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鄧小平與劉伯承、賀龍等在西南軍政委員會會議上
大西南解放后,鄧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解放伊始,百廢待興,在中共中央西南局擴大會議上,鄧小平作出了修建成渝鐵路的重要決策,這一決策被普遍認為是西南軍政委員會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成渝鐵路西起成都,東抵重慶,全長505公裡,於1950年6月15日開工,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干線,也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它的建成,實現了巴蜀人民近半個世紀的夙願,對於推動整個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我們到了四川,一定要把成渝鐵路修好”
成渝鐵路所在的四川地區地處中國西南內陸腹地,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四周被高山和高原環繞,僅有長江水路和秦嶺巴山間的羊腸小道與外界溝通,山高水險,交通不便。路,既是四川人民的千年之痛,也是四川人民的千年夢想。
成渝鐵路的修建計劃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為控制物產豐富、人口稠密的四川,英、法、日、俄等國紛紛向清政府提出修筑川漢鐵路(成渝鐵路屬其西段)的計劃。而四川人民則針鋒相對,發出了自主修筑川漢鐵路的呼吁。1903年7月,四川總督錫良奏請清廷,“自設川漢鐵路公司,以辟利源而保主權”,得到清廷的批准和四川紳民的擁護。此后,川漢鐵路進入籌辦、募股、修筑階段。
正當川漢鐵路進入緊張修建階段之際,1910年11月,英、法、德、美四國蠻橫阻撓粵漢、川漢鐵路商辦。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悍然宣布鐵路干線國有政策,將粵漢、川漢鐵路筑路權賣給了英、法、德、美四國,同時攫佔了四川人民集資的修路款。這一收路賣路行徑激起了湘、鄂、川、粵人民的“保路運動”。清政府瘋狂鎮壓“保路運動”,激起了全國人民憤怒,保路請願運動后來發展為武裝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爆發的導火線。同年8月,修筑近兩年的川漢鐵路宣告停工。
民國時期,成渝鐵路的修建問題也多次被提上議事日程。1912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宣布川漢鐵路改為“國營”,躍躍欲試,但因當時軍閥楊森、劉湘等割據四川,戰亂不休,筑路之事擱置多年。1932年和1933年,前四川督軍周道剛、善后督辦劉湘又兩度倡議修建成渝鐵路,並向人民預征筑路稅款。但因劉湘、劉文輝為爭奪“四川王”寶座大動干戈,鐵路施工未能啟動。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授意宋子文組建“川黔鐵路公司”,將成渝鐵路作為川黔鐵路的北段。1936年6月,成渝鐵路工程局在重慶成立,施工地段主要在重慶至內江間。后因抗日戰爭和路款不濟等原因,該工程時斷時續,進展緩慢。抗戰結束后,馬歇爾來華,曾打算從援助歐洲的物資中撥出一部分來修筑成渝鐵路,后因國共談判破裂未果。1946年,國民黨政府因軍事需要再度復工,零敲碎打地修了幾個橋墩和一小段支線。到1949年底四川解放時,成渝鐵路完成的土石方及橋、涵、隧道僅為設計工程的34%,寸軌未鋪。
1904年出生的鄧小平從小就熟知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的歷史,熟知鐵路對四川人民的重要性。在肩負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經營西南”的歷史重任后,建設成渝鐵路的宏偉藍圖在他心中逐漸清晰起來。
早在進軍大西南之前,劉伯承、鄧小平就常說:“我們到了四川一定要把成渝鐵路修好。”1949年六七月間,鄧小平在率二野進軍四川之前,兩次專程到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家中拜訪他的堂兄、我國著名兵工專家陳修和,商談如何加快成渝鐵路的修筑問題。陳修和介紹說,抗戰期間,漢陽鋼鐵廠的許多設備和技術力量已遷到重慶鋼鐵廠。重慶解放后,若充分利用這些設備和技術力量,每年可產4萬多噸鐵路鋼軌,基本上可以解決成渝鐵路修建所需的鋼軌。現在成渝鐵路不少路基已筑成,部分橋墩、橋涵、隧道已聯通,充分利用這些條件,筑路工期是可以縮短的。對此,鄧小平十分贊同。由於陳修和正忙於其他任務,並正在准備赴北平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於是鄧小平請陳修和代為物色一些兵工技術人才,並寫一份關於修建成渝鐵路的意見書。陳修和欣然應允,並表示8月中旬交差。到了約定時間即8月17日,鄧小平專門派二野軍械處處長陳志堅帶著他的親筆信,到上海狄斯菲爾路拜訪陳修和接洽辦理。陳修和不負所望,為西南建設精心物色了幾十名兵工技術專家,組成一個技術大隊。1949年9月在出席開國大典期間,鄧小平、陳修和二人在北平再次會面,鄧小平信心十足地對陳修和說:“非常感謝你!我們決心把成渝鐵路很快修起來!”
“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
1949年7月16日,中央決定成立西南局。8月1日,中央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分別擔任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書記。隨后又決定成立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劉伯承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任西南軍區司令員,鄧小平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
11月30日,重慶解放。12月8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進駐重慶。鄧小平在西南局擴大會議上,正式作出了“興建成渝鐵路,造船修建碼頭”的重要決策。12月31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辦公會議上說:“要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不但可以恢復經濟,而且可以爭取人心,穩定人心。”
1950年1月2日,鄧小平在向中共中央報告重慶解放一個月后西南地區情況和建設新西南的工作計劃時,特別指出建設新西南的第一步是修建成渝鐵路,經濟要發展,鐵路應先行,要“著重於修建成渝鐵路”。
2月8日,西南軍政委員會在重慶正式成立。在鄧小平的提議之下,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后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即是“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幫助四川恢復經濟”。隨即,西南軍政委員會委派交通部部長趙健民赴北京向黨中央及鐵道部匯報有關成渝鐵路的修建計劃方案。
此前,在鄧小平的主持下,作過多次調查研究。考慮到修建成渝鐵路是四川人民的長期願望,如從成渝鐵路入手,既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又有助於經濟的恢復,帶動鋼鐵、機械、煤炭等行業的恢復和發展,還可以凝聚民心,有利於新政權建立后新秩序的確立。
接到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報告后,周恩來親自審定,然后直呈毛澤東。鄧小平隨后赴京當面向毛澤東請示。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單就鐵路來說,至少有兩條亟待開工:一是海軍提出修建從山東藍村經煙台到浙江蕭山的鐵路,以備海防﹔二是在新疆的王震給中央打了四五次報告,請求加快寶蘭、蘭新鐵路建設,以鞏固西北邊防。這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務。當鄧小平向毛澤東請示時,毛澤東回答,你能說服我,我就鼎力相助,否則就暫時擱置。鄧小平講了3點:第一點,四川交通閉塞,政令不暢,古人雲: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不修鐵路,不利於四川的政令暢通。第二點,重慶、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如修鐵路,可以帶動四川乃至西南百業興旺,並向全國提供優質大米、豬肉、禽蛋和副食品,互通有無。第三點,中國人還從未自行設計、自行施工修建鐵路,如果成渝鐵路率先修成,既可提高中國的國際聲望,也可使大大小小的工廠訂貨充足,加快工業發展。這3條理由讓毛澤東下定決心修成渝鐵路。國家當時財政相當困難,黨中央和政務院為了西南人民,決定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立即開始興建成渝鐵路。
中共中央、政務院在批准修建成渝鐵路計劃方案時特別指示:“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鐵路。”為了貫徹執行黨中央和政務院的指示,西南軍政委員會立即決定,以舊成渝鐵路工程局為基礎,組建重慶鐵路工程局。1950年3月21日,重慶鐵路工程局(6月12日改為西南鐵路工程局)在重慶嘉陵新村挂牌成立,趙健民為局長兼黨委書記,趙錫純為副局長,薩福均為副局長兼總工程師。與此同時,鄧小平還特別指示迅速抽調一批軍隊干部充實成渝鐵路各級領導班子,加快成渝鐵路的各項准備工作。
“修建成渝鐵路,我們軍隊要打頭陣”
考慮到解放初期修建成渝鐵路是在國民經濟尚待恢復和缺乏必要施工設備的困難條件下進行的,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在地方動員組織工作尚待開展之前,先抽調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部隊組成軍工筑路隊開工鐵路建設。對西南軍政委員會關於在困難條件下先用軍隊來修筑成渝鐵路的建議和做法,毛澤東表示:“甚為必要,望即著手布置進行。”
1950年5月,鄧小平在討論成渝鐵路有關問題的會議上強調指出:“修成渝鐵路,我們軍隊要打頭陣。”在鄧小平“軍隊帶頭筑路”的指示下,西南軍區首批調集40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奔赴成渝鐵路沿線工地。
6月15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直屬部隊組成的軍工筑路第一總隊筑路大軍高舉“開路先鋒”的旗幟,開赴重慶九龍坡、油溪等工地,揭開了修筑成渝鐵路的序幕。后來,在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安排下,西南軍區又從川東軍區、川南軍區、川北軍區、川西軍區和西康軍區各部隊總共抽調了3萬多人,組成5個軍工筑路總隊。他們一手拿鎬,一手拿槍,既是修筑成渝鐵路的主力軍,又是一支重要的護路武裝力量,在工地沿線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特務、土匪的騷擾破壞,保証了施工安全和施工進度。
為解決成渝鐵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為解決西南地區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吸收四川各地的失業工人參加筑路。最初實行計日工資,每一標准工每日工資為8市斤大米。在各級工會和勞動部門的具體組織下,包含重慶市有1.8萬余名失業工人從各地投入筑路行列。重慶市游民收容所1200名游民乞丐,經過學習培訓以后也參加了筑路工作。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各軍工筑路隊於1950年11月底相繼歸還建制,工地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1950年11月,西南軍政委員會召集了成渝鐵路沿線行署、專署、縣人民政府負責人會議,決定由四川的4個行署負責動員、組織領導10萬民工接替部隊,按計件工資的辦法繼續修建成渝鐵路,並抽調大量地方負責干部參與修筑成渝鐵路的組織領導工作。同月,人民解放軍西南工兵部隊約7000人繼續參加筑路,至1952年1月調回。1950年12月,經鄧小平簽署命令,西南鐵路工程委員會下屬民工筑路指揮部成立,下轄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區指揮部,直接領導和指揮全線民工的筑路工作。12月底,第一批民工到達工地。整個成渝鐵路修筑工程中,前后共計投入軍工約2.9萬人,失業工人約1.9萬人,民工約7萬人。
“花錢少,事情辦得好”
1950年5月,在討論成渝鐵路有關問題的會議上,鄧小平說:“我們還面臨著很大困難。我們隻好集中力量辦一兩件事,絕不能百事俱興。”
6月15日,鄧小平在成渝鐵路開工典禮致詞中說:“我們進軍西南時,就下決心把西南建設好,並從建設人民的交通事業做起。我們今天建設成渝鐵路,是在經濟與設備困難的條件下開始的。因此,人民對建設的希望是花錢少,事情辦得好。我們調出一部分部隊參加建筑,也是為著替人民少花一些錢,把鐵路建設起來。”
為了實行“花錢少,事情辦得好”的原則,統一領導和密切協調參與修筑成渝鐵路的交通、工業、財政、民政等各部門的工作,保証工程順利進行,除中央人民政府在鐵道部內專門成立了西南鐵路工程局外,7月10日,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了由西南軍區副司令員李達任主任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秘書長孫志遠和西南鐵路局局長趙健民任副主任委員的西南鐵路工程委員會。
為了解決成渝鐵路修建的技術問題,西南軍政委員會還決定留用原國民黨成渝鐵路工程局的全部技術人員。這就使修建成渝鐵路有了一批現成的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其中包括優秀的工程師,如劉建熙、藍田、雷從民、郭彝、譚其芳、陳祖堂等。在黨中央、政務院的大力支持下,全國各地鐵路局也迅速調集技術人員、干部馳援四川,充實成渝鐵路修筑第一線。與此同時,重慶鐵路工程局還舉行了各種短期業務培訓班,培養技術工人。
成渝鐵路線路總長505公裡,整個工程共需完成土石方4211.3萬立方米,需修筑隧道43座,修建大橋7座,中橋77座,小橋353座,涵渠1195座,架設電線7115.71公裡,需修建各類房屋23萬平方米。當時,西南地區剛剛解放,百業凋敝,百廢待興,國家和地方的財政經濟都相當困難。鄧小平特別指示,西南各行各業要大力支援成渝鐵路建設,政府財政首先要保証成渝鐵路施工的開支。1950年8月23日,在西南軍政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西南財政部長陳希雲匯報說,1950年度西南財政將出現相當大赤字,各方面必須緊縮開支。身兼西南財經委員會主任的鄧小平指示:“財政要保証重點,鐵路要修,其他的可以緩辦,要大力提倡增產節約,千方百計增加稅收,鐵路建設要保証。”1950年至1954年,成渝鐵路共由政府投資約1.6億元,保証了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在成渝鐵路整個工地和鐵路沿線掀起了增產節約的熱潮。此外,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對解放前已修筑之成渝鐵路的路基、橋墩、橋洞等既有工程的盡量利用,也為成渝鐵路早日建成通車縮短了工期,為國家節約了大量開支。
按照中央確定的“就地取材”的原則,成渝鐵路在施工中多用價廉的石料而少用鋼筋混凝土,除大中型橋梁使用鋼梁外,其墩台、基礎以及中小型拱橋、涵洞都盡量利用沿線所產的石料,全線43座隧道中,1950年后新建的28座隧道的邊牆全為石砌,隧道拱圈有23座是石拱。新建橋涵圬工總量40.2萬立方米,其中各種料石、片石、卵石及碎石等石砌圬工佔90%以上,混凝土隻佔8.6%。全線共有石拱橋827座。這就大大節約了修路的材料費用。
同時,沿線還有很多翻身農民不計報酬,自帶干糧,自備工具,看到哪裡需要人手就在哪裡干活。不少人甚至將家藏的壽板、房料等無償捐獻出來作鐵路枕木,成渝鐵路所需的129萬根枕木,就是沿線群眾在極短的時間內備齊並送達工地的,成渝鐵路全線總造價為人民幣1.9億元(其中政府投資1.6億元),每公裡平均造價37.65萬元,是新中國成立后在丘陵地區建成的最省錢的鐵路。
“讓專家有職有權”
在整個成渝鐵路的修建工程中,鄧小平特別尊重知識分子,尊重人才,虛心聽取專家的建議,並讓專家有職有權,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勞動積極性。根據鄧小平“對專家要大膽使用,讓他們有職有權,並在工資待遇上給予從優照顧”的指示,一些專家和技術人員擔任了各級領導職務,許多非黨技術人員擔任了工務段長、分段長,對在本區內施工的軍工、民工負責技術指導、生產的組織管理,還有的負責專業隊、廠的行政領導工作。
工程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薩福均,是鐵路修筑方面的老前輩,曾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過粵漢鐵路。他不顧年老體弱,工作嘔心瀝血。在西南軍政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他感嘆說:“38年前我就參加西南的鐵路建設,但直到今天才敢說,這條鐵路肯定是可以建成了。”
著名鐵道選線專家藍田,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生於四川郫縣的著名工程師,其父、其兄都是當年“保路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家中還保存過懲殺四川總督趙爾豐的軍刀。他從1917年即開始從事鐵路工作,幾十年來幾入成渝鐵路工程局又幾次退出。他因痛心成渝鐵路寸軌未見,便封存了所有的技術資料,在念佛經中尋覓精神寄托。鄧小平決定修筑成渝鐵路,使這位年過花甲的老技術人員重新煥發了青春。為了精測線路,他從重慶沿長江步行到朱楊溪,又從內江沿沱江走到金堂,對成都到亂石灘一段提出改線方案,縮短線路裡程23.8公裡,替國家節省150億元(舊幣)的材料和施工費用。后來援華的蘇聯專家聽說了這段往事后,連稱“如果在蘇聯,這樣的貢獻完全可以獲得‘紅旗勛章’”。
資中工務段段長陳祖堂,對閃將坳一段提出改線方案,提高了線路標准,而且縮短線路2.3公裡。老工程師郭彝和資陽工務段段長譚其芳對資陽黃鱔溪一段進行了改線,避免了線路水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為了保護成渝鐵路沿線的古跡和即將出土的文物,鄧小平特派秘書前往重慶大學請來著名學者張聖奘,對他說:“你知道,成渝鐵路已經動工了﹔你更清楚,四川歷史悠久,又有好些皇帝在四川建過都城,古跡和地下文物很豐富。參加筑路的多是部隊戰士和民工,怕不識文物。若文物遭到損壞,就是我們這輩人的罪過。因此,想請你們專家到成渝鐵路工地沿線尋寶,鑒別出土文物,以免文物丟失和破壞。我們還請你擔任考古團長。”鄧小平還考慮到張聖奘年事已高和蜀道難行的問題,特意為他准備了一乘滑竿。1951年3月9日,在張聖奘的帶領下,考古團從成渝鐵路資陽九曲河大橋工地基坑裡挖到了一個距今幾萬年的人頭骨化石。鄧小平接到電報后,一面回電嘉獎考古團,一面用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名義上報政務院,並派專人送到北京鑒定。后經郭沫若、裴文中、吳汝康等著名專家幾年的考証和研究,確認它是我國唯一早期真人類型、屬舊石器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已有3.5萬多年的歷史,是繼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之后的重大發現。這一重大發現徹底粉碎了過去西方學者認為四川無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居住的觀點,消息很快轟動了整個世界。后來,它被定名為“資陽人”。
“有了鐵路好辦事”
在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和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具體領導和指揮下,在廣大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成渝鐵路工程進展順利,1950年8月1日開始從重慶向西鋪軌,以每天鋪筑5公裡又30尺的進度推進,1952年6月13日鋪軌到達終點站成都。至此,經過10萬多軍民的努力苦戰,全長505公裡的新中國第一條由自己設計、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為國產的成渝鐵路正式貫通。
1952年6月7日,鄧小平主持召開西南軍政委員會第73次行政會議,在聽取了西南鐵路工程局局長趙健民關於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的報告1952年,成渝鐵路通車時的情景后,成立了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籌備委員會,熊克武為主任,劉文輝、李達、蔡樹藩為副主任,趙健民兼秘書長。鄧小平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成渝鐵路通車是一件大事,不但是西南,在全國來說也是一件大事,熱鬧一下還是需要的。”“西南是交通第一,有了鐵路就好辦事。”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通車典禮在成都和重慶兩市同時舉行。賀龍和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分別在成都和重慶主持盛大的通車剪彩儀式。鄧小平出席了在成都舉行的通車典禮,他還邀請了當時許多四川耆宿如熊克武、但懋辛、劉文輝等參加,請他們親眼目睹共產黨人的辦事效率。
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紛紛題詞祝賀。在重慶,滕代遠把毛澤東親筆題寫的“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筑天成路”的大幅錦旗授予西南鐵路工程局,宣讀了周恩來“修建鐵路,鞏固國防,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題詞,宣讀了劉伯承簽署的西南軍政委員會命令,嘉獎西南工業部及其所屬重慶101鋼鐵廠、重慶水泥公司、昆明電工廠、長江航務管理局重慶分局、西南鐵路工程局等單位職工並為通車剪彩。在成都,賀龍發表重要講話並為通車剪彩。鄧小平也為《新華日報》揮毫題詞:“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