布的編制為2個團”,“九軍團將現有人數(軍團部在內)以五分之三的人數依新編制為1個團並入五軍團為其第三個團,其余五分之二的人數編入三軍團”,“一、三軍團部應依頒布的新編制改編,其多余人員應盡量補充到戰斗連中去,其一部經過宣傳與選拔可成立游擊隊在地方活動”,“五軍團應依照師部的編制改編,多余的人員處理與上項相同”,“實行上項縮編,各軍團應在干部與戰士中進行必要解釋的充分准備工作”,“各軍團的新兵,一般的應利用此次縮編補入到各戰斗連中去,唯大煙癮尚未戒脫的新戰士,則仍留新兵連訓練”。通過縮編,除一軍團仍保留2個師的編制外,將原10個師30個團按新編制縮編為17個團,中央縱隊和國家機關也進行了大量精簡,不少干部下到連隊,充實連隊和師以下的領導,加強基層力量,提高紅軍戰斗力,改變過去“上重下輕”的組織形式。與此同時,還徹底精簡了不少笨重的輜重器材,使紅軍的編制適應了紅軍機動靈活的運動戰斗爭方式,借此從根本上解決了那種“驚慌失措的逃跑的以及搬家式的行動”。同時,又擴紅3000余人,壯大了紅軍隊伍。扎西整編,不僅是部隊編制體制的“輕裝”和物質上的“輕裝”,更重要的是官兵思想上的“輕裝”,從觀念上適應了大轉移中的運動戰。
10日,根據中革軍委發布的《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之規定,中央選派一個干部連、一個基干連(國家政治保衛局第五連)、一個運輸排、一個警衛班和幾個修槍工人,與敘永特區匯合,組建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在川滇黔三省的昭通、畢節、宜賓、瀘州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創建紅色根據地。中央決定,由徐策(三軍團六師政委)、余澤鴻(干部團上干隊政委)、戴元懷(八軍團民運部長)、夏才曦(曾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等人組成中共川南特委,負責領導游擊隊及長江以南、金沙江以東,包括瀘州中心縣委工作地區在內的廣大區域的革命工作。徐策任特委書記,余澤鴻任宣傳部長,特委由中央直接領導。縱隊共有400多人,六七百條槍,還裝備有4挺重機槍和1部電台。縱隊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處。司令員王逸濤(后叛變),副司令員曾春鑒(紅三軍團六師參謀長),政委徐策,政治部主任余澤鴻,組織部長戴元懷,參謀長劉干臣(紅軍新編師師長),供給處長楊德勝(紅軍總部第四局供給處干部),特派員龍厚生(原國家政治保衛局通訊學校特派員),司令部指導員李桂洪(女,衛生擔架連指導員),司令部秘書甘棠(女,中央婦女部秘書),縱隊下設5個大隊。
中央對這支部隊非常重視,寄予很大的希望。中革軍委在扎西總部駐地,專門召集游擊縱隊100多名干部開會,周恩來親自到會動員,指出:“我們目前有許多困難,蔣介石要消滅我們,我們一定要沖出去。但我們機關龐大,包袱很重,不適合機動作戰。因此,中央決定,機關要精簡,部隊要輕裝,傷病員要安置,所以抽調你們在這裡成立一支游擊隊。你們一要打擊、牽制敵人,配合中央紅軍作戰﹔二要安置和保護好傷病員﹔三要建立革命根據地。大家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高興地在這裡戰斗,堅持斗爭,直到革命勝利。”此后,在特委的領導下,川南游擊縱隊與紅軍黔北游擊隊會師,合編為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以后,由四川劉復初等人領導的南六游擊隊和紅二、六軍團組建的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也並入縱隊。為牽制敵軍,縱隊主動誘敵進攻,使蔣介石誤認為紅軍主力仍在川南,從而牽制了川軍對中央紅軍的追擊,有力地策應了主力紅軍北上。
回師黔北,重佔遵義
扎西會議期間,川滇之敵追來,對紅軍已成夾擊之勢。黔北敵軍兵力空虛,戰斗力較弱,中央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決定立即回兵黔北,重佔遵義,出其不意地殺敵軍一個回馬槍。
10日,軍委正式發出迅速脫離滇川敵側擊,離開扎西向雪山關進軍,回師黔北的指示。軍委電示認為:“我野戰軍目前在扎西地域伏擊安旅一部是不可能亦不適宜,而應迅速脫離川敵與滇敵之側擊,決於明11日起轉移到雪山關及其以西地域,爭取渡河先機,並准備與薛岳兵團及黔敵為主要作戰目標,在轉移中應力求避免川滇敵之側擊,但在逼緊與阻我前進的條件下應擊退之。”電令對中央紅軍前進的路線做了規定:以三軍團及一軍團一部為左翼隊,經扎西、雙河場向摩泥前進﹔軍委縱隊及一軍團主力為中央縱隊,經大河灘、石坎子向石廂子及其以東地域前進﹔五、九軍團為右翼隊,擔任佯攻和迷惑滇敵,掩護紅軍主力向東南轉移,然后向水田寨、水潦前進。
此時,川滇敵軍很快又從南北兩面向扎西逼近。紅軍在正確軍事路線的指引下,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揮師東進,採取高度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在川滇之敵合圍之際,從敵軍空隙間穿插出去,於2月18日至21日再渡赤水,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佔遵義城。在這次戰役中,紅軍取得殲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余人的勝利。此后,紅軍迅速跳出敵軍的合圍圈,再次轉兵西進,於3月16日至17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動重兵圍堵。紅軍突然又揮師東進,折返貴州,於3月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隨即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分兵黔東,誘出滇軍來援。當各路敵軍紛紛向貴陽以東開進時,紅軍出其不意地以每天60公裡的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疾進。接著,紅軍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主力神速地向西北方向前進,於5月初渡過谷深水急的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完全擺脫了優勢敵軍的追堵攔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