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枚“抗大”校徽所承載的歷史記憶

楊子忱

2016年02月16日08:1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抗大”教職員証章

我手中收藏有一枚“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職員証章”,即“抗大”校徽。擺弄此枚校徽,引發我無限遐想。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其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學校。1936年6月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后,改稱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簡稱“紅大”。中央任命林彪為“紅大”校長兼政委,劉伯承為副校長,羅瑞卿為教育長,楊尚昆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紅大”遷到延安,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抗大是中共培養抗日軍政干部的學校,毛澤東親任其教育委員會主席,並為其規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朴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及“團結、嚴肅、緊張、活潑”的校風。學員中,以部隊抽調的干部為主,並招收從全國各地到陝北的知識青年。抗大總校在延安時期,共辦了8期,招收學員29000余人。

抗大除總校外,還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了12所分校。1939年9月,抗大總校由羅瑞卿率領東遷到晉察冀邊區靈壽縣。1940年2月,又遷到太行山武鄉縣,靠近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1941年1月總校遷邢台。為保存干部,1943年3月,總校重返陝甘寧,駐綏德。不久,與駐延安的由抗大三分校改編的軍事學院及抗大第二、第七分校合並,徐向前任抗大校長,李井泉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長工任副校長。抗戰八年,抗大總校、分校共培養了十余萬軍政干部。

這枚抗大校徽有其特殊的意義。其造型輪廓為中華民國地圖。這張地圖,完整標示當時蒙古為中國的一部分。說明1946年前即1945年“八一五”前外蒙古還在中國版圖之內。同時,該校徽造型上還將我國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的東三省即偽滿洲國列為敵佔區。更巧妙的是,徽章上校名用全線框了后,形成一個銳利的箭頭,直指被日本帝國主義佔領的偽滿洲國,加上校名中有“抗日”二字,這就充分指明戰斗的方向。如此獨具匠心的設計,使得這枚抗大校徽有著不同的凡響。當年吉林人在陝北抗大學習的,有榆樹董速,1938年9月在抗大總校學習,后任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榆樹徐奇,1939年5月在抗大學習,后任八路軍太岳軍區一縱教導隊副大隊長,1942年5月8日在作戰中犧牲﹔長春張文海,1938年5月在陝北抗大學習,后任吉林省副省長。當年有一大批抗日愛國的吉林青年在抗大學習和成長。

頻道精選


珍貴組圖:周恩來19張外交經典照片

遵義會議上誰投了“關鍵一票” 力挺毛澤東指揮紅軍?

盤點:毛澤東如何評價“延安五老”(組圖)

周恩來曾評蔣介石:作為一個戰術家,他是拙劣的外行

緬懷張萬年:彭德懷曾評價他“腦瓜像個活地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