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重慶最早黨支部之一:中共綦江支部

簡 奕

2016年03月04日14: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26年綦江縣農民協會成立時發布的告農友書

90年前的冬夜,臘八節剛過3天,在綦江縣(今重慶市綦江區)古南鎮萬壽亭縣立第一女子小學一位男教師的宿舍裡,有9位年輕人正在秘密集會。一位戴眼鏡的青年興奮地宣布:“中共綦江支部成立了。”

綦江成立重慶最早黨支部

在綦江能夠出現重慶最早的黨支部,並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一是綦江扼川黔交通要沖,是“四川南大門”,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年,劉伯承曾率部在這裡剿匪,拉開他戎馬生涯的序幕﹔賀龍曾率四川討賊軍第一混成旅從成都退往綦江,轉赴黔北,在綦江留下了“兵不血刃”的佳話。因此,綦江相較川中多地,信息較為靈通,輻射猶其廣遠。

二是綦江人民遭受著深重的苦難,改變現實的渴望十分強烈。當時,川中軍閥割據,戰亂連年,黔軍數度入川,掀起戰禍。每次黔軍入川,綦江都首當其沖,“每次搔擾,如拉夫、派款、辦站、籌餉”,人民深受其害﹔加之綦江地區地瘠民貧,匪患叢生,“全縣之大,僅南山坪環山半面與太公山干淨耳!人民失業,盜賊充謁,公產殆盡”,股匪如麻,“且多數青年一批二批的流入於匪,正方興未艾”﹔更兼地主豪紳把持民團,勾結兵匪,魚肉百姓,綦江人民在“兵如梳,匪如篦,團閥尤如刀刀剃”的搶掠盤剝下,苦不堪言。

三是綦江是重慶新文化運動的活躍地,得風氣之先的先進分子紛紛到綦江傳播新思想。1919年夏,一批接受了新思潮的綦江旅外學生和出國留學的青年相繼返鄉,給閉塞的綦江帶來了幾縷清新的空氣。1919年下半年,他們成立了綦江青年砥礪會,以“團結青年,增進友誼,砥礪學行,促進地方文化教育,改造社會”為宗旨,創辦圖書館,組織閱讀進步書刊,相互切磋,激勵上進﹔創辦《綦江評論》,以擴大進步思想的宣傳﹔舉辦青年補習學校,以幫助失學青年升入中學,不少人后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還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砥礪會”成立不久,即為響應五四運動而召開了反帝反封建的群眾大會,組織青年學生上街游行,影響遍及城鄉。在“砥礪會”的帶領下,綦江縣成為重慶和川東地區新文化運動的活躍地。

四是綦江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不少革命青年從綦江走出,成為在中共黨史和重慶地方黨史上有影響的人物。其中,有重慶共產主義先驅、綦江黨團創建人、被原國家主席楊尚昆稱為革命啟蒙老師的鄒進賢烈士﹔有在第一次反“圍剿”中活捉國民黨第18師師長張輝瓚的紅四軍軍長王良烈士﹔有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閩浙贛省委秘書長王奇岳烈士﹔有備受周恩來稱道,人稱“霍氏三杰”的霍步青、霍錕鏞、霍栗如。

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深重苦難中掙扎的綦江人民,得風氣之先、急於改變現狀的綦江先進知識分子,諸多因素的結合,使綦江成為了重慶共產主義運動的起源地之一,重慶最早的黨支部由此在這裡誕生。

他是締造中共綦江支部的關鍵人物

鄒進賢是綦江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領導人。1899年出生於綦江縣城的一個貧民家庭。

這位四川革命的先驅者,從小生長在綦江落后閉塞、煙賭成風、令人窒息的惡劣社會環境中,尚在懵懂年齡的他,曾因無所事事,染上了“賭賻幾忘命”的惡習,整日頹廢沉淪。命運的改變發生在鄒進賢20歲那年,1919年暑假,一批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綦江旅外青年學生回到家鄉,他們先是組織足球隊,新式的體育運動,很快將痴迷於賭桌的鄒進賢吸引到河壩裡。

不久,旅外學生們又成立了“砥礪會”,創辦圖書館,組織大家閱讀進步書刊。“感覺頗銳”的鄒進賢透過這扇門,仿佛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並為之深受鼓舞。河壩踢球他每日必到,一有閑就去圖書館看書,很快成為了“砥礪會”中的積極分子。

1920年,鄒進賢考取重慶聯中,次年又以優秀的成績被保送到成都的省立高等蠶業講習所學習。成都是當時四川文化、教育和政治中心,也是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思潮最為活躍的地方。鄒進賢備受激勵,他制訂嚴格的學習計劃,隻要他認為有益於即將從事的社會改造事業的,無一不涉。除此之外,他陸續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朋友,這些人中不少人日后成為四川革命的風雲人物。通過他們,鄒進賢又結識了王右木、惲代英等青年革命導師,並深受他們影響,開始接觸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很快,鄒進賢參加了王右木組織的馬克思讀書會和馬克思學會,於1923年6月由惲代英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實現了人生的一次飛躍。

鄒進賢以綦江社會的改造者自許,一心尋求改造綦江社會的良方,最終認定了馬克思主義,亟待學成后返回綦江,改造家鄉。1924年6月,鄒進賢從成都蠶校畢業,回到綦江,被聘為縣立高等小學訓育主任。回到綦江,他做了3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賑災。1924年,綦江大旱,地主豪紳把持侵吞用於賑災的公眾積谷,導致綦江飢民遍野。鄒進賢目睹此情,悲憤不已,當即聯絡從重慶聯中畢業回縣的會中好友危直士等人,聯合社會人士,成立“綦江賑災委員會”,清查積谷,動員綦江學校師生及旅渝學友開展社會宣傳、募捐,發起了一場很有聲勢的賑災運動。時任重慶《新蜀報》主筆的蕭楚女也遙相響應,在報上撰文呼吁各界捐款救濟,給募捐運動以有力的支援。鄒進賢聯絡在重慶、綦江兩地青年會的中堅分子,從組織、宣傳、募集捐款,到口糧、種子的採購、分發,賑災過程的每個環節,自始至終地參與和組織,最終在社會各界的支持、捐助下,賑災運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第二件事是拒毒。1924年冬天,因駐綦江的貴州軍閥為掠取錢財,強迫農民種植鴉片,並按畝收捐,不種者還要收“懶捐”。地主豪紳更助紂為虐,大片良田被強種煙苗,農民深受其害。鄒進賢與青年會又發起拒毒運動,聯合社會人士組成“綦江拒毒會”,遞呈文,散傳單,發快郵代電,揭露軍閥的罪行,廣造社會輿論。這時已任團中央特派員的蕭楚女也在重慶發起津、巴、綦、南等7縣的聯合拒毒大會,鄒進賢代表綦江在會上痛斥了貴州軍閥的倒行逆施,激起了與會者的極大憤慨。一時間,反對貴州軍閥逼民種煙的聲浪遍及川東南。在輿論支持下,鄒進賢等人又進一步發動綦江學校師生,人手一根竹竿,下鄉宣傳禁煙,所到之處,煙苗通通打折、打斷。經過宣傳,農民紛紛起來,自動毀煙種糧。一場聲勢浩大的拒毒運動,又以勝利告終。

第三件事是建團。鄒進賢利用工作之便,著手平民教育,團結進步青年,傳播革命理想。通過培養教育,鄒進賢從“砥礪會”的優秀分子中,逐步發展青年團員,於1925年1月建立了以鄒進賢任書記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綦江縣支部,這是綦江地區最早的共產主義組織。先於黨組織成立的綦江團支部,以團代黨工作,發展黨員,發揮著黨組織的作用,有力地領導了綦江及周邊地區的革命運動的發展。

1925年春,鄒進賢與危直士在重慶由蕭楚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鄒進賢與危直士、霍步青、朱凱參加四川代表團在北京出席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后,立即轉赴上海向團中央匯報綦江團的工作情況,並接受了在綦江進一步發展團的組織和建立共產黨組織的任務。鄒進賢回到綦江,即組織團員積極宣傳馬列主義,在進一步發展共青團員的同時,開始培養發展共產黨員。8月,鄒進賢、危直士在綦江縣太公山玉皇觀舉辦了一期入黨積極分子學習班。之后,胡堯欽、陳治鈞等一批共青團員由團轉黨。在重慶入黨的陳小寅、章小園、陳翰屏等人的組織關系也先后轉到綦江。

1926年1月24日,正是在團組織的基礎上,中共綦江支部得以建立。黨支部成立時,有黨員9人,到1927年春,黨員人數達到了60多人。

中共綦江支部成立后,在重慶黨團地委的帶領下,在綦江及周邊地區開展國共合作,進行廣泛的群眾宣傳、組織工作,建立了學生聯合會、婦女協會、各行幫工會和一部分基層農民協會,使綦江成為重慶大革命運動的重要陣地和革命工作開展的最好地區之一。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