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粉林 魏 亮
2015年1月14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原副主席——我們敬愛的老首長張萬年同志與世長辭。將星隕落,三軍同悲,哀思無盡。
老首長1944年8月在黃縣獨立營(廣州軍區第123師前身之一部)參加八路軍,從戰士、班長一路成長為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期間除在武漢軍區部隊工作的15年,先后在軍區部隊戰斗工作了30多年,作出了不朽功績,備受全區官兵尊重和愛戴。深切緬懷這位軍區部隊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深情回顧這位鐵血將領豐富的人生歷程,深刻感悟這位我軍卓越領導人崇高的精神風范,我們高山仰止、崇敬滿懷!
一
我們深切緬懷老首長,他立黨為公寫忠誠,信念堅定如磐石。
少年立志跟黨走。張萬年同志1928年8月1日出生於山東黃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一家13口隻有兩畝薄地,小時候要過飯,遭受過日偽軍毒打,父親被抓了壯丁,飽嘗苦難辛酸,從心底痛恨地主豪強、痛恨日偽軍、痛恨黑暗的舊社會,瞞著家人毅然參加八路軍,由此走上救國救民道路。到部隊后,他逐步了解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光榮傳統,懂得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道理,從一個苦大仇深的窮孩子,迅速成長為優秀的八路軍戰士。1945年8月,入伍一年就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把自己的命運跟黨和人民軍隊緊密結合在一起,並決心為黨的事業貢獻一生。后來,他專門請人畫了三幅畫:一幅畫的是12歲當木匠跟父親拉大鋸的場面,一幅畫的是13歲帶著四弟張萬文和同伴鄒世榮外出討飯的場面,一幅畫的是16歲參加八路軍前深思的場面。他把畫挂在家中顯眼位置,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本,這個“本”就是黨的救命之恩。
愛崗敬業報黨恩。老首長經常說,一個共產黨員什麼時候都要銘記黨的恩情、組織的培養,以實際行動報效黨、國家和軍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新兵,入伍3個多月四大技術考核三項是尖子,總評優秀﹔當警衛員,戰場上兩次生死關頭救下負傷首長﹔當排長,勇挑突擊排重擔,兩處負傷不下火線﹔當副指導員,兩個腳后跟嚴重凍傷,仍堅持參加整個冬季攻勢﹔當股長,精心組織籌劃戰斗,有勇有謀﹔當參謀,業務精湛,被彭德懷元帥贊為“活地圖”﹔當學員,是南京軍事學院“五好學員”﹔當師團主官,帶領“塔山英雄團”“鐵軍師”再創輝煌。正是源於對黨的深厚感情、對黨的無限忠誠,老首長對每一項任務都精益求精,在每一個崗位都殫精竭慮,作出了優異的成績。
大風大浪見黨性。在各種艱難困苦和重大考驗面前,他立場堅定、矢志不渝。1958年任368團第一副團長兼參謀長,受“單純軍事觀點”沖擊遭到嚴厲批判,仍堅持狠抓軍事訓練不動搖﹔1966年任367團(“塔山英雄團”)團長,因所謂“軍事沖擊政治”成了“黑典型”,仍堅持真理、敢說真話﹔1966年任軍區作戰部科長,面對文革混亂局面,全力排除干擾,千方百計保証業務工作正常運轉﹔1968年奉命參加赴越南溪山學習組,期間身患瘧疾,差點失去生命,仍牢記使命,出色完成任務﹔1971年任127師(“鐵軍師”)師長,因“九一三”事件影響,接受組織審查近3年,師長一干就是13年,仍兢兢業業干工作﹔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作為軍區司令員,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指揮,旗幟鮮明反對動亂。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老首長始終相信黨、相信真理、相信歷史,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赤膽忠誠。
二
我們深切緬懷老首長,他戎馬倥傯經百戰,戰功赫赫揚威名。
當兵打仗,他是鐵骨硬漢,拼出了豪氣血性。1945年2月11日參加圍攻山東萊陽萬第團,是老首長第一次參加戰斗,和日軍進行白刃格斗,他英勇無畏,一路沖殺直到敵人舉槍投降。這讓他明白了,當兵就要不怕死,打仗就要往前沖!從那以后,他一生參加戰役戰斗上百次,在槍林彈雨的生死考驗中,始終不怕犧牲、沖鋒陷陣、奮勇殺敵,先后在搶佔摩天嶺、惡戰營盤、鏖戰塔山等硬仗惡仗中五次榮立大功。特別是在塔山阻擊戰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團通信隊,經過六天六夜血戰,誓死保証了通信暢通,所帶領的通信隊涌現出我軍第一個“通信英雄”王振英等一批英模功臣,他本人也榮立大功。這場戰斗中鑄就的“服從大局、嚴守紀律、勇於犧牲、敢打必勝”的塔山精神,永載史冊。在廣西容縣石頭圩戰斗中,他與戰友們一起,機智果斷、英勇頑強,創下了以20余人俘敵一個保安團1500多人的戰績。在南澎島戰斗中,他任前指作戰訓練股股長,嚴密組織籌劃,部隊一舉全殲守敵。在東山島戰斗中,他作為唯一的作戰參謀,冒死三進三出東山島,為戰斗勝利作出了貢獻。
練兵打仗,他是行家裡手,練出了精兵強將。1961年8月開始,他先后任“塔山英雄團”副團長、團長,和政治委員修向輝、湯天順一道,立足隨時准備打仗,狠抓戰備訓練,摸索出基礎動作、合成動作、應用“三步走”訓練法和深貓腰、高抬腿、輕入水的“夜訓九字訣”,大大提高了訓練效果﹔領導全團積極開展學習郭興福教學法活動,持續興起群眾性練兵熱潮,帶隊參加41軍“湯坑比武”、廣州軍區“耒陽大比武”和全軍“大比武”,取得優異成績﹔堅決貫徹練為戰思想,連續三年把部隊置於艱苦困難的條件下錘煉摔打,率團參加“山水”和“閃電”系列演習,有效提高了各級指揮員組織指揮能力和部隊實戰能力。1964年底,軍區向全區推廣了團隊經驗,“塔山英雄團”再次聲名遠揚。1968年4月,他赴越南考察學習期間,親身體驗當時世界上最激烈、最殘酷、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戰爭,對未來戰爭形態變化走向和我軍戰備訓練進行深入思考,參與起草的報告引起總部關注。1969年7月,他任“鐵軍師”師長后,黨委“一班人”牢固確立戰斗隊思想,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鍛造鐵軍。
帶兵打仗,他是虎將英才,帶出了雄師勁旅。1978年12月,他任43軍副軍長兼127師師長,和師政委蔡春禮一起,在廣州軍區統一指揮下,率部參加南疆自衛反擊戰。在歷時22天的戰斗中,他胸懷全局、決心果斷、靠前指揮,採用“殺雞用牛刀”的戰法,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四戰四捷,打出了國威軍威,受到廣西前指通令表彰和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向仲華的高度贊揚。1985年6月,他由武漢軍區副司令員調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負責軍事訓練和管理教育工作。1987年11月,任廣州軍區司令員。他始終堅持中心居中狠抓訓練,指導部隊完成了全軍合同戰術訓練試點、炮兵“快反”等重大訓練改革,在桂林陸軍學院完成了全軍教學法集訓,部隊訓練改革碩果累累﹔首次採用“一導多演”的方法,組織軍級單位首長機關進行戰役演習,探索了戰役訓練的新路子﹔組織戰區三軍首長機關協同作戰演習,提高了組織指揮方面軍抗登陸戰役能力﹔堅決貫徹中央關於南沙斗爭的戰略意圖,組織部隊加強適應性訓練,為爭取南沙斗爭主動特別是支援海上作戰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
我們深切緬懷老首長,他愛兵如子為典范,治軍帶兵顯方略。
知兵愛兵用真心。他經常說,什麼時候帶兵也離不開一個愛字,離不開一個情字,干部對戰士、骨干對戰友,要有父母之愛、兄長之情。戰爭年代,行軍打仗時,他總是幫戰友扛槍、背背包﹔宿營時,總是先招呼大家燙腳、挑泡﹔開飯時,總是讓戰士先吃,把站崗戰士的飯留好,自己再吃。和平時期,不論是當團長還是師長,不論是當軍長還是軍區領導,他始終心中有兵、牽挂戰士,最開心的時候,就是來到戰士中間,和戰士們打成一片,經常深夜到班排,檢查戰士們被子蓋得暖不暖、睡得香不香。任副團長時,到九連蹲點,他發現戰士李仲元因瞞著家裡來當兵受到母親責備,想請假回去未被批准,思想波動較大。他親自找李仲元談心,既表揚小李積極要求參軍,又教其寫信安慰母親,一通話說得小李心裡暖融融。任軍區司令員時,他到駐南澳島部隊調研,發現班長向礽海知兵愛兵很細心,對班裡戰士情況一清二楚。老首長非常高興,特意叮囑小向有了新的帶兵體會,可寫信交流。后來,他接到小向來信,高興得像家長接到孩子的信一樣,當天就親筆回了信。這件事,很快引起轟動。小向深受鼓舞,兩個多月后,又給老首長寫了一封匯報信。老首長從來信中讀出了向班長的明顯進步,非常欣慰,再次親筆回信。一時間,軍區司令員和一個海防班長交朋友的故事成為佳話。向礽海也在老首長的鼓勵下不斷進步,考上了軍校,成長為一名優秀干部。
嚴愛有加注真情。老首長一貫倡導以德帶兵、以情帶兵,在愛的基礎上嚴之有理、嚴之有度,即使對那些有缺點、有過失甚至有錯誤的戰友,也一樣要關心愛護,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用真情焐熱他們。1948年2月,老首長在丹東臨時醫院住院期間,設法找到了脫離部隊的戰友孫德民,反復做工作,勸說其重新參加了革命隊伍。任師長期間,炮兵科副科長陳國祥組織實彈射擊發生亡人事故,他既十分痛心,按規定對陳國祥作出撤職處理,又非常關心,鼓勵其放下包袱,振奮精神干工作。一年后,又根據陳國祥的表現,建議師黨委恢復其副科長職務。文革期間,他對部屬嚴格要求、十分關心,在“造反派”鬧得最凶時,下了死命令,要求所有人白天晚上都不能離開辦公室,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為大家在政治上把住了關。后來,科裡的16名參謀,12人走上軍級領導崗位,2人走上軍區領導崗位。科裡同志回憶起這段歷史,無不嘖嘖稱贊、終生感激。
科學帶兵見真功。老首長曾受到過鄧小平同志當面稱贊,“你是一個帶兵的人”。在長期的帶兵實踐中,他非常注重探索帶兵之道,總結出一系列方法經驗,提出干部骨干要做到“五看”:訓練看勁頭,吃飯看胃口,睡覺看姿勢,來信看表情,課外活動看參與﹔搞好“兩個團結”:一要團結先進戰士,二要團結后進戰士﹔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基層建設,一手抓領導和機關的表率作用﹔狠抓“兩個經常”:經常性思想工作和經常性管理工作﹔倡導“四個知道、一個跟上”:干部骨干要隨時知道戰士在哪裡、在干什麼、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思想工作和管理要跟上去。這些經驗做法,貼近部隊實際,扭住了關鍵要害,深受官兵歡迎,普遍推廣后成為新時期帶兵的重要法寶。
四
我們深切緬懷老首長,他品行高潔嚴律己,永葆本色真性情。
他始終保持著革命戰士的本色。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在什麼崗位,一心想著打仗事業,始終全身心扑在部隊建設上,畢生以部隊為家。當團長4年,他總是把功夫下在抓基層、打基礎上,多數時間都蹲在連隊,對基層情況很熟,不看花名冊都可以給全團班長點名﹔兩次帶部隊赴汕頭牛田洋進行圍海造田,帶頭跟戰士實行“五同”,還與警衛員結對子參加施工競賽。當師長13年,他大部分時間泡在訓練場,經常親自給部隊做射擊和刺殺示范,每年干部集訓都親自擔任隊長,言傳身教,嚴摳細訓。當軍區領導,他跑遍了戰區內所有的一線陣地、邊防哨卡和沿海島嶼,摸清了邊海防一線的情況,對部隊底數了如指掌。
他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的本色。一貫強調“對上忠,對下愛,對己嚴,對人寬”,歷來深惡痛絕跑官要官、拉幫結派、以權謀私等行為。他給自己定下“不叫不到”的規矩,每次到北京開會,從不往現職領導家中亂跑,一有空就去看望休息或生病住院的老同志。嚴格要求家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堅決不允許他們打著自己的旗號辦私事。他常說:嚴格身邊怎麼嚴?就是要在政治、思想、工作、作風、紀律上嚴格要求,防微杜漸。這既是對黨的事業負責,也是對每個同志的成長負責。三女兒張榕插隊到農村當知青時,幾次提出想參軍,他都沒有答應。即使有一年,師裡有3個女兵名額,符合條件的有4人,而且張榕排第一,他還是把自己女兒的名字劃掉了。對身邊工作人員,他始終嚴格要求,教育他們要以德立身,謙虛謹慎,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絕不能搞特殊、給黨的事業抹黑。
他始終保持著大寫做人的本色。老首長極其注重人格、氣節和品德的修養,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一生恪守中華民族艱苦朴素、尊賢敬老、仁愛謙讓的傳統美德。他秉持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外出輕車簡從,對吃住從不挑剔。他十分珍視生死與共的戰友,隻要有機會,就去尋找、看望他們,關心他們生活,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困難。1989年春,他到廣西邊防視察,想起了當年在東北營盤戰斗中並肩作戰的九班戰士戰富春,於是多方打聽,一路尋找,終於見到了闊別25年的老戰友,讓戰富春體會到了濃濃的戰友情。在軍區工作時,他經常看望退下來的老同志,積極為他們解決醫療、住房、生活等問題,特別是對當年的副連長宋太和等老革命,總是牽腸挂肚,多次過問,熱心解難。與老首長接觸過的戰友都感到,他重情重義、扶危濟困、古道熱腸,堪稱楷模。
1990年4月,老首長調任濟南軍區司令員。在宣布命令大會上,他深情表達了自己在廣州軍區工作期間同廣大官兵建立的深厚感情,表達了對這片土地的眷戀。離開軍區以后,他仍然一如既往地關心軍區部隊建設發展,特別是“九八抗洪”、駐軍港澳、“兩成兩力”建設和重大演訓活動,運籌帷幄,親自指揮,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指導。從軍委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他仍然牽挂著軍區部隊的建設發展,每當聽到我們有了新成績、新進步都由衷高興、勉勵有加,使我們倍受感動、深受鼓舞。
斯人已去,風范長存。老首長的寶貴思想、革命精神、崇高品質,永遠是軍區部隊的重要精神財富。他上不愧黨、下不愧兵的忠誠品格,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事業追求,務實開拓、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光明磊落、無私無畏的坦蕩胸懷,和軍區部隊建設發展的輝煌成就一起,已經永遠鐫刻在歷史豐碑上。深切緬懷他的不朽功績,追思學習他的崇高風范,將進一步激勵全區廣大官兵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頻道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