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江陵才子”張聖奘

2016年03月31日15:4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江陵才子”張聖奘

張聖奘的全家福,右一為張聖奘

張聖奘的全家福,右一為張聖奘

    張聖奘

張聖奘

他精通9國語言,獲得英國牛津、美國哈佛等名校的文學、醫學、法學等5個博士學位﹔他歷任東北、復旦、震旦、交大、重大等大學教授,會教28門課程,曾為蔣介石講授《易經》﹔他調查文物,發現了距今3.5萬年的“資陽人”頭骨化石﹔他在四川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為建立巴蜀文化做出了貢獻。

他,就是人稱“江陵才子”的張聖奘。

謄抄《建國方略》

1918年,張聖奘在北京大學肄業,准備是年6月考官費留學生﹔為保險起見,他8月又在家鄉武漢應試。結果是喜人的———這兩次考試他都名列榜首。

當時政府規定一名留學生隻享受一次官費,張聖奘兩次考試都榮登榜首,究竟是享受國家官費還是地方官費,即使是身為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的伯父張國淦也很難替他定奪。張國淦怕人家背后說閑話,就帶張聖奘去問段祺瑞。

過了幾天,張國淦將張聖奘帶到北京府學胡同段祺瑞官邸,段祺瑞正在下圍棋,棋佔上風。看到張國淦身邊的張聖奘,段祺瑞問他是誰。張國淦回答:“是我侄兒。這次考留學生在北京、武漢兩地都考上了第一名,正愁不知享受哪個官費待遇。”段祺瑞正在興頭上,順口說:“好呀!兩個狀元,讓他拿兩個官費。”這在中國留學生史上還是第一次破例。

1919年,張聖奘以享受雙份官費留學的待遇,到上海候船赴倫敦,這期間,他就住在了孫中山的秘書田桓家裡。田桓是張聖奘的表叔,侄兒遠從北京來滬讓他非常高興,竟把孫中山交給他的一件事忘記辦了。第二天孫中山問起來,田桓向他道歉,並說明了緣由。當孫中山得知張聖奘考了兩個第一,獲得雙份官費,有了興趣,便想見見這個年輕人。當天下午,田桓就帶著張聖奘來到莫裡哀路29號孫中山的住宅。此時,在孫中山家裡的還有於右任、居正和戴傳賢。

孫中山與張聖奘用英語交談了3個小時,問張聖奘說:“你的中文如何?”田桓代為回答:“張新(張聖奘別名)的詩詞歌賦造詣也是較深的。”孫中山很滿意,又問:“書法呢?”田桓說:“表侄的書法更是百裡挑一,尤以正楷最佳。”孫中山當場讓張聖奘一試,獲得滿堂喝彩。孫中山高興地說:“我在寫《建國方略》,你能替我抄寫嗎?”說著,孫中山把《建國方略》拿了出來。張聖奘見孫中山非常器重他,十分樂意地答應了下來,便在孫中山家裡展紙恭書,用了在上海等船的20多天時間,將《建國方略》謄抄完畢,居正和於右任看后也都贊嘆不已。

撰寫《回鶻史大綱》

1928年,應張學良邀聘,張聖奘回國擔任東北大學文科學長。在日軍入侵東三省的前一年,張聖奘執教之余,寫下了具有很高史學價值的《回鶻史大綱》。

《回鶻史大綱》全書用文言文寫成,共15萬字,附表20余張,詳細地記述了回鶻的發展史,以翔實的資料,敘述了回鶻的文化、建筑、紡織、刺繡、耕種、工藝、兵器擴散傳播到整個中亞細亞的歷史。

張聖奘的這部《回鶻史大綱》寫成於東北大學,他的一個日本學生回國后,向有關方面談及這部史書,引起了日本史學界的興趣。1937年,日本帝國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一行前往四川,直奔張聖奘的家中拜見他。吉川開門見山地向張聖奘說明他是專程為《回鶻史大綱》而來:“我們很想拜讀張先生的《回鶻史大綱》。”而張聖奘則說:“我那東西沒有最后定稿。”“我們想借回東京影印一份。”吉川提出了他的想法。張聖奘義正詞嚴地拒絕了他:“吉川先生,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作品隻能在中國印第一版。”

被拒絕后的吉川一籌莫展,使出了金錢這個“法寶”。他說:“張先生,我們願意出最高的價買下這部著作。”張聖奘則淡淡一笑:“錢再多,我也不會賣掉版權的,更不會賣給中國人以外的人。”

執教重慶大學

1934年,張聖奘任重慶大學史學系教授,還在商學院工管系主講運籌學、商業學、保險法規等課程。他講授的經濟地理很受學生歡迎,他還發表了“戰時企業管理”和“戰時運輸管理”,結合抗戰實際,開始對當時的重大經濟問題提出看法和主張。張聖奘還在抗戰時期被教育部任命為“部聘教授”。

1941年3月,重慶大學師生舉行馬寅初先生六十壽辰慶典,張聖奘代表重慶大學教授參加並在會上發言,他熱情贊揚了馬寅初敢怒敢言的精神,稱其足為學者楷模,並和學生們一起在重慶大學操場同馬寅初話別留影。41年后的1982年,張聖奘作詩追懷百歲學者馬寅初:

寅老一生大為公,泰山北斗盡尊崇。

追懷講學嘉陵日,學海群稱百歲翁。

梅花嶺上寅初亭,龜鶴名聯祝壽星。

一代名師長不朽,嘉陵畫卷蜀山青。

1949年3月17日,重慶各院校舉行聲勢浩大的“反飢餓、爭溫飽”示威請願,張聖奘和重慶大學師生上街游行。徒步走在隊伍前面,張聖奘說:“為了維持幾千年的文化命脈,不得不要求吃飯。”他還吟詩多首,其中一首是:“歌聲標語撼山城,罷教還期共罷兵,請願讀書兼吃飯,師生熱烈表同情。”在這次學生運動中,張聖奘是為數不多的帶領學生參加游行請願的民主

教授之一。

發現“資陽人”

張聖奘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發現了“資陽人”的頭骨化石。

新中國成立初期,張聖奘任西南軍區委員會成渝鐵路沿線考古調查小組組長,與成渝鐵路筑路隊同時前進,在沿線做實際考古工作。

1951年3月,他們到達資陽,在城關三賢鎮西南黃鱔溪發現龜化石。張聖奘從地質土層仔細觀察,覺得有開挖的必要。征得縣長劉安的同意后,張聖奘召集民工開挖。那幾天陰雨連綿不斷,積水很深,張聖奘他們還請當地農民用水車抽水、日夜工作。可是10多天挖下來,包括晚上用汽燈照明,也都沒有發現一件實物。

張聖奘不氣餒,他脫掉鞋襪,走進泥漿中,忽然踩破一塊石頭,刺痛腳板心,他用手撈起來一看,竟是一塊化石碎片。張聖奘隨即伸手進泥漿裡摸索,又連續摸到了幾塊碎片。后來經過修補,拼湊出一個頭骨,這就是現在國家博物館所藏的“資陽人”。

對於發現“資陽人”,張聖奘曾經做了詳細報告。他說:“‘資陽人’為蜀人始祖,她是在人類學上最接近現代人的頭骨,與北京山頂洞人及雲南元謀人等猿人頭骨不同,即所謂‘真人’,在四川與黃河、長江等流域各省都尚未發現,所以極為珍貴。《大英百科全書》已經指明,其在考古學人類學上的科研價值,自不待言。”

1991年初冬,資陽縣人民政府建立“資陽人”博物館。

張聖奘生平

張聖奘,名新,號義端、天健。1903年出生於湖北江陵縣荊州鎮(今荊州市荊州區)一個書香門第,明朝宰相、革新家張居正第13代孫,人稱“江陵才子”。張聖奘自幼聰穎,6歲時,啟蒙老師為海內名儒王湘倚。10歲時,張聖奘隨伯父張國淦赴京讀書。13歲時入讀天津南開小學,與周恩來同班並成為好友。15歲考入北京大學。

1954年,張聖奘出任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主編了《四川文物提要》。后任四川省政府參事、省文史館特約館員。1992年張聖奘去世。(黃振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