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青年毛澤東的一封信認識“學有本源”

戚義明

2016年05月11日07: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領導干部應該“學有本源”——從青年毛澤東的一封信說起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毛澤東認為,改造學術與人心,是探尋解決中國問題大本大源之道的大方向。一旦尋找到“大本大源”並確立起自己的信仰,毛澤東就堅定地用以指導中國實際,執著至信,終生不渝。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毛澤東所倡導的“學有本源”,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領導干部要做到“學有本源”,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風,兼顧學習各種專業知識與加強思想文化修養,將窮理、修身和做事緊密結合起來。

[關鍵詞]毛澤東﹔領導干部﹔馬克思主義﹔“學有本源”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1917年8月23日,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的毛澤東,給老師兼好友黎錦熙寫了一封信,分析了他對時局的看法。其中有這樣兩段話:

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惟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圮。

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如議會、憲法、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枝節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必有本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參見《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2—73頁。)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社會動蕩、新舊文化的激烈交鋒之中。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然而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命運。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各種主義和思潮,“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沒能改變舊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分析時局,毛澤東說了上述這番話。他認為,變革中國的方子開了不少,但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俱從枝節入手”而“本源未得”,沒有抓住病根。對於當時的軍閥政客,毛澤東認為他們“胸中茫然無有”,“如秋潦無源,浮萍無根”,隻剩“手腕智計”。(《毛澤東早期文稿》,第72頁。)這樣的政客與古代奸雄無異,無補於中國世事。隻有“學有本源”、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才是中國之所需,才能求得中國面貌之根本改變。

循著這樣的思路,毛澤東主張從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入手,“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毛澤東早期文稿》,第73頁。)隻有這樣“向大本大源處探討”,“探討既得”,才能“執此以對付百紛,駕馭動靜”(《毛澤東早期文稿》,第74頁。),才能從根本上解釋和解決中國的問題。事實上,在1917年前后,毛澤東讀了大量哲學、倫理學方面的書。他手抄過老師楊昌濟翻譯的一部《西洋倫理學史》,共7冊﹔他閱讀過蔡元培翻譯的德國哲學家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在約10萬字的原文上寫下了12000多字的批語﹔1918年初,他還發起成立新民學會。這些閱讀和實踐活動,都旨在改造舊思想、舊倫理,“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毛澤東早期文稿》,第468頁。)

在毛澤東看來,改造學術與人心,這是探尋解決中國問題大本大源之道的大方向。然而,直到1918年,他還只是循著這個大方向進行探索,並沒有找到大本大源之道本身,直到他去北京之后。

1918年夏至1919年春,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並在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北京大學得到圖書管理員助理職位。期間他認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文化名人以及張國燾、鄧中夏等進步青年。特別是在五四運動后,1919年底至1920年初第二次來北京期間,毛澤東讀了許多關於俄國情況的書,熱心搜尋並如飢似渴地閱讀馬克思主義書刊,對確立自己的信仰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后來他曾回憶說:“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個馬克思主義者了。”(《毛澤東年譜(198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頁。)

在1917年8月給黎錦熙的上述信中,毛澤東還說:“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毛澤東早期文稿》,第74頁。)當時,他因未得大本大源之道而心中茫然。而到了1920年夏后,毛澤東心中的解決中國問題的大本大源之道開始明確起來。他明確提出:對中國問題,“不贊成沒有主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要有一種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義’”﹔“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毛澤東早期文稿》,第497、498頁。)這個主義,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一旦尋找到“大本大源”並確立了自己的信仰,毛澤東就堅定地用以指導中國實際,執著至信,終生不渝。在轉戰閩西贛南的艱難歲月,他曾致信中共中央,請求寄送馬列主義書報閱讀,並說“我們望得書報如飢如渴,務請勿以事小棄置”(《毛澤東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頁。)﹔在紅軍打下閩南第二大城市漳州時,他曾到龍溪中學圖書館翻閱了一上午,挑選《兩種策略》《“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論》等馬列主義書籍閱讀﹔長征勝利初到陝北,他比較系統閱讀馬列主義哲學書籍,寫下《實踐論》和《矛盾論》﹔全面抗戰初期,他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要學習馬列理論和歷史知識,同時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后,他又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命題。

可以說,中國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大本大源”為指導﹔中國建設、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也是因為有一代又一代“學有本源”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實踐。從這個角度上講,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

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毛澤東所倡導的“學有本源”,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面對“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領導干部能否成為“學有本源”的馬克思主義者乃至馬克思主義政治家,而不是信仰缺失的行尸走肉,對於我們事業的興衰成敗至關重要。

所謂“學有本源”,就是不能靠“手腕智計”、耍小聰明,而要修學儲能,以馬克思主義的深厚學養作為為人做事之支撐﹔同時,要將“外觀之識”與“內省之明”(《毛澤東早期文稿》,第73頁。)結合起來,注重修身養性。隻有在治學窮理、修養為人、辦事從政等三個方面相互貫通、互為表裡,皆能為世人之楷模,這才是“學有本源”的大政治家。領導干部要做到“學有本源”,就必須至少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做同樣一件事,不同的立場,不同的目的,其結果也會不同。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作為國民黨進步陣營中的人物,蔣介石也曾讀過一些馬克思主義著作,但是他並沒有像毛澤東那樣,成為徹底改變中國命運的領導者,其根源在於立場和目的不同。毛澤東是站在最廣大勞苦大眾的立場,立志改造中國和世界,以救國救民為根本目的﹔而蔣介石不過是為了個人升遷撈取所謂的政治資本。我們要向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學習,樹立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學習的正確目的,這是激勵我們不斷學習、學習、再學習的不竭動力。

其次,要重視對基本理論的學習,加強馬克思主義修養。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不斷加快。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形勢的變化,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各個方面的專業知識的同時,絕不能忘記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永遠都是我們共產黨人學習的“大本大源”。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我們學習的一條根本主線。領導干部如果不重視基本理論學習,那麼他在處理問題時,就往往會“從枝節入手”,背離本源,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往往會在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前迷失方向。

再次,要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和老老實實的良好學風。“學如基礎”,學習是做事工作的基礎,是提高素質、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學習也是修身為人的基礎,是不斷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倡學”,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6頁。)同時,學習是一個逐步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樹立老老實實的學風,腳踏實地、鍥而不舍、孜孜不倦、久久為功,就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裡。樹立良好學風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千萬不能夸夸其談、變成“客裡空”。

最后,必須將學習專業知識與加強思想文化修養緊密結合起來。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是一個人的為人做事之基,安身立命之本。對於領導干部來說,加強個人思想文化修養尤為重要。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不正則家不齊,家不齊則國不治。領導干部的個人修養絕對不是什麼小問題,絕對不是“小節”﹔而是一個大問題,是“大節”。正因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領導干部要嚴以修身,加強黨性修養,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學習不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本領大小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情。”(《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04頁。)“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07頁。)黨的事業的發展,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和改進我們的學習。領導干部要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做到“學有本源”。“學有本源”,就是要求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斷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達到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

(作者戚義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

頻道精選


毛澤東曾贊揚哪位元帥“救了黨救了紅軍”(組圖)

專訪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子楊建華少將:講好長征故事

專訪著名紅軍將領羅炳輝之子羅新安: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奮斗

專訪韓偉將軍獨子韓京京:“我是紅34師的兒子”

重溫三段穿透歷史指向未來的青年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