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佐
1915年12月25日,雲南通電全國:“誓與四萬萬同胞共生死,擁護共和,反對帝制”,首先舉起護國義旗宣布獨立,偉烈豐功光照史冊。在轟轟烈烈的護國戰爭中,涌現出許多英勇慷慨的豪杰義士,為國家民族立下不朽功勛。其中,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三人,被譽為“護國三杰”。
“曠懷舉世皆兄弟”
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三人,雖然籍貫不同,但年齡相差隻有一歲,都出生於光緒八年或九年(1882或1883年),都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蔡鍔比唐、李二人畢業時間和步入軍界的時間都早,曾任廣西步軍第一標統(相當於團長)、廣西講武堂監督兼混成協協統(相當於旅長)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蔡鍔到雲南,任三十七協協統。此時,唐繼堯任該協第七十四標第一營管帶(相當於營長),李烈鈞也在雲南講武堂任教官(武昌起義時,離滇回江西九江舉事,1912年任江西都督)。雖然蔡、唐、李三人此時的官職高低不同,但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都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唐繼堯、李烈鈞還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是地地道道的同志。
唐、蔡、李三人情誼深厚。唐繼堯與李烈鈞同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畢業,同為同盟會會員,二人在日本時就是要好的同學、親密的朋友。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四川總督趙爾巽電邀在雲南陸軍講武堂任教官的李烈鈞入川,同在講武堂任教官的唐繼堯知道后,與李烈鈞依依難舍,寫了《五月送協和赴蜀》四首七言絕句相贈(李烈鈞,字協和)。其一雲:“蓋世雄才誰與儔?隻應砥柱作中流。登高一笑昆明水,江海蛟龍貯得不?”其二雲:“肝膽交情贈寶刀,偕行舊誼詠同袍。龍驤虎踞山河壯,留與他年說二豪。”其三雲:“蒼生涂炭最堪憐,淚洒天涯又七年。寶劍同磨江戶水,聯床夜夜話中原。”其四雲:“不必臨歧作嘆嗟,濱池蜀道盡中華。曠懷舉世皆兄弟,處處江山總是家。”第一首詩稱贊李烈鈞是如同蛟龍一樣的蓋世雄才,雲南地方狹小,就像滇池難容納蛟龍一樣。第二首詩說二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又在山川壯麗、藏龍臥虎的雲南共事,留下了讓后人傳頌的佳話。第三首詩說都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七年前在日本就互相勉勵,立下拯救中華的壯志。第四首詩希望李烈鈞不要因暫時分別而傷感,大丈夫四海為家,何況,無論四川還是雲南,都是中華的國土。
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即昆明“重九起義”前夕,唐繼堯曾與蔡鍔等人同游昆明曇華寺。當天,唐繼堯寫下了《三月與鬆坡諸君游曇華寺》七絕二首,可見起義前的唐、蔡二人已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了。其一雲:“滌將心境淨無瑕,照遍人間億萬家。不是阿儂偏太苦,四方多難忍看花。”其二雲:“不出斯人又一年,莫將心事問青天。春風也感蒼黎苦,紅遍山山泣杜鵑。”這兩首詩表達了唐繼堯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希望有偉人出現拯救國民的情思,也含有要與蔡鍔共勉,一道拯救中國的意思。
“龍驤虎踞山河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雲南昆明也於10月30日(農歷九月九日)舉行了“重九”起義。起義勝利后,雲南成立雲南軍都督府,蔡鍔為軍都督,唐繼堯擔任軍政、參謀兩部次長兼講武堂總辦(相當於校長)。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深感滇、川、黔三省尚未在自己的控制范圍內,而雲南的兵力又最強,於是調蔡鍔入京以削弱雲南實力。蔡鍔於是推薦唐繼堯為雲南都督,自己離滇入京出任全國經界局督辦,統籌全國土地、稅收等各項經濟事務。
袁世凱實施種種倒行逆施,妄圖復辟帝制,使擁護共和的人士無比憤慨。遠在雲南的唐繼堯,除對袁世凱的竊國行為無比憤慨外,還對處於袁世凱嚴密監視之下的老朋友、老長官蔡鍔的個人安危十分擔心。1914年秋,唐繼堯通過全國經界局秘書長、雲南人周鐘岳秘密轉告蔡鍔:“蔡公在京,安能伈伈伣伣屈伏其下?將來為袁所忌,必遭危險。不如脫身南來,共圖大事。”蔡鍔對唐繼堯的憂慮和勸告十分贊同,不久便密電唐繼堯:“袁氏變更國體,事在必行,關系國家安危甚大,公意若何?”唐繼堯立即復電:“萬難屈從!滇中已有計劃,請公南來主持!”“請公南來主持”六字,充分顯示了唐繼堯不忘舊誼、不忘舊恩、思賢如渴、甘於讓賢的寬廣胸懷。
唐繼堯為舉行反袁、護國起義,早在1914年秋就暗地裡做著招納人才、籌集軍費等各種准備。當他得知江西都督李烈鈞湖口反袁起義失敗后已由日本潛回香港,便立即派堂弟唐萍賡以調查自來水為名,暗地裡到達香港接應李烈鈞、方聲濤、熊克武等人入滇。唐繼堯還以雲南政府名義,致電越南總督,請保護由海防登陸經越南來滇人士之安全。后來得知蔡鍔從袁世凱爪牙嚴密監視下的北京逃出,經天津、日本輾轉來到香港時,唐繼堯一方面命鄧泰中至香港接蔡鍔來滇,一方面派其堂弟、警衛團團長唐繼虞率一個警衛中隊前往河口保護李烈鈞、蔡鍔等人的安全。由於保衛措施十分嚴密,終於挫敗了阿迷縣長張一鯤等人受袁世凱的指使陰謀在火車上刺殺蔡鍔的企圖。
1915年12月17日和19日,李烈鈞、蔡鍔等人先后平安到達昆明。
“隻應砥柱作中流”
12月21日,雲南反袁護國起義已經萬事俱備,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人召集上校以上軍官和部分地方行政長官開緊急會議,正式決定響應孫中山的號召興兵討袁。會議之前,唐繼堯認為蔡鍔是自己的老長官、老上司,德高望重,反袁護國起義的大事理應由蔡鍔來領導,再三向蔡鍔表示願意將“雲南將軍”一職相讓,請蔡鍔坐鎮昆明領導整個護國起義,自己願意領兵出滇討袁。蔡鍔十分感動,對唐繼堯說:“我此次來滇,協同舉義,完全為討袁、為救國,並非爭權,亦非奪利,若果喧賓奪主,不論理論事實如何,總不足以示天下后世,更何以對滇中父老,深望蓂賡(唐繼堯字蓂賡,引者注),鑒此苦衷,無再固辭,並盼總攬全局,統一軍政,勿存客氣,不辭勞怨,獨為其難,以赴事功。”史載,唐繼堯與蔡鍔一再相讓,“反覆辯論不已……情詞誠摯至於泣下。”唐繼堯無奈,隻好聽從眾人推舉擔任雲南都督一職,廢除袁世凱變更的“雲南將軍”名稱,蔡鍔任總司令。史載:“出征者為總司令,留守者為都督。公事彼此均咨文。關於停戰、議和等事,須得內外同意。”(劉雲峰《護國軍紀要》)
唐繼堯將滇軍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即最精銳的部隊組成第一軍,蔡鍔任第一軍總司令出兵四川。第一軍是滇軍骨干隊伍,軍械最優,糧餉充足。參謀長羅佩金贊助給第一軍的12萬銀元,可維持兩個月的軍餉﹔唐繼堯還叫蔡鍔攜帶了從雲南中央銀行庫存的100萬元兌換券(折合22萬銀元)作為軍餉。蔡鍔的第一軍在川邊作戰時,盡管雲南的財政和軍事情況都很吃緊,但唐繼堯仍匯去10萬銀元,送去部分槍彈,派出幾支增援部隊和一批補充兵員支援蔡鍔。在蔡鍔出征之前,唐繼堯還答應蔡鍔的請求,將自己貼身侍衛鄒若衡(雲南永善人)調撥給蔡鍔做侍衛,可見唐、蔡二人感情之深。滇軍的其余部隊組成第二軍和第三軍,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出兵廣西,唐繼堯任第三軍總司令留守昆明。護國軍第一二兩軍離開雲南后,袁世凱便令廣東將軍龍濟光由廣西攻入滇南,又令川軍楊啟元部從滇西北永勝、華坪一帶入侵,各地的土匪也群起響應,雲南的軍情十分危急。唐繼堯沉著應對,對眾人說:“袁氏盜國,決無成理。萬一我軍失利,吾一身當之,決無貽累人民!”
胸懷寬廣的唐、蔡、李三杰,公忠體國,團結一心,終於取得了護國起義的勝利。后來,唐繼堯在一次談話中說:“雲南起義,系由孫先生倡導,吾滇自主為之,外間不察,有謂鬆坡為主動,雲南為被動者。其實吾滇尚未起義之前,孫先生迭派董福開及呂志伊先后來滇。起義后,本人即派李宗黃赴滬,請示機宜。歸根到底,真正主動者系孫先生,我與鬆坡均系奉命承教。但吾與鬆坡迭共患難,吾滇對鬆坡之死,應表示非常之哀悼,且應為之立祠,以表報功之誼,一生一死,乃見交情,是非毀譽,毫不必計較也。”
雲南護國起義的參與者李宗黃先生對唐、蔡、李三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在護國起義中的作用這樣評價:“惟蔡、李不能見唐之偉大,非唐不能成蔡、李之豐功。”是的,由於唐繼堯胸懷大志、海納百川、深謀遠慮﹔蔡鍔智勇雙全、嫻於韜略﹔李烈鈞才氣縱橫、驍勇善戰,而他們三人又精誠團結、通力合作,再加上出征的滇軍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作戰勇敢的正義之師,雲南百姓是深明大義、擁護共和的人民,才成就了唐、蔡、李“護國三杰”的偉業。作者系昆明電機技工學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