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永懷 曹驊 茅沄沄
三、運籌帷幄,英明決策,積極組織大殲滅戰
抗日戰爭后期,山東抗日根據地通過連續攻勢作戰和大反攻,解放了山東絕大部分地區,成為敵后最強大的根據地之一,為奪取抗戰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以此為基礎,山東成為我黨我軍進軍東北的主要出發基地和粉碎國民黨向北推進、發動全面內戰的戰略前沿陣地,同時成為決定今后敵我力量對比、時局轉換的關鍵地區之一,從而為實現我黨由抗日戰爭向全國解放戰爭的歷史轉折作出了其他根據地無可替代的突出貢獻。
1946年6月底,蔣介石對解放區悍然發動全面進攻,山東成為國民黨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的主要地區之一。毛澤東也因此更加關注山東解放區的鞏固和戰局的發展。
戰爭初期,敵強我弱。但是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到同年12月,殲滅國民黨軍34萬余人,國民黨軍則以巨大的人員傷亡為代價佔領了解放區的110余座城市。
面對敵人的大舉進攻,毛澤東指示山東部隊“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實施內線殲敵的積極防御的作戰方針。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山東軍民在膠濟線和魯南地區連續取得反擊敵人進攻的勝利,僅僅半年時間,華東軍民就殲滅國民黨軍16.6萬余人。這些勝利,鼓舞了山東軍民的斗志,阻滯了國民黨軍的進攻速度。
12月,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取得宿北戰役的勝利后,毛澤東不失時機地於18日辰時(7-9時)致電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和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在祝賀宿北戰役取得勝利的同時,又向他們提出下一步的任務,那就是集中主力進行魯南戰役。毛澤東在電報中要求:“集中主力殲滅魯南之敵,並相機收復棗(庄)嶧(縣)台(兒庄),使魯南獲得鞏固。”
1947年1月4日,我軍取得魯南戰役的勝利,打亂了國民黨軍會攻臨沂的戰略計劃。
毛澤東認為,改變戰局的關鍵在於爭取更多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從全國范圍來看,當時主要要靠華東、晉冀魯豫兩大主力的協同作戰。因此,他要求山東和華中兩個野戰軍積極尋找戰機,打大殲滅戰,盡可能多地消滅敵人。
魯南戰役后,華東主戰場移向山東。國民黨為徹底解除華東野戰軍(由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並而成)對南京的威脅,同時,企圖以軍事勝利影響將要召開的涉及中國問題的美英法三國外長會議,遂於1947年1月下旬制訂了“魯南會戰”計劃,妄圖迫使華東野戰軍在臨沂附近與之決戰,進而完全佔領山東解放區。
對此,毛澤東、中央軍委與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譚震林多次就作戰方案進行電報溝通。毛澤東指示,宜在魯南誘敵深入打殲滅戰。
華東野戰軍首長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心放手誘敵北進至臨沂外圍地區予以各個殲滅,同時做了保衛臨沂的准備。
正當南線敵人遲遲不為我華東野戰軍引誘和調動之際,是“保衛”還是“放棄”臨沂就面臨最后的抉擇。
密切關注魯中南戰場形勢的毛澤東,在反復閱讀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譚震林等幾天內頻頻發來的戰情報告后,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從而為華東野戰軍最后決定作戰方向奠定了有力的依據,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2月4日,毛澤東在為中央軍委起草的給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的電報中明確指出:“敵愈深進愈好,我愈打得遲愈好,隻要你們不求急效,並准備於必要時放棄臨沂,則此次我必能勝利。目前敵人策略是誘我早日出擊,將我扭打消耗后再穩固進佔臨沂,你們切不可上當……”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華東野戰軍揮師北上,中共中央華東局也主動撤出臨沂。正當敵人為佔領臨沂、為“臨沂大捷”所陶醉時,華東野戰軍以優勢兵力,將國民黨軍李仙洲部殲滅於萊蕪,從而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南北會師侵佔整個山東的計劃,打亂了國民黨進攻山東解放區的部署,為人民解放軍進行大規模運動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針對蔣介石繼續把戰火引向解放區的圖謀,毛澤東、黨中央又作出了不等完全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和在數量上超過敵軍,就立刻轉入全國性反攻的重大決策,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陽谷渡過黃河,展開魯西南戰役,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同時指示華東野戰軍迅速確立無后方作戰的思想,在外線積極殲敵,全力配合劉鄧大軍的外線作戰。
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指示,華東野戰軍抓住戰機,積極實施外線出擊,取得了沙土集戰役的勝利,扭轉了外線出擊初期的被動局面,從而有力配合了劉鄧和陳謝大軍在中原的展開,積極策應了內線兵團在山東的作戰。
1947年8月,國民黨軍為截斷我軍的國際交通線,迅速結束山東戰事,以便移兵他用,蔣介石決定以膠東為作戰目標,集中兵力,實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25日,中共中央華東局就集中兵力於膠東內線作戰與集中兵力在膠東外線作戰兩種方案的利弊報告毛澤東,請毛澤東電示。
當日,毛澤東即致電饒漱石、黎玉,並告陳毅、粟裕、劉伯承、鄧小平:“蔣介石似乎判斷我主力必守膠東,企圖……吸引我主力進入內線后……加以封鎖……蔣介石必在膠東方面力求速決,以便抽兵。因此,我們完全同意你們以一部位於內線,以主力(二、七、九縱)位於外線,以利持久之方針。隻要許、譚率三個縱隊位於外線(諸城一帶),尋機打一二個小勝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敵即不敢向膠東深入,膠東大部至少一部即可保全。”
毛澤東的電報一錘定音,此后又多次電示華東野戰軍和中共中央華東局,果斷地決定要東線兵團應以一部位於膠東內線阻擊,主力位於外線待機殲敵,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保衛膠東解放區的作戰方針得以確立。在毛澤東、中央軍委的英明指揮下,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和膠東解放區地方武裝在歷時5個月的膠東保衛戰中,以主力一部和地方武裝節節抗擊、殺傷進犯的國民黨軍,主力則避其鋒芒,時分時合,創造戰機,選擇孤立冒進的敵人加以殲擊,並結合圍點打援,共殲滅國民黨軍6.3萬余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大大改變了山東戰場的形勢,有力地配合了劉鄧、陳粟、陳謝三軍開創中原解放區的作戰。
從1947年8月至1948年7月,我軍取得了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對敵決戰態勢基本形成。基於戰局的發展,毛澤東又將解決攻克大城市難題的戰略意圖轉向山東濟南,果斷作出了攻打濟南的重要決定。
為打好濟南戰役,毛澤東親自審定作戰方案,前后共發出近20封電報,從戰略運籌到戰役部署的方方面面完成了對濟南戰役的基本決策,明確要求集中優勢兵力攻濟打援。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電示,在參戰部隊縱隊以上領導干部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提出的作戰原則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就在部隊即將攻城時,即9月22日早晨,毛澤東又給華東野戰軍首長和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去一封短電,要求布置多層堵擊力量,防止王耀武率其死黨突圍出逃。
事態的發展果然未出毛澤東所料,濟南城被攻克后,王耀武從設在大明湖北岸地下室臨時指揮部的暗道中化裝潛逃。由於華東野戰軍和中共中央華東局按照毛澤東的指示,事先部署民兵、公安干警和群眾實行聯防警戒,“節節堵擊”,王耀武終在壽光被抓獲。
濟南戰役從9月16日我軍發起全線攻擊,到24日攻克濟南城,前后不到10天,而攻城作戰僅用了2天。正應了毛澤東提出的“爭取10天內外奪取濟南”的設想。
在指揮山東我軍對敵作戰的同時,毛澤東還對山東各項工作給予了許多指示。在毛澤東的關懷下,山東黨組織順利完成了土改、生產、支前、救災和各項建設任務,使山東解放區成為華東戰場人力、物力、兵力的重要基地,成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鞏固后方,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面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正是由於毛澤東心系山東、胸懷全國、放眼世界,對山東戰場的態勢和發展傾注了無盡的心血和智慧,才使山東戰場的勝利為奪取全國軍事斗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分別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干部、中共大豐市委黨史辦公室主任、上海市雅力留學咨詢公司職員)\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