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英文版問世 向世界講述中國抗戰真相

記者  申孟哲

2015年11月06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飢寒交迫中戰斗了14年的東北抗日聯軍之一部
  新華社發

《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英文版書封

“以英文出版中國抗日戰爭史的官方版本,這還是第一次,可謂‘零的突破’。”10月21日,在《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英文版出版座談會上,該書中文版編寫組的首席專家支紹曾如是說。

25萬字、60余幅珍貴歷史照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中央編譯局專家組數月辛勤工作的成果。它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抗戰歷史的真相。

彌補歷史空白

中央編譯局的外籍專家Holly Snape是英國人,她有一個美麗的中文名:桃李。她與美國專家及很多中方專家一起,全程參與了《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的翻譯工作。

在桃李所受的教育中,中國抗戰幾乎是一個空白。“說起來真的特別遺憾,因為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基本不會學到中國在二戰時的貢獻,更不用說重大的貢獻了。很多西方人可能根本都不知道中國是二戰盟國的一部分。很多國外研究用的都是日本資料。”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桃李這樣說。

支紹曾表示,這種情況也和中國關於二戰的研究、譯介、宣傳長期滯后有關系。

正如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所言,在西方人眼中,中國幾乎是一個“被遺忘的盟友”。外界對於中國在漫長抗戰中付出的沉重代價、作出的巨大貢獻缺乏認識,即使知道中國參戰的人,也往往將其視為“次要戰場”﹔同樣,不懂中國抗戰的讀者,也很難理解這場戰爭給現代中國進程、中國社會與民族心理帶來的深刻改變。“了解中國在二戰中的地位和貢獻,對於正確認識中國當代‘過敏’的一些情緒,包括中日關系、中國當前的政策都有幫助。我覺得這件事特別有意義。”桃李說。

負責本書出版的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告訴本報記者,在法蘭克福書展上,一些德國朋友給予本書很高的評價。他們告訴我,以往二戰“歐洲中心論”的觀點認為主戰場在歐洲,往往忽視東方主戰場尤其是中國的地位。通過這本書,西方讀者可以對此有新的認識。

艱辛的翻譯歷程

翻譯工作是艱辛的。中央編譯局文獻翻譯部英文處處長王麗麗告訴本報記者,從3月底接到任務,到7月初交稿,中間隻有70多個工作日,加班加點是常態。而在翻譯過程中,該書的中文版本還經歷了兩次修改。

單看書名,就能看出翻譯工作的創新。本書英文名為“The Chin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內含深意。

桃李說,“抗日”以前有過很多譯法,比如“anti-Japanese”,不但無法體現中國抗戰的正義性質,而且也體現不出“抵抗”的意思,聽起來更像是“反日”“反日本人”,和這場戰爭的本質相差甚遠。因此,他們選用了“resistance against”這一西方讀者都很熟悉的詞組。在二戰史語境中,“抵抗納粹”用的就是“resistance against the Nazis”。

“中國人從小就知道抗日戰爭的正義性,但西方讀者不一定知道。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就要體現出抗日戰爭的正義性。”王麗麗說。對於日軍“侵華”戰爭,書名中使用的是“aggression”。在此之前,曾經有過用“invasion”的譯法,但這個詞更強調是軍事入侵,而且可能還是合法的﹔但用“aggression”,就能體現出日軍對中國政治、文化、軍事、經濟等的全面侵略,表明戰爭的根源不在中國。

詞語的變化,體現出話語體系轉變的意味。這本書非常注重與國際語言對接,有時甚至為此改變句子的結構、改換方式進行表述。“我可以很自信地說,翻譯之后的這本書,西方讀者讀起來沒有任何語言上的障礙,非常順暢。”桃李表示。

翻譯組還在歷史細節的考証、術語的翻譯上花了大量時間。在中文版中,幾乎每一段文字中都會出現地名、人名和歷史事件。而其中很多術語都被日方翻譯過,比如“九一八事變”,日方的翻譯是“Manchuria Incident”(滿洲裡事變),看上去很中立。桃李甚至對“Manchuria”(滿洲裡)這個詞語表示了疑問:“我們以前讀書看到這個詞,根本不知道這是中國的領土。”

因此,翻譯組進行了大量日文、俄文、英文和中文相關史料的交叉查証,求証了許多原始材料,更正了許多錯訛、衍生和丟失的說法譯法。“隻有這樣,才能把這本書做成真正的信史。”編譯局英文處副處長劉亮說。

突破性的創新

雖然是翻譯,但在支紹曾眼中,這本英文版的中國抗戰史,還是有很多“再創造”。

“主要是從外國人的文化背景出發,提出了很多中文語境中可能順理成章、一筆帶過的問題。比如細菌戰、化學戰的罪証問題,不同語言史料之間存在差異,這些問題都需要考証。而一些歷史上的地名,經過幾十年的時間,都有變化,也需要去跟蹤。這次翻譯,其實也給中國的抗戰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課題,督促我們加強研究,逐步打破歐洲中心論和歐美中心論。”支紹曾說。

編譯局資深翻譯童孝華告訴我們,在中文語境中經常使用的一些表態性質的修飾詞,比如“大好河山”“寶貴生命”“勝利會師”“錯誤政策”等,落實到英文裡,就顯得邏輯不順暢、表達冗余。西方讀者不喜歡在歷史敘述中加入評點性質的表達,所以在翻譯中,這些排比、限定、修飾性的詞語,能去掉的就去掉了。

“我們希望在歷史翻譯中盡量做到客觀中立。”桃李表示。這種“客觀中立”也體現在對抗戰史的全面敘述中。本書正面肯定了國民黨及其軍隊在正面戰場的作用,也詳細記錄了其在抗戰初期的消極政策和相持階段的動搖甚至挑起摩擦和內戰的行為﹔也展示了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與英緬軍並肩作戰的歷史,表現了中國抗戰的國際性。

該書電子書將在亞馬遜等一些國際電子商務平台上面向全世界讀者銷售。“這本書一定會在國外的政界、學界、思想界產生積極影響。”劉明清說。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