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在抗大,張震聆聽了毛澤東和他,從領導一小塊根據地,到開創全國著名的19塊著名的根據地之一,在敵后的華中把一支數百人的游擊隊伍,壯大發展到擁有數萬人的能征善戰的勁旅。他參加了抗大第二期的學習,果敢、細致、熱誠,善於訓練部隊和指揮部隊攻堅,在抗日戰爭戰場上屢建奇功。他就是后來成為國防大學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
鑄劍抗大
西安事變后的1937年2月上旬,張震正准備到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去當軍政聯絡員,總政組織部通知他到抗大學習。他興沖沖地到延安報到。
張震進的是抗大第二期,這期是1月21日開學的。由於入學晚,他錯過了開學典禮。他聽同學講,開學典禮上,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毛澤東親自給學員們講話,說:“抗大像一塊磨刀石,把那些小資產階級意識磨個精光,把自己變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去創造新社會。”張震聽到同學的轉述后,不禁熱血沸騰。
抗大第二期學員,共招收了1362人,編為14個隊,其中第一、二、三、四隊大多數是紅軍的軍、師、團干部。張震分配到第二隊學習,任第三組組長,全組有10余人。二隊隊長是當過紅四方面軍參謀長的倪志亮,黨支部書記是謝富治,后由蕭望東接任。
每天早上,張震在嘹亮的軍號聲中起床,到延河邊出操。他和另3名同學睡一鋪大炕,內務很整潔。他和同學相處融洽,每到發津貼費,大家便相約到延安的飯館中改善一下伙食。5月,張震與平江籍的同學蘇振華、鐘赤兵、賴毅等相約,一起在延安的照相館合了張影,留下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照片上題“長征的我們於延安攝影”。抗大為學軍事的學員安排的軍事課有制式教練、地形學、排以下戰術訓練、工程學等,教員也有學員兼的,如譚希林、李東朝、王智濤等﹔政治課有統一戰線、黨的建設、政治經濟學、社會科學、哲學等,教員有羅世文、張如心、徐夢秋、艾思奇等。張震很喜歡聽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課,還自己掏錢買了一本《大眾哲學》。
在抗大,張震聆聽了毛澤東和黨中央許多領導人的講課。當時,毛澤東住在鳳凰山,在百忙中常抽出時間來抗大講課,他講的《辯証唯物主義》從4月一直講到7月盧溝橋事變,累計達百余個小時,毛澤東出身師范學校,深諳教學法,採取啟發式、研究式,講課就如談心一般,令人倍感親切。張震原以為唯物論、辯証法很深奧,聽課之后,茅塞頓開。在中央領導人的課中,張震還喜歡聽朱德的課。
張震在學習期間,參加了批判張國燾錯誤的斗爭。4月下旬的一天,二隊學員把張國燾找到教室裡,你一言我一語地批判他,揭發他分裂黨、分裂紅軍,殺害曠繼勛、曾中生等人的陰謀。張國燾聽后,一言不發地走了。
7月7日爆發的盧溝橋事變中止了張震的學業。抗大將在校學習的軍事干部編為一個隊,隨時准備開赴抗日前線作戰。隊長是楊得志,張震先為八班班長,后被選為隊黨支部書記。17日晚,張震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要他立即到中組部報到。到中組部后,張震見到了彭雪楓,原來是彭雪楓點名要張震隨他去太原開展特殊工作。后來,張震化名“中天”,以八路軍總部少校參謀的身份,負責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的聯絡、接待工作,並兼任辦事處總務科科長。
開辟鄂豫皖抗日根據地
1938年2月,張震奉調河南省確山竹溝,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參謀長,在軍事部部長彭雪楓的領導下,負責組織訓練抗日武裝。
張震等人通過調查,得知豫南有兩支土匪部隊“段團”“安團”民憤極大,於是以彭雪楓的名義,請“段團”官兵吃飯,機智地解除了他們武裝,將原系裹挾入伍、願意抗日的人員,改編入八路軍。“安團”也被張震的戰友周俊鳴解決。張震還廣泛動員群眾參軍,辦教導隊招青年學生,部隊迅速成長壯大起來。除組建了八路軍四支隊八團外,又於9月在竹溝成立了游擊支隊,后游擊支隊與另兩支部隊合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張震任參謀長。游擊支隊成立之初,僅4挺蘇式轉盤機槍,1支捷克式步槍,其余均為土造步槍。
9月26日,游擊支隊在竇樓與日軍突然遭遇。狹路相逢勇者勝。張震下令:敵人不到跟前不得開火。戰斗中,他突然左腿中彈受傷。為不影響士氣,他毫不聲張,不顧傷痛,一面親自架著一挺蘇式轉盤機槍向日軍開火,一面指揮一大隊正面阻止敵人。彭雪楓令二大隊向敵左側猛烈突擊。日軍被打得陣腳大亂,慌忙把尸體、傷兵抬上汽車,狼狽逃竄。此戰擊斃日軍10多人。
11月,游擊支隊在睢(縣)杞(縣)太(康)挺進,在這個“三裡一司令、五裡一隊長”的地區,廣泛開展統戰工作,促成了各路武裝與新四軍的合作關系。部隊解決了給養,擴充了兵員,並開辦了隨營學校,培養軍政技術干部。年底,張震決定繼續東進徐州附近地區。1939年元旦剛過,張震等收到毛澤東、王稼祥的電報:“你們在豫皖蘇地區開展常規戰爭,創立根據地的計劃是很對的,並已開始獲得成績,望放手去做,必獲大效。”
1月8日,游擊支隊初入亳州,即在蘆家廟戰斗中,殲滅偽軍300多人,在皖北聲威大振。游擊支隊進駐永城后,遇到了嚴重的春荒,由於根據地尚未建立起來,加上建制不斷在八路軍和新四軍中變動,軍需歸屬不明確,支隊經濟陷入困境。在最困難的時候,負責后勤供應的同志向彭雪楓和張震報告說:“‘金庫’裡隻剩下1元5角錢了。”部隊不得不將在永城勝仗中繳獲的10多匹馬賣掉,解了燃眉之急。當地群眾看到部隊雖然極為困難,卻秋毫無犯,感動地稱贊游擊支隊為“天下文明第一軍”。
張震等率領游擊支隊,東征西討,建立了永城敵后根據地,開辟淮上根據地,有效解決了財政問題,壯大了隊伍,支隊發展到5000余人。1939年9月,支隊在渦北新興集舉行紀念東征一周年大會。這一年支隊殲滅日偽軍6000余人,繳獲槍支1700余支。回顧東征戰績,張震在《周年回憶》中總結了自己對開展平原游擊戰的若干心得:
隻要積極進攻、爭取主動、用劣勢的武器是可以戰勝裝備優勢的敵人的﹔敵人向我進攻時,我們不但要一夕數遷,迷惑敵人,而且要迂回到敵人的側背去打擊敵人,箝制敵人﹔組織戰役時,不但要注意敵我對比,地形條件,更需要注意計算時間(接敵時間、戰斗時間、援敵到達時間)﹔改造地形(挖路修工事),加強群眾工作,造成人山人海,這是敵人無法戰勝我們的力量……
1940年2月,游擊支隊改為新四軍第六支隊。這時,隊伍已達1.7萬人,活躍在東抵運河線、西依黃泛區、北靠隴海路、南跨渦河的廣大地區。這時,包括皖東北、睢杞太等在內的豫皖蘇抗日民主根據地已經建立起來。
戰斗間隙,部隊開挖了從永城李寨到渦陽新集的排水溝,長20余裡,解決了當地多年的澇災。老百姓深為感謝,在溝旁樹碑將該溝取名為“新四溝”,並鐫刻了對聯:“前引前導與五億袍澤謀樂利,耐苦耐勞為三區廣眾造腴田。”
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重心移至華中。為鞏固華中,中央派出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南下,與第六支隊會合,共同對付頑軍。6月,兩支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張震任參謀長。7月,按照中原局“向東發展,向西防御”的部署,兩軍再度分開,彭雪楓部仍為第四縱隊。8月,八路軍第四縱隊完成了第二次整編,下轄四、五、六旅,加上縱隊特務團、直屬隊、抗大第四分校,共計1.7萬人,張震任縱隊參謀長。
11月6日,日軍第十三獨立混成旅團及徐蚌地區日偽軍5000余人,汽車70輛、坦克20余輛,在飛機掩護下,沿宿(縣)蒙(城)公路西犯渦陽、蒙城、太和等地。為支援國民黨友軍,張震等四縱領導決定在宿蒙公路上打一個防御阻擊戰,以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戰場選在蒙城以北的板橋集。17日,日偽軍進入伏擊圈,被八路軍戰士的手榴彈炸得死傷狼藉。幾架敵機飛臨板橋上空,瘋狂地向八路軍陣地投擲炸彈。四縱的機槍手利用敵機超低空俯沖的時機,組織交叉火力,擊落敵機一架。四縱採取運動戰,在兩天的激戰中,共斃傷日偽軍千余人,擊毀汽車、坦克10多輛。日偽軍隻好向北撤去。此戰震動了華中敵后,連國民黨第一戰區也表示欽佩和嘉獎。張震和彭雪楓戰后來到板橋集敵機殘骸前,欣然合影留念。這架飛機機號是385,系昭和十四年(1939年)二月新制造的輕型轟炸機。
豫皖蘇反頑斗爭
皖南事變后,八路軍四縱改為新四軍第四師,張震任參謀長兼淮北軍區參謀長。
四師主力在3個月之久的反頑斗爭中,基本完成了“向西防御”和阻止頑軍東進蘇北與北上山東的戰略任務。但部隊在日、偽、頑的夾擊下,3個主力團都遭受嚴重損失,根據地急劇縮小,部隊十分疲憊,彈藥缺乏,處境非常困難。新四軍軍部於1941年4月25日來電,指示四師主力脫離津浦路以西地區,進至皖東北,創建根據地,阻止頑軍東進。彭雪楓、張震遂率主力移師路東。
為總結這段慘痛的教訓,張震撰寫了《三個月來反頑斗爭在軍事上的初步總結與今后任務》的報告,分析反頑斗爭失利的原因:主要是高估了敵頑矛盾,放鬆了自己的戒備﹔部隊缺乏反頑斗爭的經驗,也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以過去的老辦法來對付頑軍已不適用﹔游擊戰爭是流動的,不是在一條固定的戰線上,要靈活地實施機動與轉移、集中與分散。
對路西遭受的失敗,領導人都不諉過。彭雪楓主動承擔了全部領導責任,而張震則向陳毅軍長說:“作為四師參謀長,我在津浦路西反頑斗爭中也負有責任,自己的能力與職務的要求不相稱,好比是拿黃牛當馬騎。”陳毅笑著說:“不管怎麼講,黃牛能當馬騎,也是一頭好黃牛呀!”自此,張震全力輔佐師長屯兵淮北,整訓部隊,厲兵秣馬,爭取早日打回津浦路西去。
11月中旬,蘇皖邊區黨委派張震前往宿東,召開宿東抗日武裝聯席會議。19日晨,張震在睡夢中突然被部下叫醒:“104快走!敵人來了!”原來,日軍接到漢奸密告,組織百余人的隊伍乘數輛汽車奔襲會議地點盛圩子來了。警衛連與日軍近戰拼殺,展開了肉搏戰,24名干部戰士為掩護張震、宿東地委、游擊支隊機關轉移而犧牲。張震帶著通信班,且戰且退。
1941年秋,張震奉上級命令,兼任抗大四分校副校長,多次到學校給學員上課,修改教材,指導演習。1942年,淮北根據地由於日寇反復“掃蕩”“清剿”,加上國民黨的封鎖,進入了十分困難的時期。為渡過難關,淮北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移兵就食。張震協助彭雪楓、鄧子恢等率部挫敗日偽軍1942年的冬季“掃蕩”。在33天的反“掃蕩”作戰中,四師部隊兩襲馬公店,三打金鎖鎮,圍攻泗縣城,堅守朱家崗,破擊泗靈公路,33天中打了37仗,共殲日偽軍700余人,粉碎了敵軍合擊四師主力、“蠶食”根據地的陰謀,鞏固和擴大了淮北抗日根據地。
1943年春,頑軍韓德勤親率第八十九軍、獨立第六旅、保安第三縱隊等部,西渡運河,深入淮北抗日根據地中心,企圖在洪澤湖畔建立新的反共基地。為打擊韓部的囂張氣焰,張震等四師領導率部發起了山子頭自衛反擊戰役。此役,生俘了韓德勤及其參謀長呂漢勁以下千余人,摧毀了頑總指揮部、獨立第六旅、保安第三縱隊。
韓德勤被俘后,態度十分強硬。為爭取韓部與新四軍合作抗戰,張震等領導決定按照陳毅指示,將韓德勤及其部分人槍送回。臨別,韓德勤表示:“以后絕不跟新四軍搞磨擦了,即使是王仲廉東進,我也要制止他反共!”
粉碎了頑軍的進攻,淮北根據地避免了兩線作戰,1943年順利地展開了反“蠶食”、反“偽化”的斗爭,張震等人指揮部隊全年作戰1580次,斃傷偽軍4000余人,俘5800余人,拔除據點36處,從日偽手中奪回了13個區72個鄉約1.1萬平方公裡的失地。
1944年8月15日,四師在張震等領導的指揮下誓師西進,至11月初,共殲滅日偽頑軍1.3萬余人,恢復和發展了路西1.3萬平方公裡的地區,解放人口250萬,勝利收復路西。11月16日,張震被任命為第十一旅旅長兼淮北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同時仍任四師參謀長。就任后,他大力發展地方武裝,開展軍事練兵。
華中攻勢作戰
1945年2月初,宿縣地區日偽軍來犯,企圖擴大“偽化”地區,破壞新建抗日民主政權。張震向師部建議予敵回擊,由師部統一組織行動。師部十分贊成,並下令由張震、吳芝圃負責統一指揮十一旅與九旅行動。
2月5日,張震率三十一團和騎兵團抵達永宿公路的要沖五鋪地區。他經過勘察,決定先打掉設在五鋪的這個敵重要據點。敵據點很堅固,鹿砦也很厚,周圍筑有碉堡、崗樓多座。張震指揮工兵,經過5個小時破障,突入敵據點。
2月9日,張震與九旅旅長滕海清決定採取圍點打援法進攻二裡圩據點,由九旅負責攻,十一旅負責打援,輕取二裡圩和援敵。第二天,張震又指揮部隊,採用步炮協同攻打曹圩子據點,僅10多分鐘就突入據點,全殲守敵。16日,張震在指揮阻擊偽軍郝鵬舉部2000余人的戰斗中,被一顆子彈擊中右臂。他不顧傷痛,繼續指揮部隊攻擊,最終打垮了敵軍。
3月上旬,日偽向永商亳地區“掃蕩”,張震抽出兩營精兵,夜襲駐董樓的偽軍第十四師一個營。17日,守敵被全殲。這次夜襲,先機制敵,打亂了日偽軍的“掃蕩”部署。
5月8日,德國法西斯投降,張震大為振奮。他知道,這意味著日本法西斯的末日即將到來。不久,師部決定:由十一旅為主,採取攻點打援的辦法,發起宿南戰役,殲滅偽十五師。宿南戰役,歷時兩個多月,張震指揮部隊打了3次大仗。
第一仗在任集,是圍點打援、一舉多得的典范之作。5月22日凌晨,張震率三十一團和騎兵團發起攻堅作戰,經兩小時激戰,擊斃偽十五師特務三團團長任亞航以下百余人。接著,東面偽十五師五十八團5個連來援,張震事前已令九旅二十七團在其必經之路伏擊,將援敵全部包了餃子﹔聞訊從北面趕來的敵偽十五師五十七團的4個連來援,張震命騎兵團出擊,將敵大部殲滅。
第二仗在袁店集。6月24日,張震令二十四團對偽十五師五十九團據守大小圩子的一個營發起攻擊。很快,部隊在機槍掩護下,突破鹿砦,發起沖鋒,突入大圩子。接著,二十四團對守在工事更加堅固的小圩子之敵,展開政治攻勢,通過戰場喊話,利用敵軍心動搖之際,佔領了炮樓。該部敵人全部投降。
第三仗在界溝。根據掌握的情報,界溝守敵將要撤退。於是,張震派姚運良副旅長先率騎兵團,向界溝逼近,伺機殲敵。7月1日,張震指揮發起拔點戰斗,部隊攻佔四面的碉堡后,守敵成了瓮中之鱉,全部投降。
至此,歷時兩月的宿南戰役,在張震指揮下,勝利結束。宿南戰役收復了9500多平方公裡失地,解放人民20余萬,使淮北路西根據地的8個縣完全連成一片。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拒絕向新四軍投降。不降就打,張震奉令率十一旅攻打永城縣城,敵3個團分三路來援,張震於是放棄攻城,改為圍城打援,擊潰了援敵。10日后,再次攻城,部隊對東門的攻擊不順利,一度攻入城內,又被反擊出來,張震於是令部隊調整部署,主攻西門,一舉突入城內,隨即全殲守敵,解放了永城。
受此勝利影響,永城西面的酂城,守敵偽十八師師長杜新民准備起義。他派人送信給張震,說邢劍五等兩團尚能控制,但還有兩團把握不大,問是否能推遲起義時間。張震派人轉告他,起義時間不變,隻要堅決行動,就一定能夠成功。隨后,張震率十一旅和蕭縣獨立旅前往宋庄,策應杜新民。9月21日,杜新民率所部4000人起義成功。至此,張震勝利結束了8年抗戰的戰斗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