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不容否定

於沛

2016年06月13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20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自發生之日起它就是人們關注的重大話題,也是歷史研究中的重大課題。1991年蘇聯解體后,國內外對這一話題的關注不斷升溫。一些人攻擊十月革命有“原罪”,是與社會發展進程沒有必然聯系的“偶發事件”,是布爾什維克搞的“政變”。他們揚言社會主義已經失敗,斷言社會主義制度必將消亡。這種論調至今仍時有出現。但是,今日的世界依然是十月革命開創的“一球兩制”,中國人民正滿懷信心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深入研究和科學認識十月革命,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月革命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飛躍

任何一種理論和社會思潮都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產物。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社會經濟政治條件。資本主義在促進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加劇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后,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時代的需求,它為實現無產階級徹底解放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馬克思、恩格斯曾依據19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指出未來的社會主義革命不能在一國單獨發生,而是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並獲勝。“無論是法國人、德國人或英國人,都不能單獨贏得消滅資本主義的光榮。”“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馬克思、恩格斯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殊規律,因為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的最后階段還未到來,還無這種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列寧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方法,深入研究壟斷資本主義及其發展規律,得出了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可以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結論。20世紀初,俄國的社會矛盾極其復雜尖銳,包括無產階級與壟斷資產階級、沙皇專制制度的矛盾﹔農民與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矛盾﹔少數民族與沙皇政府的矛盾﹔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俄國帝國主義的矛盾﹔俄國帝國主義與西方帝國主義的矛盾。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集合點。列寧認為,20世紀初的俄國就處於資本主義世界最薄弱的環節。俄國革命要從俄國的國情出發,即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在落后的俄國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然后運用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力量變革舊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逐步走向社會主義。

當時考茨基、普列漢諾夫、蘇漢諾夫等都認為十月革命違背了歷史的普遍規律,指責列寧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考茨基把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十月革命比喻為一個懷孕的婦女,想通過“瘋狂萬分地猛跳”“把她無法忍受的懷孕期縮短並且引起早產”,斷言“這樣生下來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列寧在革命實踐中批判了“早產論”,創造性地回答了帝國主義時代提出的新問題。他認為,不能離開革命的辯証法迂腐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學說。歷史規律不會以“純粹的一般”表現出來,歷史發展也不是機械的單線條的進化,它總是在復雜的多樣性的現實中展開。“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

列寧從俄國實際出發,根據新情況提出新觀點、得出新結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列寧主義階段。在列寧主義指引下,俄國人民奪取了十月革命的勝利。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無產階級革命,使社會主義從一種崇高的信仰、理想變成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從一開始就不單純是一種所謂的“歐洲現象”,而是具有世界意義﹔十月革命的道路,從根本上說是全人類發展共同的光明大道。

中國道路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在列強的宰割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早在19世紀末就致力於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然而各種嘗試都失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個被壓迫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希望,鼓舞了他們爭取自由獨立的信心。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不是通過書本,而是通過十月革命的實踐,找到了觀察世界和掌握自己命運的思想武器。

中國當時有許多情況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國相同或者近似,十月革命使中國人民受到極大鼓舞,給中國先進分子以新的啟示,“走俄國人的路”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共識。1918年7月1日,李大釗在《言治》季刊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這是中國人民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第一篇重要文章。他寫道:“俄羅斯之革命,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吾人對於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傾耳以迎其建於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羅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的新潮流”。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領導中國人民沿著十月革命的道路前進,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走俄國人的路”絕不是脫離中國的國情、照抄照搬“俄國人的路”。列寧在開創俄國十月革命的社會主義道路時,堅持社會歷史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証法,明確提出社會主義道路的多樣性、民族性,提出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如何以獨特的形式表現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列寧說:“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在民主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或那種形態上,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上,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社會主義不存在“統一模式”或“標准形態”,每個國家都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解決中國的問題,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他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1938年10月,他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政治報告時說: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歷史已經証明並將繼續証明,馬克思主義隻有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更好發揮指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已經歷了兩次飛躍。其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將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成為科學﹔其二,十月革命把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科學社會主義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斷深化人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歷史昭示未來。我們今天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月革命開創的爭取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必將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

歷史啟迪我們要堅定“三個自信”

社會主義從提出到現在已經有500余年時間,經歷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並實踐社會主義、蘇聯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以及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歷史階段。人間正道是滄桑。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代表了人類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進步方向。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於是一些人開始攻擊十月革命是“悲劇性的錯誤”,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必將消亡。盡管事實告訴人們,社會主義制度並沒有消亡,中國這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通過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充滿旺盛的生命力,但這種鼓噪卻從沒停止。今年1月,普京曾發表言論稱“列寧的思想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批評列寧按民族劃分行政區、各加盟共和國完全平等並擁有退出權力,這為國家埋放了定時炸彈。俄羅斯右翼力量趁機否定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詆毀列寧“摧毀了沙俄時期所有最好的東西”。但俄羅斯新聞網的一篇報道認為,從普京對列寧思想的幾點批評中,直接感受到的其實正是大多數俄羅斯人的心聲:對於蘇聯強大時期的懷念和留戀、對於蘇聯解體時俄羅斯人自廢武功般的行為的警醒、對於蘇聯共產黨對國家不夠負責任的哀怨和自己對於曾經的黨組織的留戀和郁悶的復雜感情!應該說,這篇報道的解讀更接近事實。其實,普京對列寧等領導人和蘇聯體制的批評只是針對其中的某個側面,對其作過度解讀並沒有說服力。而對於我們來說,從中得到的啟迪應該是如何走好中國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同志指出:“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黨的十八大精神,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點,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証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走出來的。我們要在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性認識的基礎上,自覺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寫得更精彩。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13日 20 版)

(責編:姜萍萍、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