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華 何明圓
1950年11月30日,在朝鮮西部一座名叫鬆骨峰的山頭上,進行了一場空前慘烈的阻擊戰。當時,南逃的美軍把整個山頂炸成了一片火海,中國人民志願軍三十八軍一一二師三三五團一營三連戰士高喊著“為祖國爭光”的口號,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搏斗,打退了敵人5次沖鋒,全連隻剩下7個活著的士兵,而陣地巋然不動。
鬆骨峰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為三十八軍贏得了“萬歲軍”的美名。作家魏巍后來根據此戰事跡寫成了著名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曾使億萬讀者熱淚盈眶的作品喊出了時代和人民的心聲,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從此,“最可愛的人”也成為人們對人民子弟兵最親切的稱呼。
“軍旗獵獵揚,強敵難撼防,將軍有大易,一戰國威壯。”指揮這場戰斗的正是志願軍三十八軍一一二師師長、四川蒼溪籍傳奇人物、開國少將楊大易,他也因此被志願軍總部記三等功一次,榮膺金日成授予的二級獨立自由勛章。
訛傳情報:錯失軍機遭臭罵
楊大易,原名楊大義,1919年4月出生於四川廣元市蒼溪縣白山鄉車子村,幼年讀私塾,13歲參加紅四方面軍十一師,隨后加入共青團,1934年8月火線入黨。他歷任排長、連指導員、交通隊隊長兼政治指導員,先后參加了川陝蘇區宜達戰役、反“六路圍攻”、二萬五千裡長征以及西路軍在河西走廊的血戰。
抗日戰爭時期,楊大易先后任抗大二大隊二中隊指導員、一支隊一營教導員,濱海軍區獨立第五團團長、政委等職。1938年,他率部進入沂蒙山一帶開展游擊戰和反“掃蕩”戰斗,一個多月與敵作戰20余次,打死打傷敵人數百名,受到山東軍區首長嘉獎。日本投降后,楊大易任山東濱海軍區第四團團長,在他的統率下,第四團成為山東戰場上赫赫有名的主力團隊。
解放戰爭中,楊大易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中越邊境的鎮南關,打遍了半個中國。平津戰役裡,楊大易指揮所部在城內大膽穿插,逐巷逐屋爭奪,活捉敵守城中將司令陳長捷。渡江戰役時,楊大易指揮三三五團,以7隻小船偷渡長江,控制長江南岸10余裡沿江陣地。1949年8月,他升任一一二師師長,率全師在廣西作戰15次,俘敵師長以下5000余人。
1950年,楊大易率一一二師入朝作戰。可沒想到在第一次戰役中,楊大易就害得三十八軍軍長梁興初被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大罵了一頓。當時,梁興初命令一一二師從東側靠近熙川,切斷守軍韓國第八師的退路。途中,楊大易路遇一個從前線退下來的朝鮮人民軍師長,此人以前是東北野戰軍一個營級干部,湊巧還曾是楊大易的部下,他提供的情報讓楊大易吃了一驚:“老首長,打熙川可得小心,那裡住著一個團的美國黑人大兵。”
楊大易趕緊將這一重大軍情急電上報梁興初,梁興初於是命令一一二師謹慎接近。待一一二師小心翼翼地抵達熙川時,卻扑了個空。經過對俘虜的審訊后確認:熙川並沒有所謂的美軍黑人團,消息純屬訛傳,而敵人已於當日凌晨撤離了熙川。事后,楊大易想找那個人民軍師長算賬,卻不見他的蹤影,隻好打落牙齒和血吞,自認倒霉。
由於錯失了戰機,同年11月13日,在志願軍總部召開的戰役總結會上,彭德懷突然問道:“三十八軍的梁興初來了沒有?”
“到!”梁興初從人群中站了起來。
彭德懷用銳利的目光掃了他一眼,厲聲問道:“梁興初,都說你是打鐵出身的虎將,鳥,我看是鼠將!”他聲音像炸雷般震得板棚簌簌作響,“我讓你往熙川插,你為什麼不插?我告訴你隻有一個營,你偏說有個黑人團,一個什麼鳥黑人團就把你們嚇尿了?三十八軍還算是主力?主力個屁!”
梁興初低聲回了一句:“不要罵嘛……”
梁興初這一頂嘴,讓彭德懷大怒,他一掌狠狠擊在桌子上:“娘賣X,你打得不好,我彭德懷就要罵你梁興初的娘!我要打得不好,你梁興初可以罵彭德懷的娘!”
彭德懷狠狠盯著梁興初:“毛主席三令五申,打好出國第一仗,你三十八軍一再推延攻擊時間,不僅沒有殲滅熙川的敵人,還延誤了向軍隅裡、新安州猛插的時間,罵你的娘算是客氣!老子別的本事沒有,斬馬謖的本事還是有的!”
梁興初不敢吭聲了,這是他有生以來因為打仗而受到的最嚴厲的批評。
一臉懊喪的梁興初回到軍部后,不停地走來走去,沒有人敢打擾他,誰也不願意在這種時候自討苦吃,讓他劈頭蓋臉臭罵一頓。
偏偏就在這時,楊大易打來電話:“軍長呵,我讓人給你送去的戰利品收到了吧?我們正在打掃戰場,抓捕零散俘虜……”
“你楊大易好大的膽子!”梁興初一聲怒喝,“你他娘的謊報軍情!你給我從熙川找個黑人團出來!老子要這個黑人團!”怒不可遏的梁興初把一肚子氣撒在楊大易身上。
“軍長,我們得到這麼個消息,當時也不知真假,不敢不報呀……”楊大易解釋道。
梁興初剛想再罵,時任三十八軍政委的劉西元在一邊捅了捅他的胳膊,他冷靜一想,是呀,楊大易說得對,消息不知真假,不敢不報,只是他把這消息又上報“志司”,矛盾上交,不能說自己當軍長的就沒責任……
“娘的,這事先不提了,你一一二師為什麼29號才趕到熙川?就是為了等你們迂回熙川以東,才耽誤了一天多時間,你楊大易拿軍令當兒戲!”
“軍長,你別發火,你想想,接到迂回熙川以東的命令時,三三四團還在江界,部隊要步行趕到熙川﹔三三五團那天剛過鴨綠江,范天恩好不容易找了一列火車,部隊裝不下,車頭的鏟子上都站滿了人,一節車廂擠1個營,怕被敵機發現,火車夜裡走還不敢開大燈,隻好用手電筒給火車頭照路,那速度能快嗎?而且,一到前川,火車站就被炸了,部隊隻好步行,連夜往熙川趕……”
“算啦算啦!你不要找客觀了,我告訴你,三十八軍打仗還沒這麼窩囊過!再不能丟人啦!讓你的部隊立刻向蘇民洞打,兩天給我拿下來﹔然后向飛虎山攻擊前進,告訴范天恩,讓他的團主攻飛虎山!拿不下飛虎山,小心他的腦袋!你告訴他,我要他將功補過!聽見沒有?”梁興初下了死命令。
“是!立刻攻佔蘇民洞,挺進飛虎山!”楊大易聲如洪鐘。
梁興初之所以手下留情,那是因為楊大易不僅是他的愛將,而且還是他的救命恩人。某一日,梁興初正在指揮所看地圖,忽聽電話鈴響,他剛走過去接電話,一發炮彈正落在地圖前,他便這樣逃過了一難。來電話者正是楊大易,故梁興初見楊大易便稱之為“救命恩人”。楊大易一開始還不明白,后來才知其所以然。
勇抗強敵:壯士血戰鬆骨峰
第二次戰役打響后,三十八軍一一二師擔負穿插任務,他們成功地穿插到三所裡、龍源裡、鬆骨峰,切斷了敵人的后路,成為釘在美軍后撤之路上的幾顆釘子。南逃之敵美軍第二師為了奪回生路,拼命地向一一二師扑來。北援的敵人為了接應南逃的潰軍,也瘋狂地扑向一一二師的陣地。面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的美軍,一一二師承受了極大的戰場壓力,整個戰場殺得天昏地暗。
鬆骨峰位於龍源裡的東北,與三所裡、龍源裡形成鼎足之勢。它北通軍隅裡,西北可達價川。其主峰標高288.7米,從山頂往東延伸約100多米就是公路。
1950年11月30日拂曉時分,一一二師三三五團一營三連像一把鋒利的尖刀,直插敵人背后的鬆骨峰,還沒有來得及修工事,蜂擁南撤的美軍第二師就順著公路過來了。三連戰士們忘記了幾天行軍的疲勞和飢餓,在美軍距陣地隻有20米的時候猛烈開火,立即打著了一輛汽車和兩輛坦克,朝鮮戰爭中一場最慘烈的戰斗就這樣開始了。
美軍出動了32架飛機、18輛坦克、幾十門榴彈炮,頃刻之間,處在鬆骨峰最前沿的三連陣地上彈片橫飛,大火熊熊。隨后,蜂擁而至的美國士兵開始了數次沖鋒,均被英勇的志願軍戰士頑強地打了下去。到中午時分,堅守鬆骨峰的三連隻剩下不到一半的人了。
楊大易站在師指揮部的山頭上,焦急地看著三連的方向。他恨不得能飛上陣地,和戰士們一起殺敵。
下午13時,敵人開始了第五次沖鋒。由於志願軍的合圍越來越緊,狗急跳牆的敵人向鬆骨峰進行了長達40分鐘的狂轟濫炸,整個高地被炮火犁成了一堆焦土。隨后,敵人發起了大規模集團沖鋒。三連戰士蹲在彈坑裡躲避炮擊,然后突然沖出來向擁上來的敵人射擊。子彈打光了的戰士們腰間插著手榴彈,端著寒光閃閃的刺刀沖了上去。刺刀折斷了,他們就抱住敵人摔打,用拳頭、用牙齒與敵人搏斗,或者拉響身上的手榴彈。
戰士張學榮已經身負重傷,他爬到敵人中間拉響了撿來的4顆手榴彈﹔戰士邢玉堂被敵人的凝固汽油彈擊中,渾身燃起大火,他帶著呼呼作響的火苗扑向敵人,連續刺倒幾個敵人后,又緊緊抱住一個美軍士兵,咬住敵人的耳朵,兩條胳膊像鐵鉗一樣箍住敵人,直到兩個人都燒成焦炭。
美軍的第5次沖鋒終於失敗了。雖然陣地上隻剩下了7個活著的中國士兵,但鬆骨峰依然在三連的手中。
在這場戰斗中,三連打死打傷敵人600多,一直堅持到主力部隊趕來,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被堵截的美二師主力、美二十五師、韓國第一師等大部被殲。戰斗結束后,楊大易去了三連陣地,看到他一生難忘的場面:陣地前沿堆滿了幾百具美軍尸體和打亂摔碎的槍支。犧牲的三連官兵的遺體形態各異,他們有的緊緊抓住敵人的機槍,有的手中的手榴彈沾滿了敵人的腦漿,有的嘴裡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戰士邢玉堂、二排副排長王健候身上的余火還在燃燒,他倆的身子壓著敵尸,牙齒和指甲深深地嵌進敵人的皮肉裡……他站在陣地上,脫帽向犧牲的烈士默哀致敬。
1950年12月,楊大易向前來採訪的作家魏巍介紹了這次戰斗,並陪同魏巍重返鬆骨峰陣地。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個月的朝鮮採訪回國后,從20多個最為生動的故事中,選定了3個典型的事例。由於感受深刻,下筆十分順暢,很快就完成了那篇著名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
神秘軍令:今夜行軍不許大小便
楊大易一向善於治戎,作戰穩重,指揮中規中矩,很少別出心裁。但是,就在三十八軍從前線向后撤退的途中,他卻下達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命令:“今夜行軍不許大小便”。
俗話說,管天管地,管不了別人拉屎放屁。楊大易為何下了這麼個奇怪的命令呢?
原來,那是一次夜行軍前,操著濃重四川口音的楊大易下了個命令:“今夜行軍不許打手電”,誰知,兩個新來的通信員卻誤聽成“今夜行軍不許大小便”,並逐級往下傳達。
接到這個古怪的命令,大家一時面面相覷,大感茫然,他們多是經歷過抗戰的老干部,可算打老了仗,但“行軍不許大小便”這樣的命令卻是第一次聽到。
有人問那兩個通信員:“會不會弄錯了?”
高個子通信員說:“怎麼會錯?我親耳聽師長說的。”
矮個子通信員說:“沒錯,師長說了,敵人追得太緊,第一繼續保持無線電靜默,隻收報不發報﹔第二今夜行軍不許大小便。”
師衛生院院長在冀中打過游擊,雖然不到40歲,但因為做事細致,體貼下屬,在軍中綽號“老太太”。他想了想,還是問了一句:“這命令從現在就開始執行嗎?那到什麼時候解除呢?”
“你等我回去問問。”通信員打馬而去。不一會兒,他飛馳回來道:“師長說了,天黑以后開始執行,今天夜裡情況比較危險,讓大家多忍耐一下,互相幫助,克服困難,明天早上和三三五團會合以后,就沒必要這樣緊張了。”
於是,大家不再糾纏,掉頭就往自己的單位跑,無論如何也得趕在太陽下山之前,爭分奪秒讓大家先“清倉”一下,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老太太”打過游擊,經驗豐富,琢磨來琢磨去終於被他琢磨出了道理。於是,他向大家這樣解釋:當年,冀中九分區有一支部隊在敵后活動,左轉右轉就是甩不開清鄉日軍的追擊。最后才明白,原來,行軍中一下令休息,大家立刻跑到路邊方便,在路邊幾十泡大小便,便像路標一樣成了日軍追蹤的重要線索。“所以,今夜行軍不許大小便,就是這個道理”。
部隊走了半夜,開始按照計劃在路邊休息,“老太太”放心不下傷員,趕緊挨個查看和了解情況。正在這時,楊大易帶著警衛員從后面上來,正走過這片樹林,便過來看望大家。
楊大易看望了傷員后,問院長有沒有什麼困難。
“沒什麼困難,就是今夜行軍不許大小便,所以不敢給傷員喝太多的水。”院長回答。
“行軍不許……大小便?誰規定的?”楊大易一頭霧水。
“嗯?”院長一愣,扭頭正好看到楊大易身后那兩個小通信員,“不是你們傳來師部的命令嗎?”
兩個通信員毫不含糊:“師長,不是您出發前命令大家今夜行軍不許大小便嗎?還說天黑開始執行。”
楊大易先是一愣,略一尋思,忽然憋不住地笑了出來:“錯了,錯了,你們兩個小鬼啊……美國人跟得緊,我的命令是今夜行軍不許打手電,關大小便什麼事兒?”
這個奇異的命令自然立即被撤銷。弄明白了原委,大家個個忍俊不禁。“今夜行軍不許大小便”這個我軍歷史上最神秘的軍令一時成為趣談,在志願軍戰士中傳開了。
一身正氣:不教污淖陷渠溝
1952年,楊大易回到祖國,次年任四十二軍參謀長、副軍長兼參謀長﹔1956年被授少將軍銜﹔1960年任四十七軍副軍長,同年4月底任桂林步兵學校校長﹔1967年任湖南省軍區政委、司令員,湖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5年任遼寧省軍區司令員。他先后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並當選為第十屆、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會委員。
曾在楊大易身邊工作過的老兵凱哥回憶道:“從1960年至1969年,我在楊大易將軍身邊擔任參謀工作達9年之久,他那威武的武將風度、踏實的訓練作風、求知執著的精神以及親和待人的品德,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有一天,凱哥去楊大易辦公室請他簽發一份教學筒報,簽完字后,楊大易很隨意地問凱哥是哪裡人?是哪個部隊的?在院校學的什麼專業?凱哥回答是四川樂山人,原部隊是十六軍四十六師,在院校學的是參謀專業。楊大易高興地說:“那我們還是老鄉啊!”
1963年9月,廣州軍區組織團以上干部在桂林集訓。為了搞好此次集訓,楊大易要戰術教員馬文舉等人為他搜集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的資料,並成立了一個以戰術、地形教員為主的戰例研究組進行集訓准備﹔他還特意邀請時任五十四軍軍長的丁盛來校,向全校教職學員介紹“瓦弄戰役”情況,使此次集訓取得了圓滿成功。
“文化大革命”剛開始不久,桂林步校受到紅衛兵的沖擊,楊大易為了保証學校的安全和正常教學秩序,在北區小樓設立晝夜值班室,並指定專人負責記錄“陣中日記”,每日匯集情況向軍區匯報。他要求處理突發事件要慎重,不要隨意表態,對紅衛兵要多做解釋工作。
1967年9月,楊大易調到湖南省軍區工作。此后,由於“四人幫”在湖南的幫派骨干的破壞與迫害,楊大易屢遭批斗,蒙受了不白之冤。他的夫人、擔任長沙第六中學黨支部書記的楊潔也受到批判,被“革命小將”從防空洞上撞跌,導致尾椎骨裂。但楊大易堅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斗爭。當時,楊大易有一句讓造反派很惱火的名言:鳳凰落毛不如雞,有朝一日毛長起,鳳還是鳳,雞還是雞。
1972年1月16日上午,在長沙市東郊馬王堆墓考古現場,墓坑內發現特大型棺槨。一時間,新華社湖南分社、人民日報社、湖南日報社、電視台、廣播電台、瀟湘電影制片廠等幾十家新聞媒體紛紛向工地涌來。長沙市民更是不甘落后,爭先恐后地趕來,欲一睹曠世奇觀。整個發掘工地人聲鼎沸,擁擠熱鬧起來,發掘現場面臨失控的危險。
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省軍區司令員楊大易等人立即驅車趕往發掘現場,親自察看現場並詢問了發掘情況后,在三六六醫院召開省委常委會,決定由李振軍和省軍區副政委馬琦分管發掘事宜,由省文化組副組長張瑞同主抓發掘工作。同時以省委的名義張貼通告,大體內容是:為保証正常的發掘秩序,保証地下文物的安全,請群眾不要圍觀,嚴防階級敵人破壞和搗亂雲雲,使考古現場的混亂狀況得到控制。
楊大易身經百戰,重傷致殘,但他始終保持著普通一兵的本色。在他的書房裡,挂著他親手書寫的條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他雖身居高位,而他的孩子退伍后一直當工人,弟弟在農村當農民。
1997年5月29日,楊大易在廣州逝世,享年79歲。將軍生前最后一個願望,那就是魂歸故裡,回到他的出生地廣元市蒼溪縣。2007年5月29日上午,是楊大易逝世10周年紀念日。當天,楊大易的夫人楊潔、女兒楊惠芳以及蒼溪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和縣武裝部等領導,將楊大易的骨灰撒入了他生前戰斗過的地方——紅軍渡口遺址處嘉陵江中,讓將軍的英魂永遠守護著蒼山溪水那一抹不變的紅色……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