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良師益友司馬文森

黃新聰

2016年05月05日15:2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司馬文森

  2016年是我國著名作家、外交家司馬文森100周年誕辰,我雖未曾同司馬文森謀面,但60多年前,我們保持了連續數年的書信交往,他對我有諄諄的教導和細致的關愛,可以說是我“書信中的良師益友”。

  寫作上的良師

  1947年夏,我在印尼坤甸《黎明報》當電訊抄寫員,經常在編輯部翻閱一些香港和星馬等地出版的進步書刊。其中我最愛讀的是文藝色彩濃郁的雜志《文藝生活》。每當新的《文藝生活》一到,我便如飢似渴地從扉頁讀到底頁。

  一次,我在《文藝生活》底頁讀到“文藝生活社”(簡稱“文生社”)征求海外社員的啟事,當即給主編司馬文森寫了一封申請參加“文生社”的信。

  很快,我便收到復信,和隨信附寄的一個編號為“1948/B23”的社員証。復信中說:“文生社已接納你為海外社員,今后每月會寄給你一冊《文藝生活》,希望你能多向同學和朋友介紹《文藝生活》。你喜歡寫作,如有作品可寄給我們,我們會考慮將你的優秀作品在《文藝生活》上發表。”信末署名:司馬文森。

  接到司馬文森這封親筆信,我激動不已,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幾乎都能把信背熟了。此后,從1948年初到1950年夏回國前,我幾乎每月都給司馬文森寫信,他從未延誤過復信。

  司馬文森常在信中指導我寫作,我每有習作必先寄給他審閱修改,然后才給《黎明報》或校刊投稿。

  司馬文森先生很少在我的習作上大刪大改,而是在信裡給我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我當時喜歡模仿馬凡陀和馬雅可夫斯基的風格寫些短詩。他看過我寫的一些詩后給我回信說:“初學寫詩的人,開始時模仿別人的風格是可以的,但一首好的詩是取決於詩的內涵,因此不必太專注於寫作技巧。”司馬文森在信中還說詩歌和其他文藝作品一樣,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希望我多學些哲學理論,樹立正確的革命人生觀。

  1949年末,我們學校爆發了一場護校斗爭。我以此為題材寫了一出獨幕劇《中華兒女》,將原稿復寫后寄給司馬文森先生閱改,他閱讀后給我提了幾點意見,大致是:劇本反映海外華僑學生的愛國活動,寫得還算成功﹔不足之處是劇本中有些口號式的句子,缺少生動、活潑和口語化的對白。劇本中還應多寫些中間派學生的思想和行動,要注意團結大多數同學。看來司馬文森對我這篇處女作是看得很認真細致的,我立即按照他的意見作了修改,劇本后來刊登在《黎明報》的副刊上。

  不久,有兩間外埠華校來信索取劇本,准備將我編劇的《中華兒女》搬上舞台。

  生活中的益友

  1948年夏,我在印尼坤甸中華中學讀初中二年時,時為國民黨員的校長禁止學生閱讀進步書刊,還命令搜查一些思想傾向進步的學生書桌,我是被搜查的一員。同學們很氣憤,不少人打算退學。

  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便寫信向司馬文森反映了這個情況。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沒有支持我退學,也沒有鼓勵我們和反動校長作堅決斗爭,反而希望我要珍惜讀書的機會,不要輕易退學,要我相信學校中還有很多心地善良、有正義感的老師和同學,相信社會上有很多和我們站在一起的人。語氣極為平和、低調。果然,在進步僑社的支持下,訓導主任宋慶玉另組新的中華中學,我們得以繼續讀完初中課程。

  1950年初中畢業前夕,我匯款給司馬文森,請他幫我在香港買一本精致的紀念冊,並懇請他題寫贈言。但在收到的紀念冊上,司馬文森並沒有給我題寫贈言,而是附了一紙簡單的信:“黃新聰同學,你要的紀念冊,我幫你買了,你要我題寫贈言,我想就不必了,你還是請你的老師和同學題寫吧,他們給你的贈言才是最寶貴、最永恆的。”信末給我留下他在香港九龍的地址和電話,約我會面。

  同年7月我回國路過香港,住在港島一處專門接轉歸國華僑學生的接待站。接待站嚴禁歸國華僑學生外出,以防國民黨特務的綁架劫持,我幾次要求去九龍彌敦道拜訪司馬文森均未獲准,最后隻好打電話給他。在電話中,我同司馬文森簡單交談了幾句,他鼓勵我要為建設新中國努力學習和工作。年底,我參軍離開廣州,就和司馬文森失去了聯系。

  1956年國慶節剛過,我到北京出差,遇到從印尼回國參加國慶觀禮的《黎明報》總編輯張世成。張世成說,他回國時在大使館的歡送會上,文化參贊司馬文森特意向他打聽我回國后的情況。當得悉我在東北航校工作,司馬文森風趣地對張世成說:“他當年讀了沙平的《少年航空兵》(沙平為胡愈之的筆名),幻想當新中國的航空兵,現在投筆從戎,當了新中國的空軍戰士,算是圓了他的‘少年夢’。”

  沒想到,失去聯系六七年后,這位未曾見過面的啟蒙老師,指引我走上寫作和人生道路的人,還能記住我這個海外青年學生。

  (作者系《羊城晚報》原國際部主任,印尼歸僑。)

  ■鏈接

  司馬文森(1916∼1968年),原名何應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作家、杰出僑領,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193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申報》《作家》等報刊發表多部揭露現實的短篇小說。

  抗戰時期,司馬文森先后在上海、廣州從事救亡宣傳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他把港澳和南洋的進步青年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並為解放區輸送新生力量。其間,司馬文森撰寫發表了大量評論文章和小說。

  1949年,司馬文森隨流寓香港的著名詩人柳亞子、文學家茅盾等人北上,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共同綱領》的起草工作,並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為此連續創作《新中國的十月》《會師記》等反映新中國成立的報告文學集。

  1955年夏,司馬文森奉派出任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文化參贊,1962年底回國后,擔任國家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西亞、非洲司司長。1964年,司馬文森出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