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開國元帥劉伯承畢生不求索取,但求奉獻,把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他學識淵博、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純真務實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廣大軍民的衷心愛戴和欽佩。真可謂“將軍愛人民,人民敬將軍”。
“關心群眾的利益可不是小事情啊!”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天,劉伯承下部隊檢查工作。他來到一個旅的司令部,這個旅的領導都下基層了,旅部值班員快步迎上去:“報告師長,我是值班員——作戰股長劉鵬旭。”
劉伯承很隨便地在一張椅子上坐下,和劉鵬旭搭起話來:“現在,部隊都轉到哪幾個地方住下啦?”
“三個團都在武鄉拐一帶:兩個團在山上,一個團靠河邊。”
“部隊是喝哪裡的水呀?是飲河水,還是井水?”
這個問題完全出乎劉鵬旭的意料之外,不由得愣了一會兒,便大而概之地回答:“一個團是飲用河水,另外兩個團基本上都用老百姓的井水。”
劉伯承認真地詢問:“那兩個團,到底有幾個連是用井水的?不能只是基本上,要搞清楚。”
“嗯……”劉鵬旭有點“卡殼”了。
“回頭再了解一下罷。”劉伯承沉思地說,“你知道嗎?這一帶老百姓喝水很緊張,真是滴水貴似油啊,部隊喝水的事情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們千軍萬馬,圍在人家的小水井旁邊喝,老百姓怎麼辦呀!”
劉鵬旭聽了連連點頭,腦子裡不停地轉著:師長趕來這裡,就是為了吃水的事,他真是時刻關心著群眾的利益啊。
劉伯承繼續叮囑說:“告訴你們旅長,部隊不要與民爭水。那是人家老祖宗留下的。我們要照顧群眾的利益。”略作停頓,劉伯承進一步闡釋和建議道:“越是戰爭環境艱苦,越要注意到這一條。那兩個團不要再喝井水了,小伙子們年輕力壯,讓他們到漳河裡去挑,把井水留給老百姓喝。”劉伯承講完,站起身來,又語重心長地叮嚀說:“劉鵬旭同志,要跟部隊傳達清楚,關心群眾的利益可不是小事情啊!”
劉伯承總是這樣時刻關心群眾的利益、保護群眾的利益,並以自己的模范行動教育整個部隊。
每次行軍、作戰,他總要大家“腳下留情”,不要踩倒老百姓的庄稼苗。當看到行人把麥田踩成小路的時候,他便督促部隊把道路修好,保全老百姓的麥田。當知道鬼子拉壯丁的時候,他便馬上寫出保護壯丁的指示。當聽到日本強盜燒毀房子的惡劣行徑后,他馬上就提出挖窯洞來幫助解決人民的居住問題。當發現有不關心群眾利益的人和事時,他總要嚴肅地提出批評和指責。
有一回,騎兵班護送劉伯承去開會,在一個村子裡停留期間借了老鄉一個籮筐喂牲口。結果,牲口把籮筐啃了一個洞。他看見以后趕緊掏錢給警衛員:“快找老鄉賠個禮。照價賠償。”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年臘月,在河北省邯鄲市邱縣香城固戰斗以前,恰好趕上過大年,為了讓老百姓過年能吃上餃子,劉伯承親自布置部隊搞好警戒,又指揮部隊從側面把敵人“牽引”到偏僻的深山溝,保護老百姓到棗林裡包餃子吃。鄉親們都念叨著說:“不是劉師長派隊伍站崗,俺們哪能吃上餃子過大年啊!”
劉伯承就是這樣時刻關心群眾的利益,永遠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他在一次題詞中寫道:“勉作布爾什維克,必須永遠與群眾站在一起。”他還說:“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點點成就,那是黨和毛主席的領導所給我的。離開黨,像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搞出什麼名堂來的。因此,我願意在黨的領導下,做毛主席的小學生,為中國人民盡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1942年,當小女兒誕生的時候,他還依著“密切聯系群眾”的意思,給女兒取名叫“密群”。
“把門板還給老鄉”
1945年初秋打響的上黨戰役中,有一段時間,劉伯承司令員的指揮部設在長治市黃碾鎮一家老百姓的房子裡。由於條件十分簡陋,時間緊迫,戰事緊急,此房子的門板便隻好應急地被電話員拆卸下來臨時作了電話台。劉伯承經常在電話上布置任務、指揮戰斗,繁忙得很。再苦再累老首長倒是都扛得住,就是從外邊飄進來的秋雨常常把他的衣服淋得濕漉漉的這件事,令警衛員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生怕老首長哪一天被連綿不斷的秋雨淋病了,這可是萬萬不行!
眼看幾天過去了,警衛員急中生智,連忙找了一位老鄉商量好摘下他家的門板,堵到指揮部的門口。
這件事很快就被劉伯承發現了,他問警衛員:“門板從哪裡搞來的?”
警衛員如實回答:“從老鄉家裡借來的。”
劉伯承繼續追問:“借來門板堵到門上為了啥?”
“為了堵住從門外飄進來的雨水,看你這幾天來的衣服一直是濕的。”
劉伯承一臉嚴肅地對警衛員說:“為了給我堵風雨,難道就不怕老鄉家進風雨?快把門板還給老鄉。”
警衛員還是站在那兒遲遲不動。
劉伯承口氣有些硬了:“小鬼,我命令你,馬上把老鄉的門板送回去。”
警衛員最后隻好遵命把門板還給了老鄉,並誠懇地道了歉。
可是,那個老鄉等警衛員走后,又把門板扛到肩上向指揮部走去……
不爭功搶名
解放戰爭初期,劉伯承司令員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轉戰黃河兩岸,隴海鐵路南北,執行“大踏步機動,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方針和戰術原則,擴大了解放區,保衛了人民的和平生活。
1946年11月,蔣介石責令王敬久、王仲廉兩兵團打通平漢線,叫他們一路從東面經菏澤、鄆城、鄄城、濮陽、清豐至大名﹔一路從西面北上經林縣、安陽、臨漳至大名,然后直驅邢台,與孫連仲會師,回頭再取邯鄲。劉伯承親自指揮了鄄城之戰,全殲蔣匪軍劉汝明部68師119旅,活捉了旅長劉廣信及其官兵5500余人,繳獲美制榴炮8門。蔣介石這個“運輸隊長”幫我們建立了一支炮兵部隊。緊接著,11月中旬我軍又集中兵力消滅了聚集在滑縣上官村之敵41師104旅,邵爾寨的47師125旅及河北保安12縱隊等部,俘虜敵104旅旅長楊顯明,副旅長李克元,保安縱隊長何冠三以下官兵8000余人。經過這兩仗,蔣軍損失四個半旅,迫使妄圖北犯之敵紛紛向南撤退,蔣介石打通平漢線佔領邯鄲的美夢像肥皂泡似的破滅了。
怎樣評價這次戰役的勝利呢?劉伯承總結這次戰役時反復強調:“我們的勝利是在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國民黨想到我們老區打爛我們的壇壇罐罐,想引我們到老區去作戰,我們就在他屁股后頭一捅,他就不得不乖乖地退回去。我們正是因為堅決執行了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才取得了消滅敵人四個半旅的勝利。”其實,知情人都明白,劉伯承面對當前的敵人總是從容鎮定、周密細致地對敵情進行分析,機動靈活地殲滅敵人。滑縣戰役就是個突出的戰例。他指揮部隊避開敵人前衛警戒和第一線據點於不顧,以猛虎掏心的戰術,歷時4天5夜,縱橫80余裡,接連攻克近百個頑固據點。我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可是親自指揮了這場勝仗的劉伯承卻就像剛剛做完一件他應該做的普通的事情一樣,謙虛、謹慎地又去計劃下一仗的打法,從沒有擺過自己的功勞。他把這一切都歸於黨中央、毛主席的正確領導與廣大指戰員的英勇奮戰、人民的積極支援。
1947年元月初三那天,軍郵快件送來了一周間的報紙。劉伯承打開報紙,被一篇短小的消息報道吸引住了。記者寫道:“我在冀魯豫的小張庄小學,看到幾個小學生都在寫‘劉伯承將軍’五個字,正楷,寫得滿好。他們的許老師對我說:‘庄子上自從聽到隴海路大捷以后,學生們都自動來問我劉伯承將軍這幾個字怎麼寫法,我給他們專門上了兩堂寫字課,現在都會寫了。’接著,許老師又說:‘我校最近開了一個講演會,兩個學生講得很是好。一個叫李廣的小同學說:咱們解放區好像一堆米。蔣軍像偷米吃的老鼠。劉司令把一些米放在老鼠籠裡,不知死的老鼠還要來偷吃米,結果劉伯承司令把老鼠關在籠裡了。現在已經關住了好幾萬老鼠……另一個叫許德福的小同學說:咱們解放區像一口大油缸。蔣軍像偷油吃的老鼠。劉司令的戰法是蓋油缸。老鼠爬在油缸口上,伸長脖子偷油吃,劉伯承將軍突然蓋上了油缸,老鼠心一慌就掉到油缸裡去了。整三師的趙錫田就是掉進油缸的大老鼠……’”
劉伯承讀著這篇報道,哈哈大笑說:“好,好,米籠、油缸……好比喻,好大的籠子和油缸呵!幾萬老鼠都掉進去啦!哈哈!你們都來看呀!”
參謀、警通人員聞聲跑了來,劉伯承把文章給大家看,人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司令員趁興囑咐秘書和參謀同志說:“要立即帶信告訴那位許老師,不要光教學生寫‘劉伯承將軍’那五個字呵!要寫‘中國共產黨’‘人民群眾和人民軍隊’‘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要讓孩子們知道‘大籠子’‘大油缸’就是人民群眾!……”
面對自己領導部隊取得的一個接一個的勝仗和成績,劉伯承堅信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1947年6月3日,中央軍委下令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6月底突破黃河,挺進中原。接此命令的當天,野戰軍政治部發出《目前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大綱》,在全軍進行戰略進攻的宣傳動員。10日,劉伯承和鄧小平在安陽附近的萬林召開縱隊首長會議,部署轉入戰略進攻的各項准備工作。
就在劉伯承緊張地領導野戰軍准備戰略進攻時,晉冀魯豫解放區黨政軍群各界派出代表把繡有“常勝將軍”四個大字的橫匾送給劉伯承同志。
劉伯承婉言謝絕了這塊橫匾。他謙虛地對代表們說:“說我是常勝將軍,我不敢當。不會是常勝,多數勝就不錯了。在毛主席、朱總司令的領導下,在后方人民的幫助下,我們盡了自己的責任。是黨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貪天之功’,我只是人民的勤務員。沒有老百姓給吃給穿給人,軍隊就不能打仗。我們感謝人民的大力支持,咱們前后方要更加團結一致,把敵人盡快消滅干淨!”
以上這一番朴實無華的語言,是劉伯承的世界觀的真實反映。他經常教育干部:“我們有的干部認為這個勝仗是他打的,那個勝仗是我打的﹔這個地區是我開辟的,那個地區是他開辟的。實際上,群眾不參軍,你哪來的軍隊?農民不給送糧食,你哪來的飯吃?工人不做衣服、造槍炮,你不穿衣服、沒有槍炮怎麼打勝仗?群眾不組織團體,不選舉政權,你那個地區怎麼能開辟成功?所以,一切功勞都應歸於勞動群眾,我們自己不過是人民群眾的一員。”
解放初期,蘇聯編寫《大百科全書》,其中有“劉伯承”這樣一個條目,開頭是這樣寫的:“劉伯承,四川開縣人,革命軍事家……”當有關部門拿著初稿去征詢其意見時,他拿起筆,毫不猶豫地把“革命軍事家”改成“革命軍人”。
劉伯承說:“不要說自己是軍事家,我們都是在毛主席軍事思想指導之下,才打了勝仗的,是靠了許多革命軍人英勇奮斗才取得勝利的。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革命軍人。”
事先要向群眾講清目的
襄垣縣解放后,部隊為了防止閻軍的再次入侵,動員軍民1萬余人開始拆除城牆和碉堡。群眾雖然都踴躍參加了這一拆城牆的工作,卻對工作的意義並不是十分了解。
時任襄垣縣縣長的崔維庭在視察拆牆工作時,遇到了正在和老百姓一同勞動的劉伯承、鄧小平和李達等幾個領導同志。劉伯承見縣長來到現場,便拍了拍了手上的灰土,笑著迎上來與他握手打招呼說:“縣長同志從哪道而來?”崔維庭說:“由北城門轉到西城門,由西城門再轉到南城門,計劃轉上一圈,看看有什麼問題沒有?”劉伯承說:“我們是從部隊那邊由西向東轉到這裡的,情況知道了。你發現了有什麼問題嗎?”崔維庭說:“部隊比地方民工干勁大,進度快。地方上的民兵最快的是拆完垛口,而部隊上的同志拆得離地面隻有四五尺了。”劉伯承問:“你知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崔維庭沒有回答上來。
劉伯承說:“部隊為什麼干勁大、進度快呢?一是因為他們搭梯攻城,飽嘗了城牆的害處,怕閻軍再來固守﹔二是鄧政委把拆牆的重要意義向戰士們作了動員。你倆看,東城牆的垛口都還沒有拆完,我和政委問了幾個老鄉,他們都說:‘成物不可毀壞,隻能修補不能拆毀。一個城沒有城牆,還算什麼城。再說日本投降,閻軍垮台,咱們八路軍住在這裡,好守難攻,干嘛要毀壞它呢?’因為大伙對拆掉城牆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所以干勁不大。我和參謀長給這一片的老鄉講解說:城牆是豪紳貪官、地主惡霸的護身牆,是我們勞苦大眾的囚禁所,是套在咱窮人脖子上的鐵鎖鏈,我們不毀掉它,閻軍再來固守,咱們再打,損失就更大了。再說拆掉城牆對我們將來擴大城市、開展建設都是大有好處的。這樣通過解釋、發動及向群眾說明城牆對他們的害處,大家的認識自然就提高了。你看,這一片的群眾干勁有多大。今后你們不論做什麼工作,事先都要向群眾講清楚目的與意義,使他們從思想上真正提高認識,工作才能干得好,干得快。我們不能逼群眾,強迫人干事是不行的。我看你們組織一些同志,分別到各處去進行發動和宣傳,或者組織幾個代表人物到干勁大、進度快的地方去親眼看一看,學習點拆除城牆的辦法,互相交流交流,會對工作有很大促進的。我的意見不一定對,請你考慮。”
通過這件事情,人們深深領教了劉伯承聯系群眾、深入調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總結經驗、全面推廣的工作法寶。
“我們人民的軍隊是穿軍裝的人民,可絕不能忘本啊!”
1946年8月,在冀魯豫戰場上。前方的仗打響了,運輸任務格外的緊張繁忙。有一天,晉冀魯豫野戰軍直屬隊因公向政府要了25輛大車。劉、鄧首長和李達參謀長親自逐個檢查以后,認為這次公差隻需要17輛大車就夠了,立即督促直屬隊退回去8輛,還嚴肅地批評他們不該多要。
在這麼緊張的戰斗中,劉伯承同志親自過問幾輛大車的事,這是為什麼呢?他在直屬隊干部會上說:“同志們千萬不要小看多要幾輛大車的問題,這是有關軍民關系、軍民團結的大問題,”說到這裡,他指著旁邊的斷壁殘垣說:“同志們看,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人民生活很艱苦。人民為了支援前方,真是舍生忘死地支援我們打勝仗。兵民是勝利之本,沒有人民的支援,我們的自衛戰爭就不能勝利。在這方面,我們的黨員干部一定要起帶頭作用。干部好比是骨干,一定要與群眾血肉相連,不然就是骨髏呢。我們人民的軍隊是穿軍裝的人民,可絕不能忘本啊!”
劉伯承一席語重心長、發人深省的提醒和教導,讓大家終身難忘而受益無窮。
以艱苦朴素為榮,極力反對搞特殊化
1947年11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劉伯承、鄧小平指示部隊指戰員,一定要和大別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難,為重建大別山根據地而斗爭。同時,號召部隊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聯系群眾的作風,擔負起打仗、做群眾工作、籌集給養等三大任務。這時,在多次討論地方工作和部隊工作的會議上,劉、鄧首長一再指出:“必須樹立一種艱苦朴素、實事求是、給群眾做好事的作風和風氣,必須堅持反對浮夸、浪費、奢侈、鋪張、不給群眾做好事的作風和風氣。我們的工作做好了,就為黨為人民造福萬代﹔否則對黨對人民就遺害無窮。”並進一步指出:“華北八年抗戰的經驗十分寶貴,誰個部隊、誰個地區艱苦朴素,誰個部隊、誰個地區就與人民有好的聯系,誰個部隊和地區就能發展、鞏固,對黨對人民的貢獻就更大。由於人民對我人民解放軍有高度的信任,所以部隊所到之處,地方及人民都常常以部隊的習尚為習尚,隨著部隊的作風而轉移,地方及人民對於部隊的每一舉動,幾乎都要模仿和學習,因此,部隊及地方機關同志的一舉一動,給予人民的影響,都是十分深刻的。我們必須注意。”
劉伯承處處以自己的模范行動給大家做出榜樣。在大別山無后方作戰的艱苦條件下,年近六旬的老將軍翻山越嶺,渾身大汗,可他從來不坐滑杆。他穿著一身自制的灰布棉衣,同大家一起行軍,走在浩浩蕩蕩的隊伍之中。歡迎解放軍的廣大人民群眾,誰也認不出哪個是我們的司令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時,指戰員們都背著沉重的糧食、彈藥行軍,抬著山炮翻山越嶺,又正趕上雨水漣漣,大家身上都淋透了,不少人連草鞋也沒有,就光著腳行軍。部隊在行軍之后,還得自己捋谷子、舂米、做飯、打草鞋,多少天不見油鹽是常事。大家嚴格遵守紀律,戰勝了無后方作戰的種種困難。我軍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了廣大群眾,軍民團結,同心協力,終於打開了重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后,劉伯承擔任南京市首任市委書記、市長和軍管會主任。他依舊保持革命戰爭年代養成的優良作風,十分注意聯系群眾,反對搞特殊化。
一次,有人向劉伯承反映,少數政府工作人員、部隊人員,不按規定手續購買車票,免費乘車﹔進入戲院、電影院和娛樂場所不買票,看“霸王戲”。
得知這一情況后,劉伯承非常生氣,以軍管委的名義,連續下發了“乘坐車輛須按規定購票”“進娛樂場所須購票入座”。這兩項“禁令”一出,違紀現象頓時消失,廣大市民拍手稱快。
劉伯承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他的兒子劉太行回憶說,父親最反對的就是家屬和子女搞特殊化。“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那時南京剛解放,父親是南京市長,有一天,他帶著我們去參觀中山陵。到了那裡,看到一張通知,說那天因故不能接待參觀者。父親正要帶著我們回家,中山陵的負責干部趕來了,可是父親還是堅持服從規定,拒絕了讓我們進去參觀的邀請。回家的路上,父親給我們講道理:‘爸爸雖然是個高級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員一樣,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因此也應該按規定辦事,不能搞特殊化。’”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1964年8月,劉伯承的青光眼復發,視力大為減退,到了20世紀70年代雙目失明。盡管這樣,他仍對我軍建設提出了大量建議,關心軍事教育的熱情絲毫未減。1966年1月8日,劉伯承被中共中央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他對於未來反侵略戰爭的作戰對象、戰略方針、戰役、戰術、工事構筑、戰時動員、軍隊編組、軍事訓練等,都提出了系統的見解和意見,這些千錘百煉的經驗,深謀遠慮的兵法戰策,像乳汁一樣哺育著千千萬萬個新型指揮員茁壯成長。
1971年1月11日,劉伯承又把自己用津貼買來的、珍藏多年的2000余冊軍事理論學術著作教材和書籍,贈送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讓這些寶貴書籍繼續為培養新型軍事人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