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王柏齡力主“裁彎取直”修國道

柳鬆

2015年11月12日14:3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10:春秋周刊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王柏齡一度任長江要塞司令。1928年3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南京成立,王柏齡任教授部主任。11月,他被免去軍校教授部主任,改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在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期間,王柏齡主持修筑了京杭(即南京至杭州)的國道。當時南京既為國民政府首都,道路交通已經提到日程上來。當時南京陸上交通,隻有一條京滬鐵路可通上海,再就是用輪渡運列車北上的津浦鐵路﹔水運雖有長江之利,但長江航運如遇軍事行動,則會立即呈現“封鎖”狀態。而南京以南及西南,均無路可通,於是隻有整備南京到杭州的國道,使之變成快速捷徑,才能緩解交通壓力。如由鐵路線往杭州,從南京至上海為311公裡,再從上海至杭州為204公裡,共計515公裡,而由南京至杭州的國道整備后隻有270余公裡,比鐵路線縮短近一半的裡程。最初計劃比實際裡程要長,而且曲線以江蘇段為多。王柏齡見此情況,決然主張“裁彎取直”。但他的主張既遭民間部分人士的反對,又遭國民政府財政當局的反對。民間部分人士反對的理由是:“裁彎取直”將征用不止百頃的良田,而道路繞越城鎮將會減少城鎮的發展機會﹔財政局反對的理由是:直線貫通須開闊新路線,逢山開山,遇水填水,工程費用將超過舊路線數倍。但王柏齡力排眾議,說明無論從平時還是從戰時,從眼前還是從長遠來考慮,“裁彎取直”整備京杭國道均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王柏齡的堅持下,“裁彎取直”的京杭國道終於筑成。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上海淪陷,南京告急。而南京大批撤退物資,就是由這條京杭國道日夜不停地運往杭州,再轉至江西,最后運抵大后方,為日后堅持持久抗戰保存了大量物資和機械設備。

(本稿由揚州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提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