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王秉祥同志誕辰100周年。秉祥同志是我們黨的優秀黨員,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隴原人民的優秀兒子。他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及我省改革開放付出了畢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全省人民響應黨中央號召,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決戰的歷史時刻,我們緬懷秉祥同志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
王秉祥同志,1916年出生於甘肅省寧縣金村廟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五六歲時,同五哥給地主放牧牛羊。1925年,在母親極力主張下,父兄拉長工、打短工,盡力供養他上學讀書,由於刻苦好學,習字作文,常被老師視為典范。1928年,家境日窘,又逢大旱,被迫輟學,為地主放牛羊謀生。
秉祥同志1933年投身革命,1935年7月經中共新寧縣委書記焦懷興、組織部長李得祿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新寧縣一區四鄉黨支部書記兼赤衛軍大隊長。當時,在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下,紅軍游擊隊4個支隊都被打散,犧牲慘重。其中陝甘紅軍三路指揮部一支隊,相繼犧牲六任隊長。1936年4月,黨組織派秉祥同志繼任隊長,重整隊伍。他接任后正確地執行黨的建軍路線,發揮卓越的指揮才能,率領部隊靈活作戰,使原來隻剩下十幾名隊員的紅軍一支隊迅速壯大為200多人的部隊,成為當時新寧縣重要的一支紅軍武裝力量。秉祥同志被傳為彈無虛發的“神槍手”,令敵人聞風喪膽。
“西安事變”后,紅一支隊編為賀龍部紅二軍獨立團,任命秉祥同志為團長。由於當時干部缺乏,在地方黨組織的要求下,秉祥同志仍留縣委工作。1937年3月,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后,任中共新寧縣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保安科長等職。其間,曾於1939年1月,當選為正式代表,出席陝甘寧邊區參議會首屆一次會議。1941年1月又出席二屆一次參議會。1943年帶領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他身先士卒,開荒種地,紡紗織布,飼養豬羊,一面工作,一面生產,被評為邊區勞動模范。1945年5月以后,歷任中共關中地委組織部干部科科長、宣傳部部長、關中分區黨校副校長。1946年任關中西線指揮部政委、警備一旅一團政委,兼任中共新寧縣委書記。1947年中共關中地委決定成立新寧、新正、中宜三縣中心縣委,秉祥同志兼任中心縣委書記和收復關中敵佔區指揮部成員,同楊伯倫、劉懋功、葛海洲等率警一旅三團一、三營深入新正、赤水、淳耀等地,從3月16日到4月上旬,共打了7次殲滅戰,連連取勝,戰績卓著,牽制胡宗南十倍於己的敵軍,掩護了主力突圍,受到西北軍區表揚。1948年初,率領中心縣地方武裝與西線指揮部將士,與國民黨馬繼援八十二軍長期周旋,浴血奮戰,直至西北戰場最后勝利。1948年秋到1949年春,人民解放軍兩次解放陝西銅川,秉祥同志兩次出任軍管會主任。1949年3月,調任隴東地委書記。1950年6月改任慶陽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其間,建黨建政,肅清國民黨殘余勢力和企圖叛亂的反動武裝,政績顯著,受到中共甘肅省委通報表揚。1951年2月起,先后任甘肅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人事廳廳長、省勞動就業委員會副主任、西北行政區監察委員會委員、省土地改革委員會委員、省政府參事室主任、省委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等職。1954年任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部長、甘肅省行政干校校長、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1956年任甘肅省委專職常委,是年7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出席了黨的八大一次和二次會議。秉祥同志主持組織、人事工作期間,為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培養選拔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干部,同時,也為完善和豐富黨的干部政策和人事管理制度積累了寶貴經驗。1959年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處書記,同年12月,當選為甘肅省常務副省長和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並任省政府黨組書記。1960年,秉祥同志帶領省委工作組調查解決通渭縣發生的嚴重飢荒,他逐村逐戶察災情,問疾苦,鼓勵基層干部講真話,了解了真實情況,向省委如實反映了通渭飢荒嚴重的實際情況,提出迅速調撥回銷糧搶救人命的建議。在省委的支持下,為通渭縣爭取到了當時全省最高的回銷糧供給標准。1962年,秉祥同志受到錯誤處理,被撤銷省委書記、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黨組書記職務,調中央黨校學習一年。1964年調任遼寧鐵嶺地區副專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他被康生點名為“彭高習反黨集團黑干將”“八大代表中的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受到批判。1969年先后兩次被押送遼寧省“五七”干校。1973年后曾一度被“解放”,任鐵嶺地區財貿組組長。1975年5月調任遼寧石油勘探局副局長。1978年初調中央黨校學習一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79年初調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副省長。1980年,中央正式下達文件,對秉祥同志自1962年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種種錯誤的批判和決定進行了徹底平反和糾正。1981年恢復了原正省級職務,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兼政法委員會書記、省保密委員會書記、省打擊經濟犯罪領導小組組長、省邊界領導小組組長等職務。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983年任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同年11月,任政協甘肅省第五屆委員會主席、黨組書記,還兼任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任、省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主任。1987年被選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這一時期,秉祥同志對全省政法工作的撥亂反正、糾正冤假錯案、加強法制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對嚴肅黨紀、整頓黨風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對黨的統一戰線、人民政協工作作出了顯著的成績。
1988年1月,72歲的秉祥同志卸任省政協主席職務。同年3月,當選為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
二
秉祥同志一生追求革命,獻身革命,得到了全省人民的尊敬與愛戴。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他從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甘肅大地,全省人民的溫飽始終是他最牽心、最關心的大事。在擔任省政協主席期間,秉祥同志先后深入全省各地,寫出9篇關於農業問題的調查報告,提供給省委、省政府參考,並且多次在全省性會議上就農業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在1987年12月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他發表了題為《發展糧食生產,振興甘肅農村經濟》的長篇講話。在這篇講話裡,他從歷史講到現實,從自然災害講到工作方法,從正反兩個方面深刻總結了甘肅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他認真而又嚴肅地指出:“歷史經驗值得牢牢記取。要把甘肅農業搞上去,要把糧食生產搞上去,就一定要從甘肅的實際出發,按自然規律辦事,正確認識甘肅,深刻了解省情、省力。”並就發展甘肅農業生產要解決后勁不足的問題,實現我省農村發展戰略目標,首先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繁榮農村經濟,關鍵在於深化農村改革的問題,以及加強對農業的領導等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鄭重提出,要狠抓糧食生產,重建隴東糧倉。他對問題的透徹分析,所提辦法的切實、具體,受到了與會者的稱贊。
秉祥同志始終牢記著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人民的老兵。”憑著這種感情,秉祥同志總是念念不忘革命老區。環縣是革命老區,又是全省18個貧困干旱縣之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曾擔任過中共環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根據省委決定,秉祥同志把環縣作為自己的聯系點,先后6次到這個縣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同縣黨政領導一起共同商討發展生產、改變落后面貌的規劃。同時,他受省委的委托,幾次主持召集省級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會議,就如何具體幫助環縣改變貧窮面貌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討論,提出了許多具體項目和實施辦法,對環縣發展生產起到了推動作用。特別是解決環縣人畜飲水困難問題的鹽環定揚黃工程,是他拼盡余生精力一手促成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1985年10月,“三西”建設工作會議在定西召開。正在環縣調研的秉祥同志連夜趕到定西,向國務院“三西”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林乎加匯報了環縣和老區的情況,要求盡快批准鹽環定揚黃工程上馬。林乎加感慨地說:“老同志對老區的感情就是深啊。”1986年,環縣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整整18個月沒有落雪和降雨,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極度困難。秉祥同志心急如焚,親自帶著材料和錄像跑到北京,向當時的國家計委領導匯報環縣嚴重干旱情況,迫切要求將鹽環定揚黃工程早日列入計劃,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1987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投資興建陝甘寧鹽環定大型水利工程。1992年7月30日,鹽環定揚黃工程甘肅專用工程正式動工,年近八旬的秉祥同志專程趕到環縣甜水堡參加開工典禮,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還賦詩兩首祝賀。其一:“三省牽黃龍,一流潤北原﹔千年苦旱地,萬紫百花園。”其二:“黃河之水天上來,姹紫嫣紅眾手栽。千年苦旱今朝解,環縣人民喜開懷。”激動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遺憾的是秉祥同志沒有能看到鹽環定揚黃工程甘肅專用工程通水的那一天。可以告慰秉祥同志的是,在他逝世3年后的1996年5月,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引到了環縣甜水堡,飽受旱魔折磨的環縣人民終於喝上了甘甜的黃河水。正式通水時,我參加了隆重熱烈的通水慶典,望著一渠浪花翻滾的黃河水,耳旁傳來干部、群眾的陣陣歡呼聲,對秉祥同志的感念之情油然而生。我相信,在場的人們大都和我有著同樣的心情。如今,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鹽環定揚黃工程的二期工程已經完工,黃河水引到了環縣縣城,沿線8個常年干旱少雨缺水的鄉鎮人畜飲水困難得到徹底解決。千年夙願終於實現,為這一工程作出重要貢獻的秉祥同志定當含笑九泉。
秉祥同志經常了解群眾要求,體會群眾的感情,掌握群眾的情緒,把人民的疾苦時時放在心上。1987年春節剛過,他就帶領兩位同志到正寧縣三嘉塬搞調查研究。三嘉塬是他當年戰斗過的地方,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對他來說都是那麼親切。他深情地望著這裡的山塬溝壑,緬懷長眠在這塊土地上的戰友,思緒萬千,心潮澎湃。三嘉塬是隴東最早的一個革命根據地,也是陝甘寧老區建立較早的一個革命根據地。革命戰爭年代,三嘉塬人民同其他革命根據地的人民一樣,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1947年3月,當地群眾還配合我軍南線出擊部隊徹底消滅了進佔三嘉塬細嘴子村的敵保安部隊。秉祥同志對這片厚土有特殊情感。一到那裡,他不顧路途勞累,見人就問長問短。他訪問了烈軍屬和老戰友家屬,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生產情況。他走進農家窯洞,盤腿坐在炕頭,和農民拉家常。通過一周的調查,他了解到,這裡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生產發展緩慢,經濟和文化都很落后,這裡的群眾仍然過著貧困的日子。通過調查,他認為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是一個刻不容緩的重大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他指出,扶貧工作,特別是老區、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一定要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把過去單純給錢的扶貧辦法,逐漸引導到大力發展生產方面來,使扶貧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經濟發展基礎上。1987年11月18日《中國農民報》刊登了秉祥同志在三嘉塬的這份調查報告。
秉祥同志熱愛老區、關心和支持老區建設的精神令人感動。就在他逝世前不久,還同部分老同志一起倡導成立了甘肅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在病情嚴重惡化、不能下床的情況下,還為老促會常務理事會提交了書面發言稿。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生他、養他的地方,向黨組織提出身后將骨灰撒埋在子午嶺龍池一帶,那裡是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真是魂系老區,殷殷情深啊!
2010年11月,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在成立20周年之際,為秉祥同志追授“思源功勛榮譽章”和榮譽証書,証書上作了高度評價:“支持老區發展傾心盡力,無私奉獻功載千秋。”
三
秉祥同志是省上老領導。我擔任省委宣傳部部長后,工作上的接觸多了起來,對他的認識和了解也逐步深了起來。秉祥同志敢於堅持真理,勇於承擔責任,有擔當精神。原省委書記李子奇同志在回憶秉祥同志時提到過一件事,對我影響非常深。1949年初,解放戰爭進入了最后決勝階段,秉祥同志是兩次解放陝西省銅川的軍管會主任。第一次解放銅川后,因敵情變化,解放軍腹背受敵,在被迫轉移的緊急關頭,接連收到一野四縱隊總部的3次電報命令,責成軍管會撤離銅川時,將“煤礦徹底摧毀”。秉祥同志把電報拿到手中,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根據對黨的方針政策的理解和整個戰局的分析,總覺得這個命令不符合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因為中央早有指示,全國解放之日不遠,對我軍新解放的城市及地區的一切公共設施、工廠礦山、道路橋涵、通訊線路等都要切實保護好,即使我軍暫時撤出的地方,也不能再行破壞。他頂住壓力,毅然決定:“不炸礦井,責任由我來負,馬上撤退。”撤退途中,他還在馬背上反復掂量著自己最后的決定。作為一個老紅軍戰士,他深知戰時不執行上級命令的嚴重后果。后來查明,是譯電員誤將對敵“工事徹底摧毀”的命令,錯譯為將“煤礦徹底摧毀”。就是憑著這種對黨無限忠誠、對革命事業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秉祥同志保護了銅川煤礦及7萬職工和家屬,並因此受到上級表揚。1993年5月,秉祥同志到銅川參加耀縣革命根據地創建60周年紀念活動時,銅川煤礦和銅川市政協的同志,特意邀請他參觀了礦山新貌。
秉祥同志當選為中紀委委員后,他始終把端正黨風問題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去抓。他身為省級領導,一貫嚴格要求自己。他經常用“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句話警誡自己,教育別人。1985年7月他結合學習陳雲同志關於黨風問題的指示,專程到徽縣、兩當縣就黨風問題做了調查,寫出的體會刊登在黨的刊物上。在1987年省委辦的縣委書記以上領導干部和省政協辦的州市縣政協主席學習班上,他用新中國成立以來自己親身經歷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講述了黨風建設的重要性。有一次,他同我談起黨風問題時嚴肅地說:“官僚主義,以權謀私,已成為社會公害。干部問題上搞關系網,你給我點好處,我給你點照顧,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嚴肅對待。”看得出來,秉祥同志對黨內不正之風斗爭的決心是堅決的。
秉祥同志還是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主任。他負責主持編纂甘肅地方志時,已年近古稀,面對這一項巨大浩繁的工程,他決心以有生之年再度為甘肅人民盡一份力量,留一筆財富,修成一部完整的甘肅地方志。但這一工作存在不少困難,需要辦公場所,需要經費,需要人員,為這些具體的事,他到處奔波求援,耗費了大量時間和心血。我曾兼任省志編委會副主任,經常向他請示匯報有關工作。記得有一次我去他家匯報工作時,他的案頭放著3本《地方志·大事記》初稿,有幾十萬字。他說這些天來,利用晚上和空閑時間,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詳細審查這些初稿。在他主持省志編纂工作的8年時間中,省志完成了三分之一,縣志出版了20部。面對1112萬字的志稿,他總是戴著老花鏡字斟句酌,一篇一篇地審定。國務院地方志指導小組對甘肅地方志編纂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甘肅修志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對秉祥同志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贊譽他是新編地方志工作的開拓者之一。艱辛的努力已結出了豐碩的碩果。2014年4月,甘肅省志第一輪編纂工作全部完成。這不知凝聚了秉祥同志多少心血。
秉祥同志小時候隻上過3年學,但他酷愛學習,無論是戰爭年代的戰斗間隙,還是和平時期的工作之余,總是手不釋卷,如飢似渴。他不但精通馬列主義理論,哲學的造詣也很深。他喜詩好賦,以文會友,曾擔任我省詩詞學會會長,聯系和團結了一大批省內外文學藝術界的朋友。77歲壽辰之時,還結集出版了記錄他60余年革命生涯的詩集《隴上抒懷》。秉祥同志有寫日記的良好習慣,而且保存基本完整,就連當年戎馬倥傯中寫的日記也保存得很好,那日記紙頁已經發黃,但字跡清晰可見,字裡行間,仿佛還彌漫著戰斗硝煙。
秉祥同志業余生活非常充實,不是練習書法,就是讀書看報,而且看報看得很細,經常把他認為有參考價值的文章剪下來,貼在自己裝訂的剪報本上,久而久之,他的剪報本積成厚厚的幾摞。他工作起來是不受8小時或節假日限制的,就是有病住進醫院,也閑不住,不是抄抄寫寫,就是勾勾畫畫,剪剪貼貼,不停地在思考和研究問題。有一次,護士見到政協的同志說,你們勸勸王老,讓他安靜休息,不要那樣忘我地工作了。但是,別人勸阻都無濟於事,他還是不停地做著自己想要做的事。
秉祥同志是一位優秀的老共產黨員,對黨忠誠,信念堅定,英勇善戰,舍生忘死,忠厚朴實,嚴於律己,待人寬厚,處事公正,求真務實,團結同志,在他身上凝聚著共產黨人的許多優秀品質。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共產主義理想英勇奮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傳承和發揚光大。正如他的詩作《憶舊》中所說的:“堯天舜城見承平,戰友而今半死生。壯麗隴東留腳印,獻身革命樹高風。”我們要在秉祥同志“獻身革命樹高風”的精神鼓舞下,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姚文倉 作者系原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深情懷念秉祥同志誕辰一百周年
秦時暐
(一)
年少立志戰頑敵,
終生奔波寓艱辛。
執政隴原數十春,
企盼民富治貧困。
(二)
坎坷多故顯風骨,
眷傾基層尋窮根。
兩袖清風眾聲贊,
倡廉拒腐育后人。
悼念秉祥老首長
秦炳
一生忙碌為工農,
創業揭竿始隴東。
舉義宏謨六十載,
長眠隴右舞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