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夕陽的余暉映出了遠處稀疏的樹影,參觀的人潮已漸漸消散。晚風卷起院子裡的落葉,揚出一道煙塵,毛阿敏的歌聲似乎在耳畔響起。
秋天裡的一個傍晚,我站在了雙城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大門前。
許多人到雙城專為參觀這個紀念館,我對那場曠世戰爭也是充滿了好奇。這裡就是解放戰爭中的四野指揮部?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指令發出地?畢竟上學時教科書對此寫得太少,使得當年做學生的我們對它的脈絡辨不清晰。是什麼原因使得當時全國幾乎是一片爛攤子的情況下,這所院子裡發出的一道道紅光卻能化做萬千彩霞,以致改變了戰場格局,最終將解放戰爭發酵成了幾乎是向我方一邊倒的局面?
腳步還在沉思,心卻已然穿過了大門,追隨當年那場硝煙而去……
歷史的選擇
回望當年,東北戰場的勝利真應了那句古老的話:歷史的選擇。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東北光復,主權回歸。在前蘇聯紅軍佔領下,形形色色的“維持會”遍地皆是,名目繁多的司令賽過牛毛,魚龍混雜,人心不穩,社會動蕩。抗戰的勝利,本是舉國同慶,但蔣介石急不可耐地剿共滅共之心大發。迅即下令限制八路軍新四軍受降日寇、部隊不准調動﹔在美國支援下,緊急從西南、西北調兵遣將向解放區進攻。中國人民面臨著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選擇。是戰?是和?第三次國內戰爭箭在弦上!
東北地區地緣政治敏感,地理位置重要,戰略物質豐富、交通便利。是國共兩黨都特別重視、決心奪取的重要戰略新區。
因此,指揮部設在雙城,是因著天時地利和戰略上的考量。歷史証明,這一選擇沒有錯。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東北戰略區不負中央重托、不辱使命,正是在雙城這個指揮部裡傳達出的個個作戰指令,使經過了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著名戰役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般地走上了解放全國的勝利之旅。
其間各種戰略戰術以及軍事武器的應用不用細說,諸多軍事著述沒少描述。這裡筆者最想提的是我軍獨有的一個神秘超級武器。這武器看似不起眼,卻對戰爭勝利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
說得這麼懸,是什麼這麼神奇?對年輕一代人來說,可能真的是兩個字:“好神”!但對老一代人來說,聽起來卻非常普通而熟悉,那就是我黨一貫主張的——政治思想工作。
民心所向
抗日戰爭勝利后,我黨在東北的力量與全國各個根據地相比最弱。但是,僅僅三年多時間,東北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不僅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偉大勝利,更取得了我黨領導革命勝利的主動權,使中國革命面貌徹底為之改觀,為全國解放戰爭取得最后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能取得這樣決定全局意義的轉變,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我黨採取了相信群眾、發動群眾,最后依靠群眾取得革命勝利的路線。
民心所向,勢不可擋。老兵許文臻回憶,山東軍區部隊挺進東北時,是山東軍區部隊改編的八個師中一至七師和警備旅濱海支隊獨立團共60000人。那是在1945年8月24日,臨沂戰役結束的第二天部隊便馬不停蹄向東北進軍。以日行120華裡的速度持續長途行軍,有的戰士腳上起了水泡,一路又苦又累。但隻要一經過村庄,村口就有群眾擺上茶水招待戰士們。特別是第二天天黑前到達龍口,剛放下背包,就來了好多群眾,送熱水給戰士們洗腳。他們不讓炊事員做飯,把熱騰騰的飯菜端到戰士們面前。還不讓部隊戰士站崗,組織民兵負責部隊警衛,使戰士們都感到受寵若驚。還沒到東北呢,東北一縱二師政委就在會上告訴他們:“東北很冷,都在下雪,不過家鄉父老鄉親們已經把棉衣給咱們准備好了,咱們在外就凍不著了。東北人民在等著我們,歡迎我們!”
1946年7月,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了擴大會議,形成了七七決議,決議號召干部到農村去,到群眾中去。經過廣泛動員和發動群眾,開展土改運動。幾千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他們是從心裡相信了共產黨、解放軍是廣大貧苦農民的救星。所以,當東北局決定在當地擴兵時,真是一人振臂,萬人響應。當時一縱、二縱、六縱都在雙城擴兵,實際錄入兵員超過1萬人。當時雙城地方有個獨立團,團長是牛崗,雙城人習慣稱為是“牛崗部隊”。部隊南下時,牛崗部隊老兵都已提職,新兵百分之百是雙城人(后進駐湖南邵陽)。
在當年隨四野揮軍南下的百萬雄師中,還有一支由120名雙城籍戰士組成的連隊,被稱為“雙城連”,歷經遼平津等戰役后雖折損近半仍前往廣西並完成了剿匪任務,大多數植根廣西,至今僅有十余人健在。
1947年隨部隊挺進東北,首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縱隊政治委員、開國將軍李中權回憶說,當年部隊挺進東北前,不知道有雙城這麼個地方,楊仗子戰斗后,才知道東北野戰軍總司令部前線指揮所設在雙城。雙城是個有悠久歷史的古城,解放戰爭年代,東野總司令部入駐雙城,雙城對東北全境的解放起到了偉大的作用﹔雙城數百萬民工隨四野大軍浩蕩入關,加上它的支前、兵源、補給方面的奉獻為遼沈戰役奠定了基礎,對全國的解放作出了有歷史意義的貢獻。
1947年1月,雙城縣委召開會議,要求把擁軍優屬和安置榮譽軍人作為當時支前的兩項主要工作抓緊抓好。在土地改革基礎上,縣委還積極組織了擴兵、戰勤、籌糧、籌餉、籌軍需品等支前活動。據統計,到1948年底,雙城全縣共有11138人參軍,出動戰勤民工73156人,擔架12484副,馬55320匹,大車13830台。雙城縣委和雙城人民為東北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所向無敵
四野老戰士李欣說,政治工作是部隊戰斗力的基礎和保証,在部隊上對戰士們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激發廣大戰士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精神意志。部隊政治思想工作大體上有三方面:一是提出尊老愛新口號。那時由山東到東北的部隊隻有幾萬人,后來發展到10多萬人,入關前發展到80萬正規軍。尊老愛新的口號,確實對於部隊的團結、鞏固和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是普遍搞訴苦教育。東野的士兵多來自貧苦農民家庭,土改前家家都有本血淚賬。訴苦中,每個戰士都講了自己的家庭歷史和情況,極大地激發了反對地主階級及國民黨反動派、擁護共產黨和解放軍的政治熱情,同時配合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使部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空前提高。
正是這種民心所向。才養育出了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使他們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始終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當時對我軍戰士生活條件的說法,不僅是小“米加步槍”,還有“狗皮帽子大頭鞋”。
江蘇籍四野老戰士韓鳳說,我們新四軍第三師是1945年9月底,按中央命令晝夜兼程挺進東北的。整個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我們的軍隊是以小米加步槍,頭戴狗皮帽子,腳穿靰鞡鞋與敵人作戰。
有個女戰士還回憶了自己在部隊穿大頭鞋參戰的經歷。
正是這樣一支隊伍,能在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武器裝備都遠遠不如敵方的情況下,卻憑著激情和信念,一腔熱血、不懼艱苦、不怕犧牲地打天下。有誰想到,狗皮帽子大頭鞋真可稱為四野軍中的一支神秘武器。傳說蔣介石和傅作義聽到偵察報告:長城內發現大量戴狗皮帽子的部隊時,驚呆得說不出話。渡江作戰后大都是追擊戰,敵軍望風而逃、我軍窮追不舍,甚至有的部隊遇到過向敵軍扔一隻大“傻”鞋,敵人就放下武器,並說,你們早一點扔過來,我早就不跑了的情況。
歷史的紀念
東北戰場是解放戰爭大幕拉開的一角,前線指揮部在雙城的兩年裡,我東北民主聯軍以排山倒海之勢痛擊國民黨反動勢力。先后指揮大小戰斗、戰役二十二次,其中著名的有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並成功策劃了歷時50天,殲敵47萬的遼沈戰役,為解放全東北,繼而奪取全國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可以說雙城是東北解放戰爭的首府,而此地則是對那場著名的“戰區”和百萬大軍成長、征戰的紀念。該紀念館位於雙城市雙城鎮東北隅,坐北朝南,佔地576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典型晚清建筑風格的古宅院,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有木質結構硬山式房屋35間,分作東西兩院。東院是三合院,一正兩廂各5間。西院作為通訊樞紐處有多部電台,與黨中央、毛澤東主席聯絡的電文以及作戰指令都是從這裡發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