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永懷 曹驊 茅沄沄
二、建立政權,發展武裝,打造穩定鞏固的抗日根據地
一切軍事斗爭的目的在於政治,政權則是政治的集中表現形式。早在1939年5月,毛澤東、黨中央即指示山東“在政權問題上,應認識無論八路軍部隊或地方游擊隊,如無政權則決不能發展鞏固與建立根據地,因此已得的政權決不應放棄,並還應努力爭取新的縣區政權”。11月,又進一步明確要求“必須進一步依靠群眾,必須深入群眾工作”,才能“爭取繼續抗日,爭取民主政治”,“否則是不可能的”。因此“認真的研究群眾生活,群眾情緒,群眾要求,根據上述方針,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具體口號之下,一步一步的組織他們,教育他們,領導他們改良生活,發動他們的積極性”。
抗戰初期,山東黨組織手中既沒有幾支槍,也沒有一個村級政權,更沒有廣大人民群眾可以依靠,黨在社會上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山東黨組織遵照黨中央、毛澤東的上述指示精神,依靠群眾,為了群眾,發動群眾,開始在縣、區、鄉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並將政權逐步改造為真正代表群眾利益、行使人民民主權利的政治工具。到1940年夏,正式建立了基本以一省的行政區劃為主體的山東抗日根據地。至年底,八路軍第115師發展到7.6萬人,山東縱隊發展到5.4萬人﹔行使政府職能的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正常運轉,還成立了兩個行政主任公署、10個專員公署和79個縣政府,黨員發展到11萬多人。
為進一步發展山東抗戰,毛澤東多次提出派主力部隊去山東。
早在1938年2月25日他在給朱德、彭德懷的電報中就提出了“用一一五師全部向東出動……轉入山東境內,在津浦東山東全境作戰,並以魯南山區為根據地”的思想。當黎玉向毛澤東要求派一個團的主力到山東時,毛澤東說:“看來還要多一些。”這年9月,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又明確提出“派兵去山東”。12月,八路軍第115師第685團即到達山東湖西地區。翌年3月1日,八路軍第115師師部和第686團在陳光、羅榮桓率領下進入山東。在此前后,八路軍其他主力部隊為發展山東的抗日游擊戰爭也相繼到達山東,極大地增強了山東的抗戰力量。
此后,毛澤東又多次就山東的軍事工作、根據地創建、政權建設、黨的建設作出指示。他在《對山東的軍事工作的意見》電報中指示:“要努力擴大山東縱隊,努力整訓工作,以求迅速地正規化……建立正規的供給制度,膠東銀行可發行紙幣,兌換成其他的紙幣供給魯南及其他地區之用。在取得政權后發行流通券及收糧、收稅,以便有解決軍隊給養的長遠計劃。健全政治機關的工作……明確軍隊的組織原則,一切最重要的干部,應當由黨員充當。提高黨支部及黨員作用,支部……應當成為連隊的堅強堡壘。”
1940年1月28日,毛澤東在給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第115師的電報中指示要“把發展武裝力量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山東分局與一一五師至少應發展武裝軍隊(包括游擊隊)到十五萬人槍。要建立這樣大的武裝力量,沒有政權是不行的。因此必須以堅決與逐步的計劃,極力爭取山東……大部政權歸入我們與進步人士的手中”。強調“集中一切力量為發展武裝建立根據地而斗爭乃是你們最主要最主要的任務”。並指示,對國民黨軍隊要採取靈活政策,減少軍事摩擦,努力從政治上爭取中間派、孤立頑固派,但對“阻礙抗日進步勢力發展並向我攻擊之反動勢力與頑固派,我必須堅決反擊之”。
山東黨組織堅決貫徹執行毛澤東的指示,加上第115師和山東縱隊協同作戰,很快打開局面,山東抗日根據地和人民武裝迅速擴大。
在以后抗日戰爭的艱苦斗爭和勝利反攻的歲月裡,山東始終與華中南北呼應,相互支援,戰略聯系穩定,華中與華北及延安的通道暢通,充分發揮了“華中靠山”的作用。
頻道精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